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德军步兵武器

机枪

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军不能装备重机枪,二战中德军步兵分队的机枪主要是MG 34、MG 42和MG 26(t)(即捷克生产的ZB-26)这三种中型机枪,其中,MG 34与MG 42机枪具备了通用机枪的特性,在德军步兵分队中使用最为广泛。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德军步兵班的编制和武器装备也在不断变化。入侵波兰时,德军前线作战部队的步兵班普遍装备了MG 34机枪。该枪取自瑞士的设计,德国于1936年引进,在西班牙内战中运用于实战,自那之后,德军的步兵连战斗手册就显得有些落伍了。豪普特曼·韦伯(Hauptmann Weber)的1938年版《战士手册》(Unterrichtsbuch für Soldaten)和赖伯特博士(Dr Reibert)的1940年版《军队服役指南》(Der Dienst Unterricht Im Heere)均将MG 34放在了显要位置,MG13机枪的相关内容则被扔到了附录中,该枪沦落到二线部队、训练单位和预备役单位,或者被出售给其他国家。

客观来讲,MG 34通用机枪是一流的面杀伤武器,它的出现对于战术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该枪质量相对较轻,只有12千克多一点,使用弹链或弹鼓供弹。作轻机枪使用时,两脚架固定在机枪枪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机枪使用时,机枪可安装在轻型(铝制)1943年式高射三脚架、1936年式高射双联托架式枪座或折叠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1934年式专用高射支柱上;理论射速为每分钟800~900发,战斗射速可达每分钟1000-1200发;展开两脚架上射击时,有效射程800米,安装在三脚架上射击时,有效射程1800米。MG 34通用性较强,可以安装在摩托车、坦克和半履带车辆上,作高射机枪使用时也能够对飞机造成一定威胁。

德军MG34机枪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充当重机枪使用。

当然,MG 34也存在一些被基层官兵诟病的缺陷,尽管该枪制作工艺较好,拥有较高的精确度和简洁流畅的外形,但机件可靠性差,不耐脏;太过昂贵,生产所需的原料较多(每挺需要49千克钢材),制造工时长,不适合大批量生产,满足不了规模不断扩张的德国军队;射速过高,虽然火力凶猛,也带来了子弹消耗过快、后勤保障压力大等缺点。英国人也认为:在战斗中步兵班必须尽可能多地携带装备和弹药,必须在战场上频繁机动,而高射速的机枪由于子弹消耗过快,不能为步兵班提供持久的火力支援,从而减弱了步兵班战斗的耐久性。理想的班用机枪应该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使用容量为32发的弹匣供弹。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射速过高的机枪并不适合步兵班,还认为德国人使用MG 34机枪就必须携带更多的机枪子弹,从而增加了士兵的负荷。

后来,格鲁纳博士(Dr Gruner)和陆军武器局(Heereswaffenampt)着手开发一种结构简单、部件通用性较高的通用机枪,研制工作于1942年年初完成,定型为MG 42机枪,虽然其研发初衷是取代MG 34机枪,不过直到二战结束也未能如愿。1943年,德军在突尼斯战役中首次投入该枪,无论是在苏联零下40摄氏度的旷野,还是北非炎热的沙漠,亦或是诺曼底的灌木丛林、卡西诺的碎石瓦砾堆中,该枪都以其强大的可靠性、可怕的射速和独特的枪声给盟军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盟军步兵对其产生了极大恐惧,很多人都能够描述该枪射击时所发出的“撕扯碎布”或是“自动电锯”的声音。有实战经验的美军步兵能够迅速从声音上辨别MG 42机枪与盟军装备的“布伦”轻机枪之间的区别,相对于前者,后者的射速显得极为悠闲,只会发出“嗒、嗒、嗒”的声音或是嘎嘎作响。一位盟军的上尉形容MG 42机枪时指出,该枪具有“精神”打击作用,来自第51(高地)步兵师第152步兵旅锡福特高地人团第5营的阿利斯泰尔·博思威克(Alistair Borthwick)认为,英国步兵宁愿冒着德军的炮火攻击前进,也不愿意冒着MG 42机枪火力冲锋陷阵,他们往往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习惯用语,将MG 42机枪称为“收割机”或“施潘道”(Spandaus),美国士兵称其为“希特勒的电锯”,苏联士兵则为该枪取了一个文雅的外号——“亚麻布剪刀”。

