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分工与专业化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成为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永恒动力,更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指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世界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也认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专业化不仅是美国农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用工业发展的思维和专业化经营的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

中国农作历史悠久,农业文明发达,专业化经营思想并不缺乏。美国土壤管理教授富兰克林·H.金1911年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指出:“中国农业兴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农民勤劳、智慧、节俭,善于利用时间、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这种时间、空间的有效利用便是农业专业化思想的一种简朴、实用的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尝试“家庭联产承包制”,到90年代山东潍坊出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再到近年来反复强调主体功能区划分、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无不凸显了学界、业界和政府对农业专业化思想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重视程度。无论从历史经验、理论逻辑还是未来趋势看,农业专业化和农民职业化必将与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一起,构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四大基础,成为彻底解决国家“三农”问题的契机与关键切入点。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规模偏小,地块零碎,经营分散,农民兼业,生产力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不高,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中国农业特质非常明显,但这并不符合专业化思想和规模经营模式的要求。如何立足中国的基本农情和当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用专业化生产的经营组织方式、用社会化服务的保障方式、用现代科技的推动方式来改革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十分急迫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目的,本书作者在系统引入分工与农业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专业化发展经验,探讨了中国农业专业化发展的推进方略和实施路径。

成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创造了璀璨的古蜀文化,也孕育了当代中国“休闲之都”、“成功之都”和“天府之国”的精华。这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之高,早被学界和业界称为“绣花农业”。但是,正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使得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成都平原这一狭小区域,造成人均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高度稀缺,严重制约了有效经济经营规模的形成,也限制了专业化与农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十二五”以及以后的更长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将加速,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往城市包括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集中,农村人口数量的“空心化”和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还将加剧。因此,以成都市这样的发达农区、发达城市郊区为基本案例,研究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农业专业化深化方略与路径,意义重大。

本书从农业分工、专业化与农业发展角度,全面总结分析了成都市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成都市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对成都市当前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国际化背景下,要提高农业竞争力,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和政策支持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专业化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市场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成都市的农业发展应以高端、优质、有机农业为主,采用工业化管理理念、规模化生产方式、产业链开发模式,不断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这样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成都、对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希望作者在本书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继续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希望本书能引起农业经济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引起农业经济研究同行更多的关心,引发出更多更好的农业发展政策和研究成果。

谨供芜辞如上,是为序。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
刘成玉
2013年4月于光华村 ksQT+w4zML3+rmM1er7M/DzakMNFaz31VkWp9A+1lUPfuTuALpTavMxDHMO9ru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