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简介

张华,1970年生于四川省开江县,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旅游管理领域的研究。在《经济体制改革》、《统计与决策》、《生态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省哲社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和委托项目10多项,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黄爽,1978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财会研究》、《财会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哲社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和委托项目10多项。

姚寿福,1965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农村经济与产业经济研究。在《经济地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2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软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NAtx4hYpu7NDj2kq5wI0xROqRqeOBT+AAcUgebXcA5h9o2/Q5vxnWn4eUWRAV03a



分工与专业化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成为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永恒动力,更是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指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世界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也认为“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专业化不仅是美国农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用工业发展的思维和专业化经营的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

中国农作历史悠久,农业文明发达,专业化经营思想并不缺乏。美国土壤管理教授富兰克林·H.金1911年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指出:“中国农业兴盛不衰的关键在于农民勤劳、智慧、节俭,善于利用时间、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这种时间、空间的有效利用便是农业专业化思想的一种简朴、实用的表现。”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尝试“家庭联产承包制”,到90年代山东潍坊出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再到近年来反复强调主体功能区划分、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无不凸显了学界、业界和政府对农业专业化思想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重视程度。无论从历史经验、理论逻辑还是未来趋势看,农业专业化和农民职业化必将与农业规模化、农民组织化一起,构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四大基础,成为彻底解决国家“三农”问题的契机与关键切入点。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规模偏小,地块零碎,经营分散,农民兼业,生产力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不高,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中国农业特质非常明显,但这并不符合专业化思想和规模经营模式的要求。如何立足中国的基本农情和当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用专业化生产的经营组织方式、用社会化服务的保障方式、用现代科技的推动方式来改革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十分急迫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目的,本书作者在系统引入分工与农业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专业化发展经验,探讨了中国农业专业化发展的推进方略和实施路径。

成都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创造了璀璨的古蜀文化,也孕育了当代中国“休闲之都”、“成功之都”和“天府之国”的精华。这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之高,早被学界和业界称为“绣花农业”。但是,正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使得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成都平原这一狭小区域,造成人均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高度稀缺,严重制约了有效经济经营规模的形成,也限制了专业化与农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十二五”以及以后的更长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将加速,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往城市包括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集中,农村人口数量的“空心化”和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趋势还将加剧。因此,以成都市这样的发达农区、发达城市郊区为基本案例,研究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农业专业化深化方略与路径,意义重大。

本书从农业分工、专业化与农业发展角度,全面总结分析了成都市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成都市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对成都市当前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国际化背景下,要提高农业竞争力,就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专业化;市场化和政策支持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专业化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市场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成都市的农业发展应以高端、优质、有机农业为主,采用工业化管理理念、规模化生产方式、产业链开发模式,不断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这样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成都、对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希望作者在本书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继续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希望本书能引起农业经济管理者更多的关注,引起农业经济研究同行更多的关心,引发出更多更好的农业发展政策和研究成果。

谨供芜辞如上,是为序。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
刘成玉
2013年4月于光华村 NAtx4hYpu7NDj2kq5wI0xROqRqeOBT+AAcUgebXcA5h9o2/Q5vxnWn4eUWRAV03a



前言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农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辅助形式,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实行地区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虽然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用农业技术、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化等来武装,但这只是农业发展的手段。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生产方式转变的模式看,农业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通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运行而得以实现。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改变农业弱势地位的重要途径,而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最有效的途径。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不仅能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有效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更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专业化过程是农业社会化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专业化无论是在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部门都是存在的,这一过程加深了社会分工,加强了经济联系,促进了社会进步。农业生产专业化是指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或农场(农户)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活动、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活动、生产某种产品及与之相关品种,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的生产方式。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写道:“这种专业化过程出现在农业中,建立了农业的日益专业化的区域(和农业经济体系),不仅引起农产品跟工业品的交换,而且也引起各种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在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专业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形式有三种:农业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这三者的关系是:社会分工要求农业作为一个生产商品的独立经济部门而存在,区域分工引起各个地理区域的生产专业化,各个农场的分工形成了农场的专业化生产,最后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的分工又决定了农业生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专业化发展的初级形式,农场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中级形式,农艺过程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发展的高级形式。

中共中央从2004年到2013年连续10年发布“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200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支持政策。在2007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进一步明确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2013年的“一号文件”还特别关注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家庭农场”首次在“一号文件”中出现,并再次明确对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细碎的农地承包经营方式难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方式是国际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在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过程中,创新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提出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并先后提出“全域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等发展思想并予以实施,使得成都市农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加、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都市继2007年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于2010年又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成都市的农业、农村经济必将得到强有力的促进和发展。进入“十二五”后,国家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强化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以及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成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有力拓展,发展能力将得到更大提升。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需要,也是促进成都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域成都”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来,成都市的农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5.7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43.80亿元,增长了15倍多,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7.8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37%。目前,成都市的农业正进入以现代农业为目标的发展阶段。2010年,成都市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基地,成都农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的清晰化和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成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2011年年末,农业总产值达547亿元,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0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109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80%;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00家,社员达到41万户,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496个;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43个,初步建成5000亩(1亩≈666.67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0个、有机认证基地8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508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6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5个;成都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启动建设新农村综合体24个,全市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43个,规模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到6个,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32家。到2012年年底,成都市已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640家,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4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958家。2010年以来,成都市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实现了持续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3656元增加到2010年的8205元,2011年和2012年又分别增加到9520元和11 301元。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各种农业生产条件来看,成都市的农业专业化发展应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起步。基于这种认识,本书对成都市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进行了概述,对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总结和分析,认为阻碍成都市农业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土地制度束缚大,农业经营规模小,主要以分散的小农户经营为主;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分工程度较低等;③农业技术人员少,管理体制不协调,目前的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如种子(种畜)培育、生产管理等与农业专业化发展要求结合不紧密,不能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④农机装备水平低,基础设施较落后,不能有效解放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⑤农业产业链单一,产业环节不协调,目前的农业发展是分散的、较孤立的,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有效连接的产业链经营;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带头和辐射作用不强。

本书对成都市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成都市的农业专业化发展问题。针对成都市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书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从成都市的市情出发,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需要,成都市的农业发展应以高端、优质、有机农业为主,采用工业化管理理念、规模化生产方式、产业链开发模式,不断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主要建议有:①通过土地利用、农业保险、财政投入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设计,有效扩大农业经营规模;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营规模扩大密切相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产业链发展等有很密切的关系,应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激励政策,加快农业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③增加投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为农业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④建立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专业化发展水平;⑤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高端农业发展;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智力和组织保障;⑦建立和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分工与合作,使农业发展步入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农业产业涉及农、林、牧、渔产业,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又涉及很多环节。比如,种植业涉及农作物种子培育与推广,农作物种植与管理,农产品运输、贮存、销售、加工等环节,每个环节又涉及一系列的技术研发;畜牧业涉及畜种的培育,养殖管理,牲畜运输、贮存、销售、加工等环节,也涉及多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由于农业专业化发展的涉及面很广,而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小,成都市农业又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因此,本书主要分析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区域专业化发展情况。 NAtx4hYpu7NDj2kq5wI0xROqRqeOBT+AAcUgebXcA5h9o2/Q5vxnWn4eUWRAV0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