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道德铸就高尚情操

说弘扬佛法,不如说弘扬自己的人格、品德、能力和素质。佛法谁懂?没几个人懂。大家在接受你讲的佛法之前,首先会看你的道德人品和素质。没有这些,你能弘扬什么佛法呢?

实际上信徒所谓的信佛信法,不如说是信你这个僧。你的僧格、品德、素质三方面有魅力,人家才会信你这个僧人,进而信你讲的佛法。如果人家连你这个僧人都不信,怎么可能信你讲的法呢?所以僧人存在,佛与法就存在;僧人不存在,佛与法就不存在。僧宝就代表了佛宝与法宝。

作为僧人,你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品德和形象,你弘扬的佛法就和你一样。你的素质高、境界高,你弘扬的佛法就高。相反,你的素质低、境界低,你弘扬的佛法,境界就不到位。因为佛法是举在你手上,而不是佛法举着你。你把佛法举向左,佛法就偏向左;你把佛法举向右,佛法就偏向右。佛法的弘扬是建立在我们僧人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我们僧格的基础上,没有僧人的品德,就没有佛法。佛法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有僧宝的存在。

以上我说的僧格、品德、素质,只是弘扬佛法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和条件,你才能把佛法举起来,才可能普度众生。为什么有些法师和居士讲法不能令人生信呢?就是欠缺综合素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一个不具备僧格、品德与文化素质的人,讲出来的“佛法”是没有感染力、摄受力和穿透力的。一旦具备了综合素质与修为,手里再托起佛法,佛法就会熠熠生辉。否则,佛法拿在你手里,也会被你变成邪知邪见!

所以,想弘扬佛法,先丰富你的知识,提升你的能力,完善你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否则,佛法会被你举得东倒西歪,变成四不像!

在弘扬佛法之前,先要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也就是以我们的综合素质,包括我们的人品人格、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本。你的能力再强,文化素质再好,道德人品不行,也起不了用。你的道德人品再好,没有文化素质和能力,也没有吸引力。

社会各界人士来到我们出家人面前,难道是冲着我们这身衣服来的吗?为什么那么多信徒单单来到你这个寺庙,不到其他寺庙呢?你这个寺庙有僧人,他那个寺庙也有僧人,为什么信徒选择了你,推崇你这个僧人呢?因为你这个僧人有综合素质、有道德品质、有灵魂。

世间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仅学佛要以人为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本,万事万物都是以人为本。无论你是当官当兵还是做生意,首先是做人,人做好了,才谈得上当官当兵做生意。

以人为本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所做的任何事情首先能利益他人、利益社会;二是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一个人的感染力和摄受力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那些歌星拥有那么多粉丝,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歌唱得好?绝不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气质和磁场。

这种磁场我们说是魅力也好,魔力也罢,无论他们散发出什么,其内在确实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们的品德和专业修养,也就是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这两种素质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他们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有的人,人品很好,但专业素质和能力很差。你可以跟他推心置腹、称兄道弟,把你的家庭生活、所有的隐私都跟他分享,但就是不能让他替你办事。有的人能力很强,很会做事,但人品不过关。跟这种人打交道你会不放心,心里不踏实。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同时兼具品德和能力,就是一个身心发展不平衡的人,难以取信于人。

魅力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没有素质的人只会看你外在的魅力。但是容颜难持久,转眼皱纹满面、白发满头。有素质的人一眼就能看穿你内在是否有东西。没有东西,你是吸引不了他的。

综合素质并非靠时间的堆积所能形成,但它确实又需要通过多年思想文化、道德品质的积累与沉淀。要想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任何捷径和秘诀,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充实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高度和深度。

并非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完善自己。你会说:“我每天读书不是可以完善自己吗?”光靠读书远远不够,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发挥你的才学和智慧。能否到社会上发挥,机会和舞台未必由你说了算。如果你的道德品质、内在修养、综合素质到位了,基本上你做得了主。凡是向外寻找的,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里。

当我们有了机会,就要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这个机会不可能永远属于我们。当我们遇到挫折,做事不顺时,恰恰能证明我们的能力、智慧和坚韧的程度。当我们能圆满地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时,才体现了我们的智慧、能力和毅力。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困难和阻力,我们的聪明才智、意志力是得不到挖掘、历练和发挥的。

在座的不知有多少人看过《亮剑》?《亮剑》里的那些士兵是哪里有困难就冲到哪里。没有艰巨的任务、没有困难和挑战、没有流血和牺牲,把他们派去,他们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凡是不惧生死、不怕流血牺牲的官兵都是当先锋打头阵的,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战士!

