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动才有说服力

大家好好看看这副对联。

上联:心无谦卑日伴高人莫助。心无谦卑的人,即便高人天天陪伴着你,你也无法受益,你的心门紧闭,他也无法帮助你。你想进步,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打开。而且你还得把你屋子里的破烂家私搬出去,把屋子清理干净,外面的红木家具才搬得进来。我们只要稍微留意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无论你怎么用心教,他都不会进步。而有些人你只要轻轻一点拨,他就上去了,他很容易接受别人好的思想和理念。

下联:胸无大愿遍寻贵人不得。有句谚语说“烂泥扶不上墙”。你自己没有理想和抱负,不努力,不渴望进步,靠别人把思想灌输给你,是不会有效果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贵人的帮助,但贵人帮你,要看你是不是一块好材料,是不是一棵好苗子。

古人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我们天天发愿,天天立志,不到三天、三个月就丢掉、忘掉了,然后又重新发愿立志。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万行18岁出家就立下志向,直到今天,二十几年都没有动摇过、改变过?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当初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他流血、流泪、流汗,忍气吞声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你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必须为你的理想抱负支付成本,否则你的理想抱负是实现不了的。倘若你没有为你的理想支付成本就轻而易举地成功了,容易得到的东西你也不会珍惜。你付出的成本越大,你越珍惜,越会用心呵护。

所以大家以后就不必遍寻贵人了,只要立大志、发大愿,贵人自然会来找你。人家一看,你有大志,是块好材料,知道一帮,你就会成功,自然会来帮你。如果你胸无大志大愿,整天游手好闲混日子,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谁也帮不了你,就是佛菩萨也帮不了你啊!所以,如果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便不知道如何获得也没有关系,自然会有人来帮你。

在养正堂挂这副对联,大家一进来就能看到,这也是我真心想对大家说的话。当初为什么给它取名叫“养正堂”呢?就是为了培养大家的正信正念。有了正信正念,才会有正知正见正行。没有正信正念就去做事、就去行,可能会导致方向性错误。你以为你在行善,实际上可能是在作恶。在养正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佛学见地,将来才能到自在堂去用功打坐,深入修行,获得大自在、大解脱。

如果你不具备佛学的正知正见,或者都是邪知邪见,到了自在堂,你也不会用功。我希望东华寺常住人员修学佛法的基本功,比如正确的打坐方法、对佛法的正确认识、人生观的树立,都能在养正堂里完成。这副对联非常重要!你果真悟透了,按对联所说的去做,会终身受益,谁与你接触都会受你感染,也会受益。希望东华寺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这副对联和东华家风牢牢记在心里!

大家坐在养正堂里,是不是感觉比在房间里更暖和啊?(众答:是。)你们看我多英明啊(师笑),当初我坚持要做1.2米厚的双墙,所有的设计人员都反对,说造价成本太高。现在养正堂里面基本上是四季恒温,大家都受用了吧?所以有时候一种选择、一个决定,你问十个人,会有十种不同的看法,最后可能把你给听糊涂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听完别人的建议,你会更糊涂。

当初我这么做,就是想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养正堂的座位下铺了一层很厚的塑料膜,潮气不会往上蹿。当时也有人反对说:“铺这么厚的塑料,都接不到地气了。”我说:“整个寺庙就这一块铺了塑料膜,周围不是一样有地气进入养正堂吗?”不过,现在城市的房子都打上厚厚的混凝土,再铺上瓷砖,地气确实受阻,上不来。

为什么现在的人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病呢?就是因为失去了地气的滋养,身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人体之气必须与天地之气进行对换,才会达到平衡。比如,一棵树种在花盆里,你怎么给它施肥,它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你把它移栽到田地里,让树根接到地气,结果可想而知。

