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年人生观

之前我们谈到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人生观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那么它只是空洞的道理。我们还要把它落实到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上。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想法都体现了我们不同的人生观。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呢?就拿我们寺庙来说,半夜三更下了暴雨,排水沟堵塞了。有的人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继续睡觉;有的人想到了,心想:堵了就堵了吧,明天再说,下这么大的雨,淋感冒了怎么办?只有NM和JX穿上雨衣,拿上铁锹,冒着暴雨去疏通水沟。难道NM和JX是傻子,不知道淋了雨会感冒?

无论你是什么想法和表现,无论你出手没出手,都反映了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出手也是一种出手,你的行为说明了一切。所以有三种人:一种人看见了问题马上处理,一种人看见了装作没看见,还有一种人是看见了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才会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一种人的做事观点是:要做事就一定把它做成,而且要做成精品,不做成精品不罢休。另一种人的做事观点是:我只要努力了就行了,就问心无愧了。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可是你光努力,没有结果,你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做事必须有结果,没有结果的努力是白费力气,没有意义。

比如我建东华寺,如果我的观点是:只要我努力了,张罗了,呼吁了,就行了,管它建成没建成。这叫建寺庙吗?这叫做事吗?另一种观点是:你不仅要把它建成,还要把它建成精品,不能把它建成豆腐渣工程。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风格。如果你人生中的三次教育都给你输入一个理念——做事必须有结果,不做成精品不罢休,你就会把这个理念运用到你的生活和工作中。相反,如果是前一种观点——只要努力就行了,那么在你的一生之中,你做任何事都是只要努力就行了,都会虎头蛇尾,刚开始热情万丈,最后无声无息。

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给自己带来一生的幸福。谁接触你都会受益,你可以影响一大群人。下午安老师讲到曹操的人生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但是,还有一种人会怎么说呢?宁可大家都占我的便宜,我也不愿占大家的便宜。宁可我被别人骗,也绝不骗别人。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出身背景和家庭环境,这些因素也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

现在有些人不到二十岁,他的人生目标就已经确立了。他立的是什么呢?——我要发大财,我要买别墅,我要买奔驰、宝马、法拉利……他立的全是物质的目标,完全被物欲所掌控。这就是价值观、人生观出了问题。他的人生观还处于很低级的阶段。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目前很多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相信这次夏令营之后,很多同学的人生观会改变。过去没有人生观的,也会开始认真思考,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人活在世间,一生都在受惠,都在做受者:小时候接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接受老师的教育之恩;步入社会后接受单位领导的帮助之恩;老了之后,接受儿女的赡养之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受惠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回报,以此体现我们应有的价值。

人有很多种活法:有的人活得让人感恩,对他念念不忘,喜欢跟他交往、打交道;有的人活得让人鄙夷鄙视,见了就想躲,不愿意跟他打交道。因为他总喜欢找人诉苦、总是抱怨。

今天早上我写了一段微博:伟人能改变环境,有才的人利用环境,凡夫适应环境,庸人只会抱怨环境。同样是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种活法呢?无论是抱怨还是感恩,是索取还是奉献,都是活一生。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活法,没有必要整天怨天尤人,什么命运不好啊,家庭背景不好啊,没有贵人啊……

实际上,凡是有成就的人对不好的环境都会善加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就像莲花一样。我们认为莲花下的淤泥是污泥,莲花却说:“不!不是污泥,是高级复合肥!”如果你把泥巴弄得干干净净的去养莲花,莲花会长得那么茂盛,那么风姿绰约,令人赏心悦目吗?

在生活中,只要做事,就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很难事事一帆风顺。有的人遇到问题就处理问题,出现困难就一个一个地解决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开展工作。而有的人遇到问题就烦恼、就抱怨,总希望别人来帮他解决问题,或者干脆打退堂鼓,甩手不干。当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但是,在没有人帮忙的情况下,你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只有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你才能找到真正愿意帮助你的人,别人才知道如何帮你。而且一旦你把这个信息发出去,宇宙里面很多众生都会知道,他们都会来帮你。如果你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自己都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你永远都找不到帮你的人。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帮你,佛菩萨、护法神都无法帮你。

比如,我的弟子离开东华寺想自己建寺庙。他只是动了念头想建寺庙,请我帮忙。我不是不帮,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真想建寺庙,是不是下定决心要建寺庙。如果他没有下定决心,只是想想而已,我不会鼓励他。

