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实践地位的认识

(一)邓小平理论对实践地位的认识

1.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统一于实践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族人们逐步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机制的必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表现出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从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弄清楚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等重大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质上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对劳动群众放开权利和让其参加劳动,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讲意义很大。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目标的实践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发展一旦离开了实际,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生产力解放出来进而发展它。社会存在的前提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使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同时,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也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来体现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整个社会中出现过比较深层次的矛盾,只有坚持实践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发展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即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要达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要大胆地闯、放开地干。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不论是在大陆、港台还是在特区,改革都不能动摇。要把坚持少部分人先富的观念贯穿在整个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引导人们积极地创造财富,积累经验,在一些资源丰富、条件便利的地方,为人们创造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积极地实施政策引导、精神鼓励以及财政支持,这对促进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试验论”与“不争论”体现“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通过邓小平提出的试验论和不争论体现出来的。试验论是要求人们通过试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研究,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不争论,就是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毫无根据地争论,要用事实说话,证明实践的正确与否。

邓小平在改革的过程中是非常积极的。他首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如深圳、珠海等作为试验区,先进行部分的试验,积累经验。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改进,证明“摸着石头过河”是正确的。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深圳、珠海的试验和实践,就不会有中国整个东海岸甚至整个中国的实践。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足以证明,整个改革开放的设计和试验都是成功的。在一些大事上,不要光议论而不进行实践性试验。有些事情一开始就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只有进行试验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总之,我们不能争论。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邓小平的不争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参与争论,以节省时间,将争论的时间用在实干上,这是一个讲实践的过程,是一种在更大意义上的实践。他指出:“如果不参与辩论,那并不是我的一个发明。如果是不争论,那是为了节省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时间都浪费掉了,无所事事。不争论,大胆尝试,大胆打破。” 邓小平的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实践地位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是与时俱进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的最根本利益”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以发展的观点,着眼于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而推进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说,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人的需要推动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又产生了人的新需要,从而形成了人的需要与人的实践活动间的良性互动、永恒发展,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在需要与实践之间增加了“创新求先”的环节,使需要转变为理论的创新(先进的文化),由理论创新来推动实践创新(先进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制度、体制),再由实践创新催生新的需要、新的理论,从而形成人的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三者之间高效有序的良性互动、永恒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对实践地位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基本形式概括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践。这三项基本实践活动在不同时代以及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革命与战争时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阶级斗争,是实践的主要形式。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的背景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即发展的实践,就成为主要形式。

基于此,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实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而做出的重要结论。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Sa4i4SBA5OfDBtAyQirzNvKQIiu838nh0xYEn4NgY7VfiKiXVkHmYIshnPdaAf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