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外同体

每天早晨写的微博都是针对东华寺的现状有感而发。多亏有这么多反面教材,否则还真不知道写什么好。这段时间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佛真的是靠魔来成就的。但是有几个人经受得起魔的考验呢?

如果修行以十步为圆满,一般人走到第三步就败下阵来了,稍微有点意志力的能走五六步,走到第七步的少之又少,更不要说第八步了。通常都是在原地踏步,还以为自己是在借事炼心,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增长我执。

我们东华寺几个有代表性的出家人非常有道心,但是他们的道心还不如他们的我执大。有的人看到的是他们的道心,有的人看到的是他们的我执。我执大的人修行,不是在修道,而是在修我执。修道是去我执,而更多所谓修道的人都是在用我执修我执。他们也夜以继日地用功,有的甚至日中一食,讲起法来一般人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但行家听了则另当别论。

尽管有时候我也戏称自己为大师,但更多时候是自谓小师。世间上有很多人虽然不信教,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符合教统,甚至超过教徒的修为。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所谓的改变,只是因为环境不允许他固守恶习。一旦环境许可,他会一如既往地我行我素,原态毕露,依然会回到他过去的原始点上。

看到这些现象,我越来越认可古德所言,所谓的修行,真的是没什么好修的。健康的思想、正派的作风、良好的习惯若不建立起来,想开悟是不可能的。这些恶习拖得你连路都走不动,还谈什么明心见性!

但凡有一点点成就的人,他的内心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打坐的时候我常常想到东华寺的出家人,个个都很有特色。难怪祖师说五百罗汉五百个样,每个罗汉都极具特色。目前东华寺的出家人就是如此,与其说每个人都有道心,不如说每个人都在固守我执。好在我们有信仰,不会刻意去做坏事,除非因为无明引发而做错了事。

你们看森林里的树木,大部分是笔直地往上长,但总有一些是扭曲着往上长。在同一片树林里,属于同一个树种,为什么有的会长得七扭八歪呢?是种子的原因、土壤的原因,还是风向、日照的原因呢?

答: 佛说众生平等……

师: 佛祖是说众生平等,但指的是人人皆具佛性,是佛性平等。否则,为什么同一片树林中,大部分树木都长得笔直而挺拔,唯独个别树木长成畸形呢?环境是一样的,是公平的,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千差万别的。

大家同处一个地球,生长在相同的环境里,沐浴着同样的阳光雨露、冬雪秋霜,吸收同样的日月精华,为什么有的树长得挺拔,有的却长成畸形呢?同理,我们两百个人同吃一锅饭,同念一部经,同在一个殿堂里静坐,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子孙,为什么我们对同一部经会有不同的观点呢?其实都是自身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答: 心性的问题,自身的习气大于大自然的力量……

师: 就树木而言,因为它没有融入环境,与环境对抗。对抗多少,在它身上就会留下多少痕迹——畸形。就人而言,少数人因为太有思想,好表现,总想标新立异,对抗环境,结果要么出类拔萃,要么成了另类。

就像我们山上的松树,更多是被动地接受了环境,只有少数要么超然挺拔,要么成了畸形,坚硬无比,当柴烧都不好劈。很有思想,但又不符合道统的人,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满身“钉子”。

而顺其自然的人,就像森林里的好木材,你在他身上是找不出“钉子”的。当一个人不能与道统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持某种抗衡的心态。其结果要么成为精英,要么变成糟粕被淘汰。所以更多的人与自然界更多的动植物都是随顺自然环境而生存、而生长。

父母是最了解我们的,甚至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父母亲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孩子长大了,有思想了,父母也不能泯灭他的思想。毕竟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尤其当一个新生命逐渐成熟时,他会以为自己能脱离父母、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了。拿佛家的话来讲,就是“超佛越祖了”。

在我们修行、学习做人的第一阶段,我们会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很渺小,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徘徊,不知道该怎么走。到了第二阶段,找到了光明大道,很快就上路了,发现原来如此简单,甚至认为自己很快就走到人生的顶峰,圆满了。再继续下去,又开始迷茫了,觉得不过如此嘛!难道就这样吗?没意思,没什么好追求的。在这个阶段会停留一段时间,期间会感到悲观失望。

如果到了这个阶段你能调整心态,平静下来继续静观、分析、选择,你很快会发现,在你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广袤无垠的空间和一条洒满阳光的康庄大道,你有多大的力量都可以使出来,有多快的速度都可以放开去奔驰。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有多大力量,你都无法赛过他、超越他。

只有这时候,你才会真正生起谦卑心,真正认识到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而道的力量或者说佛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上帝的力量、真主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你会用你信仰的对象的语言来描述此时的心境,信耶稣的会说:“上帝啊,你是多么的伟大,我是多么的渺小啊!”信真主的会说:“真主啊,你是多么的伟大,我是多么的渺小啊!”信佛的会说:“佛啊!你是多么的伟大,我是多么的渺小啊!”

