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19世纪末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普遍贫困和增长速度减慢的预言未成为现实,使人们对这些预言所依赖的理论产生了怀疑。阿尔弗来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把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和边际效用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创立了新古典学派,形成了一个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边际成本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学体系。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只要雇员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受雇于雇主,都会有工作可做,不会存在“非自愿性”的真正的失业。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如果在完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存在失业的话,那么只会存在所谓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庇古所谓的“自愿失业”是指雇员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传统经济学家的上述理论观点主要源于“萨伊定律”,可以说“萨伊定律”是传统失业理论的基石。“萨伊定律”的基本内涵就是“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下,如果工资不是刚性的而是具有弹性的,则根本不会发生真正的失业;只要人们愿意按照现行工资水平受雇于资本家,就都会有工作。充分就业被说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自然的倾向。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一个均衡的市场,没有资源被闲置或被浪费,所以它同时又是个“充分就业”的市场。1933年出版的《失业论》一书中明确表示:“只要有完全自由竞争,……就会有一股强烈的倾向将工资率与需求相连,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就业。”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给人们带来了难以置信的灾难,失业人数一度高达3500万人以上。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不攻自破。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不同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来决定的,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供求常常处于失衡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经常存在的现象,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失业的状态。“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不能概括一切失业现象,客观上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失业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而交替出现,即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相关,又称“周期性失业”。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偏好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投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存在下降的趋势;流动性偏好规律是指在人们对现金偏好的作用下,利息率居高不下,增加投资的成本,资本就不愿投资而造成的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导致社会总有效需求不足,使社会总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因而失业就成了一种常态,充分就业水平仅是在经济极度繁荣时期才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凯恩斯论证了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认为古典学派所主张的用降低货币工资来降低实际工资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主张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为了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经济衰退时采用通货膨胀的政策,即运用提高物价的方法,降低实际工资,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刺激投资,增加就业。但降低实际工资又限制了有效需求,从而又增加了失业。

据此,凯恩斯又提出了需求管理政策,即实行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从而达到促进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其政策的要点一是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用举债的方式扩大政府开支,用政府直接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投资不足,从而提高就业水平;二是实行变动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动扩张或缩减货币供给量,在经济衰退时期,用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三是加强政府对外贸易的干预,用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来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从而增加就业;四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以提高消费倾向来刺激消费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于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的变化引起滞涨。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新古典综合学派为解决结构性失业提出的人力政策主要有:①进行劳动力的再培训,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非熟练劳动者能够掌握适应劳动需求的条件,使技术过时的劳动者能够掌握新技术。②发展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帮助企业和失业者及时了解准确情况,最终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充分的信息沟通。长期以来,政府都承担着向贫穷者提供所需的责任,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中,这已被视为政府的一种主要职能。

(四)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凯恩斯主义着重研究了各类市场,其中对劳动力市场作了许多探索性研究,从多方面探讨了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失业发生的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强调政府干预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是必要的。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①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错位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②实际工资粘性论则进一步认为,造成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际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应该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五)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这种均衡失业水平就是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在现代社会中会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弗里德曼还以他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为基础,否认了菲利浦斯曲线关系,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关系的正确性。弗里德曼关于失业的对策建议是,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反对最低工资率的规定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 t34DtNI7enMzvmqOUf97paclR/Zpq1kbI/R86WpAETDq/BNkPAb8Asa8/RPHFO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