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三大的《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展开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以此为立论基础,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基本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勇于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肯定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确立了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就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来说,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并不意味着可以逾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去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积累,而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而这一阶段就是改变不发达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具有特殊性,它特指中国而非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原始阶段。而这一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经济文化不很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