实际上以他这种心态,他是找不到人帮他建寺庙的。结果他会怎么说呢?——哎呀,我没有贵人,我师父也不帮我!他不是没有贵人,也不是师父不帮他,而是他本身没有确定自己想要干什么。如果他确定了、决定了,外缘很快就会出现、就会具足。

就拿十年前的我来说,谁问我:“你想干什么?”我都说:“就一件事——想尽一切办法恢复东华寺。”我只有这一个愿望,只想做这一件事。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决心非常坚定,于是因缘很快就聚拢过来。大家都知道我想要什么、渴望什么,也就知道如何帮我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别人怎么知道如何帮你呢?佛菩萨、龙天护法怎么知道如何帮你呢?所以外缘不具足,是因为内因没有确定。

同样,有很多出家人和信徒来我这里求法。我问他:“你来向万行求法,你看过万行的哪些书啊?”他说:“我还没看过你的书,只是听别人说你是一个大师,就来向你请教,请你教我修行。”我说:“先不忙修我的法,你先把我的书看一看,对我作个了解,再向我求法也不迟。看书本身也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也是修行。如果你对我都不了解,要是有人说万行教的是邪法,你可能耳根子软就相信了。你先在东华寺住一住,观察观察,有了自己的观点再说。”

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我的这种做法,一来就要我教他修行,好像我欠他的,必须给他传法,必须给他灌顶加持、消业障。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底气。想当初我们向一个师父请教求法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人家又不欠我的,愿意帮我是人情;不帮我,谁也不欠谁的。为什么这种人大有人在呢?一是他迷失了自己;二是他不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尊重人。他一路走来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象东奔西闯。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父母、老师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欠他的、该他的。一个人的阅历和智慧决定了他用什么方式方法与人沟通交流、交往相处。不管你采用哪种方式,前提都是谦虚、谦卑。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最圆满的一卦就是谦卦。其他所有的卦都有凶或者有损,只有谦卦没有凶损,是纯吉、大吉。

下面把时间留给同学们提问,大家可以随便谈。

问: 我体验了莲花生静功,有时候能看到眼前有光,就像隔了一层纱布一样。不知道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另外想请问如何才能深度地入静?

师: 任何现象都只把它当作现象去看,不要想它是好是坏。现象只是现象,是刹那生灭的。任何现象的出现都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不必去在意和执着。如果我说好,你肯定会渴望它再来;如果我说不好,你心里可能会“咯噔”一下,产生恐惧,种下了恐惧的因,打坐的时候就会害怕它出现。你越是害怕,它越会出现。一切现象都是必经的沿途风光,不存在好坏,它是生灭法,有起有落。你不在意它,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你在意它,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至于如何深度入静,这说起来很容易,但的确需要时间来训练。而且有些人训练了很久,这种感觉还是捕捉不到。实际上不外乎就是放松身心,心系一念。你的心里必须有事做,必须做一件事。如果你心里不主动去做这件事,你的心、你的头脑就会胡思乱想,漫无边际地乱跑,因为心是不可能停止的。

这个心指的是妄心,或者说头脑。一个大活人,他的思维是不可能停止的,他的妄心也是不可能停止的。所以古人早就想了对治的办法:给它找一件事做,把它缠在这件事上,它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当你用一个法心系一念时,你的心就不会再生百念千念万念了。

如果你能做到长期心系一念,久而久之,你的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最后你把这一念也丢掉,不住在上面,让心无所住,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入大定。只要有所住都是小定,或者说都是不究竟的定。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无住,但要达到无住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得有所住。

我们做任何事,首先都要在理上先明白。如果理上不明,你就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你能达到什么状态,是继续下去还是停止。所以,万事以见地为首,先掌握理论。

实际上炼心的方法并不局限于盘腿打坐,更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人和事来炼这颗心。事由人生,没有人就没有事。所以与其说借事炼心,不如说借人炼心。

可是很多修行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觉得这样很清净。但这样的清净起不了用啊!一旦出门跟人打交道,你就烦了,清净心瞬间就无影无踪,定力全失!所以不能起用的定不算定。生而为人,你是不可能不做事、不见人的。你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自利,而后利他。所谓的利他,不外乎就是度众生,就要与众生打交道。

问: 我们做人要注重孝道,但是我看过一些佛教故事,有的人出家当了和尚,把自己的亲人、眷属都抛弃了。即便父母恳求他留下,他也不管不顾。我不太明白,这是不是逃避责任?

师: 你说逃避责任,我不否认,佛门里这种出家人确实很多。我们先不谈论别人,既然我们看到了这种现象,就绝不能让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虽然我出了家,但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我们东华寺的常住每年也都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回家看望父母。

问: 定中的沿途风光与三界二十八重天是否相关?

