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总叙——家庭教育奠基幸福人生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切的教育又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弟子规》集中国数千年家规、家训之大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者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童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人一生,与我们最亲密的地方,就是我们温暖的家。所以自古以来,老祖宗就非常重视我们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人一生,将来能否成就,家庭教育就至关重要。家庭重视了教育,我们的子弟,才能好好地学习。那么,我们家庭教育,首先应该重视什么呢?就是重视品德的扎根。一个人一生有良好的品德,将来才能在世间立身行事,不偏差做人的基本原则、原理,才能做一个好人。

所以,我们翻开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首先重视的就是家庭伦常。那么在家庭伦常当中,尤其重视的是我们的孝道。孝道如何来开显呢?我们再深入地来探讨,就是从家道、家规、庭训。所以过去的人都有家谱,从家谱里头,我们可以探寻、追根,查到我们家庭它是有祖训的,为什么它能代代承传?就是有家庭的教育。

那么家庭教育确实这么重要吗?确实是非常重要。我们回忆小时候,父母、爷爷、奶奶对我们的教育,我们所看到的,经常是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小时候就能在耳濡目染底下,接受老一代的长辈为我们演述人一生应该如何来处人处事。做人的道理,从小就可以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反观当今社会结构,这样的情形,已经少有见到了。

我们也可以想像、回忆,我们小时候,确实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非常热爱我们这个家,平常我们都会以家庭为重。做任何事情,一定会想到父母,想到我的家族,想到我的家业,所以家风、家道,它就可以代代承传。

我们从历史上,从孔老夫子、从范仲淹、从曾文正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家族延续到今天,仍然非常兴盛,那么这也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回想我小时候,我看到家里的厅堂,上面高挂着“四知堂”。一二三四的“四”,知道的“知”,“堂”就是厅堂的堂。在我识字以后,每天我会仰望着“四知堂”,心里老是在盘算着,“四”代表是什么,“知”又是什么?每天想着想着,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问了父亲。我说这“四知堂”,代表是什么呢?父亲摸摸我的头,笑一笑,他说:“你问得很好。”

因为我也到朋友家、同学家去,看到他们挂的堂号,并不是“四知堂”,有西河堂,有锄经堂,有宝树堂,那么这些堂号都不一样,所以引起我心里头很大的疑问。父亲听了以后,他说:“每一家,他的姓氏不同,他的堂号就有分别。”

那么我就很好奇,接着问:“那么我们杨家,为什么叫‘四知堂’呢?”父亲说这个问得很好,它是有故事的,有来历的。

父亲讲道:“咱们杨家,在汉朝时候,有一位当官的大臣,叫杨震,”震就是震惊的“震”,我们平常白话讲地震的“震”,杨震。“他有一次,路过一个地方,要派任去当太守。一天晚上,他过去的一位学生,在夜里头,送来了百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当时就讲道,我一生为人是清白的,你何必如此呢?”

“那么学生讲,这个是孝敬老师的一点心意。当时杨震就非常生气,说你不应该如此,学生就讲道,没有关系,反正只有你知我知,没人知道啊。结果杨震非常生气,而且是疾言厉色地告诉他,岂只有你知我知呢?还有天知地知呢。天地鬼神都知道,怎么只有你知还有我知呢?”

所以父亲就告诉我:“我们做任何的事情,不是只有一个人,或者对方知道而已,天地都知道。”那么我当时因为年纪很小,我就明白了父亲告诉我这个故事,他的用意,就是我们做人要清白。

所以长大以后,我又特别地观察父亲,他很喜欢写书法,在每一幅书法的作品,都盖上了“清白传家”。那么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堂号,自古以来,基本上就是每一户人家,都有的祖训、家规。

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没有这些堂号、家规了呢?其实不然,还是有的。只要我们有意去寻根,都可以寻找到我们老祖宗所留下来,给我们所做的祖训、堂规,甚至是家号。它的用意,就是垂范后世的子孙,让他们都能接受上一代的教诲,把家道代代地承传下去。

那么我们现在,如果我们也很想兴旺我们的家,兴旺我们的家风、家道、家业,或许我们会疑惑,那么我们以什么来做标准呢?在这里,向诸位朋友介绍了《弟子规》这一本书,请看《弟子规》。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我们从它的字义来讲,“弟子”就是指的是学生。或许有人会说,啊,这是小朋友学习的,我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小朋友学了就好。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要把家里的孩子教育好,首先,做父母的,做长辈的,就要来学习,我如何把我的为人处事做得好,我才有能力做好模范,教育我的子女。

所以这个《弟子规》,“弟子”两个字,从家里来讲,我们作为父母的子女,就成为弟子,在家弟子。因为我们上面还有长辈,还有祖父、曾祖父。那么我们在学校,我们就是老师的弟子,老师的学生。我们再广泛地来说,其实,弟子就是泛指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说到,人生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还学不了。所以,“弟子”两个字,应该是扩大来讲,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常规,我们注意了吗?我们每一个人在家里的应尽的责任,应扮演的角色,我们是否都掌握得很好?因为一个家庭的兴盛,必须每一个人在家里都要扮演好他应尽的责任,应负的职责。

我们都晓得,孩子第一任的老师,就是父母。他睁开眼睛,他会讲话,他有表达能力的时候,谁就是他模仿的对象呢?就是父母,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就是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要教好我们的孩子,首先,父母一定要学好《弟子规》。