MG 42机枪发射7.92毫米口径的子弹,全枪长1.22米,重11.57千克,最低射速为每分钟1200发,最高射速为每分钟1500发,有效射程800米。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座工作原理,使用机械瞄准具瞄准。MG 42机枪使用冲压技术制成,用材较少,只有MG 34的一半,造价只有MG 34的70%,二战期间,德国生产了近100万挺MG 42。

MG 42机枪组由观察员、射手和副射手组成,也可不包括观察员,还可以为机枪组配备几名弹药手。该枪配有两脚架,一般伴随步兵班实施战斗,是步兵班的火力骨干,能够提供可靠的压制火力。MG 42机枪的最大优点就是射速高、坚固耐用、操作简单,更换枪管非常方便,训练有素的士兵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战斗中机枪手也可以迅速换上容量为75发的圆形弹鼓,保证机枪火力的持续性。该枪耗弹量大和枪管易发热的缺点也恰恰是射速快这一优点所导致的,射击超过5秒钟就能打光1个弹鼓,为节省弹药,德军士兵不得不养成点射的习惯。对于盟军的老兵而言,MG 42射击的声音就是死神的召唤,因为该枪射速快,每次短点射也能发射12到15发子弹,如果不幸被该枪命中,瞬间就会中弹数发,幸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944年3月,美军下发了《德军连长手册》

1945年2月份的《敌情通报》

与MG 34一样,MG 42也是一款优秀的“通用”机枪,架上三脚架就可担负重机枪的角色,装上两脚架就是一挺轻机枪,可伴随步兵班行动并提供必要的火力,装上装甲车或坦克后,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噩梦。作为班用轻机枪,MG 42射击精度较好,但对大范围的目标实施打击时两脚架则略显不足,且在机动作战中,MG 42射速过快,子弹消耗巨大,对后勤保障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对于MG 34和老式的马克沁机枪,MG 42机枪的后坐力较大,射手射击时必须紧紧握紧机枪,对射击精度造成较大影响。

1943年,美军的《敌情通报》(Army Intelligence Bulletin)详细阐述了MG 42机枪的战术运用与控制:MG 42机枪通常由现场最高指挥员指挥,能够提供持续的压制火力;在防御战中,MG 42机枪通常固定使用,要为其构筑胸墙……其射速为每秒钟25发,较高的射速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同样明显;由于射速过快,弹着点易飘移,中靶时间要短于MG 34……德军官兵得到指示,将MG 42当做轻机枪使用时打5-7发的短点射,否则射手将难以对准目标。且每次射击后,射手必须重新瞄准。实战中MG 42机枪每分钟可射击22次,消耗子弹约154发。尽管德军士兵相信MG 42机枪结构紧凑,火力强悍,即使弹药消耗较大,从整体上看也是一款优秀的机枪,但近期德国陆军愈发强调限制机枪火力的运用,除非确定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随着MG 42机枪投入实战,其威力逐渐显露出来,对德军步兵战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防御战中,该枪能够提供持续的火力,封锁某一地段。来自萨默塞特郡第4轻步兵团的悉尼·贾里(Sydney Jary)中尉在诺曼底的战斗中发现:“前沿排穿越河流时,前方两翼的德军施潘道(MG 42机枪)对他们发起了猛烈攻击,这种攻击应该是12挺机枪同时发出怒吼。全营都被这种致命的火力压制在原地,无法继续向前攻击,也无法从翼侧实施包围,更谈不上组织撤退行动。”

1945年3月,加拿军官皮尔斯(Pearce)中尉有幸在德国的比嫩(Bienen)近距离感受了MG 42机枪的威力:“我排正采取各班交替掩护的方式向前攻击前进。10名士兵瞬间被2挺或3挺MG 42机枪的火力击倒……剩余人员都滚进了浅沟,就是那种只有6英寸深的裂缝。“布伦”机枪手拿出了他们的机枪,但并没有射出一发子弹(战斗结束后我看到了这两名机枪手的尸体,其中一个仍然保持着贴腮瞄准的姿势)……我左侧的步枪手瞄准了一个德军武器轮廓,但突然瘫倒在我的手臂上,他的脸变绿了,保持着简单而僵硬的微笑。”

