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规划实习的室内工作方法

规划实习的实地调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目的是为室内的规划方案编制提供大量的依据。实地调研结束后将进入室内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调研者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开展专题研究与规划方案的编制。室内工作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以相关专业理论以及学科前沿为依据,结合具体事物探讨其发展、演变及趋势,同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以及如何去规避或解决这些障碍。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因果分析法

因果性是自然界现象之间普遍的和基本的联系,因果分析法是对引起某一现象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规划实习过程中调研者需要分析区域的自然、经济及社会等诸多因素,找出诸要素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调研者在分析旅游形象主题定位时,需要对规划区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在对旅游路线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确定城市性质时,需要对城市功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等进行分析。

2. 比较分析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调研者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一些难以定量分析但又必须量化的问题,调研者常常采用比较法。如:确定新区或新城的各类用地指标可参照相近的同类已建城市的指标;控规中确定城市用地的开发强度可以参照周边已开发的城市地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可以参考同类旅游资源的成功案例等。

3. SWOT分析法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调研者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通过对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区域旅游规划中,调研者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往往采取SWOT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发展目标、方向以及目标市场等。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调研者通过采用大量的数据,并结合一定的数学模型,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所处的地位与状态等。

1. 频数和频率分析

频数分布,又称“次数”,指变量值中代表某种特征的数(标志值)出现的次数,一般以频数分布表的形式表达。在规划调研过程中,调查所得数据的分布状况,经常采用频数分布来分析,例如人均居住面积一般是按照一个区间来统计的。

频率分布是指一组数据中不同取值的频数相对于总数的比率分布情况,一般以百分比的形式来表达。例如,调研者在对规划区人口老龄化进行分析时,计算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

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函数处理,其中一个因素为控制因素即自变量,另一个为预测因素即因变量,主要用于对事物变化的预测。回归分析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是利用两个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对多个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构造数学模型。例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期末的人口预测、景区游客预测等都可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在规划区时间序列上的综合评价、城镇体系发展评价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有较多的运用。

4.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即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例如,在城乡规划中,调研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当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出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5.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在规划方案的编制中,该方法常常用于各种地理要素分类及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划分等方面。

6. 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在规划方案的编制中,该方法常常用于产业部门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7. 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是用分数维度的视角和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客观事物,也就是用分形分维的数学工具来描述研究客观事物。该方法应用于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及道路规划中道路的空间分布分析。

8. 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是决策系统的静态最优化数学方法之一,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约束条件下,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的方法。即人们如何应用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该方法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以及交通方式安排和交通设施选择中应用较多。

三、模型分析

规划中各个物质因素都在空间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形成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除了用数学模型,文字说明表达外,规划工作还可以用空间模型的方法来表达。

1. 实体模型——两种表达

实体模型即用实物和图纸表达,例如用投影法画的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表达方法有其规范的要求,主要用于规划管理和实施。而用透视法画的透视图、鸟瞰图等,主要用于表达规划的效果。

2. 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主要用于分析和比较

(1)几何图形法。几何图形法是指用不同色彩的圆形、环形、矩形、线条等几何图形在平面图上强调空间要素的特点与联系。该方法常用于功能结构分析、交通分析、环境绿化分析等。

(2)等值线法。等值线法是指根据某因素空间连续变化的情况,按一定的值差,将同值的相邻点用线条连接起来。该方法常用于单一因素的空间变化分析。如用于地形分析,用于交通规划的可达性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大气污染和噪声分析。

(3)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指根据精度要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方格网,将每一个方格网的被分析因素的值用规定的方法表示(如颜色、数字、线条等)。该方法常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此法可以多层叠加,常用于综合评价。

(4)图表法。图表法是指在地形图(地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玫瑰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表示各因素的值。该方法常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四、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在规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规划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效率。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因特网(Internet)技术、3S技术(RS、GPS、GIS)、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CAD制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1. 因特网技术

因特网技术主要改变了规划中规划师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方式。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规划者可以方便地通过因特网进行静态和动态的信息交流,尤其是交互式双向信息传输,使得信息交流可以跨越空间甚至时间限制。同时,在规划方案编制中,规划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借鉴诸多的规划理念,也可以从中甄选有参考的范例,还便于了解社会公众的诉求。

2. GIS与CAD技术

规划主要是解决空间上的问题,在空间分析及规划布局中,规划者利用GIS与CAD技术可以构造与现实地理空间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可以用数字模型对现实地理空间的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与预测。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如人口、交通、地下管理线等)使规划中所需的信息数字化;规划者利用CAD技术主要是实现规划制图及成果输出等。

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人们借助于各种设备感觉信息空间所反映的现实世界,使规划设计成果的三维动态建模更加方便,设计成果更加形象和直观,更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信息世界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规划者利用GIS空间技术和3Dmax数据导出模块,可实现规划成果的可视化和动态化。 kDd2rcJFyYkFG29nBbP+99qtkBuMJBNJmLdpgIqjAptY0iGPngNd3T8I5phpKm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