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塑造完美性格

脱胎换骨的性格修炼

完美的性格是完美生活的前提,是成功的序曲。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我们去塑造和锤炼。

1.从清心寡欲到大胆追求

我们的民族曾经大力提倡和推崇过“清心寡欲”,从庄子的“虚无主义”,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从儒教的“重义轻利”,到佛教的“四大皆空”,无不要求人们放弃追求和进取的雄心。这些东西结合到一起,构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又久远的思想渊源。古人修身养性,常把“清心寡欲”奉为信条之一;怀才不遇的文人骚客,也常以“清心寡欲”来平息意中不平,冲淡心中失意。至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制度下的旧式农民,则更要时常用“清心寡欲”来进行可怜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贫穷把旧式农民的愿望压制到最低的生理限度,愚昧使他们无所求,封建专制更使他们不敢有所求。他们无力同自己的命运抗争,一小块土地便是永恒的乐园。如果风调雨顺,那是上天的恩赐;一旦徭轻赋薄,则更是皇家的仁慈。“清心寡欲”不仅使他们在最低生理限度的生活下,获得一点点可怜的欢乐和慰藉,而且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也是他们避免遭祸的一种武器。凡事知足、随遇而安以至逆来顺受,是封建专制时代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而一切与之相反的思想、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对古圣贤之言稍有微辞,就是“异端邪说”。因此,旧式农民有着十足的胆小怕事心理,一代接一代的长辈们,无不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训诫和管教后辈。就这样,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文人墨客的渲染称颂,加之平民百姓世代相传的“祖宗遗训”,竟使得“清心寡欲”久相流传而不息,并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深刻地浸透到民族心理素质之中,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当然,“清心寡欲”未必就是恶德。对于那些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清心寡欲”不啻为一副有效的良药。清心寡欲,能使想入非非者现实一些,使贪婪之徒清廉一些,使牢骚满腹、常怀不平的人心情平静一些。对这部分人来说,确实有必要提倡一下“清心寡欲”。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却很难说“清心寡欲”是一种美德,它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没有出息的。清心寡欲就意味着放弃追求和进取,意味着停滞、守旧和无所作为。它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活着的动机,没有生活的激情。它是希望的泯灭,进取动力的干涸和社会活力的衰竭。如果,现代青年都来“清心寡欲”,人人无远大志向和追求,那么,我们的民族就将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不允许我们“清心寡欲”。今天的世界,技术革命、知识更新、旧传统的破灭、新文明的兴起,正如浪潮般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是全面创新、奋力进取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生命在于进取,使命就是创新,一旦停止追求和进取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抛到后面。因此,我们要有进取的雄心、创新的欲望,在不停顿的追求中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并在为社会奋斗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完善。

今天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也不允许我们“清心寡欲”。竞争就是实力的较量、进取步伐的较量,它无情地把一切惰性的人、不思进取的人、无所作为的人抛在后面。竞争使无为者屈辱,无能者恐慌,无所事事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连一天舒心的日子也过不上。如果说,在过去相对静态的社会,“烦恼皆因强出头”,那么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正好反过来,“烦恼皆因不出头”。落在竞争的后面,你就不得不品尝弱者的滋味,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弱者所带来的一切心理痛苦。

从心理上说,“清心寡欲”起源于对自身的消极保护。它既是对自己无法达到境界的一种自我解嘲,也是对环境过分妥协的产物。它的本意无非是想通过“清心寡欲”来减少以至避免追求中的烦恼。因而就其本质说,它与其说是自我保护,倒不如说是自我贻害。与之相反,大胆追求、永不知足的精神,则来自跳出了个人狭隘眼界的远大抱负和历史的、社会的责任感,来自对自身力量的十足信心和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不必用“清心寡欲”来为自己竞争中的无能寻求自我安慰,实际上正是这种消极的心理束缚了你的才智的发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力量和智慧的矿山。不管你现在显得怎样平凡,怎样微不足道,你都可以是奇迹的创造者。这里的关键,在于你必须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而永不停息地开掘你自己富饶的矿藏。摒弃“清心寡欲”的精神枷锁吧,你的灿烂前程就在你的“大胆追求”之中。

