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建成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揭露和批判“四人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左”的错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彻底拨乱反正。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娴熟的政治智慧,首先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立足于社会实践,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巨大突破。解放思想,指的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同时,邓小平还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的经验,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政策进行改革,在实践中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
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重要论断,同时,这一思想路线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的。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
自新中国成立起,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坚持在改革开放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文化上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定了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结果是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文化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要求对这些新发展、新成就做出新的概括,这就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在国内经济建设中,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如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问题等,同时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一些腐败分子,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声誉。就国际环境而言,虽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是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霸权与反霸权、单极与多极化的斗争十分激烈,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政治挑战接连不断。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实力占有显著的优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技术跨越的机遇和巨大的压力。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传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不同的意识形态斗争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不停地对我国实施“西化”政策,千方百计想搞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灭亡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正是基于这样的世情国情党情,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他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完全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党的要求的。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这些矛盾的凸显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要是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而要是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总结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就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与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如果单纯地扩大数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并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忽视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是难以搞上去的,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