又譬如现在有许多人得皮肤病、脚气病,为什么呢?脚整天被鞋子捂着不透气,没有机会和土地接触,身体的静电释放不出去,身体就会阴阳失衡。在高速公路上,细心的人会发现公路两边的花草树木长得特别茂盛,为什么呢?因为整条公路都铺了水泥,受阻的地气只好从公路两边往上冒,结果就催长了两边的花草树木。

我们东华寺所处的地形就像一个锅或者一个漏斗,上面大,下面小,天地的灵气源源不断地接进来,所以住在这个“模具”里特别养人。为什么那么多人来了之后都觉得这里很清净、磁场很好呢?就是这个原因。相反,如果我们把寺院建到山顶上或者山坡上,八面来风,还能养人、留得住人吗?不仅不能养人,而且待上一百天,风都把你吹垮了!

这就是风水学,或者说环境学。现代人不信风水学,但你换一种讲法,讲环境学,他就信了。风水就像模具,什么样的模具就出什么样的产品。比如,把我们养正堂的听众席设计成内弧形,所有的人都与主席台上的主持人面对面,气场就很融洽,台上台下就容易合而为一,彼此就容易沟通。如果换成外弧形,尽管你们还是面向我,但能量场的力量往外扩散,彼此的场能是分离的,就不容易沟通,气场就不融洽了。

问: 我是个瑜伽修行者。请教您,现代瑜伽修炼者要想融入佛法的修行,该怎样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另外,我们一家三口都决定今年在东华寺过春节,但亲人不理解,请问您出家二十四年了,是否面对过亲人朋友的质疑?我来之前看到您书上有一张回眸微笑的照片,第一感觉是您真帅。不过,今晚听到您的开示,您的智慧、沉稳、干练、祥和,让我觉得真实的您更帅!

师: “帅”和“庄严”这两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与层次,以后别再说我帅,要说我庄严。(众笑)“庄严”这个词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庄重、很沉稳、很大气。而“帅”给人的感觉是飘浮。不过世间对男性形象最好的赞美可能就是“帅”了。

答: 帅呆了就庄严了。

师: 对,这个说法好,帅呆了就庄严了。(师乐、众笑)

刚才问的第一个问题,瑜伽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上的第一个宗教就是瑜伽。实际上这个词应该读yúqi é。瑜伽是人天相应的意思。但是,现在全中国的人都把它读成yúji ā,如果我读瑜伽yú qi é,你们反而会说我没有知识。当初释迦牟尼佛就是修了瑜伽,觉得瑜伽不究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才走出瑜伽团体,到山里去独修,最终彻悟了真理。

经考证,瑜伽已有一万年的历史,而佛教只有两千六百年的历史。实际上比佛教历史更早的宗教还有很多,但形成格局、成片成势的,佛教要算第一了。瑜伽、婆罗门教、耆那教的起源都比佛教早,为什么没有形成格局、成片成势呢?这与它们的第一任老板、第一个祖师爷的出身背景有关。他们的创始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而释迦牟尼佛出身的背景很高,所以他创立的佛教很快就传遍全印度,乃至全球。

想想看,一个太子当和尚,影响力有多大!以太子的身份出去传法,速度有多快!而一个平民百姓出家,就是成就了、成佛了、成了教主,又有多少人信你呢?就像我现在回老家说我成大师了,人家会说:“你不就是那个张小三、李小四吗?”(众笑)无论你是什么大师,回到家乡也不过是个笨小三,当初满嘴鼻涕的小屁孩,怎么会是大师呢?所以祖师说:“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为什么过去的英雄功成名就之后,都不愿意衣锦还乡呢?无论你现在有多大成就、多么风光,穿着多么富贵气派,阵势有多大,老人家一看,这不就是当初那个流浪街头没饭吃,到处打架的刘小三吗?刘邦不就是刘小三吗?但是我们学佛以后,哪里有众生,就应该到哪里去度众生,甚至更应该回老家去教化自己的父老乡亲。

