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人的自由解放与幸福需要审美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基础,“仁”字是“从两个人的关系”开始,这里自然蕴含着“对方”。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整个儒家哲学最宝贵之处在于对“对方”的重视。仁者,爱人也,一切从对方的理解和同情开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关键就是以自己的内心揣测他人的内心,自己想得到的,先给别人,自己不喜欢、不想要的,绝不给别人。所以,就这个思想的内涵来看,大家只要按照儒家的教义行事,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整个社会就进入到“大同的世界”,我们就会立刻感到全面的幸福与和谐。“义”是“仁”的进一步引申,是人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团的利益冲突时,舍己而利于群,这就是正义、大义。这就是孟子学说提倡的“舍生取义”、“浩然正气”。

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劳动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繁重的工业生产却又剥夺了人类生活的自由与幸福,使人异化。人对自由和内在价值实现的渴望,迫使人们从精神、从心灵方面去寻找出路,而只有审美这一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给将要被完全物化的人提供一个广阔的精神天地,让人们从“第二自然”中去认识现实的人生。2009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霍华德·金森,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幸福的密码》论文,在该文中指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心灵的淡泊与宁静,与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满足、超脱息息相关。

审美是一种认知自己的镜子,审美是一种静心的力量,审美使人的精神解放与自由。在审美的世界里,人们暂时斩断了与现实的纯功利性联系,采取一种审美观的态度对待自己面临的一切,无拘无束地遨游于精神王国之中,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机能处于高度和谐一致的状态中,体验到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所难以体验到的自由。因此,真正的审美体验,真正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对审美主体而言就具有一种给予他自由体验并由此而培养他自由精神的价值功能。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价值,它是最高层次的个体价值,它使真正的审美活动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现代人,在喧嚣、浮躁与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恰恰又缺少发泄的途径,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而对当代社会和个体而言,审美教育的普及与实施,是个人身心康健、家庭和睦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能把人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能唤起人们对自由的感受。人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验幸福,能解决人的幸福向现实层面的转化,体现了人对自由的精神追求,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人自身的历史画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漫长历史征程中的主旋律。正因为这样,历来伟大的思想家总是以完美的人的理想唤醒着人们。马尔库塞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的进一步完善。而这些渴望与本能,即人的本能的解放,实质上是一条通往审美的道路。 vISVRAxAeKu/pvof8EkJoqGoKAi2QRWl6i56VmMloQQeEqsXufkaAxg6be/C2k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