你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臣服于他。过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就是他,他就是你。尽管你在礼拜佛,礼拜上帝或者真主,但此时你的心态是——你在礼拜你的自性,礼拜你自己。而且你是那么的心甘情愿,那么的认真,那么的虔诚,那么的自然!这是必然的结果,除此别无选择,更无他途。

但是,有几个人能走完这个过程呢?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时候我们真的被折磨得筋疲力尽,无论你的心力多么强大,你的体格多么强健,你的志向抱负多么宏大高远,你多么有智慧……就像一个跳进大海的人,你会认识到自身的力量是那么的有限,所谓的金钱名利在道的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你必须与整体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拥有无限的力量,获得无尽的智慧与财富。

在这个阶段,你什么都会拥有。如果你把所有的一切只当作工具,你就会成为它的主人。可是极少数人在第二个阶段也获得了世出世间的一切,但是因为不会做它的主人,不会使用它、驾驭它,甚至不懂得敬重它,结果很快就失去了它。

我曾经说过,之所以你没有财富,是因为你不会理财。何时你会理财了,你必然会拥有财富。你现在没有财富,不要怨天尤人,只能怨自己不会理财。如果你会理财,怎么至今还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呢?如果你会读书,怎么今天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呢?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会说:“我怎么就碰不到帅哥、美女呢?”你懂什么,尊重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的人生道路非常坎坷,人生非常不幸,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有智慧的人会看到根上。世间万物都逃不脱因果,都是因为“什么”,才有了“什么”。因果并非宗教的专用名词,它构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我曾与一位大学教授辩论,我说哲学思想就是因果思想,因果思想就是哲学思想。他说:“我们是研究哲学的,是唯物主义。不像你们佛教徒、宗教徒,相信因果轮回报应,是唯心的。”但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

看到不幸的人,我们会怜悯、同情,会伸出援助之手。从表象上看,我们的确帮助了他,让他受益了,他的日子暂时好过了。但是,如果他不懂得运用所得的钱财物质创造财富,施予他人,回馈社会,做一个施予者,未来的他只会变得更贫穷。

帮助他人对有信仰的人而言,成就的是自己的慈悲心和功德福报;对世俗的人而言,成就的是他的名气和地位。众多慈善家因为广行布施而获得了诸多的荣誉与头衔,这些都是源自因果关系。你付出那么多,自然应该拥有那么多。

而受者呢?因为你没有付出,所以就不会拥有,你也就没有能力施与他人,只能继续当受者,于是越当越贫穷。虽然我们知道施比受更有福、更快乐、更高尚、更自由,但多数人还是宁愿做受者。

人在一生当中要经历无数个阶段,要爬无数级台阶,每上一级台阶都是千难万难,都要脱好几层皮,越往上越难。就拿我个人来说,这次不是闭生死关,而是闭方便关,重要客人来时还要接待,寺庙的事情还要处理。尽管是方便关,但由于每天有几个小时的静坐,所以和过去闭生死关的感觉是一样的。

在此之前,我曾经想再次闭生死关,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可是在山上待了二十多天,感觉在那种状态下要想让自己的心态和心性有所进步是非常困难的。可是在山下每天要接待那么多人,的确也很烦很累。来到我身边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带着重大的疑惑和问题而来。就他们而言的确如此,但在我看来都是同样的问题——和我一样,都是心态没有转变。有的是没有意识到,有的是认识到了转变不过来。

也许你们打坐的时候都渴望有境界,实话相告,我今天禅定中的境界和我十五年前禅定中的境界是一样的,当初看到什么,今天依然如故。无论你怎么用功打坐、怎么用心打坐,还是十五年前的境界。心态和观念的转变要想靠禅定中的境界来完成,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除了外界的暴风骤雨、惊涛骇浪,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帮你转变心态。但是,有几个人经受得住大风大浪呢?十有八九都被打翻,变成了逃兵!

