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能起用才是佛法

师: 我们东华寺钢笔字写得最好的是HH和FX,字写得好也可以装一个人的门面,就像一个人的五官长得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一样。但如果仅仅是五官长得好,心眼不好,脾气不好,与人一共事,给人的印象就会一落千丈,让人觉得你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反而令人反感。

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并不好,但心眼好,会为人处世,这种人往往会令人刮目相看,让人喜欢。字写得好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不仅外在要好,内在更要好。人最后取胜靠的不是相貌,而是内在的人格魅力,女人尤其如此。可是大家天天只记得洗脸美容,而不记得洗心,美化心灵。美貌最多二十年就过去了,如果不加强内在的修为修养,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师: 今天晚上大家想听什么呢?

答: 跟我们讲讲气吧。

师: 关于气,我已经讲了多次,好像讲得越多,你们的耳朵听得越麻木,反而听不进去了。心太散乱了,记忆力才不好。要想记忆力好,首先心要专注。一个人若是头脑在起作用,他讲的永远是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想法、理想,乃至幻想。若不学会让头脑歇息,做任何事不是停留在过去,就是跑到未来。

有些人之所以务虚不务实,就是因为头脑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和强烈的我执,导致他任何时候都是在使用头脑。头脑永远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和计划中,为此而错过眼前的事情。只有抛弃头脑,采用自性的力量,才能活在当下,才会变得务实。

问: 觉照、当下、一心不乱,这三者有何不同?

师: 它们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同一种状态。比如,眼前这个时钟,从你那儿看是椭圆形,从我这儿看是个平面,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天下的道只有一个,只是存在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不同。

任何宗教在教人起步修行时,都要求保持单纯心和清净心,把散乱的心(头脑)收回来,持续地专注在当下,进而空掉头脑(空掉我执),如此才能进入自性。否则,你想见到心中的神是不可能的。因为神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只在当下。但我们的头脑习惯于逻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条理,而条理、逻辑思维是属于头脑的范畴。

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真理是不符合逻辑的。符合逻辑的不是道,它似是而非,而真正的宗教、真正的真理是似非而是的。很多宗教徒称自己的宗教为哲学,那是因为他没有通达他所信奉的宗教,不了解自己信仰的神,甚至可以说他亵渎了神。否则,他绝不会把宗教归入哲学,而会明白宗教包含了哲学思想。

头脑是属于我执的层面。就如同我们在世间做事,总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自己的想法很合理,那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层次。倘若换位思考,站在老板的角度和高度,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荒唐可笑。

因为不在其位,所以无法理解,也体悟不到上司的思想境界。作为部门经理,看到的只是一个部门的情况,无法理解董事长的想法和意图。除非部门经理出任董事长,他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否则他看到的永远是局部。

一个修行人如果多年都是采用一种修行方法,一直按部就班地走过场,那说明他仍然停留在头脑的层次,一直是头脑在用功。这与机器人有什么区别呢?究竟的道是没有仪式仪轨的,只有头脑才喜欢遵循仪式仪轨。因为头脑充满了恐惧和渴望,所以总喜欢给自己设定程序,制定游戏规则,每天乃至一生都在重复一件事,它才会感到踏实、安全。

自性是活在当下的,它没有恐惧,没有渴望。自性从不给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所欲为而不留痕迹,不会留下任何业障。一个人如果能把握好眼前的这个当下,就意味着他能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如果连眼前的这个当下都把握不住,他也不可能把握下一个当下。

只要使用头脑的力量,就无法把握当下。因为头脑总是在回忆过去,计划未来。因此,我常告诫身边的弟子:想到的事马上就去做,不要想等有时间了再去做。倘若养成了想到马上就去做的习惯和做事风格,经过若干年的训练后,头脑的习惯势力就会自动靠边站,自性的力量就会随之起用。

如果天天躺在床上计划这个月干什么,下个月干什么,明年干什么,行动少于计划,你永远都是停留在头脑的世界里。“道”是不允许你思考、计划的,“道”是要你想到就出手,发现问题就处理。倘若发现问题就说:这不是我的事,是知客、当家、方丈的事。一旦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想活在当下,想捕捉“道”,与“道”衔接,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你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只要发现问题,就说明这是你应该做的。你不要想着这是当家的事,那是方丈的事,否则你永远是一个俗人,永远捕捉不到“道”。事情只要让你听到看到了,就说明与你有关,你就应该去做。禅宗有句话:举手之劳即是道!倘若举手之劳的事都不愿意做,或者认为与己无关,高高挂起,那不是“道”。“道”是脱俗的,听到看到了,就应该举手做到。