《弟子规》这一本书,是由清朝李毓秀夫子所汇编。那么《弟子规》的内容,它可以追溯到周朝。我们翻开周朝的《礼记》这一本书,它里头就记载了日常生活很多重要的典章制度。那么在里头也规范了很多百姓可以依循的做人规范,还有道理。所以《弟子规》里头的经文,就有许多都是出自于《礼记》。那么《弟子规》到底是否能成为我们做人,在家或者立身处事的规范,它到底有这样的作用吗?确实是有的,因为它是有理论依据的。

我们翻开《弟子规》,它的“总叙”,就是提纲,它就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头,《学而篇》的第六章,作为《弟子规》整篇课本的一个纲目、纲领。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作为子弟的,在家里,应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谨信”,接着我们如何做人,我们如何做事,如何洒扫应对,就应该要谨慎,要守信用。那么“孝弟”、“谨信”做完,还要“爱众”,也就是要普遍地扩大我们的胸怀,爱护我们周遭的人,与人为善。“泛爱众”,就是泛爱众的意思。

“而亲仁”,我们除了这样以外,还要不断地学习、提升,所以还要接近有德有修的长者,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让我们的生活能更加地提升。最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指出,人生要不断地日日求进步,有所谓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与时俱进,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除了应尽的责任之外,还要不断地学习,自我提升。

那么李毓秀夫子,他就将《论语·学而篇》的第六章,作为《弟子规》的总纲领。所以在“总叙”里头就指引出,人一生,应该如何从家里,然后到外面接触,然后再如何扩大我们的胸怀,如何在一生当中不走弯路,能一路建立起自己的幸福人生大道。

那么接下来,李夫子再把每一句话,每一句的重点,再开显,从“入则孝”,“出则弟”,到“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都列举出来,让我们有依循的标准。

那么这些依循的标准,它不是很简单的,它是综合了从周朝一直绵延到清朝李夫子的这一段期间,收集了历代所有的家训、祖规,等于是把它大地融合,融入在《弟子规》这一本小册子。所以《弟子规》也可以说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者,实在是深值我们人人一册,好好地学习。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把《弟子规》从头到尾地共同来学习、来研究。

【总叙】

首先,我们看“总叙”。《弟子规》刚刚已经跟大家介绍了,“弟子”,就是泛指我们每一个人。那么“规”,“规”这个字是一个“夫”,一个“见”,夫,见,这个字原来的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见解。古人造字非常有智慧,一个大丈夫,一定是胸怀非常开阔之人。那么开阔之人,他的见地,他的见解,往往都可以成为社会人士的一种标准,一种学习的榜样。所以这个“规”的意思,就是规范、规则、示范的意思。

我们再看内容,“总叙”,什么叫总叙呢?我们简单地讲,总叙就是总纲要、总纲领。一件衣服我们把领子拿起来,我们说提纲挈领,这样一件衣服我们拿起来就明白,这件衣服长得是怎样。那么“总叙”也就是开篇,告诉我们它的内容、提要是什么。我们在接受这样的提要,先理解它的大意之后,我们接着才能深入来体察它的内容。

【弟子规 圣人训】

我们请看课文,“弟子规,圣人训”。

《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刚刚已经提到了,《弟子规》是综合了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家训、祖规的集大成者。那么它的开篇,就是用夫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样的《论语·学而篇》的第六章所引申出来的。所以它这里就指出了,这是圣人的教诲。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不仅是中国人所尊崇,全世界的人也都非常地尊敬他老人家。

曾经遇到一位孔氏家族的后裔,她到美国访问,那么当她介绍,她是夫子的七十几代的嫡系后裔。当地的领导听到以后,非常地兴奋,孔夫子的后裔来到了美国访问,当时就以上宾来礼遇她。并且在当地,在当时就升了国旗来迎接她,用很隆重的这种礼仪,来接待孔老夫子的后裔。所以她回到国内以后,她深深地感受到,圣人的伟大,它是恒久的。所以她提到这一段,她更加地明白,我们的祖先所垂范后世的,当他的德行,他的品德,他的风范,足以代代承传,垂范于后世,那么他的后代子孙,都能得到很大的助益。不仅是后裔子孙的荣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那么我们现在也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承我们老祖宗所留传下来,这么好的文化,这么好的瑰宝,我们也应该要代代传承下去。

【首孝弟】

所以我们看到圣人的教诲,首先是哪一桩事呢?就是孝弟,“首孝弟”。我们一生能否成就,不管我们在事业上,在种种领域上,当我们有成就,如果我们的德行,没有跟着一起成长,那么有可能我们成就的事业,就不是最好的事业,就不是圆满的事业。所以夫子告诉我们,人一生最重要的,一定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在家里头,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呢?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过去“孝”这个字,它的造字就是一个“老”,一个“子”,老在上,子在下,代表的是子孝。子女应该要孝顺父母,子女应该要背负着父母,要承传父母的教诲,我们祖辈的教诲,这样才是孝的表现。

所以人有孝,有孝心,很多善事、善业才能开显出来,所以古人教育我们“百善孝为先”。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善事,莫不从孝开始。

所以人生应该要懂得,做人的根基就是在孝道上面。我们应该要深深地体会到,父母自从我们出生以后,他对我们的养育,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一生至爱的付出,恩德比山高,比海深,所以我们恪尽子女的孝心、孝行,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不能背弃我们的良心、道德,不能不孝敬我们的父母。所以夫子再再地反复重申,做人处事的第一个要件,就是要从孝亲、事亲、顺亲开始。我们读到了《弟子规》,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一个孝顺的子女了呢?