2.从谨小慎微到敢于冒险

“诸葛平生惟谨慎”,在我们的传统民族性格中,对谨慎是十分推崇的。

谨慎,确实是我们办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了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跌的跤就肯定要少一些。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未来的形势常常不是很明朗,过于强调小心谨慎,以至于处处谨小慎微,就会吓得我们不敢行动。因此,当代人既要有谨慎的性格,也要敢于冒险。

冒险,曾经是一个不怎么光彩的名词。头脑简单者,曾给这个词添上鲁莽的色彩;利欲熏心者,又曾给这个词添上投机的色彩。其实,冒险和成功常常是相伴的,尤其是现代,冒险精神更为竞争所必需。我国目前处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而冒险就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种时代精神。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不同,在商品经济下,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市场,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乡村与家庭。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正如马克思所说:“交换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本身,就是商品生产者。”如果生产者不敢冒险,那他不仅失去了成功的希望,而且也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这是因为,商品经济就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就是非胜即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不敢冒险,其实也是一种消极冒险。在市场经济中不可能完全克服经济因素中的自发因素,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冒险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的一种时代精神。

纵观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繁荣,都与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分不开。冒险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冒险家从事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同时,历史经验也表明:如果缩手缩脚,即使有比别人更新的思想,也只能错过机会,成为过时的东西。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就有许多怀有新颖思想和见解的学者,因为缺少勇气,而被神学禁锢了自己的创新成果吗?如果没有哥白尼、布鲁诺那样勇敢的科学家,荒诞的“地球中心说”不知要延续到何时。科学的巨大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都需要有一大批敢于冒险者充当开拓者。我们国家当前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开拓创新的时代,这就更加需要冒险精神。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全靠我们自己去摸索。没有一大批敢于冒险的开拓者,我们的改革事业就将难以前进。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冒险则成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很多情况下,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就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孙悟空之所以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就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群猴都不敢进的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诸葛亮敢于在大军压境之际,大摆空城之计,惊退司马懿,虽有计谋在胸,但若无几分冒险精神,也不敢为。当今社会所涌现出来的许多改革家,所面临的不是连年亏损的企业,便是濒临破产的工厂,或者是穷得叮当响的山村,搞不好,非但国家财产付之东流,而且个人声誉也毁于一旦,没有冒险气概谁肯为之。沿着平安坦途走路的人,很少是创立大业的。平庸的人喜欢按部就班,安于无功无过。敢逾常规、敢冒风险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瑰丽的业绩。

敢于冒险,就要坚决摒弃甘居平庸的心理。人生,应当如大海的波涛,既有高高的波峰,又有深深的波谷,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谱写激昂的人生之歌。没有风浪,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又有多少荡人心魄的力量,有多少可以引起自豪的成分呢。对于强者来说,“无险不足以言勇”。因此,一个真正的强者,厌恶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渴望冒险,希望在生活中掀起巨浪,喜欢充满传奇色彩的浪漫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不敢冒险,正是区别强者和弱者的标志之一。

要想冒险,就不要害怕失败。愈是称得上冒险的行为,失败的危险性就愈大。那也不要紧,敢于冒险,就是敢冒失败的危险。在改革之年,一大批热血青年踏上了改革之途,他们之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全国有一批成功的厂长、经理,也有更多的想成“家”而未能成“家”的行动者,这并不奇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再证明,成功和失败像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只许成功降世,不许失败诞生,也就等于扼杀了成功。马克思早就指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要保险绝对成功才可去做,那么创造历史也就太容易了,天下哪有此等容易的事!所以,一个外国企业家一语中的地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当然,这里说的冒险并不是像赌徒那样,完全把宝押在“运气”上。冒险不是靠碰运气,而是靠理智。倘若一点可能性也没有,就冒失轻率地干起来,这就不是冒险,而是盲动,有时简直近于自杀。冒险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准备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因此,有60%以上的把握,就应当机立断,敢于大胆地去行动。