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来,很多未开悟的人制定了很多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使得很多人看到所谓不是自己该做的事,即便酱油瓶子倒了,也装作没看见。世间的游戏规则就是如此。

但道场如家,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旦发现家里的问题,应该是自动进入状态,马上解决,而不可能先向父母禀报,征得同意后才去处理。倘若大火烧到了自家屋子,还需要向父母禀报后再行动吗?那一刻救火就是人的本能反应,用的就是自性,而不是头脑。

为什么数千年来,人们乐于接受未开悟的人制定的规矩呢?因为他们也是未开悟的人,未开悟的人用头脑制定的规矩正好契合未开悟人的头脑。未开悟的人若偶然闻到真理,遇到开悟明师制定的规矩,将会无法接受。

未开悟的人怎么可能接受开悟明师所制定的规矩和所讲的真理呢?除非彼此进入深沉的灵魂空间,同处佛性的世界,用佛性来交流,才可能不分彼此,没有鸿沟。否则,一个用灵性,一个用头脑,彼此永远都不会有所谓的缘分。所谓的有缘,是彼此都用头脑,或者都用灵魂。如果双方使用的是不同的载体,永远都不会有缘。

现在来谈谈俗世间的事。在世间做事是以现象论本质,甚至以现象来定性质。而宗教是抛开现象论本质,是以本质来论本质。看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他当下是什么心态,在做什么,如何做。

如果一个人总想让大家都说他好,他就是一个我执极重、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做人,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端谁的饭碗就对谁负责。把握好手中的权力并不是好权,而是为了把工作做好。

记得27岁时,有位居士大姐问我一句话,她说:“万行,你是想让一个人说你好,还是想让大家都说你好?”我说:“只要一个人说我好就行了。”她说:“你可以走江湖了。”当时我不理解,问她:“就凭这一句话就可以走江湖了吗?”她说:“你现在不懂,以后会明白的。”

时至今日,我才理解了这句话。如果秉持这句话,我的确可以“走江湖”了。如果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我就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比如,财务就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在工作上只要他一个人满意就行了,为了坚持原则,即使得罪其他所有的人也无所谓。只有这样,你的道德人品才过硬,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立足,人家都敢用你。

总想让天下人都说你好的人,结果谁都不会说你好。一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是最靠不住、最没有道德底线的。一个非常固执、宁折不弯的人往往是最靠得住、最有道德底线的。尽管他固执不合群,但是,一旦认定了你,他就会为你两肋插刀,鞠躬尽瘁。

如果一个人,你叫他办事可以,我找他办事也可以,谁找他办事都可以,这种人怎么靠得住呢?站在中间想左右逢源的人是最不可靠的。古人讲:“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过去那些忠臣,主子一死,他就解甲归田,不再侍奉第二个主子。但第二个主子往往非常高看、敬重这种人。

一个人做事总想让身边的人都满意,说明他活在头脑的世界里,还有一个强大的“我”存在。有“我”就会在意人情世故,就会想当老好人。如果谁和你关系好一点,或者给你的利益多一点,你就为谁服务,那说明你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个有灵魂的人是不会被任何利益和情绪所动摇的。如果你只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负责,只和上司对话,没想要左右逢源,你就超越了头脑。头脑死了,自性的力量就苏醒了,那个真实的、完整的“我”就出现了。

只要头脑还存在,就会有虚荣心,就会需求财色名利,就会有私有畏,患得患失。只有头脑死了,自性才会显现。自性的力量一旦启动,你就不会再有虚荣心,不会再渴求功名利禄,不会再期望他人的认可,你就能做到真正的无私无畏、为所欲为,因为自性具足了万法。

只有一个真正启动了自性、活出自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底线的人。只要头脑还在思考、分别、判断、研究、考证,寻找理论依据和种种理由,你的自性就没有启动,你就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底线的人。

一个时时处处都想做好人的人,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时时处处都真实,不刻意想做好人的人,最终却会是一个好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为人处世的观点,不是板上钉钉的真理。

出家人不会故意做坏事,但常常做错事。因为无知,不懂何为道德,做事自然就不符合道德。一个出家人虽然没有故意杀人放火做坏事,但由于无明而做错了事,一样要承担后果。就像社会上的人无意中把人打死了,难道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吗?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职业道德,都要有道德底线。

高智商的人不会认为一个吃肉喝酒、犯了五戒十善的人就一定没有道德,也不会认为一个每天遵守五戒十善的人就有道德。如果大家不学佛,在社会上学习,可能还会聪明一些。但大家都不愿意在社会上学,都要入佛门来学佛,结果越学越傻!

