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

从人类需求角度看,审美与审美教育与人的各个层面的需求与满足有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它们都被称为“缺失需求”。该理论的意思是,如果缺少这些需要会影响到人的生存与发展,换句话说这些需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因素。除了上述几种需要外,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之外还有自我认识的需求、理解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它们又被称为生长性需求,其意思是对人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马斯洛看来,审美活动是与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的,是高峰体验的方式之一,同时可以反映出审美主体的价值。因此,审美教育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把美育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表,制定了“六艺”,并把“礼”、“乐”置于首位,他在《论语》中提出了人格的完善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儒家美学思想与美育密切相关,儒家谈“美”不离“育”,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便是艺术与教育的统一,即美育。20世纪初期,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又从启蒙的角度介绍了西方现代美育观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的一生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离不开美育,美育可以使人达到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美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特别是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其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在原来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对人的培养注重德、智、体,也注重美,要求“身心既美且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功能,主张把文学和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美育,要求儿童学习音乐,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学习。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文学艺术作为宣传的重要工具,席勒还发表了《美感教育书简》。席勒认为:“美把两种对立的状态结合在一起,这样美也就扬弃了对立。因为这两种状态永远是彼此对立的,所以除了把它们扬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它们相结合。因此,我们的第二项工作,就是使这种结合达到完善的程度,完全彻底地实现这种结合,从而使这两种状态在第三种状态中彻底消失,在整体中不留任何分割的痕迹;否则我们就是把它们分离成一个个的个体,而不是把它们相统一。” 这表明,席勒力图将人性中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合为一体,从而获得人性状态的第三种冲动。席勒将这种冲动称之为“游戏冲动”。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事物的形式特征及其概念,而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席勒以此表示所有与审美相关的现实。游戏冲动的实现代表了人性先验结构中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状态,从而使有限的人的存在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同样有可能获得人性的完满表现。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设立了许多美术馆、工艺馆及艺术院校。中国美育重视美与善的结合,侧重感性的体验;西方美育重视美与真的结合,侧重理性的分析。根据中国和西方审美教育发展史可以得知,审美教育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变革的进步以及人才培养和熏陶紧密连接在一起,因此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存在和实施是必需的。 +G+UDts3UxBLSUpHv14JxRn2RlRyhmiM/hEcAGLfioUy7LI4ARWkG3wnkD3DNO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