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百威啤酒门口的“野蛮人”

“这家公司里的每一个人之所以甘愿冒更大的风险想把生意做大,正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大家共同做出的决定没有得到预想的结局,自己也不会被送上绞刑架。”

——薄睿拓

DREAM BIG

巴西银行家雷曼的黑莓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当时正值2008年的5月下旬,他正享受着中国北方的戈壁沙漠之旅。与他一起在亚洲度假的还有他的夫人苏珊娜(Susanna),以及巴西前总统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与夫人露丝(Ruth)。雷曼与后两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中蒙边境蜿蜒崎岖的山峰、碎石遍布的平原和时刻变化的沙丘。那里的环境极端恶劣,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而到了冬季则降至零下40℃。尽管雷曼按原计划出来度假,可他每时每刻都要把手机带在身边,因为情况紧急,不容许自己有丝毫怠慢。几个月以前,他与合伙人马塞尔、贝托以及其他几位英博的董事会成员,一同草拟了收购安海斯-布希的计划:这家比利时与巴西合资的啤酒商想吞下全球最畅销的百威啤酒。

投行顾问、律师还有英博高管组成的项目小组一起谋划了一个绝密的收购计划,他们称其为“阿姆斯特丹计划”。 这起收购将把英博和安海斯-布希合并为世界上第四大消费品公司,仅次于宝洁、可口可乐和雀巢。收购这样一家几乎是美国资本主义象征的公司,不仅是三个里约热内卢人此生做过的最大交易,也将让他们成为巴西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商人。

刚开始,这一切都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可是在5月23日下午2点29分,这个秘密就被《金融时报》的博客泄露了。有一篇文章称英博准备出价460亿美元收购久负盛名的啤酒制造商安海斯-布希。该文章甚至给出了收购该公司的财务模式的细节、交易参与者的姓名以及第一次与奥古斯都·布希四世(August Busch IV)接触的时间。布希四世时任安海斯-布希的CEO,他是布希(Busch)家族的成员,而该公司的名称正来源于这个家族。尽管雷曼“隐身”在亚洲最大的戈壁滩中,但他显然不希望泄露一事威胁整个计划的实施。

“整个中国之行他都显得非常冷静,而且通过手机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妥当了。”卡多佐回忆道。这位巴西前总统说自己离任后就与雷曼成了朋友,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一同旅行。

这笔精心谋划的交易无疑是雷曼一生中最为野心勃勃的举措,但在驼铃声中,他没有回复过一封电子邮件。这些邮件来自布希四世,他在网上看到收购传闻后大为震惊,家族留下的产业恐怕要拱手让人,他写信给雷曼要求对方给出一个解释。雷曼必须想出一个最为妥当的方式向布希四世确认他所看到的传闻。然而,告诉对方英博确实想要买下他的公司,岂是那么容易开口的事?此时保持沉默或许更好。

享乐主义笼罩下的百威啤酒

三位巴西商人计划拿下安海斯-布希的举动或许会让全球的分析师、投资人和记者大吃一惊,然而早在1989年他们买下里约热内卢的博浪啤酒时,就曾梦想过这一天的到来。彼时,他们对啤酒行业还一无所知,他们的第一桶金源自加兰蒂亚银行。雷曼在1971年创建的这家投资银行因为强调精英管理(升职加薪的唯一标准是业绩,从不考虑工作年限)、合伙人制度(给最优秀的员工提供成为公司合伙人的机会)以及许多巴西人从未听说过的经营理念而名垂史册。马塞尔和贝托都来自里约热内卢的中产家庭,在加兰蒂亚银行初创时被雷曼招入麾下,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晋升方式成为雷曼的主要合伙人。

