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人生观

师: 目前无法,意在目前。剔眉瞠目往外看,有眼无珠人不识,一目了然观大千。

接着上一次的话题,人的一生只有三次受教育的机会:第一阶段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阶段学校师长的教育,第三阶段单位领导的教育。这三次教育奠定了你的人生观。在座的问一问自己受了几次教育,是三次都有,还是两次,或者只有一次?如果三次都碰上了,你就是一个幸运者,这一生你必然会成就。之所以我们没有明确的人生观,或者我们的人生观不健康、不正确,就是这三次教育都错过了。HY,你解释一下什么叫人生观。

答: 我觉得人生观说到底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观点和方法。

师: 大家还有什么观点和看法?什么叫人生观?人生观这三个字怎么解释?

答: 就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答: 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是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一种对人生的观念。

师: 出家人回答。出家人是师父,人天师表,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观,怎么教导信徒?

答: 人生观就是观人生,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给社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途径。

答: 人生观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方向,是对人、事、物的观点和认识,是对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看法,一般分为消极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答: 人生观是观人观事,从大的方面讲是确定一个人的总目标:你想做成什么事,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从小的方面讲,是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观点、目标和道德标准,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最好,作一个好榜样。对出家人来说,就是在修行上作一个好榜样。

答: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观。我是管钱的,我的人生观就是让自己活得最值钱。

答: 人生观就是先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为社会作贡献,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答: 人生观就是,你是什么角色就扮演好什么角色,干什么就像什么。

答: 人生观第一是要思考自己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来到这个地球上;第二是要去哪里,在这个星球上要做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第三点是如何去做,如何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如何思考,如何说话,如何行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这一切都要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答: 人生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定位。

答: 人生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的了知上,在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我们都没有真正活过。未知生,焉知死?只有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死的时候,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人生观。

答: 人生观是人对苦与乐、荣与辱、生与死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人生取向。

答: 人生观是一种生活态度。

答: 人生观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和所住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

师: 务虚的人回答得就务虚,务实的人回答得就务实。有的人回答得听上去很好,但不具操作性,无从下手,只能用来听一听,赏心悦耳。就像很多策划公司的策划案一样,策划书做得很精美,洋洋洒洒几万字,可操作性只有百分之二三十。有的人回答得不动听,可是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操作性,他的路子是通的,必然会成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有的人务虚,有的人务实。就像很多工作本来可以一步到位,但有的人要三步才到位。有的事情一块钱就可以做成,有的人需要三块钱。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充分显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学校和单位里所受到的教育,也代表了每个人的见地、水平、为人处世的风格和方式方法。刚才讲人生只有三次受教育的机会,这三次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

的确,人生观包含了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如何看待生命、生与死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说到底,就是“为人处世”四个字。首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个性性格如何?有何兴趣爱好?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怎么看?只有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明确而清晰的认识之后,你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取舍,取舍之后才知道如何行动,也就是如何去为人处世。

无论如何取舍,最终还是要落在为人处世上。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千奇百怪的现象很多,容易干扰我们的视听,扰乱我们的心智,影响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影响我们的人生取向。为什么有些人到四五十岁还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呢?这说明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对自己、对社会都不了解,对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无从判断,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相应地,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就不知道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为人处世。

身为出家人,每天来到我们面前的信徒都会向我们讲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好事坏事、正面的负面的、阴暗的阳光的,都会让我们听到,最后请我们教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事,如何处理这些事。如果你没有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误导他们,让他们不健康的心理更不健康。

比如,社会上贪污腐败的现象很严重,你要怎么引导身边的信徒?社会上很多人自私自利,你又要如何告诫你的信徒?你要让来到你身边的信徒从这种迷惘困惑中解脱出来,从而活得舒展、自如、洒脱、超越,不会因为这些社会现象而悲观失望、迷失方向,甚至放弃对自我的努力,跟风从云,随波逐流。

跟风从云的人在我们学佛的圈子里特别多,今天听说这个明师很厉害就去追随这个明师,明天听说那个明师很厉害又去追随那个明师,一生都在追随明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你的心不定,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你身边,你也一样活在烦恼中,用不上功。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确立了人生目标和方向,一辈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努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险阻都不动摇,甚至遇到再好的机会也不改变自己预定的目标和初衷呢?就是因为他的人生观、人生方向很明确,不会被人生途中的种种境遇所动摇、所转变。

为什么很多人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却没有达成呢?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出现的沿途风光太多,他被干扰和影响了,结果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折腾了一生,最终还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究其根本,还是他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所以才会边走边改。如果你是这种人,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你会很容易被迷惑,被身边的人干扰和影响,你听谁说都有道理。因为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都有他的道理。

问: 在社会上办事很难,都要送礼,而且礼越送越大,有的人把腰包掏空了也办不成事。对此现象,您是怎么看的呢?