师: 沿途风光中的境界都是二十八重天的境界。

问: 如何进入灭尽定,与万物本源无限地合一?

师: 佛门里真正灭尽定的境界就是心不住于万物:不住有、不落空、不分别,这是佛门修行的最高境界。不住不是不去做事,不去面对事,而是事情做完了,心里不再装着它,把它放下了。但是,当你做事的时候,你要用心去做。只有你用心做了,过后才能彻底超越。如果做这件事时你没有用心投入,过后你是无法真正超越的。

问: 您如何看待出世入世、小隐大隐?

师: 我以前闭了七年关,那是出世,是小隐,目的是为了七年之后入世大隐。所以出关之后,我花了十年时间建东华寺。在建寺的过程中,各个界别、各个层次、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要接触,因为我要说服他们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这就是入世,是大隐。我已经入世了十年,把寺庙建好了。接下来我还要出世,到兜率天去闭方便关,目的是为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更好地重返人间。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的出世是为了明天的入世,明天的入世是为了后天更好地出世。

问: 如何帮助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不再玩游戏呢?

师: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为什么他们会沉迷于游戏呢?我敢肯定,他们目前还没有找到比玩游戏更有意义的事。

答: 平时不修行,临终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有用吗?

师: 平时不修行,临终念佛怎么会有用呢?你平时不信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把你拉去了,你会说:“我不去,我不去,你是个骗子!你要把我带到哪里去啊?”你平时不信佛,死了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会去吗?(众笑)不要笑,这是真的哟!

所以你临终的去向取决于你生前的所作所为。如果一个人生前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坚定,并不渴望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不会来接他的。即便别人帮他盖往生被、念经、撒金刚明沙……也只是帮他消消业而已,不可能帮他去极乐世界。

问: 我想到东华寺长住一段时间,来学习、亲近您。但父母的价值观是要我马上出去工作。我想先出世,然后再更好地入世,这样可以吗?

师: 这个想法我理解。有时候我们想到一个环境里去清净一下,调整一下心态。但父母不理解,会认为我们不务正业。你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心态告诉父母,比如说我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想到寺庙或别的地方调整一下心态,理一理思路,这样出去后才能更好地做事。如果你把道理跟父母说清楚了,他们是不会阻拦你的。但是你不解释,父母当然会操心、担心,自然会阻拦你。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信任。

问: 一些朋友对我非常信任,希望我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可是我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觉得很有压力。

师: 是啊,当别人信任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时,的确会感到很有压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提升自己吗?没这么快。这时候可以向有经验、有智慧的人请教。但同时自己也要提升。

问: 理智和情感分别属于什么?当它们纠结在一起时,应该服从哪一个?

师: 它们还是属于我们的起心动念和思想。当它们纠结在一起让你不知道如何抉择时,你首先想一想,假如把心中感性的想法付诸实施,会给对方、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由此,你才能确定是该做还是不该做,是该服从于理智,还是服从于情感。

问: 如何将佛法运用于生活中?

师: 你了解了佛法才会运用啊,不了解怎么用呢?实际上站在佛法的角度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可是你还没有掌握佛法,如果把所有的法都传给你,就变成了“我法”——我执的法了,就变味了。很多人闻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师,可是修行没有感应,与道不相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是用我执来修佛法。

问: 书中说修行要有明师指点,弟子想拜师父为师,也渴望得到指点,但是您事务繁忙,恐怕耽误您的时间。

师: 你不需要考虑这些,师父的工作就是干这个的。你不需要担心师父忙、师父累,你只要考虑把师父交给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了,这才最重要。

问: 80后开始创业,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好地发展呢?

师: 继续做下去,多努力。要学会忍辱,能吃亏。你想求全,先学会受委屈;你想负重,先学会忍辱。

问: 一心不乱有什么标准?如何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师: 一心不乱的标准是:如果在观想,观想的佛像或其他形象如莲花等,要清晰,不能模糊或消失不见;如果在念佛,佛号不能间断,这样内心与佛的感应就不会间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

一个人在走钢丝时已经达到了一心不乱,你就没有必要再让他跟你一样盘腿打坐达到一心不乱,或许他根本无法通过盘腿达到一心不乱,他的方法就是走钢丝,或者切菜。如果他切菜走神了,就会切到手指。每个人只要用心、专心地做自己的工作,从事自己的职业,都能达到一心不乱。

2012.7.30 rWTl8nad+6sVHfoNPr/355uD/yAb9CBWm9+b/ScTJiXz4KQotP/EoV/gJbmiWT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