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经济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经济结构是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
结构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最突出、最亟待改善的问题。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工业长期以高于农业和服务业的速度增长,工业占GDP的比重已高达40%以上,其中高耗能行业占工业的比重又在40%以上。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部分工业产品甚至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基于此,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过度依赖投资拉动,消费不仅占比较低,且长期不景气。在经济低迷时,政府往往依靠大规模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投资增长虽能带动经济增长,但如果投资与消费结构长期失衡,经济中则会出现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调整需求结构对降低能源强度也具有现实意义。最后,中国能源消费中长期存在煤炭消费比重过高、其他能源消费品种尤其是新能源比重低的问题。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和新能源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不仅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现实意义,也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
(2)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甚至有一定的“刚性”,经济结构可能成为能源强度降低的约束条件
虽然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能源强度降低具有现实意义,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往往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管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形成除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外,往往还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条件、就业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约束。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刚性。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不可能单纯为了降低能源强度而完全禁止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其次,近十年来,由于中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主要仍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率持续下降,短期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中国长期具有节俭为荣、偏好储蓄的消费传统,1998年中国住房改革以来,中国居民更加偏好储蓄。中国的消费环境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的需求结构短期内也不能得到实质改善。最后,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其以化石能源尤其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新能源技术的突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大幅改变。因此,从几方面看,经济结构的形成有其客观约束,其调整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结构是能源强度降低的重要约束条件。
(3)由于产业布局的要求,各地区经济结构会有较大差异性,对各地区能源强度的要求也应当有差异性
由国家发展战略和自然条件形成的各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先天就具有极大差异。由于这些经济结构和非经济结构因素的影响,中国各地区间能源强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更有全国产业布局需要的客观要求。从全国来看,部分地区发展高耗能产业不但取决于当地发展愿望和发展条件,也受制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如中西部部分经济发展较差、经济结构不优的省,往往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较好的省提供原材料和清洁的二次能源。这不仅取决于当地的资源储藏和发展水平,也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使然。因此,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各地区的节能减排要求应根据其经济结构而制定差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