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我国失业的总量和结构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业率的变动状况

我国登记失业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初称为待业登记,1994年更名为失业登记。登记失业制度中的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资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

图2-4 2000—201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

改革开放之初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在1978、1979年间平均失业率超过5个百分点。1980—1985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从1980年4.9个百分点下降到1985年的1.8个百分点。而后,1986—1996年我国的失业率有所攀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10年平均失业率为2.69个百分点。1997年之后失业率逐步攀升,其中2002至今失业率一直超过4%(见图2-4)。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会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我国失业的结构分析

(一)城镇失业人口年龄构成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影响就业和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年龄阶段劳动力参与率不一样,失业率也有所差异。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劳动力参与率低,失业率也低。正值工作年龄的青壮年,劳动力参与率高,失业率也高。老年阶段劳动力参与率低,失业率也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就业压力较小,人口年轻化的国家就业压力较大。人口的年龄阶段与失业率的关系曲线呈倒U形。其具体统计数据见图2-5、图2-6:

图2-5 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

图2-6 按性别划分的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

从图2-5和图2-6可以看出,20~44岁失业率比较高,因为这个年龄劳动力参与率高。小于20岁大多处于学校阶段,因此失业率不是太高。30~55岁劳动力群体就业率最为稳定,失业率有所下降。45岁以后,失业率下降更快。因为45岁后因为企业改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一部分人提前退休,另一部分人下岗后不再寻找工作。失业率最高的年龄段是20~29岁,在这个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高,求职者学历高,期望值高,由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经验和劳动技能都不足,工作的搜寻时间长,因此失业率高。24岁以前,女性的失业率都低于男性。不是由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低,而是由于女性在这个年龄阶段易于就业,无论是行政事业,还是饮食服务业。男性20~24岁失业率最高达22.3%,女性在20~24失业率最高达22.0%。从30~49岁年龄段女性的失业率都高于男性。50岁后,由于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低于男性,才导致女性的失业率都低于男性。

(二)城镇失业人口的原因构成

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就具体原因来看:①离退休。到了法定的离休或退休年龄,正常地退出劳动力市场。②料理家务。当某一劳动力在工作与闲暇之间选择的时候,由于“保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大于“市场供给”资源的边际效用,所以选择了闲暇,退出劳动力市场去料理家务。③大学毕业后处于工作的搜寻构成中,大多数属于摩擦性失业。④工作单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工作单位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企业在联合或兼并的时候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时候,要减员增效,导致部分工作人员下岗。⑤个人原因。因技术进步不胜任工作或因期望值过高而辞职。⑥由于农村承包土地被征用找不到工作而失业。其具体统计数据见图2-7、图2-8:

图2-7 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关于失业的原因构成从图2-7和图2-8来看,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的占的比重最大,达22.9%。说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制、减员增效是失业的主要原因。从失业的原因构成来看,因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占的比重次之,达21.8%。说明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度系数的加大。因个人原因(解聘、辞职)失去工作的只占15.7%。由于料理家务而失去工作的男性占男性失业率的2.0%,失业女性占女性失业率的27.0%。说明我国在料理家务方面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图2-8 按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三)城镇失业人口的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目标。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标志着我国的就业政策更加开放,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来看,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有以下几种途径:①通过在职业介绍所登记寻找工作。②通过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社会关系寻找工作。③通过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型的或中型的、高层次或低层次的劳动力市场现场招聘会寻找工作。④刊登求职广告,利用媒体寻找工作。⑤自主创业,自己经营。其具体统计数据见图2-9。

图2-9 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

从图2-9可以看出,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以委托亲友找工作,比重占36.7%,而参加公开招聘会的只占城镇失业人员总数的9.5%,说明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以传统方式为主。城镇失业人员为自己经营准备的占15.8%,说明下岗再就业人员自主创业意识在增强。

(四)城镇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

行业是指从事物质生产或服务于物质生产的部门。行业发展状况对就业与失业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容量。②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就业结构与劳动者素质随之变化。其具体统计数据见图2-10:

图2-10 城镇失业人员行业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从图2-10可以看出,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失业率较高,制造业失业率比重达32.3%,批发零售业失业率达20.8%。原因:①由于经济转轨引起大量的国有制造企业和国有商业减员增效,导致了失业人数的增加。②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少,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批发零售业作为第三产业虽然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但是在该领域的劳动力参与率也高。加之不少零售企业规模小、管理不完善,其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有该行业不少劳动力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教科文卫领域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滞后人员相对稳定,流动性差,失业率较低。电力、自来水、天然气行业由于存在垄断性,外部人很难进入,内部人很少退出,因此失业率也较低。

