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门学科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因此,在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之前,应首先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历史作简要回顾。
最早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一般认为,财务报表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由美国的银行家所倡导。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出现了修建铁路的高潮,经济一度繁荣,但不久后便发生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许多企业陷入困境,濒临破产,纷纷向银行申请贷款以维持生存。于是,借贷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分析,以便决定是否批准一笔贷款,并且在批准后保持对该贷款的控制。最初,银行主要以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作为分析判断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者的个人信用已逐渐失去意义,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主要集中到企业经营是否稳定上来。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以判断其是否有充分的偿还能力。于是,信用分析就成为早期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信用分析,就是分析借款企业能否按期清偿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取得的贷款。银行能否按期收回贷款,主要取决于借款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以及是否愿意维持良好的信誉。评价偿债能力主要是看企业债务的多少及可用于偿债的资产的多少和资产流动性如何。假设企业负债较多,而权益资金较少,则贷款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贷款的风险较大;当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时,即实物资产转换成现金需要的时间较长,不容易积聚足够的现金用以偿还到期债务,则贷款银行按期收回贷款的风险就会增加。根据上述理念,早期以信用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侧重于对财务状况的分析、判断。公元1900年,美国人托马斯·乌杜洛发表了《铁道财务诸表分析》,提出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概念。此后,在美国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亚历山大·沃尔发表了《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提出了极具代表性的流动比率,即借贷对照表上资产部分的流动资产与负债部分的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为2∶1,即“2∶1”法则,亦称作“银行家比率”。在此基础上,他又继续提出了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等,使财务报表分析技术逐渐充实完善。
由于银行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发挥了其特有的洞察力,对贷款企业的发展前途及其在本行业的地位与经营状况做出了较准确的判断,因此,银行的分析结果不仅为银行本身使用,同时也引起了企业其他投资股东的兴趣,他们往往以银行对企业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决策的参考。此外,企业之间进行交易往来时也很自然地借用银行分析的结论作为对对方企业实施经营方针的依据,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银行纷纷设置经营咨询机构,通过提供财务报表分析资料和其他调查资料为企业及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营决策进行咨询服务和业务方面的指导。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信用分析,还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资本市场形成后,形成了收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也扩展到为投资人服务。
随着社会筹资范围的扩大,股权投资人增加,社会公众进入资本市场,他们要求了解的信息比贷款银行更广泛。如果说债权人的收益是固定的,主要关心企业的风险,那么投资人则不仅重视企业的风险,还重视企业的报酬。投资人更关心企业的收益能力、筹资结构、利润分配等。由信用分析过渡到收益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此时,企业由被动地接受银行分析过渡到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促使财务报表分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收益分析的出现,使财务报告分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包括偿债能力和收益能力分析的外部财务分析体系。
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或者公司经营一段时间之后,管理层需要洞悉企业的商业信息,便于能够正确制定经营决策,正是管理层的这种需求,会计人员开始为管理层提供这些商业信息,从而慢慢形成了财务报表分析由专门为外部人员服务转移到为内部管理者服务了。此时,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改善内部管理服务所需要的信息。
管理层为改善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以取得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支持,进行了内部分析。内部分析不仅使用公开报表的数据,而且利用内部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管理行为和报表数据的关系,通过改善管理来改善未来的财务报表。管理分析不仅用于评价企业,而且也用来寻找改善这些评价的线索。
自从财务报表分析的内部分析出现以后,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体系,如下图1-1所示。
图1-1 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体系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佩因曼(Stephen. H. Peinman)教授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就是去除这些瑕疵或灰尘以调整焦点。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麦格斯(Water B. Meigs)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本质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技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贝斯汀(Leopold A. Bemstein)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一种判断的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过去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企业未来的状况及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中国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洪国赐等人认为,财务报表分析以审慎选择财务信息为起点,将其作为探讨的根据;以分析信息为中心,揭示其相关性;以研究信息的相关性为手段,评核其结果。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为满足与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而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加工、深化的一门学科。
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AIMR)1993年发表的由彼得·努森(Peter Knutson)教授所著的专题论文《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的财务报告》中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分析的功能在于使那些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形成他们自己对未来经济事项的预期,尤其是金融、时间安排及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通过这一程序,分析师们就会形成关于各个公司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意见,作出或使他人作出投资决策,从而有利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资本市场的净化。”
综上观点,财务报表分析是以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结合可以获得的诸如产品市场及资本市场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全面分析企业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财务前景,并据此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
以上含义表明了财务报表分析具有以下三个具体特征,如下图1-2所示。
图1-2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特征
财务报表分析是在财务报表所披露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依据。
