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德军步兵分队战术的理论发展

二战初期,根据以往的战争经验和新式武器装备的要求,德军下发了一系列作战训练手册;同时以这些作战手册为基础,改编出了一系列的商业版本,以其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特点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德军下发的《步兵训练大纲》详细阐述了步兵分队的战术。1940年和1941年,德军对该大纲进行了两次改版并重新下发,其内容涵盖了步兵分队编制、班排战术和训练、步兵分队武器操作使用、简易信号通信以及一些野战训练。然而,现在可以发现,德军官方出版的各类战斗条令的部分内容已经落后于当时的战斗实践,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德军军官和士官在实战中代之以那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商业版本,如本章开头提到的1938年版《战士手册》,该书首次介绍了MG 34机枪的操作使用及战术运用;又如经常被官兵使用的《军队服役指南》,该书由步兵学校教员赖伯特撰写,1940年1月出版。相对于德军官方出版的战斗手册,《军队服役指南》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一个初级步兵军官需要了解的知识该书都有所涉猎,主要有步兵战术、历史与传统、详细的编制体制介绍、军衔、军服和各类服饰的介绍、指挥与协同、防毒气训练、武器操作与使用、后勤保障、马术训练等等。该书理论性不强,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与老兵战斗经验介绍相似,因而在德军官兵中得以广泛流行。

另外一本较为出色的书籍是1940年出版的《突击小队》,该书是一本半官方性质的书籍,由博多·齐默曼(Bodo Zimmerman)少校所著,内容与官方出版的战斗手册大致相同。齐默曼上校是一位战术素养较高的军官,一度成为德国陆军参谋部首席作战参谋,主要参与西线德国陆军的作战筹划,对西欧战场较为熟悉。上校于1963年过世,其回忆录对于研究诺曼底登陆战役及后续发生的若干战役、战斗的学者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他出版该书主要基于两个动因:一是为基层官兵提供战斗指导,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二是在原有的官方战斗手册中,部分理论建立在一战德军编制体制的基础上,其内容已经过时。齐默曼在出版《突击小队》的同时,也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自己在1930年出版的《战士》进行了改版。

1941年版《军队服役指南》。

1938年版《战士手册》。

英军于1941年2月

德军步兵战术的基础,即班、排战术在战前已经发展成熟,但纵观二战全程,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是战场环境和步兵武器装备的变化造成的。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军官兵的战术素养和士气有所下降,德军的应对办法之一就是在步兵中增加自动武器的数量,以获取足够的火力优势,增强官兵战斗的信心。特别是在东线战场,面对苏联红军“人海战术”,自动武器的数量显得特别重要。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些类似,在一战前两年,德军的攻势被遏制之后,面对西线英法联军的“人海攻击”,德军采取了相同的措施来获取火力优势,缓解步兵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MP 44的列装,步兵战术也逐步发生改变,步兵与其他武器协同、集中各个突击小队的火力攻击目标正在变得日益重要;根据任务需求随机编组的战斗群逐步出现在战斗编组中,在战术理论中也出现了“任务主导式战术”;这种理论并不算新鲜,德军在1920年出版的《帝国国防军》(Reichswehr)中,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1944年美军发行的《德军连长战斗手册》(Company Officer’s Handbook of the German Army)对这种理论作出了解释:

1938年版《战士手册》中手榴弹投掷训练工事的俯视图。

聚会上的德军高级指挥官

“德军编制的特点之一就是灵活性较高,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其战斗组或者称之为‘战斗群’的变化;尽管德军编制表可用于大致了解单位实力,但就作战而言,实际价值不大。德国师在进攻或防御战斗中可能编为一个或多个战斗群……在德军的军事术语中,‘步兵战斗群’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其规模可能是一个加强步兵连,也可能是一个加强步兵团。”

隆美尔、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参谋长阿尔弗雷德·高斯在巴黎讨论战局

《德军连长战斗手册》。

战斗群通常以其指挥官的名字来命名,可能包括多个战斗兵种,包括步兵、装甲掷弹兵(装甲步兵)、装甲兵、炮兵、工兵、甚至是其他军种的单位。随着战斗进程的发展,战斗群下属的各个兵种也可能随时转隶给他人,因此其编组也不是固定的。德军认为应该强化战斗群独立战斗能力,因此其内部编成趋向于平衡,各个兵种比例十分科学合理,但有时紧急情况和自身兵力的缺乏也会导致战斗群功能单一或内部凝聚力不强。在西西里战场,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曾编成厄林格(Öhring)战斗群;哈姆(Hahm)战斗群;雷霍兹(Rebholz)战斗群和费尔曼(Fährmann)战斗群 ,这些单位混合了步兵、装甲车辆、坦克、突击炮、高射炮甚至是意大利的步兵。其编制是临时的,只是在特定的战斗环境中围绕某一作战目的临机编组的战斗单位,战斗结束后就会解散。例如保卢斯(Paulus)战斗群,该单位根据1943年7月底的战斗形势,为抗击盟军登陆行动而组建,以装甲侦察连连长的名字命名,包括2个重炮连、1个装甲步兵连和1个由师部指派的“特种连”;又如加强营级别的海尔曼(Heilmann)战斗群,由伞兵部队、反坦克单位、炮兵和3辆自行火炮组成,还象征性地纳入了32名意大利伞兵(其中8人是军官),该群被投入阿普利亚(Apulia)北部来迟滞盟军的进攻;再如劳(Rau)战斗群,为防御意大利的泰尔莫利(Termoli)而紧急组建,其中383名官兵来自8个单位,装备火炮10门,自行火炮1辆,机枪24挺。

1945年年初,二战行将结束时,美国的军事理论研究者才开始探究德军基于战斗群的战术本质。德军的战斗群包括战斗部队与指挥机关,战时根据任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战斗部队和指挥机关,临机组成一个战斗单位。应当承认,这是一种较好的做法,它能够快速适应战斗任务和当前作战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战斗群有时并不只由陆军单位组成,也可能包括空军、海军和党卫军部队,如黑尔(Heer)战斗群,此时其指挥官及其指挥机关主要来自于占主导地位的军种。战斗群组建以后一般是单独执行战斗任务,并不依赖其他兵力协同。总之,“二战前人们通常认为德国人的战术较为呆板,具体运用时也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通过这场战争,这种认识被颠覆了。二战中的无数事实证明,德国人在战斗中勇敢坚定,战术灵活,作战主动性较强”。

二战末期,德军步兵进攻战术的关键词是“接敌运动和出发”。步兵连在战斗区域的纵深出发,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成纵队向敌防御前沿接近;在接敌过程中,一旦与敌发生遭遇战或者是遭到敌军猛烈的火力打击,步兵连一般展开成排战斗队形;在向敌发起攻击时,步兵连将分散开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形逐步攻击前进,在上级火力掩护下,逐步向敌前沿目标(如堑壕)发起攻击;在实际攻击行动中,往往采取渗透、穿插和强行突破的手段;第一波突入敌防御前沿阵地的是各类突击队,占领敌防御前沿阵地的若干关节点,形成突破口,后续攻击分队则从突破口中投入交战,向纵深发展进攻,同时部分攻击分队向突破口两翼扩张,以巩固和扩大突破口。TYKwkA8uCC3nfjw0EqBM39pfok9S17He6zlNV8V+NuvdC89l17rrgsaPdrJY6T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