师: 这的确是社会上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古人说,最大的送礼不是送金钱,而是送尊严、送智慧,也就是我们佛门里所说的般若。为什么有的人送金钱,事情还办不成,有的人什么礼都不送,一分钱不花,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把事情办成呢?因为前者没有智慧,没有掌握送礼的技巧,不懂对方的真正需求,没有满足对方的需求。而后者有智慧,掌握了送礼的最高技巧,就是送尊严、送智慧。语言能让人得到尊严和心理的满足;智慧能为人指点迷津,使人获得大益。而送礼物、送金钱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实际上人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对方由衷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真诚地指出自己的不足,睿智地为自己指点迷津,并为自己提供一个发展发挥的空间。简要地说,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乃至灵性上的满足。而送金钱是最笨最低等的送礼方式。

前几天我点评了男众,过后有些男众来找我说点评得很好。不管点评得是好是差,是对是错,我还是重复我的老话:这纯属我个人一家之言。你来到东华寺常住,追随万行,万行就要把他看到的、感觉到的、意识到的都讲给你听。我经常说一句话:有能力不做是不负责任,看到问题不说是不忠。

大家不需要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人在20岁的时候,总认为很多人在看自己、注意自己,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30岁的时候开始关注社会,注意别人。40岁以后你发现谁也没有注意你,你也没有注意谁,每个人都活在自我当中只管自己。50岁以后该体验的体验了,该满足的满足了,该过把瘾的也过足瘾了,这时候才开始考虑为家庭、为社会尽点责任,作点贡献,才表现得有爱心,开始学着做好事,学着付出,学着奉献。到了60岁,你才有资格含饴弄孙,安享儿孙绕膝的晚年。对于出家人而言,则是安享内在的恬淡与宁静,以及徒弟满天下的喜悦。

我经常说一句话,佛教是水,我们出家人是鱼,佛教没有了,寺庙没有了,鱼怎么存活呢?所以我们出家人不需要维护个人的形象,只要维护好佛教的形象、寺庙的形象,就维护了个人的形象;只要维护好佛教的利益、寺庙的利益,就维护了个人的利益。如果你只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利益,不维护佛教和寺庙的形象和利益,最终你个人的形象、个人的利益也会失去。实际上我们个人的利益和形象跟寺庙相比、跟佛教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做事必须有结果,必须拿结果来说话。一个人做事有始无终,没有结果,不能给人安全感,谁愿意和他共事呢?做人要注重过程。做人既要实在又要虚,做事则必须实实在在,不能有一点虚的成分。一件事你做成了就是做成了,没做成就是没做成。事情是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可以兑现的。

人要成为全才是很难的,尤其是我们出家人,你是会修,还是会讲,还是会干呢?大家问一问自己,是想成为一个会说的,还是会修的,还是会干的?你肯定会说三样我都想要。作为一个人天师表,这三样的确应该集于一身。

实际上一个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定会做事,一个会做事的人一定会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信徒,发现信徒的问题,做好信徒的工作。当信徒向你请法时,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有真切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你必定会言之有物,让信徒心开意解,转迷为悟。

信徒的问题不外乎是身病和心病。出家人主要是为他们解决心病,也就是思想的问题。来到我们面前的信徒无非是想得到我们的点拨。如果你不会说、不会修,也不会做事,是很难为信徒指点迷津的。

佛法的传递,一方面是靠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另一方面是靠语言来传播。有时候言比行更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在行上。现在的人越来越理性,头脑越来越冷静,不容易被语言所迷惑。看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如何说,更要看他如何做,也就是看他如何为人处世。

一个能做事、能成事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怕事、不烦事的人。没有事不找事,事情来了绝对不能怕。事情来了,把它处理好就行了。今天处理不完明天处理,明天处理不完后天处理,直到把事情处理完为止。事情来了不能躲避,否则就是被事情转,不是你处理事情,而是事情处理你。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想成就,没有事情来磨炼你,你怎么成就呢?

