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农业专业化的意义

发展农业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企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而言,农业专业化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技能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有利于促进农工商综合经营和农工商一体化。

2.3.1 有利于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收益率,以吸引资源流入,农业专业化是最有效的途径(王春兰等,2005)。农业专业化就是劳动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不同专长,选定各自的生产方向和经营项目,以一项为主或专门从事一项生产的活动。农业专业化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扩大农村市场规模。通过生产加工链的延长、生产迂回度的增加,使农民获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更多经济收益,改变自给自足为主、提供农业剩余为辅的传统农业现状,向农业商品生产方向发展,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进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得我国农产品相对过剩,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向市场主要提供的是初级农产品,缺少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因此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倡导农业专业化生产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村市场规模,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农业区域化、产业化、专业化的过程。在自给自足模式下,农户生产多种农产品,注重农产品种类多样,追求农产品数量增多,对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无暇顾及,导致农业收益率和专业化水平很低。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交易效率的提高,农户更愿意利用有限的精力专注于一项或几项生产活动,利用个体优势维持高水平的专业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同时,高交易效率和专业化分工又会带来新的分层层系,每个层系又会产生新的农产品加工品,这种新层系和新农产品加工品的出现无疑会引导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向农业,对农业产业结构也是一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分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要引导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向农业,实行农业专业化是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资源要素通常会向最大效益区聚集。这需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农村市场规模,提高农业收益率,来引导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农户是否选择专业化分工取决于分工带来的好处是否大于市场交易费用。因此,必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一是通过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当前农村经济落后并不是家庭经营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限。因此,需要打破阻碍农业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农业要素市场化,实现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农民在进行专业化选择时,不仅会考虑自然禀赋和要素优势,还会考虑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因素。当市场交易费用过高时,农户会选择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来规避市场风险。所以,要增强农业专业化分工程度,需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需要创新管理制度,降低因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费用,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

2.3.2 有利于农户经营收入大幅提升

在我国,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会对农业收入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即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各农业生产单位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

一般认为,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很难获得较高的收入,但同样是生产粮食,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如果把种植粮食的农户分为纯粮户、粮兼户、兼粮户和非粮户四类,则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粮食生产方式对农户的收入具有不同的影响(见表2-1)。专业化生产粮食的农户(纯粮户)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扣除家庭用工折值后,不同的粮食生产方式对投入净收益率的影响更大。1995年种粮户的平均投入净收益率仅为1.73%,而纯粮户则高达106.29%。专业化生产对收入的影响具体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获得:一是不同的粮食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专业化生产粮食的农户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按实际用工的粮食产出计算,种粮户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16千克/工日,而纯粮户则达到了28千克/工日,即专业化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比非专业化高出75%。不仅如此,甚至专业化生产对土地生产率也有影响。如1995年种粮户的平均亩产为296.71千克,而纯粮户则达到了311.07千克,后者比前者高出14.36千克。二是专业化生产能够节约用工的数量(即提高了用工的质量),如纯粮户的用工量比一般种粮户节约72.3%以上。

表2-1 不同生产方式下农户粮食生产的效率与效益 单位:千克;元;工日

注:纯粮户的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80%以上,粮兼户占50%~80%,兼粮户占20%~50%。

资料来源: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 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观察研究[J]. 农村经济研究参考,1997(11).