贝托在20世纪80年代从投资银行的日常运营中退了出来,接管了加兰蒂亚当时刚刚收购的零售连锁企业美洲商店(Lojas Americanas)。然而,在此之前,从没有一家巴西的投资银行会插手所收购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马塞尔后来也通过类似的方式接管了一家摇摇欲坠的啤酒厂,并把它打造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这家啤酒厂就是博浪啤酒。当马塞尔收购博浪时,这家啤酒公司与拥有百威品牌的安海斯-布希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安海斯-布希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商。“我当时经常一边大笑一边在公司内部说,有一天我们会把安海斯-布希买下来……我之所以笑是怕别人觉得我疯了……尽管那时这还只是一个梦想,但我总觉得它有一天会成为现实。”马塞尔曾这样说道。

收购安海斯-布希的路途可谓道阻且长。为实现这一梦想,他们采取的主要步骤包括:1999年收购圣保罗的南极洲啤酒(Antarctica),并创立美洲饮料;2004年与比利时的英特布鲁合作成立英博;2008年,在收购博浪近20年后,雷曼、马塞尔和贝托终于要把巨头安海斯-布希收入囊中了。很显然,就算计划泄露也无法阻止他们圆梦的脚步。

一个即将为自己行刑的刽子手一言不发,这让布希四世非常不安。他与他的团队成员都不知道巴西“三剑客”是否真的有胆量攻下这个美利坚的高地。事实上,安海斯-布希除了其悠久历史和庞大体量尚可引以为豪,这家公司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该公司是由德国移民于1852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市的密西西比河畔创立的,它最早的名称叫作巴伐利亚啤酒厂(Bavarian Brewery)。八年后,它被当地一位开肥皂厂的商人埃伯哈德·安海斯(Eberhard Anheuser)买下。不过,真正让这家啤酒厂迅速崛起的人是安海斯的女婿阿道夫·布希(Adolphus Busch),他在1876年创立了百威品牌 。后来,布希从他岳父手中买下了该公司一半的股份,并将公司改名为安海斯-布希。从此,这家啤酒公司就变成了家族事业,代代相传。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几乎在襁褓中时就会被带到这座酒厂。所有家族子嗣在出生几小时内就会被喂下五滴百威啤酒。

安海斯-布希的运营模式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到20世纪末,它占据了美国市场份额的60%,获利总额在业内遥遥领先。然而,大公司的一个通病就是在事业到达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在安海斯-布希在专注于美国国内市场的时候,它白白错失了杀入国际市场的良机。彼时像英博这样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加速海外扩张。随后,安海斯-布希的盈利逐渐止步不前。更糟糕的是,正如美国记者朱丽·麦金托希(Julie Macintosh)在其《褫夺皇冠》( Dethroning the King:The Hostile Takeover of Anheuser Busch )一书中所说,安海斯-布希的继任者和高管继续着往日挥金如土的生活。布希家族的成员和公司的高管拥有一个被他们称为“百威航空”(Air Bud)的私家机群,包含6架私人飞机和2架私人直升机,为此他们雇用了20名飞行员。他们永远只住五星级酒店,例如纽约的皮埃尔(Pierre)酒店,一顿正常的工作餐可以花掉1 000美元。

安海斯-布希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任由“小皇帝”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包括那些非比寻常的“玩具”,比如布希花园、佛罗里达的海洋世界游乐园。过山车和受过训练的海豚对一家啤酒公司的发展究竟有何益处?安海斯-布希的老板花钱买这些东西竟然非常理直气壮,丝毫不认为有任何问题。

在英博,这些毫无意义的收购和开支没有丝毫存在的可能性。在那里,高消费本身就会被视为犯罪。公司的管理层只坐经济舱,住三星级酒店,有时候还会与同事合住一个房间。在餐馆吃饭只点最普通的饭菜,最多加一瓶啤酒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接下来注定会发生激烈碰撞。

英博的高管们深知这些不同之处。2006年年底,他们和安海斯-布希达成协议,授权后者成为英博在美国的官方经销商。这次合作使美国人能喝到像时代(Stella Artois)和贝克(Beck's)这样的国际品牌的啤酒,也让安海斯-布希公司摆脱了之前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次交易不仅给英博提供了一位美国本土的商业伙伴,更是给了他们一个近距离观察这家公司如何运作的良机。而布希四世,这位才刚刚接手自己家族企业不久、连办公室都懒得去的花花公子,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他还为英博公司的CEO薄睿拓敞开了自家的大门。