实际上修学佛法是最大的一件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都怕事烦事,成佛这么大的事你不怕烦吗?世间的事你都怕烦,你说你学佛不怕烦,那一定是假的,你不是真正在学佛,不知道什么是学佛。

学佛是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都在和自己的起心动念作斗争,和自己的言行举止较劲。你能对外面的事情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你对自己内在的事情也会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你对内在的事情有始有终,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也会有始有终。

有的人看到了问题不说,有时候没办法才说上一句,对方不听也就算了,不再说第二句。而有的人说第一句对方不听,他会说第二句,第二句不听他会说第三句,直说到你改为止,转变为止。这种风格的人一定会成事。

你看到对方有问题说一句,对方不改,你就拉倒不说第二句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说第一句呢?这说明你的心量不够,干脆你第一句也不说。既然我说了第一句,就要盯着你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完,盯着你直到你改变,否则我一定会说第二句第三句。做事要么别出手,既然出了手就大方一点,不能说:“我努力了就行了。”你努力了没有结果,有什么意义呢?你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后的结果。

看一个人平时的为人处世,就知道他这辈子能不能成佛。如果你是一个做事有头无尾、不追求结果的人,那你学佛也不会有结果。很多修行人对自己要求很严,每时每刻都在求道,不管外面的事,只要有地方住,有口饭吃,能修行就行。这种心态、这种精神很难得。

但是,如果把这种习性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事、去弘扬佛法,那还是有欠缺。有时候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先要对别人负责,佛教讲众生是一体的。为什么说众生都成佛了,我才成佛呢?众生都在地狱里,你一个人成佛能快乐吗?

有些人做事虽然追求完美,但缺少章法,不知道从何下手,很容易被别人所干扰所转。一个能成事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言行所干扰、所击垮。如果我这样,当初就无法建东华寺,今天也不可能坐在这个台上,甚至连和尚都当不了了。

尽管有很多人认可我,但也有很多人诋毁我。别人诋毁你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你生气,让你改变初衷,想击垮你,你怎么能轻易中计呢?既然你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无论别人怎么说,你都不应该动摇。为什么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改变初衷、放弃初衷呢?

做事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方法,还要有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定的意志。人很容易被自己眼见耳闻的一切所干扰所转,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来自眼睛和耳朵。如果你超越了眼根和耳根,不被它们转,你做人做事就轻松了,活得就自在了,你也就解脱一大半了。

虽然有很多人诋毁我,说我坏话,但是,无论他们怎么说我,我都不在意,还是继续用心地做自己的事。你越是在暗处盯着我,伺机扳倒我,我做事越小心谨慎。如果你不在旁边盯着我,我可能还会得意忘形、肆无忌惮。

所以人家找你的毛病挑剔你,躲在阴暗处算计你,从某个角度讲是来成全你、成就你。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更谨慎。有一天你成就了、成佛了,要感恩他,感恩这一类型的人。佛菩萨在成就之前,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这些磨难都是助道之缘,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已经形成的思想理论都有它固定的模式,千年万年不会改变。比如,学中国历史,无论再过多少年,还是按唐宋元明清这个顺序来学,历史事件都有清晰的脉络。但是,有时候我们在理上明白了,为什么在事上行不通呢?就是没有把理吃透,没有把理融入到血液里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理,在事上一定行得通,一定会得心应手。

所以一个人明白了理就应该在事上下功夫,把心用在做事上。因为事与人直接相关,是因人而生的。而人是瞬息万变的,你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在变化。所以理虽然不变,但做事的手法要根据不同的人和环境而改变。

修行要体现在“用”上,这个用不外乎为人和处世,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如果你说你有修行,但没有体现在为人处世上,怎么证明你有修行呢?

