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正确理解

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忠实、通顺地表达出来。因此,翻译的过程必然包括理解和表达这两个阶段。可是,对于正常的翻译活动而言,校核无疑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比较全面地探讨翻译的过程就应当关注理解、表达和校核这三个阶段。当然,为了方便阐述,将这三个阶段分列,而并不意味着可以将三者完全割裂开来。恰恰相反,理解、表达和校核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尤其是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往往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译者经常在理解过程中就考虑如何表达,而在表达时又使理解得到深化。同时,经过校核阶段的工作,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则将获得进一步的升华:

理解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表达的先决条件。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妥帖自然的译文表达则无从谈起。正由于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以忠实的表达为目标的,因此这种理解在深度与准确性上显然不同于那种“不求甚解”的阅读理解。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和准确。事实上,正是因为未能做到这一点而导致英汉翻译中的许多错译。这正如下面几例中的原译所示:

(1)For over half a century it has proved almost impossible to achieve any broad measure of agreement on a definition of democracy.

原译:半个多世纪来证明,要就民主定义的广泛措施取得一致意见几乎是不可能。

改译:……要就有关民主的定义取得任何广泛(程度)的一致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

(2)The Prime Minister said that if Parliament went against him on the crucial issue of our joining the Common Market,he would be forced to go to the country.

原译:首相说如果议会在加入共同市场这个关键问题上与他作对的话,他将被迫到乡下去。

改译:……他将被迫解散议会。

(3)We can read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5 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where people first learned to write.

原译:早在五千年前的近东,人们首先学会了写字。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书本上读到。

改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五千年前近东所发生的事情,因为那里的人们首先学会了书写。

(4)During one four-year period,year period about 600 years ago,the Black Death killed at least 25 million people in Europe.

原译:大约六百年前黑死病在四年中至少使2 500万欧洲人死亡。

改译:在大约六百年前一次为期四年的流行期中,黑死病至少使2 500万人丧生。

分析误译的原因不难看到,例(1)原译的错误是由对measure一词的不正确理解所致。measure是个多义词,在此句中为不可数名词,意为“程度”(在译文中可省略),而不能理解成“措施”。例(2)原译的错误出在没有正确理解go to the country这一英国英语中的惯用语上,go(或appeal)to the country在此意为“解散议会,举行大选”而非“到乡下去”之义。例(3)原译的错误源于对原文语法结构不正确的理解。原句中含有两个定语从句,that happened 5 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为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things;逗号后由where引导的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主句作补充说明,在语义上起原因状语从句的作用,解释人们现在为何能够读知五千年前在近东发生过的事情。例(4)原译将during one four-year period译作“在四年中”,容易让人误解为:六百年前,只要发生黑死病,每四年就会有2 500万欧洲人丧生。导致这种误译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译者对原文未能仔细推敲、准确理解;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缺乏有关的背景知识或专业知识而使理解不能到位。例(4)中所指的是三次世界性黑死病(鼠疫)大流行中的第二次。这第二次大流行发生在1347—1350年,波及整个欧亚两洲及非洲的北海岸。掌握了这一背景知识,就可能有效地避免类似原译中的错误。

像上述这类由于对原文理解有误而产生误译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遇到一些看似极其普通的表达,也不能草率行事、望文生义。如:不能将lazy Susan译为“懒惰的苏珊”(而应译成“可以转动的大餐盘”);不能将leave somebody cold译为“让某人受凉”(而应译成“没有打动某人”);不能将walk a Virginia fence译为“走过一道维多利亚式篱笆”(而应译成“摇摇晃晃地走”);也不能将What is done by night appears by day译为“夜晚做的事白天就看到了”(而应译作“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了切实防止类似上述误译的出现,应当注意的问题很多。对于大学英汉翻译课程的学习者来说,应当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切理解有关单词的意义。

