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科学地判断了世界形势和国际发展潮流,深入地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全面地思考设计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道路、模式、目标和战略策略,形成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社会发展观理论体系。
关于发展的根本目的,邓小平提出了人民为本的社会发展观。邓小平始终认为,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民权益是我们一切工作和政策的出发点及归宿。“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一切是非的根本标准。他强调:“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他反复阐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一定要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改革也是为了从物质上、制度上和精神上消除对人的束缚,实现人的主体地位。他还提出了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总目标。
关于发展的总体目标,邓小平提出了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邓小平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代责任感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发展得更快更好,才能证明其优越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所说的发展,首先是指经济发展,但又不单指经济发展,而是指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整体发展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多次强调:“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这些论述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的基本概括,也是对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完整表述。党的十三大则以更加准确的科学语言把这一总目标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稳定下来。邓小平认为,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从社会整体的发展去认识、去把握,而不能为了某一方面的发展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整体的发展。
关于发展道路的选择,邓小平提出立足于国情,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随后他又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思路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人民民主和安定团结,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决不搞使少数人富裕而大量的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资本主义,中国绝不能搞两极分化。其次,中国制定发展战略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就是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
。我国现实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资源不足,社会发展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最后,中国的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中国的发展不能“依附”别的国家,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实行开放政策。
关于发展的战略设计,邓小平提出要突出中心和重点,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要发展,要实现跨世纪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大量复杂的具体发展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这关系到发展的大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指出:“讲发展,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
邓小平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十分重视和善于从战略上来思考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在他的战略设计中,把局部发展和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一致起来,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体现了战略设计的科学性、求实性和人民性。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之一。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大大加快了发展进程。面对21世纪国际范围内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发展是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至关重要、影响至深的首要任务和关键问题,它不仅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论断是对历史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它直接来源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贯穿始终的明确思路和坚定信念,而且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邓小平理论体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基于这样的认识,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与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江泽民提出的“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充分表明发展对当代中国来说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强调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突出地位和历史意义,而且把发展和我们党执政兴国有机地联系和统一了起来,显示出党对自身执政规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是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执政的目的是兴国和富民,只有把发展作为第一位的重要任务才能担此重任。江泽民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注重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当今世界,以科技实力为依托的经济实力是一切竞争的基础。江泽民明确指出:“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全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子才能更硬,我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实现我们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发展离不开改革,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此相适应。因此,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仍然是我们实际工作的重点,要通过改革不断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离不开创新,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要把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树立和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21世纪头20年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质量和增强效益,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
1.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并做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本质和本质属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看,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从区别上看,本质属性不等于本质,本质属性是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质属性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胡锦涛同志和谐社会思想明确告诉我们,那就是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清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目标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文明共同进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发展,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胡锦涛同志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汲取他国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过去人们所熟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布局,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更为全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同志十分明确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条件、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社会主义的其余三个文明的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背景。四个方面的建设全面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胡锦涛同志和谐社会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格局,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和新发展,进一步充实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进一步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不耗费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