3.从含而不露到毛遂自荐

中国人爱把“含而不露”看做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至于自己,尽管你已做出许多成绩,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华,也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招来非议。人们喜欢恭顺谦让者,因此,“毛遂自荐”的故事,听起来总不如“三顾茅庐”那样入耳。勇于表现自己才华的人,也总不如“谦谦君子”那样受到欢迎。

然而,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一味地做“谦谦君子”,却有可能成为一大缺点。竞争就是要“竞”要“争”,就是要敢于去和别人一比高下。

今天的时代,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敢断敢行的作风。时间那么宝贵,人们忍受不了那种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谦逊”,不要听那种婆婆妈妈、“弯弯绕”式的“自谦之辞”。你行,就来干;不行,就让开。故作姿态的“谦虚”,完全没有必要。在现代社会,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首先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来直去,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

社会变革的加快,加速了知识更新的步伐。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才能和精力都受时间的制约。错过了时机,知识就会贬值,精力就会衰退。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自己的黄金时代,抓住机会,大胆地、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总是“含而不露”,那就会贻误时机。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发现你时,也许早已错过了时机,你的知识和特长已经成为过时的东西。在知识骤增的今天,不管你怎样“学富五车”,也只能在短短时间内保持优势,能不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获得施展的舞台,将成为决定你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人才济济的社会,可供社会选择的人才很多。你既然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有谁还愿意放着明摆的别的能人不用,而来花时间考察了解你呢?而且,既然存在着竞争,对于机会,别人就不会同你谦让,而会同你竞争。一旦你失去被选择的机会,别人就会捷足先登,而你只好自叹弗如了。

有人把勇于表现自己的胆识与才华同“出风头”联系在一起,这显然是不对的。主动进取,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不是出风头,而是对自己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的负责。有些真知灼见,你不宣传,别人就不知晓。有些对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的创新见解,你不宣传,也就无法得到推广。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人们只知道贝尔发明了电话机,殊不知在贝尔以前,早有人发明了这类装置,不过当时人们不理解这种发明的社会意义,不予理睬,而这位发明人也就就此撒手了。贝尔发明电话机后,遭遇也并不比这个人更好,但他却顽强地向人们宣传自己的发明成果,像“马戏团”那样到许多城市去表演。在实在行不通的情况下,又办了个“贝尔电话公司”,最后才把电话推广开来。倘若没有贝尔的“自吹自擂”,电话机怎能进入人们的家门?可见,勇于表现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坏。恰恰相反,这正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品德。在这里,当“谦谦君子”是没有必要的,你就是自己的“伯乐”。

勇于表现实际上是推动人们进取向上的一种心理动力。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默默无闻,谁都想使社会知道自己的存在,想在历史上或多或少留下一点影响。这是推动人们奋发图强的一个动力。历史表明,一个社会只有当它的成员能够普遍地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充满活力的。

4.从沉默寡言到能言善辩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机敏灵活、能言善辩的活跃分子。羞怯拘谨、笨嘴笨舌、老实巴交的人,在现代社会不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些人很有知识,就是因为缺乏“嘴巴上的功夫”,因而不受人们的欢迎。有些人专业水平很高,工作做得很出色,但表达能力却很差,言谈拘谨慌张,逻辑思维混乱,一讲话就语无伦次,虽有好的经验、好的见解,但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也有的人,文字修养不够,工作很好,但写不出一篇有水平的论文,既不利于宣传见解,也不利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这种人在现代社会很难吃得开。现代社会注重口才,谈恋爱也好,谈生意也好,当服务员也好,会不会讲话相差太远啦!如果你很会说话,首先就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假如你善于说服别人,那就说明你有水平,办事情就会更加顺利。

