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

吴欢欢

摘要: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挥了扶贫助困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导向性不够、“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评定过程欠严密、评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评定缺乏规范性等问题,高校资助工作还应在完善困难学生认定、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建立高校信用体系、创新资助形式、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推进资助的法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挑战;应对研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财政教育经费的不足、贫困学生的增加。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学生的新资助政策,这是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其资助面广、资助金额大。越来越多的困难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各地高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国家资助政策的效果。

一、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相继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偿”资助体系。其主要包括:

(1)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自设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以及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

(2)国家助学贷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中央、国务院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采用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

(3)勤工助学: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正当劳动获得报酬、得到历练。作为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4)临时困难补助:各级政府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遇到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补助,是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中的辅助性措施之一。

(5)减免学费: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的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中明确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孤残学生、少数民族以及烈士子女等则实行减收或者免收学费,减免额度由各高校根据相关政策统筹安排。

(6)绿色通道: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能够顺利入学。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通知,各高校必须开通“绿色通道”,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手续首先办理,然后再根据其家庭情况,采取合适的资助措施,保证每一名大学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

二、资助政策遇到的问题

(一)国家资助资金的导向性不够,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

目前国家在高校学生资助方面投入力度比较大,占比比较高。只要是贫困学生,至少都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金额高达5 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为奖学金,但实质上对学业的要求并不高。这些奖助学金基本涵盖了所有的贫困生,贫困学生可以不费力获得大笔资金,所以往往存在不够珍惜的情况,甚至有的互相吃请,大肆挥霍。

国家资助体系在精神资助方面缺乏一个有效机制。现实情况是虽然经济困难问题对贫困学生学业的存续有较大影响,但是实际长期的贫困已经对贫困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贫困学生不够自信,有的过于内向,也有的自卑焦虑。所以应该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适当地关注其发展问题,使得资助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贫困生的界定不够严密,评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贫困生评定都属于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可是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变得非常复杂,缺乏一个科学的认定方法,而只能用经验主观判断。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评定缺乏规范性,甚至弄虚作假

在实际评定过程中,地方政府或者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认证材料水分很大。由于涵盖面比较大,有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弄虚作假,甚至有的学生在评比前拉票,这无形中助长了不良风气。在评议小组评议环节中,存在极大的主观性,不够严谨规范。

(四)诚信缺乏

有的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办理贷款,但是在还款的时候却出现不少的违约情况。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征信意识淡漠,另一方面和银行还款制度繁琐有关系。这种信用缺失导致银行有钱不愿意贷的尴尬局面,影响学校的贷款工作,为贷款工作的良性循环增加了阻力。

(五)缺乏感恩意识

由于大部分的资助资金都是无偿获得,导致部分学生得来的容易却不够珍惜,缺乏感恩之心。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国家就该资助自己,在获得资助后心安理得,不知反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三、完善高校资助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公正性和真实性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实施。首先是全面系统的认定程序,并完善监督机制。这个多维度的办法可以包括学生的个人申请、政府部门的证明、学生个人诚信承诺、公示与监督、跟踪调查、违规惩戒等。其次在高校内建立学生征信档案,达到信息共享。最后是加强认定标准的量化建设。曾经有高校在贫困生证明的基础上,将贫困学生在食堂的生活费情况作为量化补充的标准之一。

(二)加强资助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资助工作细致而繁琐,担任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责任重大。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资助队伍的建设。可以设立专门的、独立的校级学生资助机构,各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成立资助管理小组,将辅导员纳入管理小组的同时,安排专人处理此项工作。负责的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熟练掌握国家资助相关政策及各项法规,具备一定的金融管理知识,工作有热情,热爱贫困生资助工作,能够详细地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各方面的需求,在工作中做到热心、细心、耐心。

(三)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

作为奖助学金,在其表现为物质鼓励形式的同时,主要目的还是应该鼓励同学们进行理性竞争,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这一思想层面的作用弱化,难以让学生在思想领域有所建设。我们应该在以物质形式来资助的同时,加强思想领域的引导,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首先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学习、思想及心理动态,鼓励他们坦然面对贫困,通过自我奋斗,增强自身能力,努力改变现状;其次是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普查、团体辅导等各种渠道,培养贫困生的健康心态,缓解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最后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其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帮扶,使得学生能够有勇气走出困境。

(四)建立高校信用体系

高校可以适当开设诚信道德教育课程,采取各种办法培育学生的信用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人信用的重要性;同时在高校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可包括大学生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情况、家庭资产、家庭基本支出情况、大学生品行记录、大学生在校违纪记录、大学生社会保险信息、大学生信用历史等项目,便于监管。

在短期信用体制难以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大力推进生源地贷款,由学生和家长到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申请办理,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减少贷款手续和审批成本,将学生家长纳入到体系中来,也便于银行掌握贫困生的真实情况,利于降低贷款风险。

(五)创新资助形式

目前高校的资助主要属于无偿援助,对于顺利完成学业起到有效作用。但是在接受无偿援助的时候,往往有“嗟来之食”的感觉,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获得国家资助理所当然,因此在实际资助形式上可以拓宽,如借鉴重庆工商大学开展的贫困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项目申请人为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团队申请,项目内容与学业提升、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服务以及其他类项目等有关,项目形式多样,可以是课题、竞赛、活动等,在资助过程中有教师指导,有后续的经费使用监督等;也可以扩展以公共服务代偿学费的助学贷款的方案,不限于服兵役和到艰苦边远基层单位就业等;这些资助形式即解决了大学生的经济问题,维持大学生学习的存续,又拓展了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

(六)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勤工助学是一项缓解贫困生经济情况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了贫困生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践增强了个人能力,因此受到贫困生的欢迎。但是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首先,高校应该挖掘潜力,拓宽校内的助学岗位,除了高校办公室助理岗以外,也可以加大后勤岗位、科研平台岗位的提供;其次,应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包括学校周围的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增加岗位量,弥补岗位不足的缺陷;最后,应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分类,根据岗位的技术含量的高低,界定岗位报酬,以避免勤工助学岗人浮于事,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

(七)推进资助的法制建设

在我国的现实资助过程中,存在资助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或者资助被挤占等情况,这和我国在学生资助方面缺乏适用法律,主要以行政命令或者文件推进有关。因此完善与学生资助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学生资助法制化迫在眉睫。法律的强制力可以约束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积极履行扶困济贫任务、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乔锦忠.中国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03(3).

[2]薛浩.高校助学贷款机制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9(6).

[3]刘慧群.从学生资助制度的演变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发展轨迹[J].教育探索,2010(8).

[4]左伟清.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5]丁志强.构建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2).

[6]刘翠燕.试析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3).

[7]谭成华.浅谈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科教文汇,2008(11).

[8]张立英.论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地位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9]姜旭萍,李四芬.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资助政策落实之措施的若干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12).

[10]李振江.我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探析[J].学术纵横,2008(2).

[11]辜胜阻,李俊杰.助学贷款制度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05(4).

[12]范先佐.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1).

[13]徐国兴.中、美、日大学生资助新动向的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6(2). ZZb+AkRCpF8RPto27owX9rZ9WmHgee6SshYvvZOFYDyzWqeevQLg5TmCOa5WWY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