冲锋枪

冲锋枪的出现与堑壕密不可分,这种交通工事空间较为有限,传统的步枪虽然威力大、精确度高,但枪管长,不适合在堑壕中使用,且传统步枪弹仓容弹量不大,在堑壕中不能形成压制对方的有效火力,也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战场环境对快速射击的需求。堑壕战呼唤一种枪管较短、使用灵活的速射武器,德军为此进行了各种尝试,一种是加装枪托的半自动手枪,另一种是更短、更轻,但仍然发射全尺寸步枪弹的卡宾枪。

照片中左侧的党卫军士兵装备Kar98K毛瑟步枪

照片上这名“大德意志”师的士官配备了MP 38冲锋枪

实战表明,这两种武器在堑壕战中表现都不令人满意,卡宾枪装填速度较慢,轻量化过度后还会出现枪口焰过强的情况;半自动手枪具有使用灵活、射速快的优点,但需要容量较大的弹匣,也需要加装额外的附件,改为类似卡宾枪的样式。为满足战斗需求,伯格曼兵工厂试图设计一款体积小、重量轻、射速快的自动武器,于是MP 18冲锋枪应运而生,该枪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的冲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前冲击发方式的冲锋枪。

一战中德军将MP 18冲锋枪运用于步兵突击战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们由此发现了冲锋枪的巨大价值。二战前德军装备的冲锋枪包括MP 18、MP 28、MP 34、MP 35等型号,但在德国专家看来,它们大都停留在一战水平,因而没有大量装备。1936年,德军研制了MP 36,仅少量装备部队;1938年,德军研制出MP 38并大量装备部队;1940年MP 40问世,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装备。其中MP 38和MP 40广受官兵欢迎,在德军伞兵分队、装甲步兵分队中使用广泛,在德军普通的步兵班中,也能看到班长或副班长手提冲锋枪的身影。

MP 38冲锋枪由伯特霍尔德·格佩尔(Berthold Giepel)参与设计,借鉴了海因里希·沃尔默(Heinrich Vollmer)的设计思路。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求,1938年德国埃尔马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该枪,同年列装部队。与MP 18冲锋枪相比,MP 38前进了一大步,该枪率先采用折叠式枪托,由钢管制成,向前折叠后正好位于机匣下方。机匣用钢管制成,发射机框为阳极氧化处理的铝件,握把和前护木均为塑料件。整枪重4千克,使用容量为32发子弹的弹匣供弹,表尺射程200米,但在300米的距离上精度也可以接受。

MP 38冲锋枪是短距离交火的首选,在近战中,无论进攻还是防御,该枪都被证明是效率较高的杀伤武器。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前,德军装甲部队装备了几千支MP 38冲锋枪,在波兰战役中,该枪大放异彩:面对波兰士兵的顽强抵抗,MP 38增强了步兵的火力,有效地压制对手的反坦克武器,保护了协同战斗的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

前线单位使用MP 38冲锋枪以后,发现该枪存在射速较慢和成本较高的缺点,上报军工部门以后,很快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MP 40冲锋枪便下发部队使用了。该枪的大量零配件采用冲压、焊接工艺制成,与MP 38相比成本大大降低。凭借优异的性能,MP 40名声大噪,手持该枪的士兵成为二战中德国军人的经典形象。实际上,大部分冲锋枪都优先配发给了装甲兵和伞兵部队,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MP 40才开始在步兵部队中装备,且比例不断提高。

MP 40冲锋枪具有现代冲锋枪的几个显著特点:

1. 制造简单、造价低廉,全枪没有复杂的工艺,主要部件均由钢板压制而成;

2. 射击稳定性和精度较高,后坐力小,在有效射程内,能够取得相对较高的精度,任何一个德国新兵都可以控制猛烈射击中的MP 40,相比之下,连续射击中苏联波波沙冲锋枪和英国司登冲锋枪都难以持握;