不要以为“能说会道”仅仅是嘴巴上的功夫。有人认为:只要有真本事,嘴巴笨一点怕什么?其实,什么是真本事呢?“嘴巴硬”就是一种真本事。自古以来人们成就一番事业,都需要有一番口才。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者卢梭、孟德斯鸠,美国发动与领导黑人解放运动、进行南北战争的林肯,起草《独立宣言》的杰佛逊,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是杰出的演讲家。另外,一些自然科学家如伽利略、布鲁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也是杰出的演讲家。再以我们中国来说,先秦时代的孔、孟、老、庄,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家,统统是杰出的演讲家。秦朝李斯以辩才著称。汉朝学术会议——白虎观会议和盐铁会议,参加会议的人都是一些雄辩者。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在东吴智激周瑜、舌战群儒、说服孙权,靠的也是自己的雄辩才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梁启超,以精彩的演说而闻名于世。一部《孙中山文集》,收录的大部分是孙中山的演讲词。“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学生们慷慨激昂的演讲,对于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起过巨大的作用。周恩来同志机敏的辩才,使国际上多少政治家为之倾倒。面对这些事例,难道说能言善辩不是一种真正过硬的本领?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频繁,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之一。作为现代人,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还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自己。不仅要以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作贡献,而且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就职业而言,从事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日齿伶俐、能言善辩是一项基本的素质;法官要使罪犯认罪伏法,律师要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少不了一番辩驳;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揽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需要口才。在日常交往中,有口才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话题讲得生动有趣,口笨嘴拙者讲的内容即使很好,让人听起来也索然无味。有的建议,有口才的人一说就通过了,无口才的人却无法获得通过。改革是除旧布新,要改革,就必然会遇到论辩和论战。如果一个人满腹经纶,却由于口才不佳,表达不清,又怎能使自己的观点为他人所接受?

如何让自己更坚强

在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具备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坚毅勇敢、冷静顽强、有胆有识、一往无前的英雄豪气。相反,许多人倒显得十分软弱和拘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哈默那样,到竞争最激烈的前沿去拼搏、去冒险。在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勇气、魄力、创造力和自信力的时代,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1.面对失败——顽强

坚强的性格,首先表现为不怕挫折和失败,能够经受数十、数百乃至成千次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能矢志不移、不屈不挠、顽强不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而且,失败常常专与强者作对。原因很简单:低的目标容易达到,弱者胸无大志,目标低,几乎不经过什么失败就能如愿以偿。而越高的目标难度就越大,失败的机会也自然就多。有的人渴望成为强者,却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便偃旗息鼓、罢手不干了,因而最终只能和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

有人认为:经受住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钢筋铁骨般的坚强意志,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上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纯来自忍受,而首先是来自明智和豁达。忍受失败的毅力,主要来源于对失败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强者认识到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失败里面就包含着成功。他们把开拓新路中遭遇到的失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有着足够的精神准备。他们也认识到一次失败即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因而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败打倒的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不如说是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失败看做一种不幸和灾难,在事情刚开始之时,就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兵家”,做什么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十分脆弱。

许多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表面上的失败从长远看来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们看来,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划分,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到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前进过程之中。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没有真正失败。功亏一篑,亏就亏在心理的失败上。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失败是环境所致,你是一个失败的强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到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失败者和成功者这几个字很难恰当地用在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总是在变的人身上,它们只能描述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情况。此时的成功可能连着彼时的失败,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另一项工作的成功。对事情只作“成功”和“失败”的机械划分,这是十分有害的。