薄睿拓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得益于雷曼的慷慨资助,他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过MBA。当加兰蒂亚银行收购博浪啤酒之后,有四位员工由投资银行去了啤酒公司,薄睿拓正是这四人中的一个。在与雷曼及其合伙人共事的十年中,薄睿拓汲取了“三剑客”经营理念的精髓,并且成了他们所信奉的企业文化的化身。他也痴迷于削减费用,坚持精英管理;他不接受媒体采访,远离公众视野,跟妻子与四个孩子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与布希四世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分销协议达成后,利用了布希四世留下的每一个漏洞。他看穿了布希四世所有的故弄玄虚和那些毫无意义的投资。他还分析了安海斯-布希的权力体系。尽管布希家族的姓氏还印在公司的门头,可这个家族只有安海斯-布希公司4%股份。这一比例甚至比巴菲特等一些大型投资人还要小,而这足以成为英博拿下百威的立足点。百威这个品牌对于美国人而言简直太具象征意味了,它曾被薄睿拓描绘成“酒瓶里的美国”。

拿下“酒瓶里的美国”,被奥巴马视为国耻的大收购

在雷曼一言不发的时候,布希四世已经下决心采取行动了。他在2008年5月29日那天,也就是泄密事件发生六天后,召集了董事会成员、高盛的银行家以及他的长期顾问共商对策。这次会议还邀请了来自美国知名世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随后,安海斯-布希很快又向花旗银行求助。布希四世想要搞清楚英博是否能一下凑齐460亿美元,因为此时金融市场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比如,濒临崩溃的贝尔斯登(Bear Sterns)在JP摩根的挽救下才幸免于难。这些人还需知道收购方案的实施细节。

在那之前,其实雷曼已经回复了布希四世的邮件,不过他只是简单地说自己在戈壁沙漠中度假,可能有几天没法联系得上。直到最后,他才说了一句,觉得他们还是见一面为好。

这次会面被安排在6月2日,地点是佛罗里达西部的坦帕市(Tampa)。雷曼让布希不要带任何顾问或者咨询师前往。雷曼也将孤身前往,或许“几乎孤身”前往才是更准确的说法,因为马塞尔也会随他同去。尽管对自家公司的业务并不熟悉,但布希四世这个毛头小子竟然轻率地答应了只身前去赴这场“鸿门宴”,会一会这两位经验丰富的商人、“前银行家”。

布希四世很紧张,因为他急切地想知道对方是否会出价、出价多少。尽管雷曼和马塞尔将要进行的是此生经历的最大的收购交易,两人却看起来稳坐泰山,保持着他们数十年以来一如既往的镇静自若和一本正经。他们只说英博肯定是有兴趣收购安海斯-布希的,但是没有提供任何细节内容。一年前,雷曼在与布希四世非正式会面时,曾建议“两公司应当合并”,现在的情况似乎发生了明显变化。那时他还说如果两家公司联合起来,世上将无人能敌。显然,布希四世当时并没有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也可能只是假装没有领会。

坦帕会面的9天之后,也就是2008年6月11日,英博正式出价。薄睿拓在布鲁塞尔给布希四世打了个电话,通知说他会立刻发出收购安海斯-布希的书面提议。英博将报出每股65美元的收购价(对市场最高价格有18%的溢价)。他还建议新公司的总部留在圣路易斯。在保留其美国名字的情况下,合并后的公司将改名为百威英博 。英博的主管明白价格是打动安海斯-布希股东的重要因素,但他们也应展示出对安海斯-布希传统的相应尊重,以避免安海斯-布希内部对收购的抵抗心态——毕竟收购案还要通过民意这一关。保留公司总部的地点和公司名称都是极为敏感的事情,因为任何关于地位、面子的争议都可能让收购努力付诸东流。