“弟子规”,“弟子”两个字,就是泛指我们每一个人。“规”,就是规范、规则。也就是说,《弟子规》这一本书,它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典范,做人的人生指引,或者参考。这一本书,它的历史背景非常地久远,从周朝一直绵延不断,到了清朝,由李毓秀先生把它汇编成目前的《弟子规》。

我们从“总叙”里头可以明白,“弟子规,圣人训”,这个圣人的训诲,也就是孔老夫子的教诲。所以《弟子规》它的“总叙”就是从《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夫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这一句话来作为我们立身行道,为人子弟这一生当中应恪遵的教诲。作为《弟子规》总篇的开头。所以我们明白,这一本《弟子规》它不是泛泛的经典,它是有理论的依据,它是有圣人代代承传的轨迹可依循。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在家里,不能恪尽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顺之道,那么他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事呢?所以古人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一切的善事都是要从孝道作为原点,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因为一个人没有孝心,他怎么有可能为众人服务,为社会承担责任呢?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家,没有对父母尽子女应尽的责任,他又如何能为社会尽忠职守?所以孝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国安、家邦、兴盛的最主要的一个关键。因为孝道的承传,才能安定社会,才能促使社会的繁荣。所以我们也读到了很多,历史上有很多的故事流传至今。譬如说《二十四孝》所记载的故事,从周朝一直到清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孝顺故事,它都是成为每一个朝代,大家所学习的一个榜样。

孝顺父母,它是天经地义之事,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过去时代所讲的,我们现今就不需要。过去的太阳如此,过去的月亮一样明亮。当今太阳、月亮还是一样正常地运行,正常地照耀宇宙天地。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忽略了,老祖宗所留传给我们的宝贵的道德教育,宝贵的孝道传家的精神。

那么“首孝弟”,我们明白了,做人做事最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一位恪尽子女应有的责任,那么就是从“孝”开始,从“弟”开始。

“孝”,我们如何来尽孝呢?“弟”,我们又如何来做到“弟”呢?在上一节里头,我们把“孝”简单地介绍,就是一个“老”再加一个“子”,就是子女背着我们的父母,背着我们的上一代,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承传祖辈的教诲,承传父母所教育给我们的。这样我们能承担起家业,能担当起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所给我们的教训。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历史上留传至今还非常有名的大家族,譬如说孔夫子的后代,至今已经传了七十余代。范夫子,范文正公,范仲淹先生的家族承传至今也有千年了。这些都是很有名的家道的承传,家风的延续。

那么“弟”呢,就是要我们做到能友爱兄弟姐妹。在家族里头,我们都能与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和睦共处,相互地尊重,大家都能共同承传祖辈的教训、家规,这样我们的家业才能兴盛。

有了同胞之爱,有了家族之情作为基础,扩而大之,我们的社会才能一片欣欣向荣。在汶川大地震里头,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之爱,确实发挥了我们民族的大团结,我们民族的这种仁爱精神确实发挥了极点。从这里我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家族的力量是这么庞大。而我们民族精神,这样仁爱,这样的存心,这样厚道,都源于我们还承传了我们老祖宗所留给我们的家训、祖规、家道以及风范。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这一份荣耀,也有这一份责任,再把我们的祖先所留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我们还要继续地承传下去。

【次谨信】

那么有了“孝”,有了“弟”,作为我们为人的德行根基,接下来我们所要体现的,就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标准。那么为人处事有标准吗?当然有。在《弟子规》里头,就提到了“谨”跟“信”。“首孝弟”,就是首先我们要做到“孝”跟“弟”,“次”的意思就是接着,第二,我们应该做到怎样。

我们都晓得,人一生,假如我们没有受教育,我们没有学习,我们没有礼节,我们很粗鲁,没有受到良好的规范,那么在社会上就很难立足了。所以这里就提到了,与人相处,与众处事,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后面的经文会一一为大家讲解。但是这个“谨”,还有这个“信”,我们如何粗略地来探讨一下,“谨”跟“信”,对于我们这一生,是不是影响至关重要呢?在此地,我也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向诸位朋友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人生一定要把“谨”,作为我们一生很重要的一桩事来看待。譬如说,我把“谨”就把它归纳为有十点,“十谨”,对于我们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谨言”。言语我们要谨慎,假如我们讲话不谨慎,随便信口雌黄,那么人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当然就会对我们不信任,所以谨言很重要。

我们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言语确实对我们这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最简便的沟通桥梁,无非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不小心,都可能造成彼此的误会。言语的不谨慎,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言语很随便,就会造成彼此不尊重。

就拿夫妻来讲,不要说夫妻已经结婚十年二十年,就可以用随便的言语相互来对待,这是很不好的。虽然这么熟稔,相处了一辈子,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互地尊重,相互地体谅。这样我们每天的言语都能如沐春风中,让每一个周遭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用言语就能带给大家幸福美满。

尤其是在当今的家庭里头,子女所学的,子女生出来以后他看到的,假如父母都能以温和的言语相互对待,那么我们的子女,他的言语也会呈现有礼节,也很温和。假如我们的对话是粗暴的,是疾言厉色的,我们的孩子也会向我们学习。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这是第一个“谨”。