不言而喻,原文的透彻理解离不开单词的确切理解。但是,英文词语的理解对许多中国学生而言绝非易事。这一方面是由于英语词汇十分丰富,而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相当有限,翻译中经常遇到生词使理解过程受阻。为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词汇量,减少理解中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即使是那些看来并不陌生的单词也会因为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极其普遍而构成理解上的障碍。就以前面例(1)中出现的measure一词为例,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就达30条,其中名词性义项19个,动词性义项11个。若要对measure的词义做出适合例(1)原文的解释,首先须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句法特征判定它的词性,然后再利用上下文关系、搭配关系和逻辑关系等筛选出“程度”这个贴切的词义。这个词义的选定相对还算比较容易,因为measure还远不是英语中释义最多的词,比它释义多得多的词语绝非个别,如在前面刚提及的这部词典中,make一词有64个义项,go有67个义项,而run一词竟有117个义项(动词性义项74个、名词性义项38个、形容词性义项5个)。在如此众多的义项中选择适当的释义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具有相应的英语功底和思辨能力,而且能够巧妙地利用各种语境线索确定词义。以当代著名语言哲学家塞尔常举的cut一词为例。这个词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尽相同。比如,cut the cake、cut the grass和cut the ribbon(to open an exhibition)三个表达式要相应地译作“切蛋糕”“割草”“(为展览会开幕)剪彩”。

无论遇到生词还是碰上似曾相识而其词义难以确定的多义词,译者往往都要求助于各种词典。词典无疑是译者理解词语意义的好帮手。然而,正如英国著名的词典编纂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709—1784)早就指出的那样:“词典和手表一样:再差的也比没有好,最好的也不会准确无误。”(Dictionaries are like watches:the worst is better than none,and the best cannot be expected to go quite true.)因此在翻译中既要勤查词典,但又不能一味地依赖于(某一部)词典,盲目照搬其中的释义。

如前所述,英语中大多数词语是多义的,再好的词典也不可能替译者确定各种具体词义的选择。而且,词语在实际使用中会产生种种附加意义,在特定的句子结构中词语还带有具体的语法意义,释义再全的词典也不可能将各种意义包罗无遗。何况每部词典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英汉词典本身就是翻译的产物,其局限性更为显见。因此,译者往往不能只满足于查阅一两部词典,而应当根据需要多参考几本词典的释义(尤其不能只限于查阅英汉词典);同时,结合具体上下文各种相关的语境线索,合理地加以分析判断、引申衍化,以确保词语的理解准确无误。

第二,确切理解有关习语的意义。

习语在此主要是指那些惯用语或固定词组。英语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语言,拥有大量的惯用语或固定词组。这类习语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形式,表达比较特殊的意义。有些还具有浓郁的英美民族文化色彩。很多习语的意义并不等于组成这些习语的各个单词词义的简单叠加。有的习语还兼具几个意思。所有这些都使英语习语的理解愈加困难。翻译中的不少错误也正是由对习语的误解所致。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go to the country的误译外,还有一个为译界所熟悉的例子。恩格斯在阐述应该如何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时,曾经讲到有一个在伦敦住过多年的德国记者把英语习语catch a crab(指划船中桨划得过深或划空)误译为“螃蟹夹住了一个划船人的桨”,造成报道中出现荒唐可笑的错误。类似上面这种误译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译者望文生义、仅凭想当然逐词对号入座地翻译,误以为反正没有一个生词就可率尔操觚、信手译来,完全忽略了英语习语的特殊意义,结果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译文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再看一些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简单相加来理解的习语的例子:

(5) The name of the game is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原译:游戏的名称是控制人口。

改译:问题的关键在于控制人口。

(6)There had been a meeting of the minds .

原译:头脑里曾举行过一次会议。

改译:意见已取得一致。

(7)Trousers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or women when travelling.

原译:妇女外出旅行时,裤子是当天订购的。

改译:……目前时兴穿裤子。

(8)He is an odd fish;when we are joking,he flies off the handle .

原译:他是个怪人,我们开玩笑时他却从柄上飞下。

改译:……勃然大怒。

(9)What Paul talks is boastful and nonsensical in a fashion .

原译:保罗的谈话合乎某种时尚地瞎吹胡扯。

改译:保罗的谈话有几分胡吹瞎扯。

(10)None of his arguments seemed to me to hold water .

原译:我认为他的论据似乎一条也盛不住水。

改译:我认为他的论据似乎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11)The commander's order must be obeyed to the letter .