2.3.3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意味着一个地区在某种农产品生产方面的集中度高。如果集中度与从该产品中获得的收入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关系,那么就表明专业化生产能够带来收入的提高。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高低体现了生产者或销售者对市场的支配力的大小,而且两者呈同方向变动。因此,经营规模或市场集中度与经营单位的市场绩效应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用粮食生产集中度与种植业收入、出售粮食收入的相关分析来表示种植业专业化生产与收入的关系;用肉类生产集中度与牧业收入、出售牧业产品收入来表示牧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收入的关系;用水产品生产集中度与渔业收入、出售水产品收入来表示渔业的生产专业化与收入的关系。计算表明,在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与各行业以及各行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见表2-2、表2-3、表2-4和表2-5)。其中,种植业收入与粮食生产集中度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当时在生产结构上仍以粮食生产为主,但粮食集中度与出售粮食的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这可能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虽然生产粮食的人很多,但自身消费了很大一部分,因而出售的就少了;二是粮食在当时仍属于计划调拨产品,不是为市场生产的。肉类生产的主要是猪肉,而当时猪肉的生产和销售已基本放开,因此肉类生产集中度与出售肉类产品的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渔业的情况与牧业相似。从表2-2到表2-5还可以看出,粮食生产集中度与种植业收入、出售粮食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等的相关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减弱的趋势。如粮食生产集中度与种植业收入的相关程度由1990年的0.9252,下降到2010年的0.6154;渔业生产和畜牧生产的集中度与其收入的相关程度也有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的趋势。

表2-2 1990年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生产集中度与收入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91)。

表2-3 1998年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生产集中度与收入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1999)。

表2-4 2010年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生产集中度与收入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年鉴》(2011)。

表2-5 2011年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生产集中度与收入的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

1998年的计算结果表明,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与收入之间仍然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特别是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粮食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因此粮食生产集中度与出售种植业产品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他方面的相关系数都有所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1990年,种植业生产的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在播种面积中所占比例仍然很低,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是猪肉,渔业生产的主要是海产品,因此具有生产这些产品资源优势的地方就具有了更大的垄断权,而当时市场化程度低和卖方市场又加强了这种垄断地位。而到了1998年,这些优势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农产品市场已转向买方市场,同时各地都在加快发展,从而使生产的集中度更趋于平均化。

2.3.4 有利于农业组织获得规模效益

农业专业化对农业企业或农业生产单位提高规模效益有促进作用。实行农业专业化,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更有效地发挥机械的作用和有利于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利于降低生产费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可提供大批量的标准产品和商品产品,便于经营管理和积累生产经验。 在美国,专业化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比一般综合性农场要高得多。如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沿海平原地区,专业化的烟草农场和烟草棉花兼营农场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前者的平均每人时的销售产品价值为2.04美元,每人时的净收入为1.02美元,而后者的平均每人时的销售产品价值只有1.93美元,每人时的净收入只有0.93美元。 从农场水平看,农场主收入的提高与农场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是同步的(见表2-6)。

表2-6 美国三种典型的家庭农场的生产专业化与收入变化情况

注:*指小粒、小颗谷物,如小麦、大麦、燕麦等。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 美国农业结构的变化[M]//郑林庄. 美国的农业——过去和现在.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27.

从表2-6中可以看出,虽然农场所处的地区不同和收入水平有别,但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现象,即随着农场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农场的净收入也获得了相应的提高。如果说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干扰因素,那么在同一个地区又如何呢?在美国玉米带,由于同一时期的农场经济地位相差不大,如农场的规模、资本的保证程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法等大致相同,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从表2-7中看出,大农场的专业化水平比中小农场高得多,赢利水平也较高。如1968年,谷物农场的纯收入(按可比价计算)为8500美元,肥育牛场为9600美元,而猪、牛育成和肥育农场则为5500美元。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农场规模也扩大了,农业收入也与规模成正比例增加(见表2-8)。

表2-7 美国玉米带主要类型农场的生产专业化与收入变化情况

①1公顷=10 000平方米。

注:*为1966年数据。

资料来源:尼·米·安德烈耶娃. 美国农业专业化[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74.

