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标准

(一)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的实践标准思想

1.赋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新的含义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人们的思想还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胡福明等人撰写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批评它是“荒谬”、“砍旗”,有的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是“一颗彻底摧毁‘四人帮’反动思想体系的重磅炸弹”。众说纷纭,争论四起。文章也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他后来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围绕这篇文章的争论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邓小平说:“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重新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土壤中新的应用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中最基本的原理。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实践领域的具体应用中,由于实践内容不同检验真理的具体实践标准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究竟应该用什么作为检验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对错的标准呢?邓小平在理解研究前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既是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也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种新的阐释,赋予了其新的含义。

邓小平提出了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把握,从而使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动态的方法论。但是,社会性的认识不同于自然性的认识,它不像盖房子、造机器等这样的活动,社会性认识不具有自然性认识自身所具有的精确性。实践对社会性的认识的检验不能简单地用“对”和“错”来回答,它更加强烈地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邓小平所提倡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纠正错误的方法,正是实践检验的动态过程的体现。邓小平把“走一步看一步”看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根本的指导方针,是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实践。“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实质上是把实践标准动态化、具体化,从而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化到工作和实践中去了。把它作为一个重大的方法,还在于它体现出了现代实践活动中的反馈原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不能议而不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实干精神。实干有时也会犯一些错误,错了我们可以随时纠正。但如果我们只在纸上谈兵,不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去实践,出现的问题最终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解决。这也就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科学的、正确的。

2.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邓小平不仅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判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提出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科学标准。实践的标准明确规范了内容丰富的实践,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便用正确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的标准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生产力作为基础,从实践标准向生产力标准过渡,是认识和实践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是由社会发展的本质来决定的,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用这句话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其思想重要性的表现。与此同时,邓小平认为,加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一个共同特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性的基础。因此,只有着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去实践,大胆试验。不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是不允许的,就不能去干。“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人民的利益和实践水平的评估标准,在本质上,重点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性的后果进行评定。从这一观点来看,“三个有利于”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判断标准,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3.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邓小平尊重实践,表现在他十分关注实践的最终效果。邓小平的实践观,不仅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而且把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真理是指实践过程中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价值是指实践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目的性。人们对真理的把握是必要的,但如果从价值论意义上说,仅仅获得真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把真理同主体对目的的追求联系起来,以便在实践中满足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实践的结果,我们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以及真理的价值性,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真正统一。邓小平一直主张用实践的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是否正确,只能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必须拿事实来说话。他还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真理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具有统一性。“社会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我们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好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也绝不是空洞的理论,不要只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不做实事。单纯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到底有没有优越性,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接受价值标准的检验,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我们就把社会主义理论与政策同满足人民需要的价值取向真正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践结果——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标准是根本,价值标准是目标,两者统一于实践之中。邓小平立足于实践探究真理,又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之中实现与价值的结合,这是对马克思实践观、列宁实践观、毛泽东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含的实践标准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这可以说集中表明了我们继往开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思想路线。这也向我们提出了深入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的理论要求。

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继“三个有利于”标准之后的又一项具体的实践标准,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广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标准,把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三)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实践标准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进一步把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归结到人,把发展的目标和利益落实到人,让发展的成果和效益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如何评价发展是发展观的核心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最高标准。因为社会发展的评价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价值问题。从价值尺度上说,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必须依靠人。作为客体尺度的生产力,实质上是人们满足需要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物化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发展。离开人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创造出现实的基础。不然,人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LsTQ+gHRbjDuFSMxqxRi7ifCBX+6gCM0ib8etktSbqGcOe35zmVQM9ByjrkQ1C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