3. 枪身短小、便于携带,MP 40折叠以后,仅长62厘米,比各国同类武器短20厘米以上,可在狭小的装甲车厢内射击,也是堑壕战的优良武器。

MP 40冲锋枪是一款划时代的武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1. 射速低,这是MP 40最大的问题,其理论射速为每分钟500发,实际射速还要低很多,与波波沙冲锋枪每分钟900发的射速和汤姆逊冲锋枪每分钟700发的射速无法相提并论。斯大林格勒的作战证明,由于射速低,MP 40在对射中完全被苏军冲锋枪火力所压制;

2. 装弹量小,MP 40使用的弹匣装弹量只有32发,与苏军波波沙冲锋枪使用的71发弹鼓相比相形见绌。在实战中,装弹量小的缺点使得德军士兵必须不断更换弹匣,造成火力中断。

不管怎么说,与其他国家军队冲锋枪相比,MP 40更加成熟可靠,在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出现之前,该枪仍然是世界上顶尖的冲锋枪。

步枪

20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重新武装自己的陆军,并将发展重点放在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上。在步兵武器方面,德国陆军决定保留自一战以来就一直装备部队的毛瑟Kar 98步枪,将其枪管缩短后作为德军步兵的标准装备使用。毛瑟Kar98K步枪(“K”是德语“短”Kurz的缩写)的原型是19世纪末期的产品。该枪弹仓容量为5发,装填子弹时,可以打开枪机,将单发子弹装入弹仓;也可以使用一次性的弹夹装弹。这种装弹方式限制了火力,同时对射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英军狙击手克利福德·肖尔(Clifford Shor)上尉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在视界良好的条件下,该枪品质优良,但与恩菲尔德步枪相比品质还是差了一些:

“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和4号步枪枪身简洁、拉动枪栓进退自如,对于习惯了两枪的使用者来说,毛瑟步枪的枪栓令人头疼,同时也不要指望毛瑟步枪能够快速射击。使用该枪时,如果你快速将弹仓中的5发子弹打光,接下来就必须费力拉动枪栓以退出最后一枚弹壳。1940年至1942年德军使用的老式毛瑟步枪制作工艺相当简陋,有好几次我都认为那是一根粗糙的木棍;这种德军现役步枪的另一特点是后坐力(对于许多人来说)十分强劲,这类步枪都是这样……在尽可能公正地评估其性能之后,我认为该枪远远比不上4号步枪和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要熟练使用毛瑟步枪,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该枪是一项尴尬的发明,在我看来仅仅是一种性能不稳定的普通武器罢了。”

二战期间,德军步兵一直使用Kar 98K步枪。随着战事演变,该枪被赋予了更多用途,如加装瞄准镜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对于有经验的狙击手来讲,加装4倍瞄准镜后可射杀400米处的目标,加装6倍瞄准镜后可射杀1000米处的目标;又如在枪口位置加装榴弹发射器后,可以发射高爆榴弹或穿甲弹。Kar98K步枪的枪机简单坚固,在实战中具有精准耐用的优点。

在二战初期,面对波兰和其他欧洲小国家的微弱抵抗时,毛瑟步枪的射速足以直面对手的威胁,即使是面对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也不吃亏,但面对美军的M1伽兰德步枪和英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时,就显得火力不足了,德国步兵在对射中往往被对手强大的火力所压制。为了弥补火力上的不足,除了大量装备机枪外,德军也试图用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替换这些老式步枪,并组织针对性训练,以使官兵掌握新式步枪的运用,这项工作如此艰巨,看起来似乎永远也无法完成。

