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经过了多少岁月还是那么难忘?
一首诗,经过了多少次诵读还如此铿锵?
一支歌,经过了多少年代还在广为传唱?
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足迹,重温不同时期的红色箴言,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业绩,会感到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迄今对我们仍有教育和警示作用。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安徽省安庆市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有一个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独秀园”,这就是陈独秀墓地。“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是陈独秀留下的一句名言。
在风景秀美的北京香山脚下、万安公墓的中部,有一处庭院式仿古建筑,这就是李大钊烈士陵园。里面展示着李大钊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和《新青年》杂志编辑期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没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很难想象会有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回望《新青年》引起的震撼: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那是多么先进的思想启蒙!多么深刻的思想解放!
从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完全接受日本的提议,认同日本攫取一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殊权益,签订合约损害中国的主权,到北京大学1000多名学生在京集会,一位学生咬破中指,扯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
从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高呼“收回山东主权,罢免卖国官僚”的口号,点火焚烧赵家楼,到各地群众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强烈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从主张效仿欧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反思“共和国政治为少数资本家所把持”“要用它来造成多数人幸福,简直是妄想”,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这一时期,一批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在北京、上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主义)研究会,经过“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早期的共产党人,出身、成分虽各不相同,但在主义的旗帜下,他们走到了一起。
李大钊的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殷夫翻译的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夏明翰临刑前写下的绝笔:“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何敬平烈士的诗抄:“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回眸这些革命先驱,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翻开1944年9月21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报》,有一则题为《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的消息。这篇报道记述了毛泽东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追悼会并发表讲话的全过程,这个讲话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中央警备团的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坍塌而牺牲。毛泽东在追悼会上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包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成为全体党员行为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成为中共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那一天起,就一直努力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打土豪,分田地”——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紧紧地依靠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一方面武装反抗国民党,另一方面开展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集体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签订长期的承包合同。“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取消农业税及其他各项规费和杂费”——让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942年前后,毛泽东为了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撰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就是延安整风。经过这次思想教育运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历史有时惊人的相似。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在讲话中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重温历史,可以发现,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永葆生机与活力。
(新华社北京2011年6月23日电,记者傅刚、刘元旭、王海鹰、刘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