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正念占领心灵空间

觉照和禅宗的“看话头”、净土宗的“净念相续”、密宗的“身口意相应”,其意思和用功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制心一处,达到一心不乱。而且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用我们的心来修。

如何用心修呢?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妄念起时你能觉察到,能把念头收回来。倘若觉察之后收不回来,就是功夫不娴熟,定力不够。但是,我们现在更多的情况是,心打妄想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没有觉察到,照顾不了自己的身口意。照顾不了自己的念头,又怎么能把念头收回来呢?

禅宗的“看话头”靠的也是觉照。你没有觉照,看不住话头,它就跑了。而且跑了你还没有觉察到,又怎么收得回来呢?

净土宗念佛“都摄六根”靠的是“觉”,“净念相续”靠的是“照”,能照顾住自己的念头不让它跑掉,才能净念相续,像电流一样源源不断。倘若断掉,就是打妄想分神走了。密宗讲“身口意相应”是口念咒语,双手结印,意念观想,一环扣一环,靠的还是觉照。觉照一丢,身口意就无法相应。就像一根链条,中间的一个链子断了,整根链条都无法正常工作。

佛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只是方便说,实际上远不止八万四千法门,有多少种类的众生,就有多少种法门。因为每个众生的习气不同,对治的方法也不同。但无论有多少种方法,都离不开我们的心,离不开我们的头脑。过去的祖师说参禅要离开心意识来参,离开心意识已经抛开了六根,是相当高的境界。可是我们刚开始用功,心还收不回来,六根还无法统一,还谈不上离开心意识来用功。

初学修行的人都是靠作意。作意就是刻意生起一个念头——念佛的念头、观想的念头、觉照的念头……这些都是有为法。当你能生起一个念头时,就定在这个念头上,不让念头丢失,从而达到制心一处。这样用功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个念头丢掉,你就从有念达到了无念,从有为达到了无为。但是,现在要我们持续地生起一个念头,我们都生不起来,更谈不上把念头丢掉了!

用功不外乎一个占领法和一个迁移法。所谓的占领法就是作意,刻意生起一个念头,或者提起正念,或者让身口意相应。占领法是主动的方法,往往大根器的人会采用这种方法,主动生起一个念头占领心灵空间,不让其他杂念进来。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不用戒定慧来填满,就会被贪嗔痴占据。

所谓的迁移法是当你生起一个不好的念头,比如杀生的念头,你觉察到了,马上生起一个善念代替原来的恶念,让善念占领你心灵的空间,这是一种被动的方法。如果你的内心不起恶念,就不需要生善念。不起邪念,就不需要生正念。就让心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也就是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用念,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看,也不需要刻意地作意。但对刚开始学禅的人不主张用这种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坐在那里不是昏沉就是容易散乱。往往是内在有了境界之后,才用这种方法。

刚开始学禅的人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让心有所住、有事干。心无所住、没事干,就会天马行空,像脱缰的野马。尤其是坐早板香很容易昏沉,倘若用功不紧一点,昏沉了自己都不知道。虽然用功紧一点会很累,但不容易昏沉。过于放松,心无所事事,就容易昏沉或散乱。过去那些修行有一定基础的人,当感觉要昏沉的时候,就把功夫提紧一点,或者用功刻意一点,这样就不容易昏沉散乱。倘若昏沉散乱没有出现,他用功就稍微放松一点。

这次禅七没有人说上火,这就说明放得太松了,也意味着大家坐在这里不是昏沉就是散乱。如果有人说他上火了,那就说明他用功过头,提得太紧了,也说明他没有昏沉散乱,他的心在忙着做一件事。

这次时间安排得非常好,虽然大家都瘦了一些,但个个气色都很好,说明身心静下来了,身体反而养好了。在没有起妄念或者妄念没有成片成势的时候,控制它还比较容易。一旦成片成势,再想斩断它就比较困难,也比较慢。

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你主动去工作,不需要执事天天督促你,你就显得积极。工作做错了,没等执事批评,你就马上自我批评,你也显得主动、积极。可是现在的人都不愿意主动做事,都需要执事督促。需要别人督促你、监督你,你就显得消极。而且做错事的时候,你不自我检讨,执事批评你的时候,你还狡辩、回避,你也显得消极。做错了就做错了,不需要别人批评,自己马上自我批评,执事反而不好意思批评你,你就显得积极了。

妄念也是如此,当我们把念头提紧一点,妄念就没有机会成片成势。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提念头。你不会提念头,就容易昏沉或者散乱。比如,你的用功方法是随息,那么你的念头就要与呼吸合二为一,中间不能有间隙,这就是提得紧。如果你的用功方法是观想,你的念头也要跟紧,跟观想的画面之间不能有间距。一旦有间距,妄念就会产生,或者就容易昏沉。一旦妄念产生或者开始昏沉,观想的画面就会模糊或者消失,你再想回复清净,让画面清晰或者重新出现就比较困难了。

不仅在禅堂里要这样用功,回到房间或者随众出坡也要用这个方法,凭这种感觉来用功。为什么神秀祖师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呢?他说的就是用功的方法,也就是因地。六祖没有说因地,没有说用功的方法,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果地上的事,说的是结果。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呢?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神秀祖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六祖说的那样“本来无一物”——没有开始的过程,就没有最后的结果。

提起正念,好好用功,参!

2011.11.23 7chowftkQc6Cp77fFo1rsAHr6NytGU3YMN+VN1FiaxSdQRtb0umj0c0hYcOUGk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