第二个“谨”,要“谨行”,我们的行为一定要谨慎。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的行为呢?因为人的一举一动,他不可能单独自主。在家庭也好,在社会上也好,我们的行为都会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到他人,我们的行为很粗鲁,也会让别人对我们起了很不好的印象,我们与人相处就会有障碍,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我们的行为也要特别地谨慎。不好的行为,不好的习惯,我们都要随时随地地体察,自己是不是行为有超越了呢?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有伤害到别人呢?假如我们能把“谨”这个字,牢牢地谨记于心,那么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得罪别人。这是第二个“谨”,“谨行”。

第三个“谨”,就是“谨身”,我们的身体。在《孝经》里头,有这么一段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这一部经典,短短的只有千余个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头《十三经》最短的一部。它是由孔老夫子以及曾子的对话当中节录,把它记录下来。

人立身行道,一生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孝道。所以《孝经》里头就记载了,从天子以至于庶人,就是一般的老百姓,应该如何恪尽自己的职责,如何来尽孝道,有一个规范,有一个标准,让我们来学习,来效法。所以《孝经》这一段话就成为千古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懂得珍爱我们的身体,要明白照顾自己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孝道的开始。

天下父母心,哪一个父母不关切子女身体的健康呢?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习,如何在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当中,关心自己的健康情形,留意自己身体的状况,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身体任意地受到伤害,来过度地使用它,不爱护它,不加以保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爱父母所给予我们的这个身体,我们千万要积极地向上,善用我们的身体好好地学习,这样才是恪尽子女孝道的第一步,也就是爱护我们的身体。这是第三个“谨”,“谨身”。

那么接下来,什么“谨”也很重要呢?就是学习,叫“谨学”。

我们生下来之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就会特别地关心,从小除了有家庭教育,除了奠定家庭教育以外,我们还有学校的教育,还有社会的教育。那么到学校学习,我们应该学什么?父母应该给予子女选择最好的学习方向以及目标。因为孩子那么小,他什么都不明白,就好比一张白纸一样,我们给它染成红色,它就成为红色。他也像海绵一样,我们给它水分,它就照单全收。所以父母给子女在他幼年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孩子应该给他学什么。做父母的,我们在一生当中,什么是我们一生所应该学习的呢?而这个学习的精神,我们不应该离开了学校,就不用学了。即便我们离开学校,做人处事我们还是要继续地学习,提升我们人生的境界。

所以子女在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应该给他选择能奠定他一生基础的好的品德,学完以后,能增进他一生的扎根的基础为主。所以我们可以给他学习圣贤的教诲这一类的经典,从小建造他良好的德行。那么我们也可以再指引他学哪些以后,可以真正地对社会将来能有贡献。我们千万不要指引他将来学了以后学偏了,学岔了,这样就不好了。

那么学习,我们也应该要选择,哪些是适合他学习的,是不是他的个性,他现在的年龄段是不是值得他现在就学。假如我们太早给他学习,反而是障碍了他。因为一个人,他的学习精神,先天来讲,每一个人都有向善好学的精神。但是假如我们给他学偏了,也会造成他格格不入,与父母甚至产生对立、矛盾。所以“谨学”,我们为孩子选择他的课业、选择他应学的方向,做父母的一定要谨慎考虑,千万不要追着潮流,追着时尚。我们应该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他的天赋,不要强求他来学习,这样就不好了。这是“谨学”。

那么我们学习完了以后,将来一定要在社会上来工作,那么“谨业”也是很重要,选择行业也是要谨慎。有道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那么选择行业,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类的呢?应该要选择“正业”,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对社会是有益的,是有贡献的,我们不要选择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这个是“择业”,我们也要谨慎。

因为一个人,能把自己的长才发挥出来,能把自己的才艺贡献给国家社会,也是我们尽孝的一种表现。所以父母的期待,国家社会的期许,我们在选择行业,也一定要谨慎。当这个行业不好,我们一定要立马下定决心,不要再从事这样的行业,戕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下一代。所以“谨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谨业,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一定有很多的朋友,所以接下来,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是不是要谨慎地交往呢?当然,一定要谨慎,所以“谨友”也是非常重要的。孔老夫子在《论语》里头有告诉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也有“三友”。好的朋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有一句话说“近墨者黑”。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接近不好的朋友,在他的影响底下,我们可能就受到身心的污染。

那么这一些朋友,做父母的不能在家庭教育当中,来谆谆告诫我们的子弟,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我记得以前有一位家长,她非常地开明。她说,我的孩子在上了初中以后,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多了,呆在家里就越来越少了。她也是很担心,怕她的孩子交到不好的朋友,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这个妈妈就告诉她的儿子说,你班上的朋友,妈妈也很想见他,妈妈除了有你这个孩子以外,你的朋友,妈妈也会当成是像他的母亲一样,也会喜欢他。你能否把你的朋友也带回家来?让妈妈也多能关心他们,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成长。

妈妈提出以后,这个儿子就邀请了班上的朋友,让妈妈来跟他们有机会相处,了解青少年他们想的是哪些,如果有偏差了,作为妈妈,她就用她的爱心来引导这些孩子,来劝解这些孩子,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所以“谨友”这一块,在我们家里的子女,他们的交友情形,为人父母的,应该要谨慎地做一个把关者,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不会因为交友不慎而堕落。

除了“谨友”以外,我们还有哪些“谨”呢?后面还会陆续为大家介绍。

上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人生有“十谨”,这“十谨”当中,前面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六谨”:谨言、谨行、谨身、谨学、谨业、谨友。接着再为大家介绍四个“谨”。

