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国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用水情况

表2-2是我国1949—2011年各类用水量情况的一个基本统计。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对用水量增长情况、用水结构和用水效率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

表2-2 我国用水量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10、2011年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网址链接:http://www.sei.gov.cn/nj2008.asp)

(一)用水量增长情况

1. 用水总量增长情况

表2-2是我国1949年以来个别年份的用水量数据,通过此表可以看出,我国用水总量增长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9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用水量呈现飞速增长的特征。全国总用水量1949年为1031亿立方米,10年后就翻了一番,为2 048亿立方米;1980年全国总用水量达4 437亿立方米,与1965年相比,年均增长率约为3.3%;1993年与1980年相比,全国总用水量年均增长59亿立方米,增长率为1.2%;1997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 566亿立方米,与1993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1.7%,年均增幅为92亿立方米。

1997年至今为缓慢增长阶段,用水总量变化不大。从1997年到2003年,用水总量基本上处于徘徊阶段,总体上变化不大。从2003年到2011年,用水总量则呈现缓慢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1.1%。

2. 人均用水量增长情况

人均用水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200立方米增长到1980年的450立方米,并基本保持稳定,之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至2003年人均用水量下降到412.9立方米。而同期全国的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却有长足的增长。1952—2002年我国人均GDP增加了17倍,同期人均综合用水量只增加了1.3倍。这是我国节水技术运用、科技水平提高和节水意识提高的结果。1980—2011年,我国的人均用水量基本稳定,在450立方米左右。

(二)用水结构变化

从表2-2中,我们可以得到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变化情况。我国用水结构的变化大体呈现以下特征:

1. 农业用水量趋于稳定,用水比例下降

1949—1980年,全国农业用水量由956亿立方米增加到3 699亿立方米,增加了2.9倍,年均增长4.5%。1980—1997年农业用水量在3 900亿~4 200亿立方米,2000—2011年,农业用水量在3 500亿~3 800亿立方米,因此近几年农业用水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

根据表中数据,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之中。农业用水所占比例由1949年的97.1%,下降到1980年的88.2%,到2011年逐步下降到62%左右。农业用水比例的稳步下降,与农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的持续下降是吻合的。

2. 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增长速度趋缓

1949—1980年,全国工业用水量由24亿立方米增加到45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0%;1980—1997年由457亿立方米增加到1 12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5.4%;1997—2002年在1 120亿~1 160亿立方米之间波动;2002—2007年,工业用水量稳步上升,由1 142.2亿立方米增长到1 403亿立方米,年均增长4.1%。工业用水量变化趋势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用水量的增长速度趋缓。

而工业用水量所占比例是逐渐上升的。1949年为2.3%,1980年为10.3%,2000年为20.7%,2008年为23.6%,并在之后的三年维持在23.5%左右。工业用水量的稳步上升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提升是有正相关性的,随着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工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3. 生活用水量稳步上升

生活用水增长更为快速,1980—1997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7.9%,其占总用水的比例由1980年的0.6%上升到1997年的4.5%。1997—2000年,占总用水的比例由4.5%上升到10.5%。2000—2011年,生活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由10.5%上升到13%。从这些数据均可看出生活用水量和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用水效率的变化

表2-3是我国的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数据。根据此表,可以看出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357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209.3立方米,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也由2005年的169立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116.4立方米,呈飞速下降之势。这都说明近几年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成效卓越。

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表2-3 近几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万元GDP能耗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2006—2010年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因此2011年绝对数与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2011年栏中第一项为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的计算值,第二项为按照可比口径的计算值。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水资源严重短缺,供求矛盾尖锐

根据统计年鉴,2008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 071.1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在世界上排名100名之后,属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之一。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 000立方米为缺水,人均水资源量1 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少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我国已接近缺水边缘。加之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口和土地资源搭配不合理,以及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已经频频出现缺水,地表水形势严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就开始出现断流,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河段不断上延。1997年黄河曾断流226次,“超过300天,黄河没流入渤海一滴水”。虽然从1999年开始,在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下,断流现象有所好转,并出现了十年不断流,但黄河流域地表水短缺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堪忧。

地下水严重超采。在我国北方乃至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地表水的污染和不足,加之观念、体制和水资源使用价格偏低的诸多因素,人们往往大量开采地下水。由于过量超采地下水,已引起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超采量达74亿立方米,超采区共有164片,超采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这些严重超采地区已经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在一些地方已引起了地面沉降、裂缝、建筑物被破坏、海水入侵、水质变化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辽宁、山东、河北等省的一些沿海城市和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已受到海水入侵,其面积在1 500平方公里以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20多个城市已出现了地面沉陷、塌陷和地裂;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的面积在扩大。

城市缺水现象也日益突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农业用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快速增长,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截至1993年年底,全国570个大中城市中缺水城市达到333个,日缺水量达1 6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沿海地带。根据《2010中国水利发展报告》,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必将更加尖锐。专家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届时用水总量达到上限,我国将成为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如何控制水资源需求过快增长、扩大水资源供给、开源节流、优化水资源配置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一方面严重缺水,一方面水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长期以来,由于节水技术推广滞后,各行业用水效率普遍较低。也由于我国水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水价偏低,无法激发居民节水的积极性,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导致我国水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