第二个关于如何处理亲情的问题。我出家了,父母都健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每年都回去看望他们。我想把他们接到寺庙里来住,但他们来了,吃顿饭,住一宿就走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多住几天,他们说:“哎呀,你们寺庙的规矩多,不习惯。”他们觉得在寺庙里不自在,只是来看看我。

尽管我们出了家,但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放弃家庭,不顾亲情。有一部分出家人告诉居士说:既然你学佛信教,就要放弃工作、老婆、老公、孩子……全都要放下。这就是邪知邪见,不懂佛法的真实精神。

佛教首先讲报四重恩,其中就有一个报父母恩。如果一个修行人对自己的家庭都不负责任,亲情关系都处理不好,不能让家人安心,即便出了家,他的心也不会安。一个对家庭都不负责的人,会对亲朋好友、同事和他人负责吗?既然不能负责,又谈什么成佛度众生呢?

但是,家庭亲情的确很磨人,世间上最难超越的恐怕就是亲情与儿女私情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但是,一旦有了这些亲缘关系就要负责,尤其对父母要无条件地孝顺和遵从。古人讲,尽孝不能等待,孝养父母是每个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趁父母还在,趁我们现在还有能力,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孝养父母。即便父母的思想观念错了,说的话不对,我们也不能马上反驳,让他们伤心生气。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与他们的不同,见的世面、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和他们难免会有代沟。我们可以不按他们所说的去做,但他们的话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听。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老去,我们怎么对待父母,我们的下一代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第三个问题说我帅。你只看到我好的一面,没看到我发脾气的样子。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但是,就像照相一样,我们总是把好的一面对着镜头,把不好的一面掩藏起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数人都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和观念。交朋友,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也要让对方了解自己不足的一面。

既然你做了我的朋友、同事,在欣赏我优点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我的缺点、接受我的缺点。否则,彼此是很难友好、持久地相处与合作的。而人犯错误往往是周围的人给了他机会。如果不给他机会,他的恶习就无由施展,好的一面就会发挥得更好。所以佛教有一个观点:管好你的身口意,不要给对方造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让对方造业了,你要承担一半的罪业。

问: 请上师介绍修行法门。

师: 你可以把我的《降伏其心》多读几遍,里面讲的都是修行方法。《善用其心》讲思想、心态方面多一些。实际上在《降伏其心》中我讲了一百多种修行方法,社会上传的很多修行法门都跳不出这些范围。尽管所用的名词名相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理念是一致的。学佛的关键是落实。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有所造诣、有所成就,都必须去行。光想光说,你的理想是不会实现的,行动必须走在语言之前。

问: 是否可以用王道推行宗教?

师: 道讲究自然,不能完全靠人为、勉强,甚至压迫的方式去推动。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好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比如,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正直、阳光的人,大家也都喜欢与坦诚、率真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既然如此,为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正直、阳光、坦诚、率真呢?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吸收和消化能力不一样。不仅如此,还有些人看人做事的心态是负面的,他们的素质不够,无法把自己阳光的一面发掘和展现出来。

的确,历史上是有些帝王将相利用他们的政权来传播佛法。但是,一旦他们的政权过时过期,人们该信什么,不信什么,还是会回复到原态。在当时看来或许是一种好现象,但过后还是行不通。这就是根器与缘分的问题。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能听到《金刚经》已经是大福报了,如果听到《金刚经》又能受持,则是更大的功德与福报。为什么?这说明你曾在一佛、二佛乃至七佛那里都种过善根、修过福报。有的人知道佛法很好,但不去受持,这是业力使然。也有很多人不仅信佛,还出了家,但并不是真正渴望道。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只是感觉寺庙的氛围、环境和生活方式适合他,就干脆到寺庙来生活。

比如,当初我出家就不是因为信佛,而是感觉寺庙的氛围特别适合我,出家人的理念我特别欣赏、特别能接受。直到出家一两年后,对佛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才真正生起了道心和出离心,才立志要好好修学佛法,将来弘扬佛法,做一个合格的法师。

