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会计发展历程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生产行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会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投入和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任何社会形态下,人们总是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要了解具体的劳动所得和劳动所耗,就有必要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观察,运用数量单位对这些所得和所耗进行记录、计算和分析,以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最终达到这一目的,会计工作也就应运而生了。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原始计量和记录行为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当时劳动工具的改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由于原始社会的财产公有性,为了便于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等问题,人们就借助文字和数字将这些剩余产品记录在各种载体上,如“刻木记事”“结绳记事”等,由此产生了会计的萌芽。可以说,剩余产品的出现决定了会计产生的可能性,而分配、交换等问题决定了会计产生的必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

(一)古代会计阶段

从我国历史发展时间上讲,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都属于古代会计阶段。在会计产生之初,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计算。“会计”一词的出现是在我国西周时期。清代学者焦循在其《孟子正义》一书中对其做出了如下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西周时期国家和皇室的宫廷经济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会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官府的财产,使得官厅会计比民间会计发达得多。当时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对财物收支进行“月计岁会”。《周礼·天官》篇中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参互、月要、岁会”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旬报、月报和年报。从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簿书”“计簿”等记账工具,用“入、出”记录各种经济收付事项,创立了用于登记会计事项的账簿雏形。西汉时采用的“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斛。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包括对外贸易)都空前繁荣,反映到会计的方法和技术上,突出的成就就是“四柱清册法”的广泛运用,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为我国现代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把单式记账法推到了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这是我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日益繁荣,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出现了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的“龙门账”,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在此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要求对每一笔账项都要在账簿上记录两笔,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必须相符,即所谓天地合。“龙门账”和“四脚账”是我国传统的复式记账法。“四柱清册”“龙门账”“四脚账”显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

会计在国外发展的历史也较为悠久。在原始的印度公社时期,专职的记账员已经出现,负责登记农业账目。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采用单式簿记记账。只是由于当时西方的生产技术远落后于东方,所以西方的单式簿记在技术上远未达到我国水平。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从15世纪末西方复式记账法的广泛传播到20世纪会计学的创立都属于近代会计阶段。在当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较为发达的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地,商业和金融业特别繁荣,孕育并推动了记账方法的革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 1445—1517)在认真研究威尼斯簿记的基础上,发表了《算术、几何和比例概要》(Summade Arithmetica Geometria, Proportioniet Proportionalita,亦译为《数学大全》)一书,在书中第一部分第九篇第十一论“计算与记录要论”(Tractatus Party Cularis de Computiset Scripturis)中,对威尼斯簿记做了完善的说明,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复式簿记原理与方法的经典著作,为复式记账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以及为复式簿记为支柱的现代会计奠定了基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曾赞美它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以至于每一个精明的商人都必须在自己的经营事业中利用它”。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也被称为“近代会计之父”。

公元16世纪至17世纪,荷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先后引进并进一步发展了意大利的复式簿记理论与实务,在欧洲形成了“帕乔利时代”。从17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会计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审查经营管理人员的必要,于是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出现了。1854年,英国苏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特许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会计的职能从记录、算账、报账进一步发展到查账,其社会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上述种种使英国在复式簿记、审计以及成本会计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从而成为世界会计发展中心,此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世界会计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三)现代会计阶段

从20世纪初会计学创立开始,大约经历了3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簿记向会计的转变。1916年,亨利·法约尔出版了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书中明确指出了财务与会计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据此确立了会计的管理职能。与此同时,以泰勒为代表的工程师与会计师们的密切结合,把会计的发展引向强化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会计方面,并初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立的局面。其中,财务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则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经营决策。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总结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经验教训的过程中,为了规范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性,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定了会计原则(即会计准则),进一步推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939年,第一份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会计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数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方法融入会计学科,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也促进了现代会计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等的先后建立、发展和逐步完善,现代会计开始从微观经济渗透到了宏观经济领域。另外,电子计算技术引进了会计领域,使原来的“手写簿记系统”被“电子数据处理”所替代,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准确、及时。

三、新中国会计的发展

尽管我国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也曾出现过“四柱清册法”“龙门账”等较为科学的会计方法,甚至形成了复式簿记的雏形,但在19世纪中叶前始终没有完备的复式簿记。19世纪中后期,产生于欧洲的借贷记账法经由日本传入我国,1897年在中国通商银行首次采用。1905年,蔡锡勇出版的《连环簿记》首先介绍了借贷记账法。1925年3月,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会计师工会——上海会计师工会。经过20世纪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我国无论是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讲,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政治动荡,经济、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会计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恢复与初步发展,新中国的会计事业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进入法制时代。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以及解决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协调、接轨问题,我国于1992年11月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此后又伴随经济发展的需要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具体准则。1997年5月28日我国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一套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IFRS)趋同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及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2009年9月2日,财政部印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

2014年,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三项具体准则。

从会计的中外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会计伴随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不断发展完善,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社会生产越发展,经济管理要求越高,会计就越重要、越先进。 zZXrzd8VFwJX8DwMzLlI9MWeaKYEKg8relM3Yhe5vumulkkeBgqpf9jkL0lv8H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