表2-8 1996年和2007年美国不同规模农场的平均收入及其来源 单位:千美元

资料来源:USDA. 1998 Agriculture Fact Book; Agricuture Census for United States(2007)。

2.3.5 有利于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

第一,从地区优势对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影响看,农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多系列的综合生产体。它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子产业体,每一个子产业又包括各种不同的生产类别和项目,每种作物和类别又有许多不同的品种等。所有这些子产业、类别和项目,对生产条件的要求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就共同性来说,不论哪个子产业或类别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光、热、水、土、气候等资源和条件,需要一定的劳动力、技术和经济条件;就特殊性而言,每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对生产条件的质和量有不同的要求。任何一种农业生产要获得最优的经济效果,即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产出),不仅要满足其对生产条件的一般性要求,还要满足其特殊要求。

在客观上,不论就全球来说,还是就一国或一个地区而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分布及其组合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难找到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地区。不同的只是有的地区有利条件多一些,有的地区不利条件多一些。有的地区由于限制性因素过多或过强,有些生产种类就根本不能发展,即使勉强发展起来了,也不会达到最优效果。因此,要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根据区域生产条件的差异,实行专业化生产,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所具有的生产优势,并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一般来说,农业和农业专业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由自然生态条件决定的比较优势,从更大的区域(如全国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因为不同的农作物具有其特定的生长区位,有的作物在其他地方可能完全不能生产。如在我国,甜菜不能在南方生产,而甘蔗不能在北方种植,烟叶的最佳生产区位主要在云南、贵州和河南等地。它们的集中主要由自然生态条件所决定,因为特定的生产区位赋予了这些产品一种内在的质量。但从次级区域(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以及一省内部)来看,则取决于不同地区在这些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各种比较优势的组合。

第二,从农产品生产集中与地区优势关系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是否建立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之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验证,一是土地生产率,二是劳动生产率。从静态看,一个地区的某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高(在劳动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也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较高),表明该地区在这种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将向该地区聚集;从动态看,如果某地区具有生产某种农产品的优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农产品的土地生产率将获得比其他地区更快速度的提高。

农业技术进步具体体现为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这两方面提高得快,表明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快。一般认为,生化技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机械技术的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这样。国内外的农业生产实践已表明,机械技术也具有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作用。例如,在山西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工程示范田的平均亩产达351.5千克,比全省平均亩产高出155.2千克,在玉米机械化高产开发田亩增产81.5千克 。对于机械技术能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机械化作业能快速、准时和标准化地完成农业生产的各项操作程序,使种子、化肥等要素充分发挥效力,另外在收获时能够减少产品损耗。这说明土地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技术、经济优势。因此,我们可以从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与土地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来验证专业化与地区优势之间的关系。

2.3.5.1 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与耕地单位产量的关系

为了便于分析,本书主要选择种植业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以判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与地区优势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农产品生产集中度与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相关性,而有的种类还不存在相关性。在粮食集中度与单产之间,除全部粮食不具有相关性外,其他三种主要粮食作物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见表2-9)。全部粮食生产的集中度与单产之间没有相关性,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在这些省份生产了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类产品;二是由于粮食生产具有特殊性,各省区都对粮食生产很重视,粮食生产部门也是目前农产品生产中较具计划色彩的部门之一,因此其集中度的变化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区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生产并不是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为前提的,而是一种普遍性的生产行为,因此全部粮食生产的集中度并不是很高。粮食生产集中度居于前五位的省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长期以来其相对位次虽有变化,但基本生产格局变化不大。

表2-9 2002年粮食生产集中度与单位产量的关系 单位:%;千克/公顷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在其他种类中,小麦和玉米生产的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表明小麦和玉米生产是在发挥地区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其中玉米生产集中度可以解释玉米单产的89.0%,小麦生产集中度可以解释小麦单产的73.2%。

习银生等利用国家物价局对1999年全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所作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小麦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小麦主产区选择的是集中度居前五位的省区,即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而非主产区选择的是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和青海。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主产区在绝大多数经济指标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在土地生产率如每亩产量、产值、净产值,土地收益率如每亩减税纯收益,劳动生产率如每个劳动日产量、净产值,以及成本收益率、资金收益率、单位产品收益率等各项指标上都具有优势,而且各项指标的优势都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反映获利能力的经济效益指标方面,优势更为明显,每亩纯收益比非主产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见表2-10)。河南、山东是我国小麦生产集中度最高的两省,1998—2000年其平均生产集中度分别为20.4%和18.6%。从这两省的小麦生产成本和收益与全国比较中可以看出,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生产成本较低,而利润较高(见表2-1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小麦生产是建立在地区优势基础之上的。

表2-10 我国小麦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经济效益对比

资料来源:习银生等《结构调整中粮棉主产区的优势与困难》(http://www.rcre.org.cn/ztyj/rcre-a2-2.htm)。

表2-11 我国小麦生产成本及收益 单位:美元/公顷

资料来源:于格,等. 中美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3(3):39-44.

