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逻辑思路、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

1.3.1 基本逻辑思路

本书在盈余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会计信息为切入点,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相关要求,归纳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要求,开展盈余及盈余维度、盈余质量的研究,由此提出盈余质量的概念界定。

在此概念之上,进行盈余质量的评析研究,按照两条路径展开:一条路径是基于财务报表视角,偏重于从定性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评析研究,特别进行了基于关联交易条件下和币值变动条件下对盈余质量的分析;另一条路径是基于构建模型视角,以8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模型偏重于定量方面对80家样本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评析,接着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

在对上述盈余质量进行评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要求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采用时空分析法,从产生、形成和影响盈余的基础环境、形成规则、监管规制三个时空展开,提出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治理对策——构建盈余质量的三位一体多元化治理机制。①盈余质量的基础环境治理;②盈余质量的形成规则治理;③盈余质量的监管规制治理。

1.3.2 研究路径图示

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图

1.3.3 结构安排

基于上述基本逻辑思路和研究路径,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归纳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说明本书的研究逻辑、研究路径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对盈余质量评析的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并分析这些理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评析与治理产生的影响,为本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该部分主要分析了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管制经济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这些理论对盈余质量的评析及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帮助我们分析了导致盈余质量低劣的理论根源,而外部性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等为政府委托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也为我们提出有效的盈余质量治理对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第三部分主要进行会计盈余及盈余质量的一般分析,为盈余质量的进一步的评析与治理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分析和阐述。该部分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盈余及盈余维度研究、盈余质量的内涵与现状、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

该部分首先对比分析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规定。接着进行了会计盈余及盈余维度的研究,对经济收益、会计收益和全面收益等不同的收益概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盈余质量的内涵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国内外学者对盈余质量的内涵界定进行详细辨析之后,提出了盈余质量的新定义,推导出盈余应具备的质量特征要求,并对我国目前盈余质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笔者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为进一步评析盈余质量打下了基础。

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基于财务报告视角下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评析问题。该部分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公司盈余质量评析的意义和方法、如何基于财务报告进行盈余质量分析、如何在关联交易条件下和币值变动条件下进行盈余质量分析。

该部分首先分析了进行盈余质量评析的必要性,接着笔者将盈余质量分析评价方法划分为定性分析、信号分析、单变量指标分析和多变量模型分析法四类,并分别进行说明。此后,结合上市公司案例分析详细探讨了如何基于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资料)进行盈余质量的评析;接着,讨论了如何在关联交易条件下进行盈余质量的分析,透视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手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联交易条件下进行盈余质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最后,详细探讨如何在币值变动(通货膨胀)条件下进行盈余质量分析,以便获取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物价变动必然导致货币购买力变动,即币值发生波动,在这种币值变动较明显、分析公司盈余质量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币值变动的因素。笔者提出并说明了在币值变动(通货膨胀)条件下进行盈余质量分析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并以历史成本/不变币值计量模式(historical cost/Constant purchasing power)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视角下对公司盈余质量的评价与分析问题。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如何科学构建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何对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而严密的检验、如何利用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该部分首先从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入手,选取了反映盈余的现金保障性、安全性、成长性和稳定性四个特征的11项财务指标,构建了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2003年每股收益指标为正的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80家公司作为构建模型的样本;接着,对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分为两种情况,即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和每股收益增长率G及因子F 1 、F 2 、F 3 、F 4 、F 5 、F 6 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与未来每股收益增长率G呈显著正相关,充分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以模型对80家上市公司的评价结果为例进行盈余质量评价的案例分析,其分析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如何利用模型进行公司盈余质量评析,另一方面也从案例角度再次证明了该模型在评价盈余质量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六部分主要探讨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治理问题,即如何治理盈余质量低劣,以及如何提升盈余质量水平。该部分的核心问题是提出并构建了治理盈余质量的三位一体多元化治理机制。

该部分首先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治理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盈余质量治理的思路;最后,采用时空分析法,从产生、形成和影响盈余的基础环境、形成规则、监管规制三个时空展开,构建盈余质量的三位一体多元治理机制。①盈余质量的基础环境治理——完善公司内部制度安排;②盈余质量的形成规则治理——会计规则的完善和执行;③盈余质量的监管规制治理——市场监管规制的完善与执行。 oVz+7tjd6xH/UHu/VXJTi0lPW/nqG91sPcReOa+kxElxXIzFXxry748R9uyW4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