当我们没有降伏腿的时候,是那么渴望降伏腿。当把腿降伏之后,发现降伏腿的力量与降伏心的力量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降伏心念与恶习是如此之难!我们都期望有境界,天天盼望着眼前放光,希望能住在境界里与佛菩萨相应。果真有一天你在境界里眼前放光,随时能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时,你会发现不过如此——该吃饭,你还是要去吃饭;有烦恼,你仍然要面对烦恼。

有些人对自己有点先知先觉的功能沾沾自喜。有时算点小事很准,就沉浸于赚点小钱,出点小名,吃得好一点,玩得好一点。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到此就不再前进了。正信的佛教徒都知道,小功能只不过是沿途风光、路边花草,连“道”的门都没有入!往上走是多么的艰难!

尽管你意识到要转变心态、转变观念,你也在努力,但是,并非你想转变就能转变。不经长期人事的历练与磨炼,你的观念和习惯势力是无法转变乃至定型的,关键时刻你依然会被以往的习惯势力牵着走。在习惯势力面前,我们这点所谓的道心是根本无法抵御的。

我们东华寺的“第一禅师”HZ,非常聪明,很有智慧,机锋转语很厉害。平常没事的时候还表现得和颜悦色,一遇到事情,碰到观点相左而引发争论时,他马上就变得急躁不已:眉头一皱,白眼一翻,感觉像要拿刀子捅人似的,平时的和颜悦色无影无踪。还有ZH,没事的时候脾气都很好,一有事,说不上三句就跟你急了,平时的修养也消失无踪。这说明我们平时的功夫都是假的,所谓的慈悲博爱也是假的。

在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反面教材,也就是菩提需要烦恼来成就,成佛需要凭借魔力。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本性已经暴露无遗了,我们还没有发现。少数人即便发现了也晚了,对方已经被伤害了。很少有人是带着觉知刻意而为,更多都是忘我而为,所以无法把握分寸。倘若带着觉知而为,就能把握分寸。

一个事事忘我没有觉照的人怎么能修行,怎么会做事呢?就像昨晚开会时DZ发言,低着头自言自语,都不知道那是在开大会,也不管别人是否听得见。BW一说话就低着头,双手搓着衣角。我小时候也是一说话就脸红,低着头不敢看人。直到后来当了和尚,读完佛学院,闭完关出来建寺,才开始改变。

为了建寺,不得不求人,不得不抬头看着人说话,不得不把自己推销出去,让自己走进对方的心里,让对方对自己真心相待。为了建寺,我才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所以建寺十年所获得的成长与进步比我闭关七年要大得多!

建寺的确非常辛苦,倘若信仰不坚定,早就当逃兵了。其中的艰辛和委屈是常人无法理解、难以想象的。你也无法向大家述说,也不可能向大家述说。因为刀子扎在自己身上,无论你怎么向别人描述疼痛,别人都无法感受,充其量只能表示理解。

有时我也很欣赏你们那么容易忘我。一个忘我的人的确是少烦少恼,因为他完全沉浸在我执当中。带着警觉做事的人则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像一只警犬,一旦发现目标,他就会忘记疲劳、饥饿、冷暖,忘记一切,奋不顾身地循着气味奔向目标,不敢有半点放松和差池,生怕与目标脱节了。当事情做完,目标达到了,他整个人都瘫痪了,这时候才感到又累又渴又饿。

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忘我,有一天在另外一个领域也能忘我。因为此领域的忘我和彼领域的忘我是双胞胎,99.99%的基因是相同的。过去有人说需要“转”一下,实际上转都是多余的,不需要转,就在此!起步时确实需要带着觉照,到了一定高度,连觉照都不需要。

这种忘我只需要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但是这一点点的变化有的人几生几世都做不到。他能在几百个人面前讲话视若无睹,难道不是一种境界吗?尽管他的眼睛是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但实际上是辐射到所有人的身心上。但这种境界并不高。

我们经常听到大家议论谁谁谁的修行境界有多好、有多高。如果这种好和高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起不了用,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坐在这里都“云深不知处”——忘我了,不是一个活死人吗?

