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绝处逢生

你们想听什么呢?今天好像没有灵感,打坐多了脑袋空空的,什么也不想说,觉得都是废话,没有必要说。能明白的,不需要你多说;不明白的,你再怎么说他也不会明白。很多事情我们以为用心了、努力了、明白了,就能达成。就一般事情而言是如此,但是就学佛、就玄学和形而上学而言,不是你努力就能明白的。

这个明白是与生俱来的,真的要靠我们多生累劫积累下来的慧根。佛教讲的“心领神会”“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无声胜有声”等都是形而上的,超越了语言和意识的范畴。“道”本身就是形而上的东西。而语言只相当于梯子,作用有限,把你送到一定高度就送不上去了。

佛教讲要离开心意识来参。心意识就像楼梯,到了一定高度就用不上了。因为心意识还是属于头脑的范畴。刚入门学习一些基本方法时,尤其是针对生理上的问题,确实要靠有为法,靠言传身教。当进入灵修阶段,言传身教就用不上了,此时越是用心,离道越远。

所以看到大家,我不知道该讲什么。刚上山闭关时,好像还有很多话想跟大家说。过了一个月,好像没有什么话想说了。没见到你们的时候,像是有几句话要说;见到你们,反而觉得什么都不用说了——该懂的一定会懂,不懂的还是一样不懂。

BW在兜率天做饭给我的感受很深。虽然她很渴望进步,也很努力,她向你求学也很虔诚。但事实是,教完之后你发现,她根本就没有录进去——做事时还是按她原来的那一套。要想改变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对方受到了重大打击,被逼到绝境,无论往哪里走都走不通,实在没办法了,不得不调整思路,重整旗鼓另开张,这时候他才会蜕变。但凡有一点点能保留自我的空间,他都不会蜕变,都会我行我素。

如果你所处的环境空间很大,道路很多,对你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你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想成佛,是不可能的。你想突破自我、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就必须让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退路,只有唯一的一条出路,而且还是一条狭缝。如果不能从狭缝里挤出去,你就没有生存的希望,只有挤出去才能重见光明,看到希望。

你们目前是不是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先抛开你的生活不谈,只讲你的修行,如果你有很多出路供你选择,无论你选择哪一条都是错的。除非你的身心被逼到这唯一的一条出路上。要是真正开悟了生死,只有一条狭缝让你走。这条狭缝是唯一一条超越三界的光明大道,唯有它才能让你重见天日。如果你有很多选择,说明你的心离道还很遥远,无论你选择哪一条,都不是通往解脱的大道。只有当你深刻地感受到无路可走了(绝不是面临十字路口),你才会走向那条狭缝。

但是,在这个阶段你会挣扎很久,究竟多久因人而异,要看个人的福报和因缘。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处在这种状态中,有的人可能是数年,有的人可能几个月就发现了这条狭缝,而且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挤出这条狭缝。只有到了此时,你开悟了生死才有希望。因为在这条狭缝中,你所有的理想、欲望,包括所有的恶习和种种准备,都没有施展的机会。你只有断绝了让它们发挥的机会,它们才不会障你的道,才会让你顺利通过这条狭缝。

在面临选择时,多数人都是用我执来选择,结果都选择了“光明大道”。只要有选择,就有头脑和我执存在的空间,你就不会被逼上那条狭缝。如果你超越了头脑,不是用我执去选择,你会发现唯一的出路就是那条狭缝。这唯一的一条狭缝,上通二十八重天,下通十八层地狱。正如祖师所言,狭缝大时,可以包容虚空;狭缝小时,针尖都不容。

但是,凭我们现在这么粗糙的身心,要想挤进这条狭缝真的是千难万难!何时你通过种种方法把自己的身心磨炼得细如绣花针,需要放大时,瞬间又可以包容宇宙。当你达到这两个极端时,才能见到这条狭缝,才能挤进这条狭缝。这条狭缝才是真正的“一线天”!

多数人面临一线天的时候就打道回府了,只有极个别人相信自己、相信师父、相信他的法,才能顺利通过一线天。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的确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达成的。你越努力,离它越远。到此即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连师父也帮不了你。师父所谓的领你修行,也只是到了这一步就该撒手了。

在修行初期,如果你善于形象思维,也就是观想,就会事半功倍。也许你会问,修行不是主张离一切相吗?形象思维岂不是有形有相?刚开始,由于我们的心很散乱,如果你能将自己的心住在通过形象思维勾画出来的意境上,这对你的修行会有极大的帮助。

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就不需要形象思维了。即便是祖师说的“空掉、放下”,也是通过观想来空掉、放下。如果你在心意识上连观想空掉、放下都达不到,想实质性地空掉、放下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根本不可能。有为的你尚且达不到,又如何去体验无为的意境呢?