有的人认为我们出家人是在情感上受了打击、刺激,或者事业上遭受了挫败,才出家学佛的。的确有这种情况,但并非每个人都因为这个原因而出家。可以说每个人信佛出家都各有因缘。佛教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传播佛法,比如我把寺庙的门打开,你进来,我就给你讲,你请教我,我就给你说,几乎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在传教。

而基督教则不同,他们是主动去敲你的门,说:“上帝让我来给你传福音。”采用的是一种主动的方式。而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每次来都会给你带点礼物,一直说到你信上帝、接受上帝为止。

我们中国很多学生到国外留学,才下飞机,就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基督徒很热情地问你:“你需要什么服务?”然后帮你拎包、找房子,带你去大学、商场等等,给你无微不至的帮助与服务,弄得你不好意思,最后不得不信他的教,跟着他去教堂听布道。

而佛教不同,你跑到东华寺来,一问我不说,二问我不说,三问我还把你吼一顿:“别说了!”或者说:“你的根器不够,回去悟吧!”

如果有一天我们和尚也挨家挨户去敲门传道送真理,肯定会被骂:神经病!传什么教!佛教不是有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吗?你来到寺庙,必定是心中有疑惑,需要出家人为你答疑解惑。如果没有疑惑,你怎么会登三宝殿呢?

问: 请问上师,佛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任务是什么?

师: 你们认为是什么?佛教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做什么?怎么做?

答: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论这个世界是好是坏,只有你自己成了光源,才能发光发亮,照耀他人。

答: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认真修行办道,其次是做好净化人们心灵的工作,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但现在很多有钱的中国人都往国外跑,女孩子也想往外嫁。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国人崇尚中国文化呢?

师: 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以学汉文化为荣。

问: 从物质上来说,我现在什么都不缺,有十几家自己的公司,有房有车。我很感恩上师。2003年,我就跟上师学佛至今,我发大愿不出家,要赚更多的钱来供养上师,供养父母,供养东华寺和所有的僧尼。我带着母亲走遍了东南亚所有的寺院,但我的心最后还是回到了东华寺。因为我们的心系着上师和东华寺的僧众。

记得2003年第一次见到上师时,他刚从洞里出来,穿着一袭白褂长衫,胸前挂着一串珠子,就像仙人一样飘了过来。当时我的感觉是:好美啊!一副孤傲不羁、目空一切的样子。我和我的道家师父给他顶礼,我妈妈瘸着腿也给他顶礼,可是他拂袖而去。当时我觉得这位师父真是神仙啊,太高傲了!

但是,当2008年我们再次来到东华寺时,上师带着我们全家参观了整个东华寺。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谦卑,什么叫大菩萨。我一直后悔自己对上师的错解,看上师光盘,我一直在流泪:2003年是上师最需要我们这些弟子帮助的时候,我没有出力,等寺庙建好了,我却来享福了。出家师父们的房子里都没有空调,但我们住的上客房却有空调,冲凉房里样样俱全。师父对我们这些弟子真是太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只有一个心愿:弘扬上师的法门,让更多的人受益!

师: 你说2003年见到我,我已经记不得了。不过想起12年前出关时的情景,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十年建寺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梦醒来,寺庙建好了,当时的煎熬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我这个人没心没肺,什么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留在心里。当事情发生时,可能很煎熬,一旦过去,就真的过去,没有痕迹了。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是非常反对这个观点的。中国人都有信仰,而且天生就有信仰。我们信什么?信老天爷,信玉皇大帝,不然怎么说头顶三尺有神明呢?这种信仰已经根深蒂固,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了。虽然中国人没有系统的信仰,信仰某种具体宗教的人很少,但只要是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儒释道的信仰,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构成的。

所以不要再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已经渗透到骨髓里,这种信仰是超越种族与国界的。而西方人把宗教分得很清楚,你信什么教,他信什么教,所以西方国家的宗教与民族战争不断。

