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亦称平衡表(balance sheet)、财务状况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分析者要想了解企业更多的内部信息,首先须阅读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不仅能提供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状况,还能够提供形成的状况的内部信息,为报表使用者和分析者提供经营决策信息和运营状况。
首先,财务报表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从资产负债表中了解到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结构。如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出货币资金总量、应收账款总额、存货总额及资产总额等。其次,可以清楚企业所拥有资源的分布及其结构。例如,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出总资产的构成包括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最后,能够判断企业的规模和风险状况。例如,运营资本过少,则企业营运将发生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大,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具体影响包括增强和削弱两种情况。
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两个主体。在成立企业之初,投资者(股东)将现金或资产投入企业,企业通过现金购买生产性物资及劳动力。然后,企业在进行生产加工时,由于产品和原材料市场中的供应商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或结算时间差所形成的现金,这种应付未付的现金发生,使得供应商成为企业的债权人,而此时企业也变成了债务人。
报表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额可以判断企业规模的大小。如总资产为人民币1 000万元的企业的规模比总资产为人民币1亿元的企业规模可能要小。同时,报表使用者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分布情况的了解,能够初步判断出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如资产负债表总资产中货币资金越少,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支付能力问题,企业负债过高,可能存在无法偿付的风险等。
报表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额可以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过高,则能说明该企业的债权人对企业的信用比较放心,正因为企业的信用较好,因此债权人可以增加对债务人的借款额度。又比如,通过资产负债表的银行借款的多少,能够判断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估。如果企业信用较高,则企业从银行获取的借款就会增多;反之,就减少。
报表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额可以初步了解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劳务在同行业所在的市场中的竞争状况。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过高,则能说明该企业所提供产品及劳务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如应收账款过低,则表明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劳务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尤其是掌握领先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来说,应收账款都较低。又例如,假设一家企业的预收账款比较多,也说明企业的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劳务有较大的依赖性,正是这种依赖性导致客户提前预订产品及劳务。
报表使用者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了解,能够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预测评估。例如,通过未分配利润的数据,可以解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情况,然而,通过未分配利润就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再比如,假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总额所占总资产比重较小,则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就弱,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要高于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所致。
报表使用者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了解,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实力做出评估与判断。例如,通过实收资本(股本)的多少,可以判断出企业财务实力的强弱。通过借款数额的多少,可以判断企业资金的来源情况,从而评估出企业的财务实力。
企业的管理风格一般可分为激进经营、稳妥经营和保守经营三种主要类型。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初步了解企业管理层的管理风格。如,假设管理层采取的是激进经营风格,则表明企业的营运可能存在高风险,但也可能为企业带来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