实际上各个教派的法门在最初的修行阶段,都是通过形象思维,即“作意”,也就是道家讲的“有为法”来修炼。刚开始都是通过有为法(作意)把基础打牢,然后再把它推翻。作意也要分次第,如果你没有掌握次第,一上来就观空,可能偶尔一次能捕捉到。但是,只要你的心稍微有一点波动,这种作意的空就没有效果了。因为你不是通过次第修上来的,你的身心很难稳定。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次第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几个月就结束了这个过程,有的人可能要数年,甚至一生。如果你没有经过次第的修炼,偶尔也能捕捉到道的影子,但是不能做主。如果你的功夫是通过作意渐次修上去的,你就能做主。

东华寺现在还有很多常住,连打坐的有为法都没有掌握。有为法都不能拴住你的心,你都不能专注其上,你想丢掉有为法这个拐杖,怎么可能呢?也许你在静坐的时候,前十分钟很清静,但是半个小时以后,你的脑袋就像开运动会一样,热闹得难以驾驭了。有为法就相当于拐杖,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时要扶着墙壁、桌沿走一样,会走之后自然就不需要了。

东华寺的常住都知道,上座打坐有三个步骤: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如果这三步你还修不到位,第四步与道相应,出现境界(沿途风光)是不可能的。这些粗糙的沿途风光你都没有经历,怎么可能会出现一线天的境界呢?即便出现了一线天,也只是层次相对较高的沿途风光。

但是更多的人坐在这里都是心无所住。一部分人是由着自己浑浑噩噩,想住都住不上。如果你能住在一个妄想上也是一种定。比如你专注地打了两个小时的妄想,一旦专注在妄想上的定被觉察,你念头一转,就能定在正知正见上,这就是所谓的正定。

还有一种人坐在这里,尽管不是浑浑噩噩,也不是昏沉,但是脑袋里会出现上千种念头,完全是在胡思乱想,就像开万人大会一样。开疲劳了,他也能静下来半小时。当头脑休息好了,又开始热闹了。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你在学打坐时不会抓住这颗心。

这里的心是指我们的头脑和我们的思维,它是一种妄心。如果刚开始用功时,你所谓的万缘放下,顺其自然,也就是连用功都放下了,这就是修行的大忌。尤其是对一个初学者,你让他什么都别想,怎么可能呢?他的头脑已经非常熟练地打了几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经成片成势成气候了,你让他什么都不要想,可能吗?

既然如此,你不如主动给头脑找一件事,让它去想这唯一的一件事。尽管如此,它也很难做到只想一件事,而会想三件、五件、十件,但总比任它信马由缰地去想无数件事要好得多。你必须持之以恒地训练一段时间,每天打坐时就主动想这一件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你所谓的有为法才修得上手:念佛的,这时才真正入了门;参话头的,才开始感觉到什么叫参。

因为参话头首先必须专注在话头上,只有把心念集中在话头上,你才能参。要参话头,首先要能止在话头上。不能止,如何参?就如同你要分析判断万行一样,首先你要把万行锁进你的意识。如果你不能把万行锁定在你的意识上,转眼你就会想到二行、三行,你也就无法分析判断万行了。因此,参究任何问题,首先要能止在这个问题上。

头脑思维还是六根作用的产物,属于比较粗糙的意识。平时你无论用眼睛看,还是用耳朵听,都是靠意识在支配,要想让前五根暂时关闭,就必须把前五根的能量全部集于意根。这样前五根才能达到视而不见、听而未闻。

闭关就是通过有为法,“咔嚓”一下切断前五根,把前五根的力量全部交给意根。所以,凡是闭过关、打过坐的人,他们的意识都很活跃,意根相对于前五根也更加锋利。而不打坐的人,他的能量全都分散在六根上。只要你静坐过,或多或少你都会把前五根的力量传递给意根。所以静坐的人,他的意根捕捉信息会非常迅速。

所谓的开智慧,不外乎把前五根的力量交给第六意识,也就相当于把六个人的力量全都给了一个人,所以第六意识的力量非常强大。当意根的力量稍微歇息时,第七意识又开始活跃了,力量是一层一层传递的。因为所有的分析判断主要是靠第七意识,这个非常活跃的第七意识就成了“是非精”。

因此,当我们的身心集中于第七意识时,我们必须学会不起心动念,不去分析、判断,并有意识地作意,保持觉照,观想心中的本尊:修禅宗的,本尊是空,这时候你就刻意观空;修密宗的,很多人以大日如来为本尊,你就观想大日如来;念佛的,就观想阿弥陀佛。当你能在心灵上把你的本尊勾画出来并锁定这个画面,也就是住在这个画面上,你的第七意识自然就不会再分别,你也就达到了一切现象皆平等无二的境界。