说到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的复兴,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觉得有两个人的回答还比较准确:首先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但还要加上一句:随时待命听招呼。比如,作为和尚,我们的职责不仅是把寺庙管理好,如果县领导让我们配合地方搞旅游,我们也要配合好。所以第一步是守本位,第二步是听招呼。只有在听招呼时,一个人的格局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在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如果人家还叫你做别的事,你不做,作为出家人,你就是没有奉献精神。共产党员不是有一句话吗?——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而我们出家人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我们不仅是佛陀的工具,也是众生的工具,众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我们要有呼有应,一呼就应,这才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心态。

现在的出家人不应该还持过去的老观念,让想学法的信徒来求法。只要人家想了解,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一个人只要能做事、能奉献,这就是你的价值。如果你很有能力,但从不做事,谁都没有从你身上受益,你的价值从何体现呢?学佛的人都知道菩萨还有一个名字叫“不请之友”——你不请我,我主动去帮你。《阿弥陀经》是怎么来的呀?没有人请佛讲《阿弥陀经》,佛是无问而自说的。

就像有的信徒来到万行面前,很想让万行给他指点两句,但又不好意思开口。我知道他的心理,就主动问他:“今年多大了?属什么的?是干什么工作的?……”主动为他解惑。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有为众生服务的心态,而且只要人家接触了你就能受益。只有如此,你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

问: 我们学佛应该从何做起?

师: 先从做人开始。做人的标准是以佛为标准。我常说一句话:学佛先做人,做人先学佛。大家在心里念一念。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很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很有意义,让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缺了你就不圆满。

生而为人,就应该工作,对得起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还有机会让我们做更多的事,我们就应该以欢喜心去接受和面对。既然有这个机会和平台,你也有这样的头脑、才能和健康的身体,就应该多做事。

有的人很想做事,但没有机会、平台和环境,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都不具备。而有的人具备这些外在的条件,又不愿意做事。实际上做得越多,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你的功德福报成就得越快。抛开因果来谈,你的人气也会越来越旺,人脉会越来越广。管理学上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我再加上一句:人脉决定成败。你再能干、再细心、再会用心,没有人气、人脉,你的成功也很难持久。

人气是如何聚集的呢?为众生服务。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五年、十年,你自然就把人气聚集过来,把人脉建立起来了。你不要想着一付出马上就会有收获,不要有这种索取的心态。一个人从付出中获得的收获更大。如果你有付出、奉献的心态,你的心量、张力和格局就会越来越大,能力会越来越强。都说做大事的人有大量,没有大量怎么能成大事呢?

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佛多年,都没有与佛相应,自身也没有改变呢?有一个概念大家要搞清楚:想成佛,就必须以佛的标准、格局、心量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会进步,才会一步步向佛靠近。你学了佛,还与身边的人一般见识,跟他们比较、计较、对抗,这怎么能说明你是在学佛呢?学了佛,就应该与佛一般见识,不应该与人一般见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

问: 我想学佛,是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师: 这要看你的因缘。你想出家,如果父母阻拦反对,而且他们确实需要人照顾,那就说明你出家的因缘条件不具备。但是,在家是不会妨碍你修行学佛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家庭尽职尽责,就是在修行。

一个人无论学佛与否,首先都要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在奉献。我有一个观点:你每天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不去做坏事,这本身就是在做好事。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还需要人做好事吗?