为什么“谨”这么重要呢?因为人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让我们遇到重大的挫折,而措手不及。假如我们能牢记《弟子规》所教我们的“谨,信”,那么我们在人生当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缺陷,避免很多的风雨。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谨婚”。我们在结婚之前,都会先透过交往,彼此了解以后,才有可能论及婚嫁。那么在过去的社会里头,都是以媒妁之言,父母为我们主张了婚姻大事。那是过去的时代,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所以青年男女都会向往着,自己来选择自己终身的伴侣。但是,假如我们没有几桩事情,来资助我们选择良好的先生或者妻子,那么我们这一辈的幸福,就有可能误入了困境,因此我们择偶的对象,就必须要特别地谨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选择我们一生最良好的伴侣,值得我们一生托付之人,值得一生为我们付出之人?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来了解怎样择偶,才能让我们一生迈向幸福的殿堂。因为结婚不是儿戏,结婚之后,我们要承担的更多是我们的责任。上要承传我们的家业,祖先所遗留给我们的家道、风范,我们作为子女的,一旦成家之后,我们还要把家庭的家业再承传下去。所以古人告诉我们,成家接着就要立业,所以我们选择配偶,就特别要注意了。

我想,大家都希望我们选择的对象,一个是老实忠厚,一个是贤惠明理。老实忠厚可以作为我们终身的依靠,可以对家庭负责任,这是作丈夫应有的气概。那么贤明,贤惠明理,是一个做妻子的应有的德行。能贤惠才能相夫,才能教子,才能侍奉公公婆婆;能明理,在家庭才能很明确地指导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所以在透过交往的时候,作为女子的,可以考量、考验对方,他是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会不会挥霍,他说话讲不讲信用。他在工作上能否承担?这些都是我们跟他交往时候所应该谨慎、细心地观察。我们可以从他细微之处,可以来了解,我们交往的这一位,未来的对象,是不是一个良好之人。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外形为主,应该与内才相应,有好的品德,作为他一生可以值得我们托付,这样才是最好的幸福保障。

那么我们选择妻子,我们就要知道,贤惠的太太,她一定不是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不做。如果她所呈现出来的是心胸狭小,不爱做家事,不爱与母亲学习,在家里饭来张口,茶来伸手,是一个娇滴滴的,像一朵鲜花一样。那么假如我们男士所追求的,是这样的美娇娘,那么你就要知道,往后的日子,你要盘算清楚,娶了以后,如果是温室里的花朵,那么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呢?她如何能跟你一起奋斗,能跟你一样胼手胝足,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呢?所以英明的男士朋友,我们在择偶,我们应该以贤惠明理为主,同时也要是一个顺亲孝亲的女儿,这样的女子,可以值得作为我们一生携手努力的伴侣。

如果我们只重视容貌,那么将来的路子,可能会一路走来相当地艰辛。因为人生,夫妻是很长久的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们应该以品德为重,而不是以容貌为主。容貌会老去,但是品德却会与时日增,与时俱进。内在的光芒,内在的温和,内在的善良,都足以让我们承传家业,承传祖德之风。

所以在这里,介绍给朋友们作一个参考,我们对婚姻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视婚姻如同儿戏一般。因为结婚双方一定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丈夫有义,妻子要有德,这样的一个家庭,才能经营得幸福美满。假如我们轻率地就结婚,如果有了下一代,因为夫妻的不和,就会造成子女自幼可能失去了母亲,可能失去了爸爸,这是人间极其惨痛的人伦遗憾。

所以我们年轻朋友,在还没有结婚以前,我们就要仔细地盘算,人生的幸福,不是一蹴可及的,是需要经营的。结完婚以后,面对的开门七件事,如何把家布置好,如何养好我们这一个家,都需要审慎地考虑。有了子女以后,我们如何教育他,都需要经过详细地评估,自己现在是不是适合结婚?千万不要赶时髦,周遭的朋友结婚了,自己也心动,随便找一个,草草就结婚,最后以悲剧来收场,这些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谨慎,对我们一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谨婚”。

接下来我们还要记得,能让我们身体健康,饮食特别重要,所以我们也要“谨食”,这个“食”是食物的“食”。我们吃东西不可以随便,这里提供给大家作参考。一个人如果长期偏食,或者长期随意地就餐,尤其是在外头工作的青年朋友,为了赶时间,为了工作,为了在外头接生意,我们的饮食如果不注重它,那么有可能我们长期饮食的不良,对我们身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所以我们对于我们周遭的食物,我们也要注意。注意什么?应该要注意它的卫生,注意不是贪一时口腹之欲,应该要注意这个食物,我们吃下去长期累积之后,是不是有它的后遗症。

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医学的报导,报导现在有“三高”的人越来越多。那我们如何来避免呢?就应该谨慎食物的摄取。应该以均衡的营养,作为我们每天日常三餐,来作为我们饮食最好的调配,千万不要轻易地随便吃东西,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是一种强大的负担。人一生的幸福,首先重在有健康的身体,所以良好的身体,我们也应该从健康的饮食作为开始。提供给大家作参考,饮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两个“谨”是什么“谨”呢?一个是“谨心”,就是我们的心。心是人的主宰,一个人的存心善良,那么他“诚于中”,必将“形于外”,所以他所散发出来的,从他心里头所呈现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个人他是否善良。那么哪一种心,我们不能有呢?比较的心、攀比的心、还有贪求的心。这几种心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这样的陷阱里头而浑然不知。

那么古人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心能让我们产生快乐呢?就是知足的心,还有一颗爱心,还有一颗美好之心,假如我们能存这样的心,那么我们的这一生,我们的周遭,我们的家人,我们彼此在一起,都能得到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这就是我们幸福的人生。

那么假如我们处处有比较、有攀比、有追求之心,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到痛苦中。因为人生“有求皆苦”,无求的心可以让我们身心都坦荡荡的,很自在,很快乐。那么也许有人说,我人生的目标一定要定在哪里,我的位置一定要在什么位置,我今年的业务指标,我定在哪里,我一定要往那里来追求。当然人生要立志,人生也要有目标,但是太超越了我们的能力范围,都将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祛除的压力。所以我们仔细想一想,什么样的心情,会让我们得到身心的安宁?什么样的心情,会带给我们生活的压力,同时也带给我们家人、周遭的亲朋好友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心,随时随地的起心动念,我们都要谨慎地随时察觉到,我们的心到底都是安住在哪里?