(五)城镇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不同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失业情况有所差别。其主要表现:①单位负责人数量较少,因此在失业中的比重不会太大。②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职业进入有障碍失业率不会太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一部分技术人员必然会被淘汰导致失业率上升。③办事员职业特性决定了岗位需求量不会太大。由于工资水平不高,人才的供给量也不大。所以,办事员岗位供求差别较小,失业率处于一般水平。④农、林、牧、渔属于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力逐次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情况下从事农林职业的人员的失业率在下降。即使存在劳动力使用不足问题,也是隐性失业,难以准确计算。⑤商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服务业具有经营灵活、资本周转速度快、营业网点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等特点。由于商业服务企业组织结构比较灵活,所以从事商业服务的人员就业机会多,失业的可能性也大。

因此,不少商业服务人员经常转换地区、企业或工种,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马克思称之为流动性失业)。其具体统计数据见2-11:

图2-11 城镇失业人员职业构成(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

从职业构成来看,商业服务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失业率较高,商业服务失业人员在整个职业构成中比重达39.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在整个职业构成中比重达28.9。原有国有商业减员增效,加之现在不少零售和餐饮企业规模小、管理不完善,企业存在的稳定性较差,用工灵活,因此有部分劳动力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失业率较高,是由于计算机技术进步引起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必然产生对工人的挤出效应。从职业构成看失业的性别差异,在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农林领域女性的失业率均高于男性,尤其在商业服务领域女性的失业率在女性总失业率中的比重高达48.0%,而在商业服务领域男性的失业率在男性总失业率中的比重只有27.1%。在单位负责人、办事员、操作员岗位男性的失业率均高于女性。

(六)城镇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

人口素质主要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在社会化生产中,对就业和失业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人口的文化素质对就业与失业的影响主要看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否适应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在自然资源和人口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文化高,就业结构就越合理,失业人口相应地就会越少;反之,如果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低,就业结构不合理,机会出现有就业要求而不具备就业能力的人口,即使社会为就业者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也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其具体统计数据见图2-12、表2-3:

图2-12 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

表2-3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

从按失业原因分的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看,初中组、高中组、专科组、本科组因毕业后未工作的在本组中占的比重为23.2%、33.7%、25.9%、15.4%,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的在本组中占的比重分别为45.2%、38.2%、8.1%、2.7%,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的在本组中占的比重分别为43.2%、29.7%、12.7%、4.1%。一方面说明知识和技能水平越低的人员被单位解聘或不能胜任工作的概率越大;越是受教育水平高、技能强的人员被单位解聘或不能胜任工作的概率越小。另一方面说明,越是受教育水平高毕业后越容易找工作,越是受教育水平低毕业后找工作越困难些。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见表2-4:

表2-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

从按年龄分的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看,20~24岁年龄段中初中组、高中组、专科组、本科组失去工作的在本组中占的比重分别为27.9%、32.1%、25.1%、12.6%,25~29岁年龄段中初中组、高中组、专科组、本科组失去工作的在本组中占的比重分别为31.2%、29.9%、21.8%、12.7%。40~44岁年龄段中初中组、高中组、专科组、本科组失去工作的在本组中占的比重分别为52.4%、31.0%、5.8%、1.6%。说明越是受教育水平高的几组(专科组、本科)随着年龄的增加(54岁以前)失业比重越低,高中组失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但水平较高,而初中组一直保留着较高的失业水平。

从按性别划分的失业人员受教育构成看,在20~24年龄段,大专及以下男性的失业人员在本组中的比重高于女性,本科女性的失业率高于男性。另外可以看到,学历越高则男女失业率差别小。高中阶段相差6个百分点,本科阶段基本相,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男性失业在分组中的比重大于女性0.1个百分点。说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可以缩小就业的性别差异,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

(七)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就是失业持续期。失业持续期反映了失业的程度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难度,失业持续时间短,说明失业问题较轻,为一种正常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较小;反之,说明就业问题严重是一种非正常失业,解决的难度大。失业持续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第一,劳动市场组织、职业介绍所的数量;第二,劳动力构成人员分布情况;第三,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要求和能力;第四,职业的种类和提供就业的机会。其具体统计数据见图2-13、表2-5:

图2-13 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表2-5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从按年龄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来看,失业4~6个月16~19岁年龄段占的比重较大,7~12个月25~29岁年龄段占的比重较大,25个月以上30~60岁年龄段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在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年轻人有竞争优势,而年龄偏大、技能水平越低的人员,失去工作的时间就越长。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见表2-6:

表2-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

从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看,未工作时间4~6个月的高中组、专科组、本科组的失业人员在本组中的比重分别为15.6%、20.3%、28.4%。未工作时间7~12个月的高中组、专科组、本科组的失业人员在本组中的比重分别为30.2%、28.5%、24.6%。说明在4~6个月内本科生工作经验少,期望值高,正在搜索工作的人数多,而在未工作7~12个月时间段不断有人进入工作领域,因此失业比重在下降。而高中组、专科组在未工作7~12个月时间失业比重上升。原因是随着搜索工作时间的增加可留的岗位不多,而高中组、专科组在激烈的职位竞争中学历又偏低。 KyGIyK83TP+csBSufreDKAyCRhVGy3WAT6VT9b0VJ2T+98cwuLxxgb4TETPcEm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