之所以还需要人做好事,就说明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到位。没有做到位的原因很多:条件不具备,能力、实力不够,等等。所以有一部分人条件比较好,众因缘都具足,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之余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出来做好事。

出家与否是看自己的因缘,千万不要认为出家才好修行,才会有成就,在家成就不了,这个观念大错特错。出家佛叫悉达多,在家佛叫维摩诘,他们都成就了。出家人弘法主要是靠外缘的力量,靠在家人护法。在家人护法的力量往往比出家人大。出家人只是“演员”,需要在家人为他搭建舞台。一个出家人想弘法,没有好的舞台,是无法圆满的。

大家知道佛的第一座寺庙叫什么名字,是谁建的吗?是给孤独长者建的祇园精舍。你们再看东华寺建得这么好,是谁建的呢?你们以为是万行建的?万行又不会做生意,只是一个给信徒看家的和尚,信徒把钱和物捐到寺庙里,我只是把它们用好,把寺庙盖好而已。寺庙真正的主人是你们信徒,不是我们和尚。

所以希望你们经常回家来住啊。你们看,盖这个养正堂花了好几百万,都是功德主捐助的。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修学环境,功德是不可思量的。如果你们有条件做事不去做,就是一种罪恶。就像刚才有人说:“我们吃这个地球的,又糟蹋这个地球。”

没错!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糟蹋这个地球,也可以保护、维护这个地球。我们的嘴既可以宣扬功德,也可以传播是非,就看你想扮演什么角色,给自己什么定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好人,也可能变成一个坏人。但是,既然学了佛,就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好人、一个奉献者,这是一种高尚的选择。

问: 我在家修行有很多牵绊,请问应该如何处理?

师: 每个人的因缘条件不一样,可以说这就是你的业力。为什么你不能像出家人那样单纯地出家修行呢?因为你世间的功课没有完成,还要继续完成你昨天没有完成的功课。我经常开玩笑说:“为什么我这一世还要做和尚呢?因为上一世没有做好。如果这一世没有完成做和尚的使命,下一世还是要继续做和尚。”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一世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和尚,来世就不再做和尚了。

问: 那您来世想做什么?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来世要做什么?我也问过自己来世要做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做和尚!(掌声、众笑、师乐)

师: 来世做个什么和尚呢?做个清闲自在的和尚,不要像这一世这么累。每个人做事只要努力尽力就好。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都是来历练、考验、成就我们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很多磨砺的人。我们能为大众做点事,应该感到幸运,不要有抱怨之心:为什么这种事让我碰上了?为什么偏让我做,不让别人做呢?因为今天你多为别人做点事,明天你会更好,因果循环是真实不虚的。

有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得不到回报,没有受益呢?第一,因果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你做得还不够;第二,你做的方法可能是错的,你认为你做的是好事,实际上未必是好事。你认为帮这个人帮对了,可能恰恰帮错了。本来这个人是需要你的鼓励,但是你没有鼓励他,而是给他钱财上的资助,结果助长了他的惰性。

所以在扶贫这件事上有这样一个观点:扶物质之贫,还要扶精神之贫。给予他人物质,还要给予他人精神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一个贫穷的人,物质是其次,只有让他的心灵成长,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对症下药,即便在物质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收到的成效可能也会很小。

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个缘分的问题。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度化众生时,经常告诉弟子:“今天你要去度这个人,你和他的缘分好,本来他是不信佛的,但是你一去他就会生欢喜心,就会信佛。那么这个缘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因为过去世他在你这里受益了,所以这一世一见到你他就欢喜,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反对。”

佛教说:“未成佛,先结众生缘。”你有了广大的善缘,做事才会有贵人相助。你没有大愿,就没有行动力,就不会广结善缘;你有了愿力,才会努力去实践你的愿力。当你努力时,你的贵人就会越来越多。

问: 请问上师如何超越情欲?

师: 情欲超越升华之后,就变成了慈悲心。只要你能把心打开、放大、扩展,它就是慈悲心,你就超越了情欲。实际上情欲和慈悲从某个角度讲是同一个力量,只是处于不同层面而已。大家都知道,当初释迦牟尼佛是看到众生深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无法超越和解脱,想通过修行找到解决之道,才出家修行的。

实际上还有一层原因。身处皇宫中的他,看到堂兄、叔父们那么激烈地争夺王位,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变父辈们之间的争斗。亲情的推动力让他生起了大悲心,使他不得不想办法去改变这种局面。从这个角度他改变不了,就从另一个角度去改变。所以才有后来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出家,悟道,回到家族里度众生。

