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成长经历

我在1934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蔡桥镇一个教师之家。20世纪40年代初,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苏北也是烽火遍地,民不聊生,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个书香门第之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在而立之年身患重病,需要到南方去治疗,母亲只好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去了泰州住进了福音医院。我兄妹两人此时年幼,迫切需要有人照顾。这时,大姨妈——王丹元老人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把我们接到了邹家河居住。母亲在泰州一住三年,我在邹家河生活了三年,并且进了邹家河小学读书。当时大姨夫在外地工作,居家遥远,但他仍设法寄钱回家,给大姨妈盖了四间大瓦房,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我也深受其惠。我在邹家河数年的学习和生活,是安定的,也是丰富的,它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虽然,阜宁县城的日本鬼子有时下乡“扫荡”到邹河,但也只是短暂的惊慌而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村头河边满目青翠的芦苇草滩,那收获季节打谷场上垛垛堆堆的金黄稻谷,那八面威风的轮轮风车(就像《柳堡的故事》里的风车一般)在眼前飞速转动,在耳边吱吱作响。这一切,距今已显得十分遥远,但在我们心头,却仍然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故乡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带领我们勉力支撑,生活十分困难。在这危难的时刻,我们又得到大姨妈的关照,随她同到上海,住在南市卢家湾一所由大姨夫出资修建的房子里。这是一个有五家房子组成的院落,还有一个阁楼,同住的有姨夫的兄弟和侄儿侄女们,人数众多,虽然比较拥挤,但我们这些从苏北农村来的乡下人能够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有了栖身之地,也真不容易了。这一时期,生活是艰难的,我们还很年少,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人心惶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只是有赖于大姨夫的帮助和支持,才有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以勉强继续维持学业。而后就读于上海培真小学、上海浦江中学和上青中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于1955年就读于松江中学高级补习班。1956年考入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学习农业经济专业。

学习农业经济专业有一个诱因,可能是从童年时代,那个时候我的家住在农村,我从小就和几个农民的孩子一起捞鱼摸虾,欣赏田园的风光,于是对农业经济非常感兴趣。当时我们看了许多苏联的电影,如《幸福的生活》《拖拉机手》《乡村女教师》等都是反映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美好生活的影片,令我非常的向往。而当时南京农业大学农经系的招生简章明确提出培养目标就是集体农庄主席、国营农场场长和拖拉机站站长,就毅然决然报考农业经济专业。苏联当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所以也引起了我这方面的兴趣。

我进了大学之后,在学习期间就曾经参加过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也参加了这方面的调查。我是到苏北涟水县,那是个贫穷的县,可以说当时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那个时候给我印象很深,感觉到中国农业问题的严重性。当时什么都吃,粮食不够吃胡萝卜,甚至吃山芋叶子。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差异很大,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不是很容易,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是有一点在我脑子里一直存在,中国人什么问题最大?农业问题最大。如果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富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国家的富强都是一句空话。这个其实是我印象最深的,可以说是主要的一个想法。苏南和苏北农村的差距,提供了一个启发,就是我们研究农业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仅要从国情,还要从省情、县情、村情出发,中国太大了,不能一刀切,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也得靠农民自己做起,就是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从实际出发,去研究中国的乡村问题。

我在1960年以各门考试课程全优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1979年升任讲师,1986年升任副教授。1984年,南京农学院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1988年升任农经系教授。1984-1989年,担任系主任一职。1989年,农经系重组为经济贸易学院,我担任经贸学院的副院长,长期担任教授和博导,直到2005年12月退休。

斗转星移,岁月交替,春华秋实。数十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执教育人的第一线。一般来说,我们对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一个所谓的专业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这个思想,使他们意识到农业的重要,农业在我们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这样他们就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个很重要。另外我感觉到,作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无论是知识层面、思想层面甚至是生活层面都会有影响。我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系主任,每年我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我觉得世界上有三种人最值得尊重,一种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有一种人是成功的企业家,第三种人就是学者、专家,那么后来我就发现,有很多学生间接地或者直接地反映到我这里,我没有成为名家,也没有发大财,也没有做大官,好像无颜见江东父老,好像对母校没什么贡献。所以我在2003年的一个公开场合上,我对学生说,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大官,都是大公司的企业家,到处有他的名字,不大可能,都成为名教授也不大可能,关键是你努力了、追求了。

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1960年至今50多年来,我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撰写和主编专著及教材20多部。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带头人,我致力于农业经济学学科建设,所在的农经学科于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在全国农科博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被评为农经组第一名。1995年我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断探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了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著,为中国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gtPp6u/pw5o1TJxQrHbymuxt9CgWD9GlgZ67XUbv93R8OJIo0pPj4rvOZAy/VG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