在经济作物方面,油菜籽生产的集中度与单产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这几个省区的集中度十分接近,而单位面积产量却相差很大,这表明油菜籽目前的生产格局并不是一种向优势区域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形式(见表2-12)。在理论上,甘蔗和甜菜生产的集中度应该与单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原因是这两种作物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是由土地面积以及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并不是由其最佳生态条件决定的。

表2-12 2002年经济作物生产集中度与单位产量的关系 单位:%;千克/公顷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2.3.5.2 农产品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

对于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格局的变化,是否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正在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度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中得到验证。如果农产品生产集中度的提高或下降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幅度之间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则表明农产品的生产正在向优势地区集中,否则就没有表现出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

由表2-13可见,从全部粮食生产的集中度与单位产量之间关系的变化看,从1990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集中度提高了4.6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55.4%,河南省的粮食生产集中度提高了2.4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65.6%,其他省的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不大,但单产均提高了22%以上;从2002年到201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集中度提高了3.4个百分点,粮食单产下降了1.5%,河南省的粮食生产集中度提高了0.5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25.0%,其他省的粮食生产集中度变化不大,但单产均有所提高。这也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过程已经完成并趋于稳定。

表2-13 1990—2011年粮食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的关系的历史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3,2012);《中国农业年鉴》(1991,2003,2012)。

稻谷和小麦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变化也表现出同样的情况(见表2-14、表2-15)。从稻谷生产看,1990年到2011年,黑龙江的集中度提高得比较多,由1.7%提高到10.3%,单产也提高了50.3%,其次是江西的集中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单产提高了77.2%。从小麦生产看,从1990年到2011年,集中度提高最大的是河南,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同期的单产提高了71.1%,其次是安徽,集中度提高了3.6个百分点,单产提高了77.5%。这说明,粮食生产的地区优势已经或正在得到体现。从粮食品种的最高单产看,也是如此,如稻谷的最高单产在江苏,小麦的单产以北方为最高。

表2-14 1990—2011年稻谷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3,2012);《中国农业年鉴》(1991,2003,2012)。

表2-15 1990—2011年小麦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3,2012);《中国农业年鉴》(1991,2003,2012)。

经济作物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变化可能更能反映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以棉花生产为例,山东和河北两省一直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传统基地,而新疆的棉花生产在1985年仅占全国的3.4%,但它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机耕,灌溉条件好,病虫害少,光、热充足,经济产量系数高等,单产较高,因此在新疆发展棉花生产具有很高的收益。据调查,1990年每亩的成本利润率达128.0%,为小麦的9.7倍和玉米的4.8倍。 在单产方面,1990年其单产就达每公顷1077千克,到2002年迅速提高到1565千克,2011年更高达1769千克,而其他省份这年的单产最多只及新疆1990年的水平。在1990—2011年期间,新疆的棉花生产集中度由10.4%提高到了44.0%,单产也提高了64.3%。其次棉花生产集中度提高比较多的是湖南,由2.7%提高到8.0%,单产增加了15.7%。虽然从单产的提高幅度看,新疆与山东和河北两省差异较小,但新疆的棉花产量比山东和河北分别高出44.1%和58.7%。此外,新疆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其棉花素以洁白光泽、品级高、纤维绒长而著称,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一直是我国棉花出口的重要基地。因此,新疆的棉花生产发展很快,集中度不断提高(见表2-16)。

表2-16 1990—2011年棉花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3,2012);《中国农业年鉴》(1991,2003,2012)。

