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能源强度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同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其他重大经济事件变化情况来看,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影响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性因素;二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个性因素。
(1)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是影响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看,技术水平从供需两个方面影响能源强度。从能源供给来看,在能源加工、转换、运输方面,技术水平在每个环节都对能源强度产生重要影响。技术水平通过影响一次能源开发,以及一次能源转换为可直接消费能源的效率,能源输送中的损失等对能源强度产生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可以开发替代化石能源的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降低能源强度。从能源需求来看,技术水平是生产生活环节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强度下降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技术水平影响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在创造同等社会财富时消耗的能源量更低,从而影响能源强度。
(2)能源价格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价格水平往往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微观经济学认为,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体现在能源价格上升后,厂家和住户将直接减少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国家长期控制能源价格,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能源使用。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中国政府开始逐渐放宽对能源价格的控制,能源价格转而由市场供需决定。当能源价格反映出市场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时,能源价格的高企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企业盈利。这时企业将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进能源利用技术,转向发展低能耗产业或者是寻找其他替代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费。能源价格对能源供需矛盾的正常反应,将直接催生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从而降低能源强度。
(1)经济体制改革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强度的走势来看,中国能源强度开始下降的年度正是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年度。定性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带动了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
(2)经济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由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变为工业国家,服务业在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过程中,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迅速攀升,能源强度也不断上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技术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在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虽然能源消费总量仍在不断攀升,但能源强度却开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中国需求结构由以投资、消费拉动经济为主转变为投资、消费、净出口共同拉动。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外贸经济遭受重创,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小。近年来由于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被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挤压,消费长期不景气,消费率逐年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滑。由于外需和消费的不景气,中国经济严重依靠投资拉动。需求结构中,投资率的持续上升使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部分产能过剩,能源强度较高。中国富煤少油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成为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客观约束,煤炭消费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长期在70%左右。中国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3)宏观调控政策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来看,中国几次宏观调控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表现为,在国家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往往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家实施扩张政策,短期内不能带来技术的进步,产能的扩张将主要在低技术水平和高耗能行业。中国扩张财政政策大多伴随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从而对水泥、钢材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致使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快速上升。由于大多数高耗能行业以能源依赖为主,进入门槛较低,其行业盈利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大量资本进入,致使大量小规模产能无序扩张。这些小型高耗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其单位增加值能耗往往是同行业大型企业的数倍,能源浪费严重。
(4)节能减排政策
针对经济中能源浪费严重、能源强度较高的问题,中国曾先后多次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并取得较好效果。如1996年通过对部分小型高耗能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使能源消费减少、能源强度降低。“十一五”以来,中国强制实施了节能减排政策,使能源强度得以大幅下降。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能源节约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但在能源消费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占总量的90%左右,其中煤炭占70%左右,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由于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均以传统模式为主,煤炭消费释放了大量烟煤型大气污染物,这些气体排放物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同时,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机动车保有量还将持续上升,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化石能源消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中国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来,能源强度逐年下降,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仍然较高。部分行业和产品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部分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以上。目前,中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五分之一,冶金、电力、有色、化工、水泥等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也比世界先进水平高。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也存在较大损失,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