1937年年初,受到美军M1伽兰德步枪的启发,德军开始考虑使用自动供弹的步枪。1940年,瓦尔特公司开始了半自动步枪研制工作,1941年,该公司设计的G 41样枪经过德国军方测试批准投产。该枪口径为7.92毫米,使用标准毛瑟步枪弹,弹匣容量为10发。G 41比较笨重,子弹必须由机匣顶部填装,极不方便,所以不太受军队欢迎,1944年停产时总产量只有122907支,但其研制为G 43步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大量缴获苏联红军装备的SVT-40半自动步枪,德国工程师根据军队的要求,对G 41进行了相应地改进,定型为G 43并取代前者投产。该枪于1943年装备部队,首先投入苏德战场使用,G 43步枪克服了G 41较为笨重的弱点,且有可安装瞄准镜的卡槽,因此广受基层士兵喜爱,德军狙击手也十分钟爱这类枪型。不过,在德军内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G 43存在局限性,在精度、射程、初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肖尔上尉也认为:“G 41步枪虽然不如美军的M1伽兰德步枪方便,但为G 43步枪的研制提供了借鉴,G 43步枪虽然是一种改进型步枪,但也不如预期的那样完美。”

战时德国发行了以狙击手为主题的系列明信片

1941年,德国人推出了一种新型自动步枪,采用金属冲压技术制造,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融合了可拆卸弹仓、后掠式握把等设计,命名为MKb 42自动卡宾枪,或称“重型冲锋手枪”MPS 42。这种新型枪械的许多设计和技术为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步兵武器发展提供了借鉴。德国的武器研发和生产办公室的保罗·德雷克曼(Paul Drekmann)上校指出,这种新型枪械能够达成以下三个战术目的:

1. 给步兵装备更轻的步枪,配备更轻的弹药,以减少步兵负荷;

2. 增强步兵班的火力;

3. 使步兵武器通用化、标准化,减少后勤压力。

这种新型枪械通常用来担当自动步枪的角色,提供较好的射击精度,有的也可以被当作冲锋手枪使用。这种枪械设计之初用来替代德军基层步兵手中的步枪、冲锋手枪和手枪。然而,这种新型枪械也存在一些弊端,使用之初,德军官兵就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加装刺刀、提高首发命中概率、加装能够安装瞄准镜的卡槽等等;还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如是否应该增加弹带供弹能力、自动枪械的更大弹药消耗量(尽管短弹筒弹药质量较轻)是否真正减轻了步兵负担等等。在德国国内激烈的争论中,德国陆军的步兵领导部门一锤定音,即这些新型步兵武器代表了步兵武器未来发展的潮流,从而坚定地支持了这种武器的发展。

然而,MKb 42还是被德军所拒绝了,至少是暂时没有在德军步兵中列装,其最大的障碍来自希特勒;当时这种武器的有效射程是500米,相对于其他步枪而言仍然显得太短,且自动武器的弹药消耗量巨大,会进一步加重德国工业部门的压力,基于上述观点,希特勒下令停止该枪的研制和生产。1942年12月,为促使这些枪械在部队列装,德军在拉斯腾堡精心组织了一次火力展示,由元首护卫营的一个9人制步兵班使用MKb 42和手榴弹攻击模拟的敌军靶标。希特勒没有观看这次火力展示,尽管没有得到上级的支持,陆军试验和发展局还是十分低调的组织了这次试验。

1943年,德国陆军部门对MKb 42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为促使该枪顺利生产和装备,借用了冲锋枪的命名方式,命名为MP 43(Maschinenpistole 43)以暂时瞒过元首,即使是这样,希特勒也只是同意使用MP 43来取代MP 40,而不是全面列装步兵部队。同年秋天,德军成立了一个鉴定小组,对MP 43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是MP 43应当和机枪、狙击步枪、步枪、手榴弹一样,成为步兵班组武器。在向该小组提交的秘密战术文件中,德军指出:

“MP 43首先是一种可以单发的步兵 武器,其次才是一种自动武器,随着这种武器性能的逐步改进,可以满足基层部队对步兵自动武器的需求。这种武器的优点在于,可以为步兵提供较高的射速和精度,提高杀伤命中率;MP 43的射速单发时为每分钟22-28发,而其他步枪的射速为每分钟8-10发,特殊情况下,MP 43也可连发,射速提高到每分钟40-50发……MP 43使用短弹筒子弹,能够对1000米以内的目标实施打击,也能在600米的距离上击穿敌军的钢盔……考虑到MP 43的高射速,必须对士兵规定严格的射击纪律,以减少弹药的消耗:通常情况下,应当利用MP 43单发时的高精度这一优点,使用单发射击方式来打击单个目标,在其他情况下,如突破敌军防线或者是在近距离内抗击敌军的进攻,也可以使用连发的射击方式,以充分发挥MP 43射速高、火力猛的优点;当然,在连发状态下,也只能进行短点射(每次发射3-4发),持续的连发射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被禁止的。”通过研究德军认为,步兵班通常与敌在500米的距离内实施战斗,使用MP 43完全符合战斗需求。