最后一个是叫“意”,“谨意”。《四书》里头的《大学》讲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有诚意,有所谓的“诚于中,而形于外”。当我们的意念是真诚的,当我们的意念是有爱心的,当我们的意念是处处体贴,关心我们周遭的家人、周遭的朋友,那么我们所散发出来的意念,全部都是好的意念。

大家都知道做生意的人,生意,生意,就是要让大家生起善良的美意。这一笔生意做了以后,当顾客买到你好的产品,都将生起快乐的意念。当我们把这个好的产品推销出去,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顾客的满意,我们自己也充满了喜悦之意。所以我们检点,每天查查自己,我们的意念,是不是每天都能燃起善意、美意、良意?假如我们每天都有这样美好的心意,那么这个人生我们就觉得天天都是快乐的,日日都是幸福的。

这是“十谨”。

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感受到《弟子规》确实带给我生活很大的改变。在没有学习之前,我的生活同样有工作压力,有情绪。但是学了《弟子规》之后,我发觉我的脾气变好了,我的情绪也都能控制住。我周遭的人,越来越欢喜跟我在一起。他们会问我: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你生活能快乐呢?我就介绍了《弟子规》,假如我们能守住人生的“十谨”,那么我相信,我们每天都能过得很如意很幸福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信”。人一生当中无信,不讲信用,这一生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在家庭里头,做丈夫的一定要有信,才能让妻子安心,得到托付。一定要有义,有信,一定背后有道义来支撑他,他对家庭就能承担起家庭的那一份责任。所以人无信,就不能立身于世,所以信用非常地重要。

有一家很大的食品工厂,它每一年都必须跟农夫签订合同,每一年都有固定的产量,收购一定数量的西红柿。突然有一年,许多的农夫不约而同种了非常多,所以这一年的西红柿,市价非常地低,那么因为这一家食品公司,它必须在每一季生产之前,西红柿还没有开花结果之前,就必须要跟农民、果农先签订好合同,一斤以多少价钱来收购。所以当时它已经跟这些农民打好合同了,打好一定的价格。到了盛产收获的时候,才发觉它的价钱高出市价有两倍左右。当时老板底下的总经理、各个部门的人都跟老板反映,我们不可以这样收购,我们这样亏本亏太多了。但是老板说道:“我们做商人的一定要守住商道,不可以背信于农。我们虽然眼前吃亏,但是农夫他也会体谅我们讲道义,以后相信他会种出更好产品的西红柿出来,他一定会反馈我们。”所以老板坚持着,这一季亏损了市价的两倍,还是照合同价钱来收购果农的西红柿。

那么由于西红柿今年的过量生产,所以来年很多果农就受到了教训,就有太多的果农,在今年当中不再愿意生产西红柿。那么这一家食品公司,它收购了这么大量的西红柿,它就是要做西红柿酱。所以它就大量地储存,大量地生产,在今年当中,因为收购了这么多,所以他也制造了这么多。到了隔年以后,从开始收购西红柿,大家突然发觉西红柿的产量太少了,所以很多食品加工厂都找不到西红柿。那么这一家原来收购贵的厂家,恰恰好,他的西红柿全部都派上用场。当时的市场,由于其他厂家都收购不到西红柿,所以当年那一季西红柿的市场,就由这一家食品公司全部给抢收了,等于是这个市场,就由这一家食品公司所占领。

那么这一家食品公司,因为它前面没有跟农夫计较,所以它来年的市场来一个大丰收。后来他们公司整个结算下来,还有更富裕的盈余。因此这个老板在他晚年回忆录里头,他就提到,做生意人一定不可以背信。

人一生不能背信,商人也同样不能背信,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能守住信用为第一,那么我们这一生立身行事,都不会让我们这一生,做出背信背德之事。所以,“信”对我们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也有很多人也会这样想:为什么人会不信任对方呢?还有一桩事情非常地重要。我们也常常听到,有很多人说到,这个人是好人,但是,我们却不相信他有才干能承担这一桩事情。所以这个也延伸出一个道理,当我们的德能,当我们的能力有所不足,不能取信于别人,我们也必须要发愤图强,在应该学习的年龄当中,就应该好好把握我们学习的时机,好好地深入,好好地研究,千万不要让我们宝贵的光阴,就这样失去了。在我们应该学习的时候,就要认真、努力、不畏艰难。多学习,多累积,才能成为我们日后成就的一个根基,这就是“信”。自己要有自信心以外,对别人,我们同样也要让大家能取信于我们。

上面,我们提到了人生需要注意到的有“十谨”,还有我们必须要讲的“信”、“义”,接着再为大家介绍的是“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泛爱众】

