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在界定能源强度和经济结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的关系。具体安排如下:第一,检验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之间数量关系的存在性;第二,建立能源强度关于非经济结构影响因素和经济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模型,研究各种经济结构因素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总影响的数量规律;第三,建立各地区能源强度的面板模型,研究各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差异性影响规律;第四,建立各地区能源强度对数面板模型,从经济结构差异性角度探索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全书共分十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书选题的背景,论证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对有关文献做了回顾,提出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对能源、能源强度和生产能源强度等概念进行界定,提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中国能源强度特点进行总结。本书中能源指一个经济体消费的一次能源总和;能源强度则是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或行业增加值)消费的一次能源量;生产能源强度则指单位GDP(地区生产总值或行业增加值)的生产能源消费量。
第三章,界定本书经济结构的概念,对本书研究的经济结构进行度量。经济结构的概念比较宽泛,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为了清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的关系,本书仅将经济结构限定在与能源利用有较强关系的范围,本书的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第四章,首先总结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对研究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的文献做了回顾。然后采用LMID分解法分解三次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对工业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进一步分解发现,工业比重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小,工业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验证工业比重与能源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工业比重与能源强度进行了面板协整检验,发现工业比重与能源强度间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之间是否存在数量关系,将工业内部40个行业进行分类,得出12个高耗能行业。通过对30个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的比重与能源强度的面板协整检验,发现高耗能行业比重与能源强度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第五章,首先总结了中国需求结构的基本特点,对研究需求结构与能源强度关系的文献做了回顾。然后选择投资率作为衡量需求结构的变量,检验中国投资率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发现中国投资率与能源强度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第六章,首先总结了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特点,对研究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强度的文献做了回顾。选择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作为衡量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量,对中国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强度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第七章,基于通径分析模型揭示中国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数量规律。在第四章到第六章检验各种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存在性的基础上,选取人均GDP作为影响能源强度的非经济结构因素,选取重工业比重、投资率和煤炭消费比重作为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经济结构因素进行通径分析。首先检验选取的非经济结构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协整关系,然后建立通径分析模型,研究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重工业比重和投资率对能源强度有正的直接影响和负的总影响,煤炭消费比重对能源强度有正的直接影响和正的总影响。
第八章,基于固定影响不变斜率面板模型和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差异性影响的数量规律。在第四章到第六章检验各种经济结构与能源强度数量关系存在性以及第七章全国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规律研究基础上,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影响能源强度的非经济结构因素,选取高耗能行业比重、投资率和煤炭消费比值作为影响能源强度的经济结构因素建立面板模型。固定影响不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高耗能行业比重、投资率和煤炭消费比值对能源强度有正的影响,截距项的差异表明地区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有差异影响。变斜率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高耗能行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值均对能源强度有差异影响,地区投资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明显。
第九章,基于变系数对数面板模型,研究了中国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根据第八章研究结果,同时考虑中国各地区影响能源强度的非经济结构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数、高耗能行业比重对数和煤炭消费比值对数,建立能源强度对数的变系数面板模型。通过证明发现,全国和各地区高耗能行业比重对数和煤炭消费比值对数回归系数之比即为考虑高耗能行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值的地区节能差异系数,通过对他们的组合得到各地区综合节能差异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的30个地区,节能差异系数差距较大。节能差异系数最小的5个地区为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和广东,节能差异系数最大的5个地区为宁夏、青海、贵州、新疆和山西。通过将节能差异系数在“十二五”中国节能目标地区分解的应用中发现,由于充分考虑了影响能源强度的非经济结构影响因素和经济结构影响因素,本书关于各地区节能潜力的计算结果比目前制定的各地区节能任务更合理。
第十章,对全书进行总结并提出以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