佛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学的吗?佛是高智慧、高层次的人才能学的,不是你我这种平庸之辈所能学的。宗教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一个社会最底层连基本物质都没有保障的人,你怎么可能让他超越物质去追求精神、追求灵性呢?过去学佛是上流社会、士大夫的专利,社会底层的人是学不了的,佛法到了这种人手里会变成四不像!

但是我佛慈悲,总想普度众生。想普度众生就必须降低标准,于是一降再降,降到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在学佛了。结果农民学的是农民阶级的佛,工人学的是工人阶级的佛,士大夫学的是士大夫等级的佛。究竟哪个级别学得对呢?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还未变质走形。到了大众部时期,尤其到了今天,佛教已经扭曲变形了。在这个时代,你想搞原汁原味的原始佛教,大家会说你是歪门邪道。如果搞21世纪邪知邪见的佛教,大家会说你是大菩萨,你反而玩得转了!

偶然碰到一个开悟的明师,为了迎合这个时代众生的特性,让大家种下学佛的因,用了千奇百怪的方法和手段。结果,众生以为明师所用的方法手段就是佛法,无法透过明师的方法手段来认识佛法。

所以,禅宗有一个观点,只要停留在方法上,就永远无法入道,道是没有方法可以进入的,也没有方法可以得到。通过技巧方法得到的“道”不是道,仍然是技巧方法。道是超越头脑、技巧和方法之上的,它原本就在,无需修证。

如果你说你知道自己睡着了,那说明你还没有睡着;如果你知道自己醒了,说明你早就醒了。但是,这句话用在一个悟道的禅师身上就是错误的。禅师睡着了,就知道自己睡着了;醒了,当下就知道自己醒了。

我们的佛性具足了一切,它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拼命地努力——诵经、打坐、念佛、持咒、观想……以为做这些做对佛性有用,对道有用。殊不知佛性与道并不需要这一切,这些都是头脑的需要,是为了训练头脑,让头脑从散乱中,从一万个方向收回来,专注在一点上。

当你把千万颗散乱的心从千万个角落收回来,执着在念佛、守窍或者观想上,你才回到了当下。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回到当下还未入道。何时你把观想、念佛、持咒、守窍……所有的方法都抛开了,还能安住在当下,道才会显现。只有方法消失了才能入道。

问: 在社会上,如果用自性,而不是用头脑的逻辑思维去为人处世,怎么用有为的方法表现呢?

师: 起用头脑的逻辑是“似是而非”,起用自性的逻辑是“似非而是”。

问: “似非而是”就是看起来好像是不正确的,但事实上是正确的?

师: 对!

问: 这个道理和观点我能理解,但遇到具体的事情时,就没有恰当的方案了。

师: 因为一遇到事情,头脑就开始起用,就会想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认可,进而就会患得患失。

问: 但社会上的人接受头脑啊。

师: 社会上90%的人都是这样。但是,大智慧的人一定是用自性,而不是用头脑,用头脑是无法打开自性的。尽管社会上很多高层人物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已经符合道了。他们在作决策时,起用的往往是自性,而不是头脑。

问: 但我们在社会上不是普通人吗?

师: 因为你使用的是普通工具(头脑),所以才是普通的人。如果使用的不是普通工具,你早就变成不普通的人了。比如,在一个行业里,有些人一辈子都处在这个行业的底层,而有一种人在三五年内就能达到这个行业的顶层。世俗人会认为,这个人一定是采用了非常的手段。

倘若站在高层次,以道的观点而论,他用的是道的手段,是符合道的。而那些一辈子都处在行业底层的人所做的符不符合道呢?也符合,只是符合的是他们那个层次的道,也即凡夫之道,而非圣人之道。

《道德经》上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难道说大自然不仁义?为什么它要天生又天杀那么多东西呢?既然大自然生了它,为什么又要把它淘汰掉、灭掉呢?《诗经》上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什么有的皇帝要杀掉那么多臣民呢?难道皇帝不仁义?从凡夫俗子的境界来看,皇帝杀人就是不仁义,大自然淘汰它生育的生物也是不仁义。但是,站在道的层次上看,天生天杀,乃天之道也。

问: 如何理解《三国演义》里曹操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师: 这是典型的我执。

问: 但他也是个成功的人啊?

师: 成功有很多层次。凡夫也成功,圣人也成功。如果成功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那就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他的成功并不究竟,只是一时的胜利和逞强。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自利利他,双赢互利。

问: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拥护他呢?

