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中国能源强度的特点

2.2.1 中国能源强度的走势及特点

2.2.1.1 中国能源强度走势

将1953年以来中国能源强度用图表示(见图2-1),如果剔除1958—1959年大炼钢铁时代能耗变动的特殊情况,图形直观显示了中国能源强度总体上呈现一个倒“V”字形走势。其阶段特点是,1953—1978年,能源强度不断上升。用2005年不变价计算,能源强度从1953年的1.442吨标准煤/万元上升到1978年的3.732吨标准煤/万元。1978年是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转折点,从那以后,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从3.73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01吨标准煤/万元。2001年以后,能源强度有小幅反弹,但仍没有偏离在轻度反弹中继续下降的轨道。2006年在国家实施节能政策后,能源强度再度下行。

图2-1 1953—2006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强度总体几乎呈直线下降的走势,其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从上面的图2-1可以看出,1978—1988年间,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能源强度快速下降。在1988—1992年之间,中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的变动提高了能源强度,使这一时期能源强度下降幅度降低。1993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强度出现了加速下降的情况。1996年由于关停部分小煤矿引起能源消费量下降,能源强度也快速下降。但这一势头在1999年就被逆转,能源消费量不再下降,从而能源强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减缓。

第二阶段:2001—2004年。在这一阶段,中国能源强度触底反弹。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特别是工业结构重型化,2000年以后,中国能源强度触底反弹回升。2002—2004年期间,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启动了以增加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复苏方案,推动了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快速上升。定性来看,能源消费增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对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电力需求快速增加;二是以水泥、钢材消费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三是出口和消费两方面都带来旺盛的需求,且这一时期中国没有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粗放型的经济扩张导致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失衡,“十五”期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上升了55%,其中2002—2005年间就上升了44%,中国这三年增加的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于日本2005年当年的全部能源消费总量。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能源强度再度下降。从2005年起,能耗强度再次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开始强制控制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将能源强度降低20%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并将此作为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耗变化总体上呈现一种持续降低的态势。但是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政府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出现过短暂的反复。

2.2.1.2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特征

(1)中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

总体来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基本保持了能源强度持续下降趋势,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少见的。从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幅度来看,中国能源强度从1978年的3.73吨标煤/万元下降到了2010年的1.01吨标煤/万元,下降了71%。但能源强度的下降绝对量在逐渐减小,从1978年的当年下降0.175吨标煤/万元,减小到2010年当年仅下降0.04吨标煤/万元。

(2)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呈周期反复趋势

从图2-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除了2003年和2004年,中国能源强度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但下降幅度呈现周期特点。1990年之前,中国能源强度下降较平稳,呈现持续平稳下降态势。1990—1998年间,由于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较大波动,能源强度的下降也出现较大波动。1993—1994年能源强度下降了10%左右,但随后下降幅度有所收窄,1994—1996年间仅下降2%左右。进一步考察周期性变动较大年份的主要经济事件发现:1997年后,由于大量关闭小煤矿,能源供给减少,部分企业不得不加强能源节约,并寻求替代能源,中国能源强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1998年后,伴随着中国第一次房改和加入WTO,国内部分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幅度降低,甚至在2004年出现了能源强度反弹。“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中国能源强度重新由上升转为下降。

图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变化

2.2.2 中国能源强度的国际比较

2.2.2.1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从单位实际GDP(按汇率法计算,1995年价)所消费的能源看(见表2-1),2008年,中国为0.18公斤标准石油/美元,比美国高出几乎1倍,比日本、澳大利亚等都高出1倍以上。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单位产出能耗也较高。例如,中国比巴西和印度都高。可见,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处于世界相对落后水平。

表2-1 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强度变化

2.2.2.2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偏大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由于工业部门能源强度比其他部门高,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第二产业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远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中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一般在80%左右,世界大多数国家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般都在50%左右。从部分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构成来看,发达国家第一产业能源消费占比都较低,英美都低于1%,日本、法国和韩国也都没有超过3%。第二产业仍然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大多数国家都在50%~60%,美国稍低,近期在54%左右,其他如日本、法国、英国等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都在60%左右。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相似,欧美、日本等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都较高,大多已超过或接近70%,但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占比却都较低,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30%~40%。

2.2.2.3 世界各国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从大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能源强度呈下降趋势。但从世界各国能源强度的长期走势看,各国能源强度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世界总的能源强度从1980年的0.19公斤标准石油/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0.12公斤标准石油/美元。美国能源强度1980年为0.207公斤标准石油/美元,到2008年下降为0.106公斤标准石油/美元,不到30年下降了近50%。同期,日本能源强度由0.10公斤标准石油/美元下降为0.08公斤标准石油/美元,在较低的基数基础上,能源强度仍呈下降趋势。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看,巴西、印度等国能源强度也呈下降趋势。1980—2008年,巴西能源强度出现了反复波动,但其基数本身不高。印度的能源强度还处于相对高位,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 4gSMeYRpZkJA2TZJ6g5PqgrXgpv1q/o5K7AVsaQHCE+prJrPTy6oIe4CYl9dJQU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