爱出风头的人,错误地认为荣誉不能和失败连在一起,似乎承认了失败,就玷污了荣誉,一遭到失败,就感到丢了面子。因此,在失败面前,他们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认主义,硬撑面子;或者怨天尤人,怪天怪地。这种人看起来十分要强,实际上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经有不少怀有宏图大志的人,就因为一次失败,而把以前所有的胜利一笔勾销,彻底垮了下去。有一位大学生各门功课皆优,只因一次歌咏比赛中唱“砸”了,竟觉得无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对谁也没有责备的遗书,告别了人间。无疑,他想在各方面成为“强者”,却经不住一次“打击”,因而实际上成了十分软弱的人。古人早就说过:“能胜者能不胜谓之勇。”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安然处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鲁迅当年曾经感叹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许多人在看到强者的成功时,羡慕不已,嚷嚷着要敢于冒风险,却对自己行动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失败都沮丧不已,这决算不上“大丈夫”的行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要害怕和失败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说:“如果我不会出错,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国有一家鼓励创新的企业,鼓励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失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如果你不心甘情愿地接受错误,你就不能创新。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就拒绝了成功。”这里所包含的,就是胜和败的辩证法。

还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败,是因为不懂得到底怎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失败除了带给他沮丧以外,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东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败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败从不会让人高兴,但你一旦学会利用它,它就会为你做出积极的贡献。比起重复过去的成功来,失败是个更好的老师。重复过去的成功不见得使你学到新东西,而失败则肯定能给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从一个组织得一团糟的聚会中学会怎样组织一个成功的聚会,你也可以从一系列失败的方案中理出比较可行、比较成功的方案。总之,只要你动脑解剖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益,你就能更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

如果我们对失败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失败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失败打倒,屡经失败而不悔的顽强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2.面对厄运——刚毅

坚强的性格,也表现在遇到困难、挫折、不幸和打击时,能够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顽强地生活下去,不屈地和厄运抗争。一个人在面临不幸时的刚毅程度,是衡量其性格坚强性的重要尺码。

刚毅的性格是强者所不可缺少的。晋朝有一位叫羊枯的人说过:“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居八九。”这话不无道理。在生活的海洋中,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地驶往彼岸的情形是很少的。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事业上遭到失败,这些都有可能发生。当不幸的命运降临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唉声叹气,自叹“时乖运蹇”,自认倒霉,这是一种态度。在打击和磨难面前,仅仅停步于无休止地叹息,不会帮助你改变现实,只会削弱你和厄运抗争的意志,使你在无可奈何中消极地接受现实。

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态度。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承认自己无能,这是意志薄弱、缺乏勇气的表现,也是自甘堕落、自我毁灭的开始。用悲观自卑来对待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挫折打击自己,是在既成的失败中,又为自己制造新的失败。在既有的痛苦中,再为自己增加新的痛苦。

怨天尤人、诅咒命运,这又是一种态度。现实总归是现实,并不因为你埋怨和诅咒它而有所改变。遇到不幸的事,就恶语诅咒、怨天尤人,这是最容易的,却是最没有用处的。埋怨和诅咒人人都会,但从埋怨和诅咒中得到好处的人却从来没有。事实上,在诅咒之中,真正受到伤害的并不是诅咒对象,而只是诅咒者自身。

鲁迅说得好:“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遭遇到不幸,我们就应表现出鲁迅所说的那种“伟大的胸怀”,鼓起勇气,振作精神,以刚毅的精神同厄运进行不屈的斗争。

没有一个人生而刚毅,也没有一个人不能培养出刚毅的性格。我们不要神化强者,以为自己成不了那种钢铁般坚强的人。其实,普通人所有的犹豫、顾虑、担忧、动摇、失望等等,在一个强者的内心世界也都可能出现。鲁迅徨过,伽利略屈服过,哥白尼动摇过,奥斯特洛夫斯基想到过自杀,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成为坚强刚毅的人。刚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间并没有千里鸿沟,刚毅的人不是没有软弱,只是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软弱。只要加强锻炼,从多方面对软弱进行斗争,那就可能成为坚强刚毅的人。