师: 因为有利益和加官晋爵的诱惑啊!他们跟着他打天下无非是为了以后能拜将封侯,光宗耀祖。你以为他们是毫无所图、心甘情愿地辅佐他吗?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罢了。

问: 有时候也是因为佩服那个人吧?

师: 对,有时候是这样。所谓的“服”一个人,也是因为看这个人将来能成大器,他们不会乱押宝。

问: 您不是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也是个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吗?

师: 曹操的确是一个政治家。如果没有曹操,就像曹操自己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正因为曹操的存在,只有他一个人称王,其他想称王的人都被他杀了,所以曹操在当时起到了统一国家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站在政治家的角度讲,杀人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学佛人是不会那么做的,学佛人做事讲究双赢互利、自利利他。佛教所讲的没对没错、无是无非是站在佛法的高度讲。

虽然我们现在学了佛,但我们还是普通人,还在世间做世间的事,怎么能说没对没错、无是无非呢?这种好歹不分、是非不分、忠奸不分的人能干什么呢?这种人即便所谓学了佛,也是一个糊涂的人、愚昧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假设明天我们要拿下一号山头,到了明天,拿下就是拿下了,没拿下就是没拿下,不可能是拿下了也没拿下,没拿下也拿下了。

好多学佛的人都爱犯这个糊涂病。我们学佛没有错,但是,如果我们在社会上做生意,赔钱了就是赔钱了,赚钱了就是赚钱了,不可能赔了也是赚了,赚了也是赔了。我们学佛是学佛的精神,学佛的思想境界。如果真能用佛的精神、境界在世间做事,达到赔钱赚钱都无所谓,不揪心,也不烦恼,这也是一种境界。

但我们不能说赔了也是赚了,赚了也是赔了。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无法否认的。所以,我经常跟东华寺的和尚说:做事一定要注重结果,做人则要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人家做事做成了,你说做成了也不稀罕,也是没做成,那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

一个无知的人,即使手里拿着宝剑也不会用。剑乃兵器之王,只有真正的大侠才配使用。武功低的人只能用斧头、棒子。就像世间最高的学问是阴阳五行、风水学和命理学,出世间最高的学问是佛学,只有把两种学问融会贯通的人才是智者、圣人。这样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随心所欲而不越矩,游刃有余而不留痕迹。

倘若这两种学问不通达,就会有棱有角,尖锐锋芒,到哪里都会被卡住而举步难行。真正学通达了,则既敏捷稳当,又圆融无碍。我们现在学任何东西都是一紧就死,一松就乱,一乱就没有了方向。

问: 师父,今天您讲的课给我的感受是,应该直接拔高内在的思想境界。想到以前听您讲的课,虽然听了很多,但好像都白听了,听了今天的才领悟。

师: 没有前面的四个馒头,只吃今天这一个馒头,你会饱吗?

问: 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抓思想……

师: 最快、最直接的成长秘诀就是——勇于承担。而我们现在却怀着“等我学会了再去做”的心态。如果等学会了再去做,那就永远都不会做。只有先跳到位置上去做,才能学会。

我一直持这样一个观点:你们就是我的影子,就是我的生命,你们就代表了我。我个人成功了不代表我成功,你们成功了才是我真正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模式,复制成千千万万个,才算真正的成功。就像我常说的,如果你们在我身边二十年、三十年还没有开悟,那不是你们的错,而是我的错,是我的悲哀,是我无能,丢的是我的人。

所以,尽管平时我没有来参加共修,但我始终通过种种途径,密切地关注你们每个人上台讲的课,关注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关注你们每一步的成长。因为你们就代表了我,你们就是我的化身。尽管表面上你是你,我是我,但更多时候,外面的人会把你们当成我,我也的确把你们当成我的化身。

问: 我们可以变成您,但您可千万别变成我们呀!

师: 不,方法就是这样的,我必须先变成你们,最终你们才会变成我。如果我不先变成你们,最终你们也不会变成我。我要先走进你们心里,最终你们才会走进我心里。而且我必须先让“我”消失,最终才能让你们的“我”也消失。如果我不让“我”消失,我们永远都无法合一。

这和修道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先让个体消失了,才能走进“道”中。只要自我存在,想走进“道”中是不可能的。而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先让自我消失,融入“道”中。那么,最终是我在“道”中,还是“道”在我中呢?是你们消失,融入了我,还是我消失,融入了你们呢?这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凡夫总认为:“我要保持我的形象,保持我这个个体,我不能消失,我要让你们消失,融入我,成为我的一部分。”凡夫用头脑,必然会这样想。如果用自性、用佛性,则会让自己消失,融入到“道”里面。当融入“道”之后,还能分清是我在“道”中,还是“道”在我中吗?所以,敢于先放弃自我的人就得到了道。但是,凡夫敢先放弃自我吗?不敢,所以凡夫永远得不到“道”!