我们东华寺的小和尚们都非常健康、活泼、有思想,也很勤劳。有几个确实非常优秀,眼睛里有活。一个眼睛里有活的人,能看到外面的活,也能看到内心的活。比如,作为当家或者知客,你看不到寺庙的活,你想看到你内心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看里还是看外,用的是同一个看,内在境界与外在境界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区域,能看的“能”是同一个。只要你能发现外面的活,当有一天你想发现自己内心的活时,你就能发现。

无论你修行有多高,成就有多大,最终还是要回来老老实实地做基本功。健康的思想、正确的理念、良好的习惯不建立起来,不能使它变成本能的反应,即便你的功夫再高,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的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向宇宙发送的信息。宇宙是有生命的,你向她发送的任何信息她都会接收到,并以她的方式回馈给你。只是由于你太散乱了不知道,也无法接收到她的信息。就像有些人向我提问题,也许我没有直接回答你,但实际上我已通过另一种方式回答了你。

如果你仔细认真地听我说的每一句话,或者等一段时间看我开示中所说的话,其中就有针对你而讲的。因为你向我发出的信息我接收到了,我会放在心里,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回答你。有时候是直接的,有时候是间接的,有时候是在当下,有时候是几天或一段时间之后。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现在的起心动念和为人处世所用的方式方法,都取决于以往我们所接收和储存的信息,它决定了我们现在为人处世的风格与态度。如果你过去接收的正面信息多,你现在为人处世的方式就很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相反,如果你在成长历程中所接收的信息以负面居多,或者都是一些小市民、小家子气的思想,那么你现在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就是你过去接收的信息的再现和重播。

我是一个性子非常急的人,每天的作息时间准确得就像钟表一样。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根本不需要别人敦促。我相信这种现象在我们出家人中很多。这种人非常循规蹈矩,你跟他在一起,一句话都不需要多说。他不会把心放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每天吃点东西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他的身心已经完全投入到另外一个领域,并在这个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他的乐趣不是建立在吃穿用住和玩乐上。

就像有的信徒给我做点好吃的,买点好衣服,问我好不好,为了应付,我只能说好好好,实际上我的心根本不在这上面,根本不会在意、执着这些东西的好坏。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欲望都超越不了,还在贪恋,想进入精神领域,连门儿都没有!世间的功名利禄你放下了多少,超越了多少,在精神和灵性方面你才会得到多少。

尽管我知道大家内心对道都非常渴望,都在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是修行如同开车,不怕你开得慢,就怕你快一下慢一下不能正常行驶,若能保持正常的速度就是高速。最近半年来,我们东华寺的出家人无论在工作上还是修行上,多数都进入了状态,还有少数几个自以为进入了状态,殊不知正与道相悖,进入了另一种状态——我执的状态,他没有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一个真正自信而有底气的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绝对不会事事斤斤计较,喜欢与人争个输赢对错、高低上下。之所以有时候我们那么在意、那么计较,一定要跟别人争个高低对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非常贫穷、非常脆弱,全靠外在的面子活着。

一个人越是靠面子活着,失去的越多。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对的,还需要表白和证明吗?穷人最怕别人说他穷,富人最怕别人说他富;没有知识的人最怕别人说他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却总说自己是老土,什么样的语言土,他就用什么样的语言。喜欢咬文嚼字的恰恰是没有知识的人。

高境界的文人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高境界的商人,你在他身上嗅不到半点商人气息。真正的政治家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介书生的模样,甚至像个农民,与他的身份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关键时刻他所展现出来的格局与心胸气量,会让你感到他是一个“家”。一个禅师看起来往往像个看山种菜的老头。

如果在你身上散发出一种职业气息,说明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让人看不出你的职业与身份。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满口佛话,满身佛气,说明他离道还远着呢。

我们阐述一个观点,展示一件作品,都会反映出我们的品位与心灵境界。尽管很多事情大家不会做,但是每个人的直觉是不会错的,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要拿出来让大家一鉴别,彼此的心灵境界便一目了然。我们的头脑虽然千差万别层次不等,但我们的灵魂都来自同一个等级,尤其是当我们欣赏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时,更能看出我们的心灵境界。

如果你到了一个地方,接受不了这个环境,不能融入其中,而你又勉强自己,难为自己,装腔作势,不到一百天,这个不好的信息一定会输入你的灵魂。三年、五年、十年之后,在你身上一定会产生病变,因为你与大自然抗衡过。无论你对抗了多少,都会在你的身心上留下痕迹,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倘若我们真的渴望改变自己,就要把以往的生活方式、人生理念暂放一旁,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就像汽油一样,你过去用的是93号油,现在不妨换97号油试试。若不习惯,还可以换回原来的93号油。

为什么你我如此渴望进步,如此努力,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呢?因为,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为人处世的理念,我们仍然沿袭了过去的一套。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会进步呢?