性格的刚毅性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孕育在切实的劳动中,成长在和困难的斗争里。一方面,困难愈大,斗争愈艰巨、愈持久,愈能培养和锻炼刚强的性格。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也能锻炼人的刚强。刚强意志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长期磨炼、潜移默化的结果。战斗英雄们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刚强,并非来自战场上一时的冲动。而是,在英雄平时的生活中,在他们成千上万的日常小事中,就已经包含着刚强性格的因素了。

达观的心态能使人刚强。人们常说对伤心事要想得开,什么叫“想得开”呢?也就是要从伤心事中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些人遭受挫折时,往往心眼太窄、太死,老从一个角度去看伤心事,越看越伤心,越想越泄气。一个人在痛苦不堪时,应当从自己的痛苦和伤悲中跳出来,放眼社会,这样,你就会看到自己那一点痛苦不过是千百万人都要碰到的一件很平常的事罢了。或者,把眼光放远一点,从漫长的人生长河看今天,那就会感到人生坎坷寻常事,现时的挫折不过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弯路。随着视野的开阔,观察角度的更新,你的眼光就能超越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看到更远的未来,生活的色彩在你眼里也必将逐渐明朗起来。

3.面对困难——勇敢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但会迭遭挫折,而且还会遭逢困难和艰辛。

困难只能吓住那些性格软弱的人。对于真正坚强的人来说,任何困难都难以迫使他就范。相反,困难越多,对手越强,他们就越感到拼搏有味道。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有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怕困难的。但若碰到太多的困难,感到“对手”太强大了,则往往被慑服。其实,人生的主宰就是人自己。失足者也好,残疾者也好,失恋者也好,落榜者也好,只要自强不息,均可挖掘出生活的甘泉。多少人过不了困难关,因为他们首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们怕自己、怕病、怕死、怕舆论、怕苦、怕累、怕吃亏,加上懒惰、急躁、拖拉、推诿等等内在的弱点和外在的困境齐相呼应,内外夹攻,毅力岂能有不瓦解之理?要想过好困难关,首先要过好自己这一关。拿出你的勇气来,不怕天,不怕地,不管什么困难,“来吧,咱们较量一番!”有了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敢心理,就有了征服困难的精神力量。

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勇气,有赖于和困难拼搏的心理准备,有赖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许多人在困境之中变得沮丧,是因为他们原先并没有“和困难打交手仗”的心理准备,当进展受挫、陷入困境时便慌张起来,或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或四处诉苦,到处求援;或抽烟喝酒,寻求解脱。种种做法,只能徒然瓦解意志和毅力,在客观上帮助困难打倒自己。他们既然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结果,一切可以征服困难的可行计划都被停止执行,本来能够克服的困难也就变得不可克服了。还有的人,面对很大的困难只拿出很弱的干劲去克服,当攻不动困难时,便心安理得地寻找理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困难太强大。”这种“自我保护”心理所保护下来的,不是征服困难的责任感和勇气,恰恰是人的惰性。像这种不面对困难而是背对困难的人,永远找不到征服困难的办法。

真正坚强的人,不但在碰到困难时不害怕困难,而且在没有碰到困难时,还积极主动地寻找困难,这是具有更强的成就欲的人,是希望冒险的开拓者,他们更有希望获得成功。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勇敢的航海家辛伯达,他总是去寻求那种与大自然抗争、与海盗搏斗的惊险航行,而恰恰是这些经历使他应付危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使他一次次大难不死,安抵目的地。在生活和事业中,千千万万的强者,不正是从克服他们自己面对的困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就吗?