任何困难都是人为的。既然是人为,那么解决困难也要靠人为。所以我说万事万物都是以人为本。一个人价值的体现、自身素质的完善无法取决于自己。所以“人”字有两笔,没有三笔,一笔是站不住的,两根杠子顶在一起,这个“人”才站得稳,三笔就成了“个”。“个”的寓意是:什么时候你变成了个体,不需要再依赖依附他人,真正成熟了,就能驾驭上面那一撇一捺了。否则你永远无法自立,永远需要依赖和依附他人。

实际上“个”的真实含义不是一个人,而是同一体。“个”的最高境界是万物同体,也就是个体融入整体后,再分离出来形成个体。此时,这个个体既能充分展现自我,又能让自我消失,融入整体。

这就如同学佛,你要契入佛的思想,融入佛的境界,再从佛的思想境界中走出来,形成个人的思想、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魅力。所以说一个信徒被度,既非佛度,也非法度,而是僧度。僧用什么度呢?僧用佛法度。靠什么用佛法呢?靠“器”,这个“器”非常重要。用佛法普度众生的人,是佛的使者、佛的化身、佛的代言人。你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德行和人格魅力,决定了你把佛法传授给众生时,众生是否能接受。

我常说,如何让那些未闻佛法不信佛的人信佛,就看我们出家人和学佛人怎么做。我们做得好,人家就会信服我们;我们做不好,人家就会说:“瞧你那副德性,还是学佛的,还能弘扬佛法?学了佛就像你这样,鬼都不信佛!”只有当你把人的这门学问学好了,掌握了,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丰富的、完整的、全能的人。

作为出家人,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都会来到你面前,你必须是一个全能的人,才能让来到你面前的每一个人都受益。就像一个一级厨师一样,中国的八大菜系,什么口味的菜都要会做。对来到他面前的每一个人,他都能做出让这个人喜欢吃的口味。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厨师,不是一个出色的厨师。

出家人也是如此,作为人天师表,就必须能满足每一个众生的口味。除非你不想有所作为,否则一旦出手,就必须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你不能出手了,随便应付一下就交差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损害你的形象,损害佛教的形象,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一旦你出手,必定会烙下你的印记,你是什么类型的人,你的品德和形象都会一展无余。同样,佛法到你手里,也会变得和你一模一样,就如同衣服穿在你身上,绝不会显出我的气质一样。

所以,与其说我们在弘扬佛法,不如说我们在弘扬“我法”。但是这个“我法”必须与佛法相应,与佛法融会贯通。从众生平等、佛性平等、心佛众生等无差别这个角度讲,弘扬佛法就是弘扬“我法”。但是,你必须逐步达到无我的境界,佛法、我法、你法之分才会消失,达到三者合一。

每个人的工作岗位所展现的工作环境,就体现了这个人的品位和修养:你的内在是清净有序还是杂乱无章,就看你的工作环境;你做事是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就看你的工作作风;你是不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甚至可以托付终身的人,都能从你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作风中略见一斑。

从你的工作环境就能看到你的内心世界。我走进库房,就能看到库房管理人员的内心世界;走进厨房,就能看到厨房工作人员的内心世界;进了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的内心世界也一览无余……佛法的最高境界是万物一体,环境是一个人的脸面,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展现。

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宁静安详,是否高贵优雅,就看他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看他的举手投足和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任何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或者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透露出他的全部信息,将他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当我向大家提问题的时候,有的人争先恐后,有的人想回答但不敢开口,有的人根本不想开口。不管你开不开口,以什么方式开口,你的内心世界都暴露无遗。不想回答也是一种回答,想回答不敢开口也是一种回答,争先恐后也是一种回答。

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你心平气和地处理是一种方式,暴跳如雷是一种方式,视而不见也是一种方式,热情万丈还是一种方式。你是什么素质和心态的人,就会以什么方式来处理问题。在这上面不存在对与错,只存在境界高与低、能力强与弱的差别。

出家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心灵的导师,是净化人类心灵的洗涤剂,如果对真理、对佛法、对道德情操都感到茫然,你如何引导信众?如何引导社会?如何引导人类?

2012.3.8 s46qIA325GJNRijvIX/GkRFvTlm5EWgxLR1pg/uC0boJfgw6XCNinT6eGOucor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