一个人的情感往往是驱使事情发展的原动力。佛教有一句话: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学佛、才奉献。这就是大悲心,也是一种情。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世间有很多人为情所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闻道、得道。只有当你入了道,与道沟通了,你的身心灵才会真正地充沛、富有,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和满足,才不会渴望外在的情。

为什么有很多人拥有了财色名利还不满足呢?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官和物欲,他努力的方向错了。一个人真正的需求,是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的需求。当初佛祖在物质上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为什么他的心还不安、还不满足呢?看到皇宫中奢靡的生活,他觉得是愚昧,迷失了方向。

一个人不应该把心放在感官、物欲的满足和享受上,这些是短暂而不真实、不究竟的。就世间事而言,什么事都比不上学佛更重要、更迫切。当然,出家学佛并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只接受别人的供奉,出了家一样要劳动、要工作。唐朝佛教那么兴盛,和尚也一样耕田种地。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他的付出是会让很多人受益的,他所接受的有限的供养与他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

所以,在这里奉劝在家的信徒们,给老板打工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要想着老板一个月给我两千块,我就干两千块的活。很多人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但你是一个佛教徒,你就不能这样想、这样做。力量和智慧用了仍然在,甚至越用越多,而且心越用越细,头脑越用越灵活。就怕你长期懈怠不用,有一天要用时,已经开动不了了。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自然会心怀天下,为了理想而努力,不会沉溺于情欲之中,为情欲所困。当然,按佛教的说法,人是分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生理的欲望;色界,有心理的欲望——情欲;无色界,生理和心理的欲望都突破超越了。超越生理的欲望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超越情欲则需要下一番功夫。

而一些现代低级趣味的歌舞,一听一看,就让人掉进性欲的旋涡,很可恶!一个圣贤之人,无论他的演奏还是歌舞,都会让人的心灵升华,超越性欲、情欲和物欲。中国传统的歌舞很高雅,是精神上的享受,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什么一曲《高山流水》能让你超越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甚至从精神世界进入灵性世界呢?因为这支曲子本身就来自灵性的世界。在座的有谁听过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歌?我在北京看过他的演出,他的歌声会把你带入精神的世界。所以我们唱歌要唱高雅的歌,能触动人心灵的歌,让人一听就思道,就想跟着你修行。

不要认为唱歌是世俗人做的事。出家人并不是不能唱歌,而是要唱高雅脱俗的歌。前些日子我说过,艺术是灵魂美的再现。你心灵的层次高,你表演的歌舞的层次就高。你所做的事、你的作品就是你心灵的写照、你灵性的再现,包括吃饭穿衣和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你内心的写照。所以每个人所做的事、每个人的作品,都代表了他的层次、品位、品质与修为。

问: 我在工作或家中念阿弥陀佛时,思想总是不能集中,该怎么对治呢?

师: 你做事时就全身心地做事,不要做事时又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时又想着要做的事。有一种人认为学佛了,就什么事都不管了,回到家里,饭也不做,碗也不洗,卫生也不搞,什么都不做了,把所谓的学佛放在第一位。学佛是你个人的事,家庭是大家的事,你必须先把大家的事都做完了,有剩余时间才做你个人的事。你什么事都不做不管,结果就是家庭成员对你不满,对你所谓的学佛产生反感,反对你学佛。

在这种环境下,你又怎么能安心学佛,把佛学好呢?你必须让周围的人都喜欢你、支持你,你学佛才能真正进入状态。否则,无论你怎么学,也无法与佛产生感应,感受不到学佛的真正滋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的认可和支持。之所以别人不认可、不支持,是我们自己做人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做一件大事时,更需要得到亲人的支持。如果最亲的人都不支持,想得到他人的支持就更难了。

问: 为什么我一起心动念,浑身上下就不舒服,甚至会感到很孤独、很恐惧呢?