我们首先看“泛爱众”这一句话。从字义上看来,“泛”就是广泛,就是普及,也就是扩大的意思。“爱众”,就是爱护我们周遭的人,爱护需要关心的人,把我们的爱心能扩大,能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人一生当中,能成为人,能与我们相处的人,我们都要珍惜。即便是跟我们有一面之缘之人,或者左邻右舍,当别人需要我们的关怀,只要我们有能力,人人都需要发挥我们的爱人之心。

老祖先告诉我们,中国人向来素有“四海之内皆朋友”这样的宽广胸怀。所以特别强调了,人必须要有仁爱的存心,所以这里就以“泛爱众”来拉开,我们做人除了在家庭,应该做好“孝弟”,在人生做好了“谨信”之外,更需要扩大我们的爱心,爱群众,爱一切的万物,这都是属于爱心的扩大。那么我们眼前用一句白话来说,也就是为众人服务,为老百姓、为人民来服务。

我记得,我刚成为公务员的第一天,我去报到的时候,领导这样告诉我:“作为国家的公务员,应该扮演好他的角色,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的群众,付出我们的心力,做好政府与民众之间最好的桥梁。”所以他告诉我,当每一个民众来我们这里办事,我们应该用亲切的笑容来迎接他,用和缓的话语,真正来帮助他,帮助他来我们这里,能顺利解决他所需要我们帮他服务的这个业务。

我当时听了非常地高兴,因为我走出了校门,投入了社会工作,能遇到这么好的领导,在第一天上班就告诉我,一定要扩大我们的胸怀,为民众来服务。

那么假如,我们有富裕的钱财,我们的才干也不错,需要用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财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我们这一生,也会活得更有意义。因为人生不应该只为自己着想,当我们能把爱心,付出于社会的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回报,将会更多,所以古人有讲“施比受更有福”。

所以这个是“泛爱众”,很简单的,人人都可以做到。

【而亲仁】

接下来是“亲仁”。人一生,除了向父母学习,接受父母家庭的教育以外,影响我们非常关键的,就是学校的老师,就是一切的老师。那么人如果没有经过教育,没有经过老师的引导,有可能我们自学当中,学错了,学偏了,而不自觉。所以向着明理的老师,有爱心的老师,是一位有德行的老师,向他们学习,他将可以成为我们终生最好的领航者,将带领我们走向人生的光明面。也因为他的德行,能影响到我们做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工作,在立身、在行事上面,都能因为老师的谆谆诲勉,开启了我们智慧,成就了我们的才干,能让我们做更多的奉献,服务于国家、社会。

所以“亲仁”,就特别重要,要亲近好的老师。好的老师,他影响我们一生,至关重要。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养育的是我们的身体,而开启我们人生智慧的,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师”,这个“明师”不是名闻天下的“名”,而是明白的“明”。

一位好的老师,他会用爱心来引导我们,他会因材施教来教育他的学生、他的子弟。因为他懂得,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奠定良好的学习方向,等到他学完了以后,有可能危害社会,所以亲近好的老师,也是我们一生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

那么假如我们这一生,有可能没有办法遇到,我们所想像当中这么好的老师,我们还可以向谁来学习呢?就是向圣人的经典学习。圣人所遗留给我们的教诲,宝贵的人生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他们用一生的实践,用一生的落实,总结出来的都是非常珍贵的智慧,都足以引领我们走向康庄之道。所以圣人的教诲,我们一生应该多学习一些。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呢?有一次,有一个母亲,她带领她的孩子,来上我们的经典课程。她也是耳闻其他的家长,介绍说孩子给他学习经典,是非常有益处的,所以她领着孩子来。原本她不想来,学习经典有什么好处?她就用怀疑的眼光,向我咨询了几个问题。她说:“这个《弟子规》,是已经很早以前的人所写的,这个我们现在能用吗?《论语》,这是夫子在两千多年前,他与学生的对话,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还用得着吗?”

这一位太太用怀疑的眼神,希望我能给她满意的答复。我就笑笑地跟她讲,我说:“我们在过去,多少都有读到《论语》几句。”那么我就再反问她:“请问你这一生,活到现在,有没有被骗过?”

这个太太露出了笑容:“怎么不可能发生呢?”那么我说:“你被骗,对方一定不是哑巴吧?”她点头,笑得很开心。那么会骗你的人,一定话非常非常会讲,让你听了,你看到的,你眼神对着他,你都会觉得,哎呀,这个人是好人。我这样说了,她也笑着点头。

我说:“那么《论语》里头,《学而篇》的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您读过吗?”这个太太说:“有啊,我过去曾经读过。”那么我反问:“您有没有体会?”

她一下愣住了,我接着就再说:“‘巧言令色’,为什么会‘鲜矣仁’?这个鲜就是少有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会骗人的人,他能讲得天花乱坠,他能用巧妙的言语骗取你,得到信任,能讲得让你非常开心,都是因为他有所求,他有利害关系,他才会这样,先取得你的相信。”

“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讲到了,我们与人相处,当我们遇到很会讲话,很会讲巧言之人,也就是说,很会博取你欢喜、快乐之人,你千万要注意,这样的人,有可能是有失厚道,存心不良之人。”

我这样讲了以后,我再告诉这位太太:“假如我们人生,能多了解圣贤所教诲我们的经句,几句话,我们在必须要用到的时候,能把它反复地回想一下,都可以化解我们可能发生的危机。都可能让我们在困境当中,能得到心情的缓解。”

