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我提到内创业这三个字,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愣,之后便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解读:有人认为内创业就是内部孵化,有人把内部研发和小团队创新当作内创业,有人则把企业的二次创业和转型升级看作内创业,还有人把新业务拓展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当作内创业。这种对内创业千差万别的理解,恰恰反映了一种现状:人们很想搞清楚内创业的内涵,但又缺乏一个明确标准,使得对内创业概念的认识、边界的判断一直是“云里雾里”。
那么,究竟什么可以算作内创业,什么不算?内创业的“内”怎么理解,新边界又“新”在哪里?这是企业做内创业必须搞清楚的。
“内”有两层含义:一个含义是内创业由组织内部的员工发起和推动,另一个含义是外部创客利用组织内部资源进行创业。
“新”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内创业的主体和资源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内外联动是“新”;另一个是内创业的玩法跟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游戏规则变化是“新”。
除了“内”和“新”的不同,要判定一项活动是否是内创业,还需要有三大标准。
标准一:要独立创造市场价值,单有产品价值不够
很多人将企业内部的创新或研发等同于内创业,这其实是一种误读。问题在哪儿?核心在于内部创新或研发活动往往只创造了产品价值,而没有独立创造市场价值——创造产品价值不是创业,能独立创造市场价值的才是真创业。因此,判定内创业的第一标准是:内创业是一个能独立创造市场价值的活动,是内创业个人或团队从提出创意到实现创意、市场化的全程控制和推动活动。内创业的个人或团队是一个新的事业团队,而不是内部创新或研发某个环节的负责人或执行者,这个团队创造了新的市场价值。
标准二:要能够整合创业全过程资源,而不只是单个环节资源
企业中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往往只能影响和整合单个环节或几个环节的资源,而内创业需要整合的是全过程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人财物资源,还包括技术、制造商、供应商、外部客户、公共关系等资源。我们可以将内创业想象成由不同资源的“珍珠”串起来的项链,单个资源的“珍珠”只能实现内创业的某个功能,只有当所有资源“珍珠”串起来,才有可能真正独立创造市场价值的一串项链,从而被叫作内创业。这么来看,企业内部单独成立的新产品研发团队、技术攻关团队或市场开拓团队,就不能叫作内创业。
标准三:要分享创业价值,而非简单的劳动工资价值
内创业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在组织内部进行创业的,因此内创业团队不仅要和母体组织“共苦”,还要与母体组织“同甘”——得到母体认同,并且获取、分享的是创业价值,而不是传统的从事某项工作的劳动工资价值。具体来说,有两种分享价值方式:一种是股权回报,即母体组织和内创业团队根据各自所占股份在退出时得到相应的股权变现;另一种是非股权回报,即内创业团队和母体组织得到创业家价值的报酬。注意,这里的“创业家价值”是超越了普通员工劳动的工资报酬。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韩都衣舍内部的“3人小组”就是一个小的内创业团队,虽然母体公司和内创业团队都没有占股,但这个小组按照创业公司的方式运作,机制灵活、动力十足,母体公司分享的是3人小组带来的内创业价值溢出,“3人小组”分享的则是按照“销售收入×毛利率×提成系数”这样简单有效公式得到的内创业价值回报。
至此,我们可以对当前的内创业提出一个相对严谨的定义:内创业是企业内部员工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或外部创客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从创意原型到实现独立市场价值并与母体组织分享创业价值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的一个新定义,与之前人们对内创业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时代在发展进步,同样的词在不同时代当然有不同内涵。在一个内创业再度兴起的时代,企业通过微观层面的内创业活动不仅能推动本企业转型升级、留住优秀人才,还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激发产业创新,并在初次就业的基础上再次撬动就业,这正是内创业的宏观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