我们所谓的身心灵不被红尘转,是因为没有住在这个层面上,但一样住在另一个层面上。就像众生能放下左手的东西,是因为他右手抓到了东西。你想让他两只手什么都不抓,他是做不到的。但是微妙之处就在中间这短暂的一秒,你前一秒一放下,后一秒就会发生。多少人修炼,都是在修这一秒。

祖师们开始修各种功法时,无论是禅净密,还是天台教观,都会经历一段有为法的修行历程。慧根深厚的,这个阶段会短一点;资质差一点的,这个阶段会相对长一些。有为法可以规范我们的身心。有为法是粗糙的,所以它针对的是我们粗糙的六根。只有把我们的六根训练到很精细,细到任何一根都具备了所有六根的功能时,才到了一线天的跟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一种人,他的直觉非常准确。那是因为他的六根是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初修道时,为了放松六根反而要给六根施加压力。这个道理就相当于你想放松双手,我会让你先握紧拳头,你的拳头握得越紧,当松开时,你的双手就会越放松。各个教派运用的方法,其原理都是如此——欲松先紧。

所以当别人问我们刚开始怎么用功时,我们不能告诉他: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要做,就默默地坐在那里就好了。这是对初学者最大的误导。刚开始他连刻意地专注都达不到,你让他有意地放松放空,他更做不到。无论是刻意还是有意,都是通过作意来完成,也就是通过观想来完成。

多数修行人,尤其是坐禅者,都认为观想是有为法,犯忌讳。但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谓的观空放下也是作意。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无论你修哪一种法,初期都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过了作意的阶段,则必须离开心意识来修。

《心经》开头的那五个字——“观、行、照、度、空”,都是靠第六识来完成。第六识是一个中转站,它上通诸佛菩萨,下通三恶道。只有抓住了第六识,才能与诸佛菩萨相应,才能超越三恶道。如果你采用的方法连第六识都抓不住,你心中的终极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在我们修行人的圈子里,有一部分人的第六识相对比较清净、集中,那不是这一世修来的,而是过去世修行遗留下来的。所以当他们用功时,偶尔能捕捉到一点道的影子,但是还做不了主。因为就这一世而言,我们又多了个头脑,多了个四大之躯。

在第一阶段,我们身体里面有三股力量在参与:一是我们四大形成的一股力量,它是依靠这一世的信息在发挥作用;二是我们八识心田这个仓库所储存的信息的力量,它也会时常跑出来左右我们;还有一股力量是来自我们的佛性——本来面目。但很少有人能使用第三股力量,多数人努力修行、学习,都是在满足第一股和第二股力量的需要。

为了弘法,我们学了很多后天的知识。但是,如果后天的知识你不会学,你学得越多,越会障碍你打开八识心田里的智慧。为了弘法,我们的确需要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来与众生衔接。但就灵修而言,知识对我们的帮助并不大,甚至容易产生文字障、所知障。

所以过去的修行人进禅堂都不允许看书,班首师父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你每天就住在这个方法上,通过这个方法把你的前六根捆为一体。如果不给你一个方法,你的六根就会向外捕捉信息,胡思乱想。通过数年使用这个方法,你就能轻而易举地住在这个方法上。

这时候班首师父就会采用第二个方法,让你不要住在这个方法上,把这个拐杖扔掉:你平时念佛,他不让你再念佛;你平时观空,他不允许你再观空;你平时观佛像,他不允许你再观佛像。就让你清清净净、空空洞洞、明明了了地坐在那里。心里出现什么,你必须清清楚楚并看着它,既不要跟随它,也不要打压它,更不要大惊小怪。当你开始用第二招时,会突然出现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景象。也只有当你走到第二步时,所谓的一线天才会出现。

问: 这个会自然发生吗?人会自然抓住念头吗?

师: 会自然不念、不观想。这时候所谓的自然不念、不观想,只不过是我们的身心累得不愿意念,不愿意观想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头脑开始昏沉,昏沉几十分钟。当打完瞌睡休息好了,头脑又开始打妄想了。这时候你会想:我赶快用功。于是又开始念,开始观想。实际上第一步用功的方法就第二步而言也是妄想,也是有为法,但是用有为法在第一步是非常必要的。

看看身边这么多人都在用功,可是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完!用功,说简单真的很简单,难就难在我们很难完全相信一个人,完全相信一个方法,很难坚持一个方法。多数人在修这个方法的同时,头脑又在渴望其他方法,又在捕捉、寻觅、尝试其他方法。

人很难相信一个人或者一个方法。如果你碰到了一个不究竟的人和一个不究竟的方法,但你十分相信他,你也不妨用心去尝试一下。释迦牟尼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当你没有见到无为法时,你认为你这个法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当有一天你见到了无为法,你才发现你这个法是有为法,是不究竟的。