刚才在门口看到ZZQ的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他最近很用功,的确是在用心学东西,他可不是为了清闲好玩混日子才出去的。你做了多少事,用了多少心,从你的眼神和身心上都会反映出来,它是逃不过一双细心观察的眼睛的。

很多信徒千里迢迢跑来东华寺,其实没有必要。不见万行,你们的道心也许会更高。因为你渴望见到这个人,对这个人会念念不忘。通过看他的书,如果你否定了他,你只是不会再提起他,但不会影响你的道心;如果你认可了他,就会经常想起他。而当你来到他身边,看到他这么平凡,甚至比常人还没有修为,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这对他本人来说倒无所谓,但是你的道心会因此而退失。

所以,有时候为了让信徒的道心不退失,我也要装一装,但这不是我的本意。看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当我说你好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也许他根本就不认可我,才刻意说我好;当我训斥你、否定你的时候,你也要想一想:也许他觉得我还是一个可造之才,想在我身上下点功夫,不想让我堕落,才这样对待我。

有些人的确非常好,他的整个身心和言行举止都非常规范,已经入道并且合于道。你若发现他稍有偏离,不用说他,更不需要耳提面命,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讲一番道理,他听到看到了,马上就会联想到自己并规范自己。而个别人你就是三番五次地打骂,他也难以改变。但是,不管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只要来到我面前,我都会用心对待。也许我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你接受不了,或者你根本察觉不到,让你察觉到就没有效果了。

你们看NM,一天往兜率天跑五六趟像玩儿一样。我们空手上去还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除了NM,东华寺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有承受力的:只要我在寺庙,他几乎捞不到休息。每天晚上我都是十一点以后休息,等我休息了他才回去休息。早上我起得很早,他也不敢睡懒觉。我每小时跑一百公里,也要求他要跑一百公里。

你跟在我身边,我不可能去迎合你的速度。你是我的徒弟,是来向我求法的,我必须以我的速度来要求你,你才能进步。如果我拿你的速度来要求你,我的良心是过不去的。一个人能否成事,承受力摆在第一位,勤劳摆在第二位,知识摆在第三位,能力摆在第四位。承受力包含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忍气吞声,这就是我对承受力的诠释。承受力不是一句空话,是会体现出来的——体现出来的就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首先是HY,其次是HF,最典型的是WA,我的一个眼神就可以把他们“杀死”。我只要表现出轻视他、藐视他、鄙视他,他们的内心就瘫痪了、脆弱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智商都远远超过我,有什么用呢?我知道他们也在努力,也在改变,尤其这半年进步很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这样的心理状态呢?这与他们从小生活的家庭背景绝对相关。而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你轻视我,我装作没看见;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不好意思,你就不看我了;你再轻视我,我就“报复”你——拿成功给你看。报复一个人不需要用唇枪舌剑,也不需要跟他针锋相对,更不需要用见不得人的手段,你的成功就是对他最大的报复,成功能说明一切。

我经常说,东华寺的小和尚都很优秀,智商都很高,都很有思想,就是承受力太差,格局太小。也许是因为年龄小、阅历浅、历事少的缘故。但是想想我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承受力远远超过他们。23岁闭关时,多少人,包括同学、信众、法师,都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情,甚至直接冷嘲热讽地对我说:“你能闭三个月关,我给你磕三个月的头!”或者“我给你送三个月的饭!”等等。当时我只能在心里说:“你们根本不了解我!”

如果一个人真的很自信、很自知,他一定是八风吹不动,我行我素,根本不会在意别人的眼神和语言。但这个我行我素是正知正见的我行我素,绝非邪知邪见的我行我素。

问: 只有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知正见的我行我素吧?

师: 无关明心见性。社会上那么多有正知正见的人,他们的理念是那么的正确,但他们明心见性了吗?