坚强地对待失败和鲁莽地对待失败是有区别的。坚强的人一方面不怕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度重视困难,冷静地、深刻地研究和解剖困难,分析它的原因,理智地寻找征服它的途径。这种明智的态度可以大大地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有一种人面对困难,虽然具有勇气,但只是莽撞行事,横冲直撞,看起来很坚强,实际上不但无济于事,有时还会导致进一步的失败,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这种貌似坚强、实质上软弱无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困难就会成为磨炼我们坚强性格的一块磨刀石。中国有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的环境,最能磨炼人的素质,增强人的才干,对人的性格有着特殊的锻炼价值。日本的系川英夫认为:“养尊处优的环境是产生不了新思想的,甚至可以说,处于优越环境的人往往会日趋堕落。险恶的环境,需要人去顽强抗争的环境,对产生新思想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险恶的环境正是使人锻炼成长的最大动力。”因此,对于困难我们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把我们锻炼得更加勇敢。

4.面对目标——坚定

性格的坚定性,表现在行为上能够服从自己统一的、主导的、具有长远性、稳定性的目的。也表现在为了达到目标,情愿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长期地、不倦地、毫不动摇地向目标行进。

性格的坚定性对于从事任何一项长远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拿破仑说过:“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也说过:“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我国古代“愚公移山”和“铁杵磨针”的故事,都说明了坚定的性格对于取得事业最终胜利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向目标锐进的坚定意志,他的劳动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成效的。许多人在事业上遇难而退,半途而废,以致功亏一篑,其教训就在于缺乏坚定性。有时看来,成绩决定于个人的能力和有利的环境条件,而事实却不完全是这样的。当然,谁也不否定能力的作用。可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如果他不善于系统地、顽强地工作,而是摇摆不定、犹犹豫豫、五分钟热度、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即使他有超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达到既定目标。

坚定的性格,能够使我们的精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地为之奋斗,从而把我们的努力用一根主线连接起来,使我们的成果得以在一个方面累积起来。性格不坚定的人,往往容易随波逐流,造成精力的耗散;前后的努力连接不起来,到头来是到处撒了一点胡椒面,在哪个方向上都没有获得成功。

坚定的性格,能够帮助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一般说来,人们取得的成就和他所克服的困难成正比,克服的困难愈大,成就也就愈高。性格不坚定的人,碰到大的困难就裹足不前、动摇后退,他们只能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坚定的性格使人在困难面前毫不动摇,顽强前进。他们能够征服大的困难,因而往往取得大的成就。

坚定的性格,可以增强人们的勇气和力量。性格坚定的人是坚强勇敢、无所畏惧的,无论阻力多么强大,无论环境显得多么困难,他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一定要把认准了的追求坚持到底。

坚定的性格,使人显得有骨气,充分显示出做人的尊严。性格坚定的人目标明确而坚定,不是非驴非马、非此非彼、模糊不清,也不是朝三暮四。只要他认准了是正确的追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懈地为之奋斗和献身。在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时候,他坚如磐石,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决不见风使舵,放弃目标。

坚定的性格,使人能够灵活而又具有“主心骨”。坚定并不排斥灵活,而是和灵活相辅相成。建立在坚定性格基础上的灵活,才不至流于轻浮。而和灵活融合到一起的坚定,才不至变成固执。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只有把坚定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人,才能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固执己见,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坚定的性格,还来源于自己的首倡性和独立性。所谓首倡性、独立性,就是习惯于不依赖别人,而是依靠自己的独立分析和判断,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并果敢地加以执行。具有首倡性和独立性的人,办事才能有主见。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提出要做的,或自己认为应当做的,就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如果仅仅是别人叫做的,或者看到其他人做才跟着做的,那就容易动摇,不易坚持到底。缺乏首倡性和独立性的人,办事无主见,易受别人影响,人们能很容易地说服他放弃自己的意见,他们办事情也就不可能保持坚定性。

坚定不同于固执。如果拒绝别人的任何影响,毫无根据地对抗来自别人的一切,或者明知行不通,还是不顾一切地蛮干到底,那就不是坚定,而是固执了。坚定和固执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不论怎样明白的论据,要劝说固执的人是很困难的。但意志坚定的人,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被说服。固执的人,虽然看起来很坚定,实际上却正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他一方面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拒绝别人的劝告,另一方面行动又常常跟自己的理智相抵触。他不善于使自己的行动服从理智,而是感情用事,理智不能战胜感情,行动不能冷静深思,可见这种固执与坚定的性格毫无共同之处。坚定会帮助一个人成功,而固执则会毁掉一个人的成功。因此,我们在培养坚定性格的时候,一定要把坚定和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做那种顽固不化的“死心眼”和“固执狂”。