薄睿拓挂了电话。在收购协议正式签字之前,英博的主要财务顾问拉扎德银行(Lazard) 的两名代表,让薄睿拓给他们五分钟的时间。62岁的资深银行家史蒂文·戈卢布(Steven Golub)提醒薄睿拓接下来可能会出现腥风血雨的局面。“寄出去这封信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可能会有几天我们占据上风,也有可能是别人占上风而我们吃尽苦头。对方可能会采取我们之前始料未及的行动,我们甚至可能需要修改我们的方案。做好准备吧。”

尽管薄睿拓对收购信心十足,可毕竟他从未经手过如此大规模的交易,因此在听这番话时他一言未发。另外一位拉扎德的代表、纽约人安东尼奥·韦斯(Antonio Weiss)告诉薄睿拓,他经手过无数的合并和收购案,当结局不遂人意的时候,CEO往往首当其冲。薄睿拓说:“如果我和团队一起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对方却不愿意卖的话,我觉得我不应该是受到指责的那一个。但是,如果我搞砸了,事情就是另一种结局……这家公司里的每一个人之所以甘愿冒更大的风险想把生意做大,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即使大家共同做出的决定没有得到预想的结局,自己也不会被送上绞刑架。”听到这些,韦斯便不再作声了。

史蒂文给薄睿拓打的预防针显然是对的。就在薄睿拓挂掉布希四世的电话的那一刻,一场对这家美国啤酒公司控制权的激烈争夺战打响了。收购提案不仅将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分成对立的两派,也点燃了互联网上反对交易的巨大声浪。至此,收购案俨然成了一个国家政治事件。甚至彼时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也公开声称,如果安海斯-布希被外国公司收购,将会让国家蒙羞。

此刻必须有一个人出面向美国公众解释巴西人的收购计划,而这个人必然不可能是雷曼、马塞尔或者贝托,他们都对扭转公众态度的宣传手法嗤之以鼻。这个重任最终落到了薄睿拓的肩上,尽管他并不习惯站在聚光灯下,也从不以交际手法闻名于世,但此刻的情形已经非常严峻,他不得不改变自己谨慎、刻板的演说方式,并迎接舆论的狂轰滥炸。他必须说服公众,甚至要让公众对收购案产生巨大的认同。6月16日,薄睿拓在华盛顿与美国密苏里州民主党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尔(Claire McCaskill)以及其他几位参议员会面时,接受了媒体炮火的洗礼。

“当时我没想到克莱尔还请了记者过来,”薄睿拓回忆道,“我只做好了与参议员交谈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她突然把门打开,然后离开了房间。我们团队的一名成员从外面走了进来,告诉我媒体就在外面恭候。那个房间只有一扇门,我不得不从那里走出房间。当时发生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你打开门,所有的人拿着话筒扑上来,问你的收购目的到底是什么,问你是不是真的要买下这家公司,问你是否会裁员。正是在那种情景下,我们把收购案的目的描述为创立一家使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新公司。我们想要把百威国际化,把更好的工作机会带给最优秀的人。我们承诺不会关闭工厂,还会保留公司的名称,并且把总部依然留在圣路易斯。谁会反对这种事,谁又会对此有所非议呢?如果两家公司合并,结局皆大欢喜,总比让他们自己继续闭门造车好得多。”

当英博努力赢得美国民心的时候,安海斯-布希正在积极防守。安海斯-布希的高管们丝毫不想将公司拱手让给巴西人。他们知道在同样历史悠久的比利时家族企业英特布鲁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尽管英特布鲁事实上买下了美洲饮料,但经营方式和企业文化都已是巴西人的风格。

布希四世需要说服投资者,纵然安海斯-布希的市场份额最近止步不前,但卖掉公司也无益于公司重获增长。在公司高管、顾问和一些董事会成员的帮助下,他制定了一个削减成本的方案。与此同时,他尝试与墨西哥莫德罗(Modelo) 啤酒公司建立联盟,以显示安海斯-布希不需要将公司控制权交给竞争对手也可以继续扩张。他所采取的策略让自己与父亲布希三世之间本就疏远的关系雪上加霜。布希四世想要不惜代价地阻止收购,而他的父亲则认为,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把公司卖给英博比瞎忙一通强得多。