我们东华寺的女众一直保持着一股正气,特别注重自身的实修,对自己管理很严谨,做事很稳当,不多管闲事。实际上出家人除了修行,除了寺庙与佛教,还有什么事呢?佛教的事、寺庙的事就是我们个人的事。我们出了家,就与寺庙与佛法融为一体分不开了,佛法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寺庙就是我们的家。

为什么过去一些老和尚看到有人诋毁佛法、毁坏佛教,就像挖自己的祖坟一样?过去我也不理解,心想:这个老和尚,你修你的就是了,人家又没有伤害你,只是说说佛教,说说和尚,也没说你,你管那么多干什么?

慢慢地,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看似与我们无关,但仔细想想,我们与它是同一体。虽然他说的是其他和尚,但其他和尚也代表了佛教、代表了僧团。所以,尽管他诋毁的是佛教,不是我们个人,但也是诋毁我们。

女众的嘴要严,不要轻易开口。古人讲:“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我们是出家师父,更应该口上有德,不要轻易开口,说出去的话就要对它负责。看不惯的事可以自己去做,不要在背后说是道非。尤其在僧团里,大家要管住自己的嘴,这个僧团才会清净。

女众还要内敛,个性不能太张扬。尽管社会上倡导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很多事情还是由男的抛头露面,不允许女的来做,很多风光还是被男的占去了,佛门里也是如此。所以女众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修为,在内功上下功夫。

我们东华寺的女众很努力,个个都是修行的榜样。将来我要把女众下院设计得比男众的还好,让你们衣食住行无忧,而且心灵无忧。只有心灵无忧,你们才会好好用心修行,什么都不用想。将来女众道场建好了,你们女众也轮流做执事,给你们锻炼的机会。中国现在有十几个女方丈,将来我们东华寺也要出几个女方丈。

台湾的几大高僧在起家时,身边的四梁八柱都是比丘尼。因为女人的心态比男人的好,名利心没有男人那么重,她们只要在衣食住行上有保障,精神上有保障,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修行就很满足了,而男人不一样。所以无论什么宗教,教主都是男的。但是,不知你们是否注意过,宗教里面崇拜的偶像最终还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信徒都崇拜女神、女菩萨。所以女众更容易度众生。

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充实自己。我们东华寺一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寺庙。你们要多与外面的人接触,多向外面的人学习。今天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信息量非常大。如果待在寺庙里什么都不闻不问,你拿什么来指点信徒?现在的信徒都很有思想,来到我们面前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我们闻所未闻,是无法为他们答疑解惑的。

过去社会上的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到寺庙里来向出家人请教、学习。可是今天我们出家人什么都不懂,要向社会上的人请教、学习!但是真正的大德高僧还是像过去一样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什么都懂,中国文化全都装在他们的脑子里。

我们东华寺虽然建得这么大,但是为什么我总觉得它很单薄、很空,一个指头就能推倒呢?就是因为我们出家人的脑袋里面太空了,每个人都像纸一样单薄,指头一捅就可以戳穿。好多信徒的素质都比我们高,我们怎么教得了他们呢?可是我们又是师父,不好意思向人家请教。好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和看法。

但是,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不会存在的。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你比我强,你身上有我可学的东西、缺少的东西,你有过人之处,我就会向你请教。我非常推崇一句话: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你向别人请教只是一时不懂,你不请教一辈子都不懂。向别人请教不仅不会丢人,还会提升你的美德。

单纯心是修道很重要的品质之一。但所谓的单纯心,是这颗心由单纯变成了复杂,再由复杂变成了单纯,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单纯。很多人的心根本就没有打开过,那不是真正的单纯。这个道理就如同郑板桥所说的“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所以才说“难得糊涂”。

问: 我是不是应该出家,想听师父的建议。

师: 听我的建议?那我就建议你别出家。出家必须自己拿主意,不能听别人的,让别人给你作决定。想听别人的建议说明你自己心里没有确定。出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生中的大事,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

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首先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这个地方的理念。如果你不适应或者不愿意遵循这个地方的理念,就不要委屈自己,你可以离开去寻找适合你的理念的地方。我经常说一句话: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委屈自己,不要为难自己。适合你的地方很多。既然你喜欢这里,就必须适应这里的环境,接受它的理念。环境不可能为了迎合你而改变,你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它。

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敞开,不要遮遮掩掩,这样交朋友、做事都很轻松。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都要打开心灵,不愉快的事情都放到桌面上说,不要你猜我,我猜你。人是有思想的,需要经常沟通,敞开来沟通。