我这样一说以后,这个太太马上能明白,我所说的这个经典,对我们这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她就非常地高兴,她说:“老师,你怎么说,我就怎么配合。我的孩子每天应该要读多少,我一定配合老师,在家里先做好监督的工作。”那么这也就是“亲师合作”。假如父母亲能与老师一起合作,共同来教导我们的子女,我们的子女在这样的成长底下,他会学得更安稳,每一步都会走得更好。

所以“亲仁”非常重要,有好的老师可以亲近,是我们一生的幸福。好的老师,好的长者,都是我们向他学习的榜样。我们千万不要擦肩而过,千万不要把好的机缘,就这样轻易地丧失掉。一个人一生,能谦卑地向长辈学习,也是我们积累福分的一个基础。为什么呢?因为长辈他一生所学的,一生所走过的人生路程,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作为人生立身处事很好的榜样,有很好的例子。那么我们透过他们的教诲,我们才不至于走了很多的弯路。因为很多智慧的累积,都是来自于经验,来自于我们亲身的实践,我们可以轻易地,就能得到长辈、老师的指导,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自己有没有谦卑、向学的精神。假如我们没有谦虚好学的精神,长辈也不可能和盘托出,来教导我们,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我们学习的态度。这是“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接下来是“有余力,则学文”。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应尽的本分,做好了以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向上提升,来充实我们的人生,让我们人生的境界,能可以更加地提高。让我们的境界提升以后,能带给我们家人,我们周遭的人,也一样同我们一样地提升。所以有空余的时间,我们一定不忘随时随地地学习。

我个人也是非常喜欢学习的人,即便我工作非常忙碌,但是我特别喜欢的是,随身携带小本的书,小本的笔记本。无论到哪里,看到墙上挂的,或者有很好的格言,我一定马上记下来,抄下来,回去以后再誊到笔记本上,随时作为人生的箴言,人生的座右铭。

人一生,不可能没有别人的教导就能成就。我们假如仔细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周围的物,甚至一切的植物、动物,如果我们能细心地体会,到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植物一年四季的生长,经过风雨,经过烈日,经过寒冬,它们年复一年,它们经过这样的风雨的日子,它们一样生生不息。所以我经常看到白雪挂在、铺在植物上面,我就在想,它们身上披着雪白的雪花在上面,假如是人,那么我们每天晚上,立在这样的大地上,人怎么堪受得了呢?所以在这个时候,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会写下我的心得,我应该要向万物来学习。

我也经常抬头仰望飞过的小鸟,它们雪白的翅膀,展翅在空中翱翔,也想到,它们一年四季,就披着这样的羽毛,夏天同样是一身羽毛,冬天亦复如此。而再想想我们,一个夏天,艳阳高照,我们就热得不得了,在冷气房里头开着冷气,我们才觉得受得了。在严寒的冬天,我们会感受到,这么冷,赶紧开了壁炉,赶紧开了暖气,赶紧来取暖,但是看看我们周遭的小动物,同样的羽毛,一年四季,它们没有选择,却能安然度过它们的一生。

所以每每我看到小鸟飞过,我就感触很深,也会把这样的感触,带给自己“阳光上的提升”。什么是“阳光上的提升”呢?就是要勉励自己,一定要坚强,不论我们遇到人生什么样的风风雨雨,都一定要坚强地度过。要学着万物的一切,来提升自己,来帮助学生,帮助家人。所以我最喜欢在我的皮包里头,经常放着笔记本,经常放着小本的“口袋书”,随时随地,有空就拿起来读一段,读两句,这样对我们的做事、处人,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而人生的智慧是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假如我们停在那里不好学,就自满了,那么有可能我们自己在退化,都不晓得。所以我也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说到,我们在关心别人的同时,我们要真实的帮助他们能得到益处。那么帮助他们,不一定只有财力,我们的内才,我们的学识,我们丰富的人生经验,都同样可以帮助别人。因此,每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都应该利用闲暇的时间,不要忘记一定要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能升华起来。让我们在观察万物当中,随时提升,开启我们的智慧。所以,“余力学文”非常重要。

那么假如我们再有多余的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学习一些才艺,作为我们子弟在日常生活当中,能抒发情绪,缓解他们功课的压力,以及工作的负担的压力。所以夫子也讲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艺”,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艺术来讲解。

人是有情绪的,人也是感情非常丰沛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不忘记我们随时也要放松自己,让自己能在工作繁忙,课业繁重底下,得到一种舒缓的管道。所以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定心,去除我们心浮气躁的毛病。

假如我们能唱孝亲的歌曲,善良的歌曲,同样可以启迪我们身心灵美善的一面,唤醒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以及对周遭朋友的关怀之情。所以艺术方面有多种,但是我们也要考量,以经济、实用、简便、好学为主。这样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简便的方式,才能让我们随时都能学习,都能因为有了它,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舒解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学来,就会觉得相当地容易,而不会感到学习上有挫折,有学不下去的感觉。因为人只要有毅力,都可以把一桩事情学得很好。所以“余力学文”,我们应该牢记着,人生的提升,一定要多学习,除了增广见闻以外,我们还要扩大爱心,我们也应该在待人处事上要记得,要谨慎为要,做人也必须要讲信用。

那么有了这些,更重要的,我们还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做一个能敬上的父母,这样我们一生,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保障。最后,我们再把“总叙”,一起来读一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以上就是我们“总叙”的部分。现在时间已到,谢谢大家! EZyJXwenS91nMuPPtJBAUXdOGQI5263tbsEL+0+5NBoNmVJOQnBSDKYwsa8dax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