“布希三世最大的担心是如果拒绝这一出价,公司股价会大幅下挫。”一个参与谈判的人说。在公司股东中,巴菲特最先表现出了这种担心,而他的一举一动非常引人关注。巴菲特拥有近5%的股份,是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当时,他开始以60美元一股的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股票,这比英博的出价低5美元。

“在我看来,董事会里有一些人,尝试以一些非商业性的理由来阻止收购。他们把收购者视为‘入侵者’。”巴菲特在谈到这一插曲时这样说。

“内鬼”巴菲特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据《福布斯》杂志在2013年3月的报告,他拥有超过530亿美元的财富,全球排名第四。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Omaha)市,一座拥有42.7万名居民的小城,巴菲特的办公室就设在当地的一幢名不见经传的灰色建筑的14层。在50年里,他都重复着从家到办公室的“两点一线”式生活。尽管他拥有数不尽的财富,但这两个地址从来没有因此改变过。连他本人在内,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24名员工。来访者不会遇到任何保安甚至接待人员。公司大门上只有一块写着公司名称的小牌子,旁边则是门铃。这间办公室有着旧式的装修风格,暗色的家具、木制的百叶窗,书架上摆满了书。奥马哈的这位“老法师”的办公室只有25平方米左右。2012年5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巴菲特和我们聊起了他多年的老友雷曼。1998年他们初次相见,并讨论了对吉列公司董事会的一些看法。 巴菲特穿着卡其色的裤子以及印有“BH”(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缩写)的长袖蓝色衬衫。他带着半微笑的欢迎表情,靠在皮沙发上,回忆起与雷曼的第一次相遇:

“在那次会面之前,我对他真的是一无所知,根本没听说过他。不过,随后每两三个月我们就会见一次面。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开始真正了解对方。董事会议为了解一个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开始我注意到这个人是因为他说了一些很有道理的话。他实事求是,不装腔作势;也从不搞‘一言堂’,而是集思广益。他对于商业的见解很独到,发言掷地有声,不是所有的董事都能有他这样的造诣。”

巴菲特和雷曼在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上有很多共同点,这构成了其牢固友谊的基础。这两个人都讨厌排场,穿着简单,说话直截了当,而且都拥有维持了几十年的生意伙伴——巴菲特有查理·芒格,雷曼身边则有马塞尔和贝托。两个人的志向,都是致力于构建持久的伟大公司。巴菲特喜欢把伯克希尔哈撒韦看成是自己的一幅伟大“画作”。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美的作品,但每过一年都会变得更美。雷曼的梦想则是建立一套可以成为21世纪标杆的企业管理模式。财富的积累对于二人而言只是附加收益,从来不是两人的终极理想。

“不是那种‘只要赚了100万美元或者10亿美元我就收手’的心态。”巴菲特说,“因为如果那样想的话,钱赚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就不需要再努力工作了。”

尽管他们关系很好,巴菲特还是对巴西人收购安海斯-布希的做法感到惊讶。

“我相信他们有一天会做这件事情,但没想到是在那个时间点。那是在一个充满敌意的时间点迈出的巨大一步。我一度认为这次交易不可能走下去。那个时候,这是唯一如此规模的收购。我的做法是,评估在那样的背景下股价是否会上升,以及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刻,这宗交易是否能够真的达成。我当时卖掉了一些股票,惹怒了一些人。我并不知道安海斯-布希的董事会是怎么运作的。我跟布希四世只在一场棒球赛上见过一次面,而我跟布希三世只在15年前,聊过一次天。除此之外,我没有跟他们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过。买卖我们所投资的股票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虽然我们在安海斯-布希投了很多钱,但我们投在其他公司的钱可能更多,比如可口可乐。我喜欢这家公司,而且也持股了很多年。钱投在那儿不太可能有什么损失,但想赚大钱也不容易。因此,当时那也算是一个很正常的决定,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激动的。”