不仅“道”如此,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都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我们学东西学不进去,或者学得很慢呢?因为我们是用头脑学。头脑一直在回忆过去,渴望未来,从未停止过,怎么能学到当下的东西呢。要想学到当下的东西,比如拿到一本《三国演义》,必须在当下进入《三国演义》,与《三国演义》融为一体,才能把《三国演义》变成你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如果用头脑,是无法持久地停留在当下的,它总会跑到过去或者未来。只有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才会永远处于当下。所以,想把《三国演义》学通、会用,必须用自性的智慧和自性的力量去阅读。否则,你只是记住了它的故事情节,学到了一些知识,而无法汲取其中的智慧。

问: 请师父讲讲开悟的问题,虚云老和尚在开悟之前,好像……

师: 打个比喻,假如此处有一棵苹果树,只有从对面那个方向过来才能看到它。如果你确实是从那个方向过来看到了它,你就再也不会偏离方向了。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了苹果树,并没有把苹果摘下来吃到嘴里,你还是不知道苹果的滋味。你看到了苹果树,就相当于你见道、悟道了,你还必须把苹果摘到手里才是证道。而得道是你把苹果吃进肚子里,与苹果合二为一,别人再把你吃下去。

见道、悟道、证道、得道,四者之间只是一纸之隔。如果心态不转变,可能一生都突破不了这一纸之隔。如果你没有亲自吃到苹果,你就只能用古人的描述来介绍苹果的味道。如果你吃到了苹果,就会用最平实易懂的日常生活用语向大家描述苹果的味道。

只有真正得道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地用日常生活用语和身边的例子向大家阐述道。而一个只是悟道,并未证道,更未得道,也就是走进去还未出来的人,只能用深入深出的道理来讲道。至于那些还未悟道,只是天天诵经、死记硬背的人,只会用浅入浅出的语言来阐述道,因为他根本没有走进去。

所以,过去得道的禅师都是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语言和方式来讲道、比喻道。他们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但是一经知识分子的口和笔,道就变得绘声绘色,大气磅礴,魅力四射了!

就像我们回家,父母长辈总是叮嘱我们要多吃一点,穿暖一点,钱包装深一点,别被人偷了。为什么他们总是重复这几句话呢?这就是至亲至爱。只有至亲至爱的人才会对我们讲最平实、最平凡、最简单而又一贯重复的话。

而当我们遇到外人时,总会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用各种手段、花样推销自己,这些都是头脑的作用。只有在至亲至爱的人面前,我们才会重复同样的话——要吃饱啊,要穿暖啊,出门身上要多带点钱啊,注意别让人给偷了啊……这就是道!因为至亲至爱的人跟我们说话时,用的是心灵,抛弃了华丽的修饰,抛弃了技巧和方法。

学佛不是为了脱离世间,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世间。就像读大学是为了到社会上工作一样,否则学佛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了。对一个法师而言,只有讲经说法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一个法师每日所做就是吃完了睡,睡完了打坐,打坐完了诵经,从来没有利生,怎么能称为法师呢?利生必须弘法,弘法才是利生。只有弘法利生,才会有功德福报,才能成菩萨、成佛。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全凭功德和福报的积累。

一个出家人与其说只有了生死、成佛才有价值,不如说弘法利生更有价值。有人会说:“我还没有开悟,不能以盲导盲。”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作为一个法师,如果不弘法利生,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众生缺什么。就如同我们搬进一个新家,如果不生火起灶过日子,你就不知道这个新家还缺什么。只有开始过日子了,你才知道家里还缺什么,什么东西放在哪里更顺手、更协调。

我常说,万行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建寺和讲法。十多年来万行从未停止过讲自己的学佛心得和体会。如果像你们一样,出家一二十年,从不讲自己学佛的心得和感悟,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长,更不会有今天的感悟,也不知道自己还欠缺什么。

对一个出家人而言,当众生需要我们,或者有人需要我们时,那是我们莫大的荣幸。要施展自己的才华能力需要机会,要体现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样需要机会。当机会来了,你不抓住,就会错过。机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同一个人。

学佛并不是要离开社会,同样要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就是在弘法利生。但如果不懂弘法利生的方法和技巧,就容易让人误解,产生误会。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还有一个圆满的过程,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2013.2.6 kVtClYW4xMfG1eAXHYkryPLC/sLM2syDUUfLF+HuPZbVdLYhM6Yv5MOoC/cuk4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