答: 不仅因为他们没有正知正见,还因为他们业障深重,所以才不了解您。

师: 学佛的人动不动就把一切都归咎于业障,这也是业障,那也是业障,这也是福报不够,那也是福报不够,只要有问题都与你无关,都与福报、业障有关。如果业障福报能反驳的话,早就把我们捅了无数刀了,它一定会骂你:你怎么不怪自己,不说是你自己的原因,总是怪我福报、业障呢?业障是谁造的?是你造的。福报是谁积的?还是你积的。缘分又是谁结的?还是你结的。

什么都是你自己造的,结果你还说:“不怪我,是我的福报不够,因缘不到,缘分不足。”我们天天在念“一切唯心造”,都念到哪里去了呢?有时候我们懒得跟对方辩论,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就说:“对对对,是我的福报够、缘分好。为什么你的福报不够、缘分不好呢?为什么你不想办法培福结缘呢?福报和缘分是可以培植、创造的。”

如果按这半年东华寺常住和尚和居士转变的速度,三五年后真的会脱胎换骨,希望这种良好的势头和状态能保持下去。修行人每时每刻都要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所想所说所做是否符合道统。

我也很渴望有机会与大家交流。尽管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对于信徒,尤其是小和尚的教育,我是不会放松的。我跑到山上并不是放弃你们不管了,恰恰相反,在下面很忙,心中反而没有你们。在上面不那么忙,心灵的空间大了,我在内心里看你们、分析你们、判断你们、雕琢你们的时间更多了。

有时候你们给我发短信,我回与不回都是一种方式,回快回慢也是一种方式。有时候用犀利的语言,有时候用柔和的语气,都是一种方式。对你们的教育,我不会采用单一的方式,因为你们每个人都在变化之中。

比如,你这段时间很自信,快飘起来了,我就给你泼点凉水;他这段时间有些悲观,我就给他打一针兴奋剂;你的油不够了,我就给你加点油;你的速度太快了,我就让你踩一踩刹车。因为你们是我的化身,看到你们就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你们就看到了我的未来。我一个人跑得再快,做得再强再大,也没有意义。如果你们之中不能出几个有出息的,那就是我最大的悲哀。

今天我当了你们的师父,有一天你们也会当别人的师父,你们也要拿出七分精力放在你们徒弟的身上,三分精力留给自己,甚至留给自己一两分就够了。因为你已经上道,进入高速,跑得很正常了,不需要很大的油门,偶尔给点油就行了。而你的徒弟还没有上路,还在彷徨,甚至还在惊慌失措之中,你的精力更应该放在你的徒弟身上。所以孔子说“至要莫如教子”。

东华寺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站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的右边有云门寺、南华寺,左边有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这些都是千年古寺,他们的家底是东华寺的数万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但也正是这种环境成就了我,才有了今天的东华寺。好环境往往不利于修行。

最近我才渐渐明白,为什么老祖宗有能力创造一流的环境却不去创造。因为一个好的环境能把90%的人腐蚀掉。只有10%的人,无论环境是好是坏,都不会受其左右,会始终保持不变:落魄时他能睡桥洞,发达时能住七星级酒店。住完七星级酒店,他照样能再住桥洞。但这90%的人落魄时住过桥洞,一旦发达住进了七星级酒店,就再也无法回去住桥洞了。

就像BW到兜率天清理东西,把颜色黑一点的卫生纸全都拿了下来,说质量不好。我说:“你把它们留给我用。”难怪人们常说农村的姑娘小伙子到了城市里,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他是农村的小屁孩,到了城里,第一年电梯都不会开,电话也不会打,啥都不懂,但很快学会了先进的东西,开始模仿城里人穿西装,打领带……第二年吃饭没有果汁,少了餐巾就不吃了;第三年就不喜欢爹和娘了,觉得他们土,回去没有公筷就不吃饭了。

本来我们出身就卑微,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你是农民出身,你身上就要有乡土气息;你是千金小姐出身,你身上就要有高贵的品质;你是皇室权贵出身,你就要有高贵的举止。你是农村最底层出来的,索性不模仿、不装扮,反而更显得本分朴实。

人们往往更喜欢朴实无华的人。家庭出身的背景和世世代代的痕迹都烙印在你身上,装是装不像的。但是,人只要用心学,只要勤观察、多听闻,想做的事,想学的东西,哪有学不会,做不了的?

女同胞有什么话要说?我从来不敢怠慢女同胞,你们是东华寺的大半边天。尽管你们都沉默不语,但是你们一直在默默地奉献,我能感受到。

问: 请问上师,我应该如何修行才好啊?