为什么我们东华寺每个月要开两次会呢?就是给你们沟通的机会。甚至你们平时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也可以直接找我聊。尽管我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你们聊天。但我最大的乐趣、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你们聊天,看到你们的变化和进步。

当初让我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面对信徒。但是,当我认识到这辈子都要做这件事时,我马上就转变自己的心态。你当和尚,不面对信徒面对谁呢?不讲佛法还能干什么呢?过去讲,佛卖法,祖师卖佛,现在的和尚既卖佛又卖法还卖祖师。

你不仅要卖,还要把他们卖好,卖得漂亮,让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信徒都欢喜地满载而归。为什么信徒会来到我们面前?他们求的是什么?就是你能让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思想有所提升。所以他们给我们物质上的支持,我们给他们灵性上的指导。

为什么我要问你们什么叫人生观呢?为什么我要强调人生观呢?如果你的人生观还很模糊,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人生观,你肯定很难面对信徒。因为信徒来到我们面前总是说家庭的问题、社会的现象、心里的困惑。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正确的人生观,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你马上就能给他们解答,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心态和观念。

人很容易看到社会、家庭、人性的阴暗面,而不去看积极阳光的一面。如果社会、家庭、人性真的都像某些人认识的那么阴暗、丑陋,社会和人类怎么可能发展到今天呢?几乎每年都会有宗教大师说是世界末日。你们看有世界末日吗?如果说天灾人祸,哪一天哪一年世界各地没有天灾人祸呢?

不是现在多了,过去也很多,只不过现在资讯发达,媒体的宣传多了。如果你打开电视天天只看社会的负面现象,那你就别活了,那些现象早就把你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摧毁了。如果你真的相信佛法,相信一切唯心造,即便世界末日真的来了,只要人心都向佛,都好好修行,心不动摇,意不颠倒,整个宇宙的磁场不就定了吗?

人与人之间,沟通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心很好,但是一到外面去做事就寸步难行呢?按理说好人好心做好事,应该行得通才对,可是为什么你好人好心做好事却行不通呢?就是因为你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

尤其是有些出家人总喜欢跟人争论,反驳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总喜欢在理上争个输赢。如果一个人开口就反驳别人,证明自己,这意味着他内心极其脆弱,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一个人如果真的很自信,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反驳别人、击败别人。尤其是与人沟通的时候,你必须让对方先阐明自己的观点,不要人家一开口,你就把人家打回去。如果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对自己的观点很有自信,无论别人的观点如何,你只要在心里笑一笑,按你的观点去做就行了。

人是物以类聚,你是什么层次就与什么层次的人沟通,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是无法沟通,产生不了共鸣的。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所以佛教才有大乘小乘,才有罗汉、菩萨和佛,才讲一地菩萨不了解二地菩萨,二地菩萨不了解三地菩萨……

在我们出家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品德”二字。能力差一点、学识浅一点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在家人会追随我们,把他们的烦恼、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向我们倾诉呢?就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的品德,相信我们不会耻笑他们,不会乱说他们的是非出卖他们。所以当人家相信你的时候,你要做得更好,要为他们负责。

一个人一生当中很难得到他人的信任,包括我们自己也很难信任他人。事情让我们碰上了,就要用心去对待、去珍惜。不能说我是学佛的人,看破放下了。何为看破放下?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何谓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并非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所有的顾虑去面对、去做,把事情提起来、扛起来、挑起来,去承担,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问: 为什么我练动功,身体越练越痛呢?

师: 有时候痛也许是一件好事,可能是里面的暗疾在往外散发,也可能是练得太猛了,伤到了筋。刚开始做动功的时候幅度不要太大,我们的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幅度太大,做得过猛,扭到筋,会痛好几个月。

问: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功夫)上不去呢?

师: 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是在进步。用功在某个阶段会觉得自己进步很大,某个阶段又会觉得自己倒退了,这都是正常的。就像学手艺一样,刚开始学得很快,到了某个阶段,学不上去了,会觉得很难进步,甚至在退步,实际上还是在进步。这时候就停一停,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一个突破和飞跃。

2012.6.30 oalYZGe0NaTxHMzN7hazVdAeoi/aC71gTTgdhrMv9OSz/BfG2VYBoBhgiIBGFf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