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世间万物,人最宝贵,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劳动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同先前的一切社会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把最广大的群众吸引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实践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只要人民群众认准了我们党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明确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饱满的信心、热情和历史创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毫无保留地投身实践,就一定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坚持这样的实践观,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建设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动力。
2.将人民群众的整体性作用与个人作用相结合
社会历史实践证明,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几个人活动的结果,也不是没有组织、没有领导的活动,而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正在建设的由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参与的改革和发展中的事业。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密切合作。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发挥人民的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和自愿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的事业,这个事业不能仅仅寄托在伟人的肩上,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有由领袖领导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艰苦创业,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邓小平实践观这一学说和理论,也不是邓小平自己一个人独创的,它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实践成果的综合概括。邓小平实践观理论可以说是集所有人的想法于一身的理论成果。
3.尊重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思想,这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复出时,自告奋勇,要求抓教育和科技工作。他多次说过:“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他还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在全国人民的面前,邓小平对于知识和人才做出了重要的强调,重要的是要尊重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动作用,进而成为一支能上进、打得赢的队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了一个新的政治运动的“洗礼”之后,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在的状况,这支队伍表现良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升级,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定要重视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这支队伍。
在社会实践主体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按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一个政党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力量取决于它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多寡。从总结当代一些世界著名政党走向衰亡的教训出发,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的重要性。他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认真分析这些政党的兴衰,加以借鉴,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很有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如民营企业中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在此之前没有过的。同时,其中不少人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其职业和身份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对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主体的变化情况,把这些新阶层纳入社会实践主体的范围之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的积极贡献。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一论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新时期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变化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正确判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理论的重要发展。
1.实践出发点的主体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践的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的利益,应该从人民的需要、利益和权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否则,发展实践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方向。因而,就实践的基本形式而言,无论是物质生产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还是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其出发点都是主体,都是为了满足主体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只有把主体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使主体“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的实践,才是科学发展的实践。
2.实践展开过程的主体性
人不仅是实践的出发点,而且是实践展开过程的主体力量和内在动力。人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和智慧。对此,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
当今,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即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及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源。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进实践展开过程主体性的发展及推动科学发展实践的根本要求。对此,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实践结果的主体性
2010年9月16日上午,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亚太区域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充分运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合作平台,深化合作,拓展合作,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亚太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2年9月10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庄严承诺:“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科学发展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主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通过主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是人民,享受“四个”文明实践成果的主体也是人民,没有人民的物质、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需要的不断满足,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