520亿美元,史上最大的全现金并购案

压力之下,安海斯-布希的代表决定反击。如果这家美国啤酒公司无法拒绝被收购的命运,那也要卖出一个最好的价格。7月8日,布希四世拨通了雷曼的电话,而安海斯-布希董事会的两名成员埃德·惠特克(Ed Whitacre)和桑迪·华纳(Sandy Warner)当时就站在他的旁边。这两位都是安海斯-布希公司的老熟人,也是布希家族的朋友。埃德发迹于电信领域,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CEO。桑迪则是一位退休的银行家,他在2000年将自己掌管的JP摩根卖给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后名声大噪。三个人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如果雷曼想收购安海斯-布希,他就要快速行事,而且要出比之前预想的更高的价格。刚挂掉电话,雷曼就把最新情况通知了负责收购事宜的手下干将们。在第一批接到通知的人中,有一位是罗伯托·汤普森(Roberto Thompson)。雷曼、马塞尔和贝托身边的人称他为“前银行家的银行家”(the ex-bankers’banker)。

汤普森在1986年与三人相识,当时他刚结束沃顿商学院的MBA课程,来加兰蒂亚银行工作。1993年,贝托在离开美洲商店后,创建了巴西第一家私募公司GP投资(GP Investimentos),汤普森随即被其招致麾下。正是在GP投资工作的那段时间,汤普森学习到了公司的日常运营方式。他逐渐获得了三位创始人的信任,最终成为这三个人的参谋。他主要负责旗下公司的大型收购方案的设计,比如收购圣保罗南极洲啤酒公司和把美洲饮料卖给英特布鲁。曾经跟汤普森一起开过会的人称他是一个有礼貌、冷峻且务实的人。他很少微笑或者抬高声调,而这也可能是在大型谈判演变成神经战时的一种制胜特质。

“安海斯-布希的代表说我们必须在24小时内给出最高收购价。”汤普森谈到那通电话里的内容,他接着说,“当时董事会成员遍布世界的不同地方,因此我们迅速通过电话召开了一次董事会议。我们不得不重新计算所有数字,而且一切都要考虑周到。当时涉及的款项巨大,而且必须要用全额现金支付,不能采用股权交换。会议结束的时候,我们决定每股增加5美元。”

7月13日,经过数周的角力,若干次涉及500多位股东、律师、银行家的会议之后,安海斯-布希最终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接受了英博520亿美元的出价。 不过,交易还需要两家公司股东的认可和监管机构的批准。

2008年9月14日的那个周日,在多次援救行动失败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保护,这一结果甚至比悲观者预计的更具戏剧性。全球经济的降温此时已经持续了数月,类似1929年大萧条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具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轰然倒下,恐惧开始在公司和银行之间蔓延,并最终引发全球恐慌。美林证券以50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只是其市值的1/3。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一天就能蒸发掉超过1万亿美元。事态的发展让巴西人忧心忡忡,因为协议一旦获批,他们就需要尽快把520亿美元支付给安海斯-布希公司的股东。如今全世界的财源和流动性都快枯竭了,公司上哪儿弄到这笔钱呢?

“从雷曼兄弟倒闭到谈判结束之间的两个月,我们心急如焚。”薄睿拓回忆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掌控,没人知道世界会往何处去……我们宣布交易时还是风平浪静,等我们签署协议要进行收购时,狂风暴雨却已经袭来……我们财团中的一些银行几乎消失了……就好像我们进入了一截管道,不得不从另外一头出来。可我们好不容易爬到了另一头,就开始下大雨。你能做什么?开始想B计划、C计划、其他的融资渠道……好在没人把时间浪费在互相指责上,比如‘我早就说会有这种事’……我们必须应对一个未曾料到的局面。”