师: 老菩萨,你就打坐,在心里念佛就好了,不要想其他。老菩萨来东华寺好多年了,非常发心,尤其是早期东华寺最缺人的时候,她们母女俩分别在菜地和厨房,都是独当一面,任劳任怨。

翁源的女居士们也是这样,大热天,顶着烈日暴晒挥汗如雨地砍草。砍完草,连口水都不喝就走了。每每看到这些人无怨无悔地奉献,我总是很感动,她们朴实无我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正是由于少数这样的人,我内在的力量才源源不断地涌发出来。

今天我收拾书柜,找到了几年前那个同学写的65条批判我的书,中午我又看了一遍,把我乐坏了。将来你们出去,千万不要在语言文字上与人辨是非、高低对错。自古以来一部《金刚经》就有上千人去解释它,现在就有一本53家注解《金刚经》的书,实际上注解《金刚经》的又何止53家?只不过这53家比较有名气、有代表性而已。

每个人读完《金刚经》都有自己的观点,你能说他错你对吗?无论你是以哪种方式与人辩论,都要学会尊重人。懂得尊重人到哪里去都会受人欢迎,都能立足。你可以不向人家请教,但没有必要去批判人家;你可以就其思想进行辩论,但不可以做人身攻击。

实际上在我们学佛的团体里最缺乏学习的风气,最没有谦虚的精神,个个都是目空一切,高高在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根器最好,是再来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知正见。如果你真的那么自信,就应该表现出气定神闲啊。可是在我们身上,谁表现出气定神闲了?都是表现出乞丐样。

乞什么呢?乞别人的赞叹和认可,希望得到别人的奉承和抬举。学佛的人,十有八九都变成了精神乞丐。的确,在我们身上很少表现出乞讨物质,更多的是乞讨精神。在座的,有谁是乞讨知识的,是知识乞丐?在我身上有点这个味道。我很爱读书,很渴望读书,但还达不到知识乞丐的境界。

何谓礼敬诸佛?一个人没有真正的信仰,不能时刻与所信仰的神融为一体,你怎么可能与他感应,临终得到他的接引呢?你说你能了生脱死,那不是自欺欺人吗?记得有一位法师,他就是穿一件新衣服,首先想到的都是供养佛,然后才穿到自己身上。这就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信仰已经融入他的血液里,任何时候他都把他信仰的佛摆在第一位。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年新打下来的粮食做出的第一顿馒头或者大米饭,我外婆都是先从中间盛出一碗放在神台上,供养老天爷。一个农村老婆婆完全不懂什么宗教信仰,但她相信是老天爷保佑我们风调雨顺,我们才能吃上大米白面。从小我就受到这种教育,这也是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

从小我们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饭做好了,大人不回来,小孩子是不敢动筷子的。那时候家里穷,难得能吃上一碗肉。有时候做了一碗肉,谁都不敢多吃,夹一块尝一尝就走开了。如果做了一盆,反而不够吃,全家人都站在旁边不走了。一碗吃不完,一盆不够吃!

如果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到了社会的团体里,你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你小时候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等大人回来你就先吃了,大人回来只能吃你的残羹剩饭。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大人回来随时都有好吃的。

过去在农村,哪家吃肉,整个村庄都闻得到,想瞒都瞒不了。记得我们村里有个斋公,是个大善人。如果他家炒了一碗肉,他就会端着那碗肉挨家挨户地说:“我炒肉了,你尝尝吧。”大家都不好意思尝,所以一碗肉端着走了整个村庄也几乎没有被动过。现在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情景,真的是有滋有味。如今什么都不缺了,反而没有感觉,没有味道了。

将来你们要出去开山,得有点儿本事。没有一点儿过人之处,怎么开得了山呢?即便真的去开山,十年二十年也建不起来。过去我经常在寺外马路上迎接客人,客人由于堵车或者晚点或者走错路,来晚了,我常常在马路边一等都是几个小时,风雨无阻,而且关键时刻连厕所都不敢去。如果你等了两个小时,在你去卫生间的那两分钟里客人来了,你再怎么解释都没有用。越解释,客人越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判断你。

所以你千万不要解释,解释就是推卸责任。为自己辩护会显得你更脆弱,更没有承受力,更不愿意担当。如果对方愚钝,你解释他也听不懂;如果对方是个高智商,你根本不需要解释。所以,在我的人生中是不存在解释的。

2012.9.1 8PBpuDN6mpvSDHflZI1Xor5BVfw7UYE48AH841LfJxV1b/Zy3KvlW42jCAeqmw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