原译:司令官的命令必须按字面服从。

改译:司令官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服从。

(12)All right,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the social amenities,let's talk turkey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

原译:好了,大家既然完成了社交礼仪,那就让咱们谈谈火鸡真正发生了什么吧。

改译:好罢,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咱们就来认真坦率地讨论实际发生的事情吧。

理解英语习语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英语中有些习语表面上看来同汉语中的某些说法十分相似,但意义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因此,翻译时要高度警惕这类“假朋友”(false friends),切忌望文生义、不求甚解造成误译。例如:

如同对单词的理解一样,译者在理解英语习语时,一方面应勤查词典和其他参考书,弄清其基本含义;另一方面须借助于习语所处的特定语境,根据上下文及逻辑关系确定有关习语的具体意义。

第三,弄清句子结构,明辨语法关系。

要把每句原文译得忠实准确,必须弄清句子的结构,辨明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否则就会由于对句子结构及词语之间语法关系的曲解而使译文的语义含混或表达有误。前面例(3)“原译”的错误正是由对句中两个定语从句的性质及修饰关系的误解造成的。再如,下面几例“原译”中的错误就是将原文中的动补关系误解为动宾关系所致:

(13)They parted good friends.

原译:他们告别了好朋友。

改译:他们友好地分了手。

(14)Alexander smells vodka.

原译:亚历山大闻了闻伏特加酒。

改译:亚历山大身上闻起来有股伏特加酒的气味。

(15)John finished a poor fourth in the Boston primary.

原译:约翰在波士顿初选中做完了可怜的第四项。

改译:约翰在波士顿初选中得了一个可怜的第四名。

(16)Standing there,you would make an easy target.

原译:站在那儿你会做一个容易做的靶子。

改译:你站在那里会成为容易击中的目标。

一般来说,学习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理解英语正常的基本结构通常不会有多少困难。但在遇到一些特殊的变异结构时,稍不留神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下面就针对其中几种尤其值得重视的英语句子结构(包括分隔、省略、倒装结构)进一步举例加以说明。

(17)He was convinced on the basis of what had by then appeared that there would be a lot of trouble ahead.

原译:他确信那时已经出现的情况的基础,前面还会有不少麻烦。

改译:根据那时已经出现的情况,他确信前面还会有不少麻烦。

(18)Imagine the effect on a reasonably advanced technological society,one that still does not possess the bomb,of making it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of supplying sufficient details to enable the thing to be constructed.

原译:设想一下对一个技术上相当先进的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一个目前尚未拥有核弹,但可以使它意识到这个可能性,意识到能提供足够详细的情况使核弹得以制成。

改译:设想一下,使一个目前尚不拥有核弹但技术上相当先进的社会意识到拥有核弹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足够的详细情况,使核弹得以制成,那将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上述两例的原文中都含有分隔结构。所谓分隔指的是本应紧密相连的句子成分却由于修辞、韵律等方面的需要而被拆开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分隔的语言成分包括主语与谓语、系动词与主语补语、动词或介词与宾语、宾语与宾语补语、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等。假如翻译时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分隔结构,往往就会使译文张冠李戴,意思与原文大相径庭。上面两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例(17)中谓语动词convinced与其保留宾语that从句被介词短语on the basis of分隔;而例(18)中的effect与作为其修饰语的两个of介词短语分隔。正是由于未能有效地辨析这些分隔结构,造成了两例原译中的误译。

除了分隔结构外,英语句子中的省略有时也会构成影响理解的障碍。倘若不予以充分重视,同样也会导致理解性的翻译错误。例如:

(19)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of which he is a part and through this to mankind.

原译: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通过这样到人类中去。

改译: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通过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对人类负有责任。

上例原文中的to mankind前面省略了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原译未能确切理解导致误译。改译对这一省略心领神会,补充了“负有责任”四个字,使译文通顺自然、准确达意。再如:

(20)Potato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tarchy food in temperate countries and bananas in tropics.