雷曼、马塞尔和贝托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尽管经济崩溃始料未及,但他们早已练就了处变不惊的能力,不仅作为银行家、企业家时如此,在体育比赛中也是这样。雷曼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网球手。在做企业以前,他曾经是专业的运动员。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个人还练习水下捕鱼。这是一项考验身体抗压能力和准确性的剧烈体育运动,投出鱼叉的那一刻要求有万全的准备、耐心和果断的执行力,而三人已经一起在海底练习了无数次。

对安海斯-布希的收购行动能得以继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博首席财务官费利佩·杜特拉(Felipe Dutra)与国际银行财团签订的融资协议。跟薄睿拓一样,费利佩也来自里约热内卢,跟英博的控股合伙人共事了很多年。他是一名经济学家,在1990年加入博浪啤酒,从2005年起担任首席财务官一职。费利佩极其注重细节,他在跟参与交易的10家银行签订的合同里,加入了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条款。这10家银行包括桑坦德银行(Santander)、东京-三菱银行(Bank of Tokyo-Mitsubishi)、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富通银行(Fortis)、荷兰国际集团(ING Bank)、JP摩根(JP Morgan)、日本瑞穗实业银行(Mizuho Corporate Bank)和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他最大的成功在于把“重大不利变动条款”(MAC,即Material adverse change)顺利去除掉了。这项条款能保证金融机构在任何形势突然恶化时,都有权重新商讨融资条件。由于这些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签订的合同里没有这一条款,因此它们此刻必须执行协议,法律也不容许它们半途“弃船”。除了这样一纸滴水不漏的合同,这些巴西人还收获了无数好运气。这个国际银行财团中没有一家银行像雷曼兄弟一样在金融危机中破产。尽管其中有些银行颇受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比如比利时富通银行,不过,比利时政府及时出手使得它挺住了。

“要是我们一开始用雷曼兄弟代替富通,后来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汤普森说。

与此同时,英博的主要股东也提供了一些资金。雷曼、马塞尔和贝托自掏腰包,一起出资15亿欧元来保证交易完成。由于他们大部分的个人资产都是公司的股份,因此他们不得不贷款而且砍掉个人支出。这甚至还牵连到了他们位于圣保罗南部地区的办公室。这间位于15层的办公室被缩小了一半以节省租金,直到今天这间办公室还保持着这个样子。

2008年11月18日,在《金融时报》泄露了收购秘密差不多半年后,整个收购流程终于结束了。三位巴西商人雷曼、马塞尔和贝托,成为这家巨型企业百威英博的主要股东。这家新企业年营业额达到370亿美元,旗下拥有200个品牌,业务遍布全球各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们把一家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啤酒制造商博浪打造成了全世界啤酒行业的最大企业。而这之所以能够实现,得益于它的企业文化:精英管理、严控开销、努力工作,以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巨大压力。由于不停重复,它几乎使人们的耳朵磨出了老茧,而雷曼则始终坚持将它贯彻到公司的经营中。没人享受特殊待遇,没人拥有特权。而像薄睿拓、汤普森和费利佩这样最优秀的成员,都有机会成为生意合伙人。据估计,从1971年加兰蒂亚银行创立至今,有200多人在三位创始人麾下共事,平均每个人赚了超过1 000万美元。《福布斯》杂志在2013年3月报道称,雷曼在世界财富榜上排位第33,拥有超过18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马塞尔和贝托以91亿美元和79亿美元分别排在第119位和第150位)。这三个人都跻身于“巴西最富有的10人”之列。了解雷曼的人深知,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顶级的亿万富翁,正是因为他能带领自己的手下干将发家致富。对于百威啤酒的收购,也将让雷曼、马塞尔和贝托掌管的啤酒公司的另外一群高管变成百万富翁,而这只是这群巴西人大举兼并美国大公司的第一步。 bJDBBbEwOYlcXoqgUlXGAuGjieR68cvzJQ35Inx+9x0fJ7hFTwBIdU3r+67+FY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