农业灌溉大部分地区仍采取大水漫灌的形式,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与先进国家的0.8相比,我国灌区效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30~5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到55%左右,特别是反映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重要指标——万元GDP耗水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年,我国万元GDP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全国平均为169立方米/万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日本的单位GDP用水量仅相当于我国的1/30,美国相当于我国的1/20,法国为我国的1/17。

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 909立方米降至2011年的176.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95.7立方米,可以看出我国在节水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是,各项与用水有关的经济指标,由于全国区域间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从地区来看:万元GDP用水量超过3000立方米的有宁夏和新疆,低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和北京,最高和最低相差15~20倍;农业灌溉每公顷平均用水量超过1.5万立方米的有海南、广西和宁夏,最低是山西,为3 150立方米/平方公里,最高是最低的5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超过200立方米的有黑龙江、江西和西藏,最低的是天津,仅17立方米,最高是最低的12倍。上述情况表明,我国不少地区和行业水的利用效率很低,存在相当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3. 水资源污染严重

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由于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占据了我国水污染负荷的50%以上,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都是由工业废水的排放带入水体的。目前我国排放的污水量与美国、日本相近,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能与它们相比,可见我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除工业和城市生活排水造成的点源污染外,我国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面污染源包括各种无组织、大面积排放的污染源,如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等,其严重影响已经在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显现出来。湖泊、河流、海湾的底部蓄积多年而形成的污染物,目前已是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适当条件下,还会释放出蓄存的重金属、有毒化学品,成为二次污染源,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呈不断恶化的态势,全国每年废污水排放量高达600多亿立方米,加上天然水质不良,国民生活饮用水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单从表2-4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来看,2003年我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为212.25亿吨,2004年上升为221.14亿吨,2005年为243.11亿吨,之后一直稳定在240吨以上,并基本保持稳定。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说明政府开始逐步加大了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步伐。从废水治理设施数上来看,废水处理设施数从2003—2008年呈递增的趋势,这也体现了政府对工业废水排放的重视。

表2-4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2010年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统计资料整理所得(http://zls.mep.gov.cn/hjtj/nb/2010tjnb/201201/t20120118_222727.htm)。

(网址链接:http://www.sei.gov.cn/nj2008.asp)

按照地表水国家标准,水质由好到差分5类;比这五类水质还差的,称为劣Ⅴ类。2005年1月,对七大水系175条河流、345个断面的检测结果显示:I~Ⅲ类水质占46.7%,IV~V类水质占24.9%,劣Ⅴ类水质占28.4%,劣Ⅴ类水所占比例已经超过Ⅴ类。同期对全国52个主要湖泊的评价显示,5个受到污染,26个受到严重污染;其中最严重的滇池V类水质占69%,劣V类水质占31%。75%的湖泊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尤以滇池、巢湖、太湖最为严重。同时,全国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平原区这一比例更达到54%。根据有关方面调查,全国有1/4的人口在饮用水质不良的水,有2/3的人口饮用的是受次生污染的水(表2-5)。

表2-5 七大水系水质情况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09年。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09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I~Ⅲ类水质所占比例,2006年为46%,2007年为50%,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55%和57.1%。而劣Ⅴ类水质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26%下降到2007年的23.5%,再由2008年的20.8%下降到2009年的18.4%。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I~Ⅲ类水质所占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劣Ⅴ类水质所占比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近几年政府各级部门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整治力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08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这为水污染的防治提供了法律规范,也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虽然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水污染问题,毫不松懈。在当前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必然会人为加重水资源短缺。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防治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日益增长的需求。

4. 洪涝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

我国的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上游连续出现8次洪峰,峰连峰,峰叠峰,中下游居高不退,受淹农田23.9万公顷,受灾人口231.6万,死亡1 320人,可谓损失惨重。

通过表2-6,可以看出我国的洪涝灾害情况具有随机性,受灾面积也处于随机变化之中。但我国的洪涝灾害一直没有间断过,洪灾受灾面积某些年份还相当巨大。如2003年我国洪涝灾害受灾面积曾达到2 036.6万公顷。近几年,我国某些地区仍然洪灾不断,2007—2008年,我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到17 698万人和14 047万人。

表2-6 历年水旱灾害受灾面积

资料来源:中国防洪抗旱减灾网,防汛抗旱六十周年专辑,数据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进行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截至2004年,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5 160座,水库总库容达到5 54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60座,总库容4 14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 870座,总库容789亿立方米。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堤防工程和蓄洪区的建设,这使得我国的防洪标准逐年上升。截至2006年,中国城市的防洪标准现状为: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数量总共有642个,其中可达到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的城市为45个,具备防御50~10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的城市有153个,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的城市为139个。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而有效地防治旱涝灾害。

不过,从目前我国洪涝灾害依然频繁发生的情况下,防洪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

(1)大江、大河、大湖防洪标准偏低

防洪工程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总体防洪标准不高。在牺牲局部保重点的情况下,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一般只有50年一遇。一些主要江河防洪工程体系还没有按照规划全部建成。

(2)泥沙淤积严重,调蓄行洪能力降低。

中国有多年平均输沙量大于1000万吨的河流40多条,主要江河年平均输沙量之和高达26亿吨。河流泥沙造成水库、河道和河口淤积,使江河防洪能力降低。

(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防洪效益衰减

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安保、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21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历史原因,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等原因,致使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KBriSIxT3MMknB4rvGz8EJXYEspDdHmlrVTRmnKTcx7Wrhnw74fWJmVRqAWRtg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