2.3.5.3 比较优势与生产集中度的关系

甘蔗是我国生产最为集中的农产品,2011年广西甘蔗生产的集中度高达63.5%。在历史上,甘蔗生产都是广东省名列第一,到1990年广东仍占37.6%,而广西只占26.1%。1993年以后,广西就取代了广东,成为我国最大的糖料生产基地,到2002年广西的甘蔗生产集中度已达51.0%(见表2-17)。与此同时,广西食糖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1.5%提高到2000年的46%。甘蔗生产和加工成为当地的经济命脉,在一些主产县,甘蔗和榨糖业的税收已占县级财政收入的30%~70%。这种转变是由比较优势的变化促成的。

表2-17 1990—2011年广东与广西甘蔗生产集中度与单产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 单位:%;千克/公顷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3,2012)。

与广东相比,广西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丰富。据农业普查资料显示,1996年广西有耕地440.8万公顷,而广东只有327.2公顷。广西部分县人均耕地面积(含开荒地)0.33公顷左右,2008年,广西和广东的耕地面积分别有421.75公顷和283.07万公顷,农村人均耕地分别有0.14公顷和0.08公顷,广西实施规模种植的资源条件比广东好。二是劳动力成本低。广东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高,而广西相对落后,大部分市县的农村劳动力成本低,农民非农业就业的机会少,外出打工的也较少,因而对甘蔗收购价格水平的承受能力要相对强一些。三是运输条件好。广西制糖企业接近销区,交通便利,仅运费就比其他省区低100~200元,在同样的价格条件下,广西的糖业竞争力明显超过其他省区。四是糖厂条件较好。广西制糖业近年来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有10个大的糖业集团,较好地发展了蔗糖加工与造纸、提炼酒精等的综合利用,形成了种植、加工和销售配套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降低了生产成本。五是国家糖料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甘蔗生产能力的提高。从1995年到2002年,广西有23个县市被纳入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了一批低产田的改造,增加了灌溉面积,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六是市场政策较为合理,较好地协调了农民和糖厂的关系。广西率先创立和实行“蔗、糖价格联动机制”,制定约束性很强的甘蔗收购指导价(相当于最低保护价),并监督糖厂执行。当糖厂和农民之间发生购销矛盾时,政府及时出面,解决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从表2-17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广东的单位面积产量要比广西高出许多,但甘蔗生产仍然向广西集中。这也表明广东与广西甘蔗集中度的变化不是由自然条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3.6 有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成长

经济结构变迁改进交易条件,促使专业化分工,分化出不同的职业,不断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说:“这种专业化过程,把商品的各种加工过程彼此分离开来,创立了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这种专业化过程也出现在农业中,建立了农业的日益专门化的区域(和农业生产体系),不仅引起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交换,而且也引起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农业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发展。

农业专业化对农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提高了职业技能。正如斯密所说,“分工实施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当然能够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即“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二是促进了技术进步,使农民实现了科学种田、科学致富,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三是加强了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只有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断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面向市场,适应市场,主动应对人们消费档次、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才能从农业中获得更多收益。四是拓展了生产经营范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农业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由单纯的生产转向生产、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相结合,形成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多环节经营,但每个农民只专注于某一环节,分工、协作不断加强,使现代农业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五是提高了农民素质。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民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经营素质,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信息意识,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改良原有品种或引进新品种,提高科学技术应用水平,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农民素质不断得到调整、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六是更新了思想观念。农业专业化的发展让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得到恢复和肯定。农民可以自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策,自主安排和从事生产,把农业生产要素投向可能获得更多收益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观念、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科学种田意识等逐步得到树立。同时,农民参与外界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接触的思想观念越来越新,现代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加快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化的进程。

农业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传统农民的数量由多到少,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由低到高,农民的自主性意识由弱变强,农民的文化水平由低到高,农民的生活方式由落后到先进,农民的思想观念由闭塞到开放,现代农民即新型农民逐渐产生并成长起来。 6r+1N2yIO4SCUxdzWtt/5JLXW71+cLws1HarIA+XheSzGzdcywb6EoR+8AKlPF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