在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通过对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比较分析,对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判断、评价和预测。
财务报表分析要清楚反映影响企业经营情况及其绩效的原因、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评价和预测的基础。
此外,财务报表主要是反映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成果或提供企业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财务报表仅是企业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所得出的有关信息。尽管在某些方面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为部分报表使用者提供各种主要信息来源,但财务报表本身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通过进一步分析,能够为大多数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完整、更为科学的信息。
许多投资者发现选择和管理投资不是他们的长处,因此他们求助于专业财务分析师。在任何领域,专家都是指那些能使用专业技术完成任务的人。实际上,专家把自己看成好的技术使用者。从财务报表分析者的角度看,财务报表分析者包括了外部分析师和内部分析师两种。
许多专业分析师是从公司外部观察公司的内部状况,我们称他们为外部分析师。如,信用分析师、证券分析师、投资银行家、投资顾问或股票经纪人等。
在公司里,企业管理层把公司筹集的资金投资于经营性资产。经营性投资始于一个想法或战略。这些战略可能包括新产品开发、新渠道建设、新技术引进等。企业管理层可能有好的直觉,确信他们的想法是好主意。但他们可能会过分自信,完全相信自己的想法。像外部的直觉投资者一样,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直觉进行分析,他们与投资者(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要求他们重视投资者的价值。他们必须评估自己的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
内部分析师和外部分析师有一点不同:内部分析师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进行工作,但内部分析师对外部的信息存在一定的缺乏。而外部分析师可以得到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以及许多补充信息,但他们一般得不到关键的内部信息。因此,本书更多的是从内部分析师的角度出发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合理、科学的分析,为外部分析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并非为外部分析师提供更多的有关价值投资、价格评估等决策参考信息。
财务报表经常作为公司经营信息的来源,我们通常也将财务报表放在信息分析的首位,但财务报表在基本分析中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为公司提供预测未来收益、未来现金流量、未来净资产。因此,财务报表不仅帮助报表分析者提供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还可以为分析者提供未来预测所需要的信息,建立预测的一种思考方式,提供一个预测框架。
如果我们考虑财务报表中的各个栏目:销售收入、费用和使用的资产,就能够更加清晰公司如何取得好的经营成果。并且,如果我们能预测完整的、详细的财务报表,报表分析者就能预测驱动收益和现金流的各项因素,从而进行预测。
预测未来的财务报表就称之为预计分析,因为这涉及给未来准备预计的财务报表。如果期望实现,预计报表就是将来要公布的财务报表。
由于预测是基本分析的核心,预计分析是预测的核心,因此,基本分析实际上要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并通过预计进行评估和估值。
明确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和目标,还应进一步理解财务报表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关系。
经济活动分析是指利用会计、统计、业务核算、计划等有关资料,对一定期间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经济活动分析是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管理水平的工具。它与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同点在于“分析”,如有着相同的或相类似的分析程序、分析方法、分析形式等。两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与内容不同
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消耗、回收、分配等;而经济活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除财务活动外,还有生产活动等。
(2)依据不同
财务报表分析的依据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及有关的市场利率、股市行情等信息;经济活动分析的资料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技术或业务资料。
(3)主体不同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既可以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也可以是企业的经营者、职工、业务关联企业等;经济活动分析通常是一种经营分析,分析主体主要是企业经营者或职工。
研究财务报表分析与会计的关系,可以分别从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会计的关系、财务报表分析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两方面进行。
(1)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从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看,它们的交叉点在于“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学科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而财务报表也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客体。
财务报表分析中的财务分析要以会计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依据进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财务报表分析也是财务会计的一部分。在西方的财务会计教科书中,通常都含有财务报表分析部分。
(2)财务报表分析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财务报表分析与管理会计的关系比较含糊,有人可能觉得两者是不相关的。其实,财务报表分析与管理会计在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方面还是有一定联系的。管理会计在一些步骤上要应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也需要以一些必要的管理会计资料为依据进行。但是财务报表分析无论是从理论体系还是从方法论体系上都与管理会计有所区别,两者是不可相互取代的。
从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来看,它们的相同点在于“财务”,都将财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与方法不同
财务报表分析的职能与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分析;财务管理的职能与方法的着眼点在于管理,而管理包含预测、决策、计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但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分析往往仅局限于对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这并非财务报表分析的全部含义。
(2)研究财务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财务报表分析侧重于对财务活动状况和结果的研究,财务管理侧重于对财务活动全过程的研究。
(3)服务对象不同
财务报表的服务对象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等所有相关人员,而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经营者和所有者。
(4)分析结果的确定性不同
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具有确定性,因为它以实际的财务报表等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而财务管理结果通常是不确定的,因为它的结果往往是根据预测值及概率估算的。
可见,财务报表分析与经济活动分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都不能完全替代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正是在以上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所谓独立学科,就是说它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相互并列,而不是某学科的组成部分;所谓边缘学科,就是说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有交叉,是在各学科有关分析内容基础上形成的应用学科,而不是与这些学科毫不相关。正如管理会计是在经济管理学与会计学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管理经济学是在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一样。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财务报表分析的建立并不一定要取代经济活动分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分析内容,而是在补充、完善、发展这些相关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