鉴定小组给予MP 43高度评价,他们认为:MP 43在能够承受敌军的突然打击,可以在堑壕战中发挥威力;在进攻战斗中,MP 43可以发挥火力猛烈和火力精准的优长迅速打击敌军;步兵班的机枪处于移动状态时,MP 43也可采取连发射击,以提供持续的掩护火力;步兵装备MP 43之后,步兵班和步兵排可以大胆地机动,而不用担心火力中断所带来的危险;作为士兵来讲,看到自己手中武器的威力之后,将产生强烈的自信,这种士兵通常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作为试点部队的第1步兵师第43掷弹兵团也认为,在近战中,MP 43小巧灵活,使用方便,比机枪具有更好的适应性。1943年年底,该枪装备了苏德战场的德军士兵,同年,意大利战场的部分德军步兵也装备了这种枪械。

具体战斗时,装备MP 43的步兵排通常被告诫说要控制自己的火力(MP 43射速快,需要节省子弹),只要条件许可,尽量依靠支援火力实施战斗;步兵排一般只攻击600米以内的目标,指挥员指挥战斗的重点之一就是使用“火力班”(装备MP 43的步兵班由于火力猛烈,也可充当火力班的角色)与敌军实施火力交战;理想情况下,只要步枪手能够按照班长的命令实施战斗和射击,班长就能较好的控制全班战斗,使作战行动一直处在火力掩护之下。在战术使用上,装备该枪的步兵排特别适合执行战斗巡逻和战斗侦察的任务,可在进攻或防御战斗中担任预备队的角色,也可搭乘车辆或坦克实施袭击或追击行动。

MP 43在东线显示了威力,许多部队要求增加该枪的配备量。后来根据战场的需要,设计人员又为其设计了一些附属备件,其中就包括ZF-4型光学瞄准镜甚至是ZG-1229型红外夜视装置,改进后的MP 43重新更名为MP 44。希特勒了解到该枪的真实使用情况后,下令加大产量,并亲自将其命名为“Sturmgewehr 44”突击步枪,简称Stg 44。1944年,德军提高了MP 44的产量,同时月产4800万发子弹,尽管如此,德国落后的军工生产还是不能满足德军日益增长的武器弹药需求。到1944年5月,德军超过30个作战师和其他一些作战单位部分装备了MP 44,德军官兵使用过后对该枪赞不绝口,都提出用该枪取代枪栓式步枪、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请求:武装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甚至提出,只要该师80%的步兵配备自动突击步枪,就能更好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一些单位并不担心该枪的刺刀问题,并认为MP 44可以取代一部分机枪的功能。根据德军步兵装备的实际情况,步兵连编了1个增强火力的“冲锋枪排”。到1944年9月,德军决定要为所有的步兵都装备突击步枪,预计到1945年夏天,超过70%的步兵师都将拥有装备突击步枪的“突击排”。

1944年12月

在二战时期的德军步兵班中,一端是步枪老旧原始但短小轻便的步枪手,一端是火力强悍的机枪组,两者虽有天壤之别,配合起来却相得益彰。《军队服役指南》的作者赖伯特曾这样总结每种武器的角色:步枪是步兵在中距离上的主要武器,轻机枪是步兵连在1200米距离上的主要打击武器,步兵排的轻迫击炮主要负责打击50-450米距离上的目标,冲锋枪和手枪则是典型的“近距离”作战武器,手榴弹能够投掷到40米的距离,是步兵手中的“炮弹”,爆炸半径是3-6米,弹片的杀伤半径是10-15米,真正的近距离作战武器是格斗武器,如刺刀、工兵铲等。

1940年版《军队服役指南》。w2uYkB/3V9EOfE1ia9LCnMSgpaZIqVrU0i4/eDQSgeEet0z6GFgRjK2+5fT21q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