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在他未出家,还未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前,印度六大教派的法门他全都学完了。刚开始他觉得能解他心中的饥渴,但后来发现还是解决不了他心灵上的问题。不像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听说哪里有个大师在传什么法,就跑去学几天,修一修没什么感觉就放弃了。仅仅一个学习班就能把感觉找出来吗?即便你参加完学习班,回来后继续修这个法,以你这种所谓的修行,每天都是浑浑噩噩的,即便修上三年也没有用。

当初,对于任何一个教派的方法,释迦牟尼佛都是拿他的身心、拿他的命去尝试的。当时他已经达到了高度专注,身心高度协调统一。在降伏身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方法对他来说只要几天,最多几个月就修完了。而我们,任何一个方法到了我们手里都修不进去,所以我们马上就放弃这个方法,去寻找第二个方法。同样,师父说的那些境界、沿途风光都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于是我们又把这个方法放弃了,继续去寻找第三个方法……

当初我在求法的时候,师父传我一个法,告诉我在修这个法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身心会有哪些反应。当我一一验证后,才把这个法放下。如果修这个法该出现的状况没有出现,我就会一直修下去;如果出现了,但解决不了我心中的疑惑,我才会改修第二个,乃至第三个、第四个方法。

如果你降伏不了自己的六根,任何一个方法给你,你都修不进去,也不会出现你师父告诉你的那些身心反应。身心反应换一种说法就是见道的消息、沿途风光,也是路标。倘若这些都没有出现,说明你还没有上路。上路了怎么会没有路标,没有沿途风光呢?尽管这些并不究竟,但它一定会在路途中出现。

很多人刚开始打坐时,其境界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散乱久了,累了,就开始昏沉。昏沉也是一种睡眠,睡好了,精神足了,又开始散乱。这两种状态不停地交替,接下来就是掉举。何为掉举?就是信号若有若无,断断续续,一会儿与道衔接上了,一会儿又断线了。就像打电话一样,打着打着没信号了,你转个方向又有了,但是又听不清,你跑到阳台上或者跑到户外,信号又清晰了,这就叫掉举。

我们的身心在与灵衔接的过程中,一会撞上了,一会没撞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境界,是必定会经历的。极少数人偶尔会见到自己的佛性。但是做不了主,没有用。

修行是要做得了主——随见随在,随叫随到,无论是在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时,还是躺在病床上呻吟时,她都历历在目,你随时都与她融为一体。

对于一个有禅定功夫的人而言,每一次入定就是一次死亡的训练。记得在哪本书上有人问一个老和尚打坐入定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学院派出来的,可能会回答得优美动听,但不实用。而这个老和尚是个实战派,他的回答一步到位,非常贴切。他说所谓的打坐入定就是训练死亡。死亡的时候我做得了主,我学会了死亡。我看了那么多书中有关入定的描写,觉得就这个老和尚的回答最准确。

“我做得了死亡的主,我学会了死亡”,这就是入定。如果生前我们学会了入定,临终时怎么还会恐惧呢?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如何死。如果生前你学会了如何死,并知道要去哪里,当死亡真的来临时,你是不会恐惧的,而会欢喜:业消完了,我和你们的缘终于了了!

有时我们心中的理想很远大,可这一世我们并没有发愿,为什么生来就会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呢?这就是无量劫以前我们曾发的宏愿,但没有实现。所以这一世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达成我们的夙愿。

已经好几个人在昏沉了。心提不起来,脑袋缺氧就会昏沉。如果你能把心提起来,气血就会跟着上来,你就不会昏沉了。因为气血只有在一定的流速下才会产生氧。气血流速慢,血液里缺氧,脑袋就会昏沉。为什么我们主张吃素呢?一是为了培养慈悲心,减少杀业,少树冤家。二是吃素血液比较淡,流速快,流速一快就会产生更多的氧。脑袋供氧充足了就不会昏沉,老了也不容易得痴呆症、健忘症。

问: 无记定和断灭定与昏沉和散乱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 昏沉、散乱意味着还没有专注在一个点上。如果专注在一个点上,绝对不会昏沉散乱。打坐的时候要用功,把功夫提紧一点,把心提起来,就不容易昏沉、散乱。

无记定和断灭定是属于不同层次的定。无记定是到了一定高度后念头没有了,人坐在那里发呆,像白痴一样,既没有打妄想,意识也不在这里,但也没有溜出去,实际上就是觉照丢了。

2012.9.15 3VeuXf6UQ7KOgigMWAEqNHRSgo+ebdRdBMj3Hlv6oDIp/yjLvx5W7YCJO9futh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