师: 那是因为你对你所提的问题感觉太迫切了。有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环境来调和的,不能太急。当我们力量不够时,可以慢慢等待因缘成熟。当因缘成熟了、条件具足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实际上每做成一件事,我们的作用都是穿针引线。当外在的因缘、条件具备了,事情也就做成了。就像我手上的这串佛珠,如果没有中间这根线把一颗颗珠子串起来,也就不成其为佛珠,一旦串起来,就成了一件作品。你内心渴望的事、必须做的事,当下就去做。两可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可以慢慢努力,但要把心放平。

问: 请问达到什么状态才是究竟圆满?

师: 所以你要修嘛,不修怎么知道什么是究竟圆满呢?而且还要多读佛经,你才知道怎样修行才正确。佛法的落脚处和最后的归宿都在经典里。很多学佛人对学佛的目的、最后的结果、到哪里去都答不上来。

学佛首先要解决我们的烦恼问题。如果你活着都没有解决、都没有受益,你说死了能受益,能往生极乐,这符合逻辑吗?就像你做生意,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赚到钱,你说死了以后会发财,那不是可笑吗?佛法不是为死人服务的,恰恰相反,是为活人服务的,是解决我们现实人生的问题,怎么活的问题。至于怎么死,那只是佛法的一小部分。对死人的服务更是顺手捎带、不值一提的事。

结果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把佛法扭曲了,搞颠倒了。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要文化没文化,要素质没素质,事业更谈不上,生活毫无品质。那些没学佛的人一看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都不跟你学佛了。你想让别人跟你学佛,你拿什么去说服人家、打动人家呢?

你要用事实来说话:我学佛之后,变得快乐了,有爱心了,心量大了,家庭和睦幸福了,事业成功了……各方面都比以前好了,你度人才有说服力。你要度别人,必须先把自己度成功。

本来有的人没学佛之前,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结果学佛之后,听某个师父对他说:“哎呀,你太执着吃穿了,这样会损福报的,是解脱不了的……”结果他就开始节衣缩食,衣着随便,头发也不打理,一副邋遢的样子。有的女信徒听人家说:不要穿好衣服,不要化妆打扮,这些都是执着……结果把自己搞得像个大妈。

这样你还弘扬什么佛法,怎么证明万行上师传的法好呢?你不是在毁佛法、害万行吗?你学了佛,就应该焕然一新,不仅内在改变了,人变得阳光、开朗、豁达、有爱心了,外表也改变了,比过去更好看、更庄严了。

很多人主张:到寺庙里拜佛,不要穿好衣服,不要开好车,不要拎好包。万行恰恰相反,你到寺庙来拜佛、来看师父,要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就像过节一样。

所以出家人对众生的宣传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你说你多么有修行,多么有能力,盖一座寺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盖不起来,怎么证明你有修行、有能力呢?你们看台湾的一些法师,盖一座寺庙就成为世界佛教建筑的标志,给台湾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对后来人的影响有多大!为什么他们的起点这么高呢?他们并不像许多出家人说的那样:搞这些会影响修行,会如何如何……

那么,支持他们的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呢?全是成功的信徒捐的。没有这些成功的信徒,他们又如何弘扬佛法呢?我们是信佛的,当了官之后,知道怎么利用这个职位去帮助社会和老百姓;我们是学佛的,有了钱之后,知道怎么用这些钱去利益社会、服务人群。如果你不是信佛的,可能当官之后,你不知道怎么才能最好地利益社会人群;发财之后,你不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金钱的效益和作用。

所以金钱和权力不是罪恶,是服务社会和众生的工具。既然大家有这个需求,又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去争取、不去用呢?佛教说不执着是指不刻意强求、不贪恋,不是不让你拥有。

2012.1.24 jZ4v0G6hwdnbfavPz64wuHMi7o5uu5nemWdLw6z8IShH+0YdSFO7r7hXkgPF/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