原译:土豆是温带国家淀粉食物的重要来源,香蕉则在热带地区。

改译:土豆是温带国家淀粉食物的重要来源,香蕉则是热带地区淀粉食物的重要来源。

同理,这句中的bananas和in tropics之间省略了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tarchy food。能否辨析这一省略结构无疑是理解、翻译全句的关键。英语句子中的省略现象远不止以上两例所涉及的类型,译者应当积极利用所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借助于上下文的有用线索,弄清被省略的成分,求得理解的准确,并且区分在译文表达上的不同情况并加以灵活处理。

另一种可能带来理解困难的变异结构是倒装结构。英语句子的正常结构采用主语+谓语(+宾语)的自然语序。但是,出于一定语法结构的需要或者出于特殊强调、上下文衔接和句子平衡等修辞上的需要,这种自然语序经常被改变而形成各种倒装结构。当然,前一种倒装结构,即语法性倒装,一般并不构成理解上的障碍;经常引起理解困难的可能是那些为各种目的有意倒装的句子结构。如不充分注意,同样也会因为理解不当而导致误译。例如:

(21)To this are added the data on expected royalties,tax rates,etc.,including their probable variation.

原译:为此,这些数据要加到预期的矿区使用费、税率等上面,包括他们的变化。

改译:在这一项上,还要加上预期的矿区使用费、税率等及其可能变化的数据。

这个例子的原文为了避免头重脚轻采用了倒装结构。to something是与add something固定搭配的介词短语,原译没有正确理解这一倒装句,并且把to this误为目的状语,因而造成错译。又如:

(22)From the shore-line out to a distance which may be anywhere from a few miles to a few hundred miles run the gentle slope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geologically part of the continents.

原译:从海岸线延伸到远处,有一个从数英里 到数百英里的大陆架的缓坡跑道,从地质学观点来看,属于大陆的一部分。

改译:从海岸线延伸入海数英里至数百英里不等的是大陆架的缓坡,从地质学观点来看,它属于大陆的一部分、

本例“原译”一方面由于译者搞错了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的修饰对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未能辨明谓语动词run与主语“the gentle slopes…”由于状语“from the shore-line”前置而形成的倒装结构,因而曲解了原文导致误译。以上两例表明,理解倒装句的关键在于辨析句子成分。具体地说,也就是首先要找对倒装句中的主语,然后准确判定谓语和其他成分。只要句子成分找对了,倒装句理解中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四,了解背景知识,透彻理解原文。

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尽管能够顺利地辨析句子结构、认清语法关系,但仍然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内容。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译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因而无法确切地理解原文中的某些词语,致使译文出现错误或者令读者不知所云。例如:

(23)Green can be count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原译:格林可以受到信赖。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

改译:格林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本例原文含有两个习语,前一个to eat no fish源于一个典故,说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天主教徒反对政府。按天主教仪式,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新教徒拒不履行这一仪式,以表示对政府的忠诚。因此,习语to eat no fish在此意为“忠诚”。To play the game则表示“行为正直诚实”之意。上述背景知识的欠缺正是导致原译错误的根源。再如:

这例中的原译不仅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而且也不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我们尽管平时都未加防备,但并没有被太阳光线烧死。导致这种误译的原因也许在于译者在理解这句原文中忽略了有关的背景知识,即地球周围那厚达数百公里的大气层反射和吸收了太阳发出的高能射线,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能够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由此可见,充分的背景知识是确保理解准确的重要因素。又如:

(24)The objects inhabiting our universe range from the very familiar area of the earth and its moon to the strange pulsars,neutrons stars and black holes on the fringes of our perception.

原译:银河系的星体繁多,包括人们非常熟悉的地球及其卫星,以及陌生的脉冲星、中子星,直至我们理解为边缘上的黑洞。

改译:我们的宇宙中星体繁多,包括人们非常熟悉的地球及其卫星,以及陌生的脉冲星、中子星,直至处于我们认识边缘上的黑洞。

此例原译中有两处误译同背景知识有关:其一,our universe(我们的宇宙)远大于银河系,后者只是前者的一小部分;其二,将black holes on the fringes of our perception译成“理解为边缘上的黑洞”既有悖原义又不符合实际。事实上,黑洞是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暗天体,常被作为晚期恒星的一种模型。但是目前,黑洞仍然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人们对黑洞的认识还谈不上很深入,只能说是“处于……认识边缘上”。

既然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就须充分注意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有效利用。同时,在翻译中遇到有关知识的问题时,应当发扬锲而不舍、努力钻研的精神,穷根究底,以求甚解。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向行家求教,切实掌握所需知识,以获得对原文准确而透彻的理解。 oW01AjECHC6kn6vUlFz1SIKKRLCMmxrSRfv7Hjz34Oyv7sokVsOtyanlaGflTb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