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地看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那么,如何判断报表数据所体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好坏呢?这就需要借助一些评价标准。因此,选择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价标准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基本步骤和重要环节。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便是分析同一个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实践中,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验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和预算标准。
所谓经验标准,是指依据大量且长期的经时间检验而形成的标准。例如,在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财务管理实践就形成了流动比率的经验标准为2∶1,速动比率的经验标准为1∶1,等等。经验标准有助于财务报表分析者观察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合乎常规。
其实,经验标准来源于特定的经营环境。如果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经验标准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例如,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现在企业流动比率很难达到2∶1,用传统的流动比率来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已经不合适了。同时,经验标准并非人们常说的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平均水平未必能够成为经验标准。
历史标准是指本企业过去某个时期(例如上年或上年同期)的实践形成的标准。历史标准是本企业曾经达到的标准,因此,历史标准比较可靠,也比较现实。它有助于财务报表分析者揭示差异,进行差异分析,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本期实际与若干期的历史资料比较,进行趋势分析,了解和掌握经营活动的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为预期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历史标准可以是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的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的标准,还可以是本企业连续多年平均水平的标准。不过,常用的历史标准是上年的历史标准。
当然,“企业的未来未必是历史的必然延伸”。如果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历史标准就可能使财务报表分析者“刻舟求剑”。
每一个行业都有以行业活动为基础并反映行业特征的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就是所谓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可以选择国内外先进水平、竞争对手的标准,这比较有利于找出本企业与同行业水平的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但是,运用行业标准要谨慎。虽然两个企业处于同一行业,但是它们可能不可比。因为它们可能占据行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而且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可能不同。
目前,在企业中流行“标杆”(benchmarking)标准,它是一种行业标准的“变异”。所谓“标杆”,就是同行业具有可比性的先进企业,“标杆”标准就是具有可比性的“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标准。采用“标杆”标准有助于企业“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不过,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标杆”的确定也是相对的。
在实行预算管理的企业里面,预算标准是现成的指标。预算标准有助于判断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寻求差异的原因。不过,应注意的是,预算标准是企业内部的标准,只适合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这时通常需要将财务报表分析与预算管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