5.面对选择——果断

果断,是指一个人能适时地采取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并且彻底地实行这一决定,在行动上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踌躇和疑虑。

果断的性格,能使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克服不必要的犹豫和顾虑,勇往直前。有的人面对困难,左顾右盼,顾虑重重,看起来思虑全面,实际上茫无头绪,不但分散了同困难做斗争的精力,更重要的是会销蚀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果断性在这种情况下,则表现为沿着明确的思想轨道,摆脱对立动机的冲突,克服犹豫和动摇,坚定地采纳在深思熟虑基础上拟定的克服困难的办法,并立即行动起来同困难进行斗争,取得克服困难的最大效果。

果断的性格,能够帮助我们在执行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克服和排除同计划相对立的思想和动机,保证善始善终地将计划执行到底。思想上的冲突和精力的分散,是不果断的人的重要特点。这种人没有力量克服内心矛盾着的思想和情感,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尤其是在碰到困难时,往往长时间地苦恼着怎么办,怀疑自己所作决定的正确性,担心决定本身的后果和实现决定的结果,老是往坏的方面想,犹犹疑疑,因而计划老是执行不好。而果断的性格,则能帮助我们坚定有力地排斥上述这种胆小怕事、顾虑过多的庸人自扰,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集中于执行计划本身,从而加强了自己实现计划、执行计划的能力。

果断的性格,可以使我们在形势突然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地分析形势,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对计划、方法、策略等等做出正确的改变,使其能迅速地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优柔寡断者,一旦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时就惊惶失措,无所适从。他们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做出决策,而是左顾右盼,等待观望,以致坐失良机,常常被飞速发展的形势远远抛在后面。

可见,果断的性格无论是对领导者,还是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和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果断的性格,产生于勇敢、大胆、坚定和顽强等多种意志素质的综合。

果断的性格,是在克服优柔寡断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人有发达的大脑,行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但过多的事前考虑,却往往使人犹豫徨,陷入优柔寡断的境地。许多人在做出决定时,常常感到这样做也有不妥,那样做也有困难,无休止地纠缠于细节问题,在诸方案中徘徊犹豫,陷入束手无策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这就是事前思虑过多的缘故。大事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然而生活中真正称得起大事的并不多。况且,任何事情,总不能等待形势完全明朗时才作决定。事前多想固然重要,但“多谋”还要“善断”,要放弃在事前追求“万全之策”的想法。实际上,事前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结果却常常是一个真正有把握的办法也拿不出来。果断的人在做出决定时,他的决定开始时也不可能会是什么“万全之策”,只不过是诸方案中较好的一种。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他可以随时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使原来的方案逐步完善起来。“万事开头难”,许多事情开始之前想来想去,这样也无把握,那样也不保险。当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顾虑,真正下决心干起来,做着做着事情就做顺了。

果断的性格,是在克服胆怯和懦弱的过程中实现的。果断要以果敢为基础,特别是在情况紧急时,要求人们当机立断,迅速地执行决定。比如在军事行动中就需要这样,因为战机常在分秒之间,抓住战机就必须果断。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样需要果断。大方向看准了,有七分把握,就要果断地下定决心。

果断的性格,要从干脆利落、斩钉截铁的行为习惯开始养成。无论什么事情,不行就是不行,要做就坚决做。生活中不少事情确实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遇上这样的小事,就不必多加考虑,大可当机立断。否则,连日常的生活琐事也是不干不脆,拖泥带水,又怎么能够培养出果断的性格来呢?

要果断,还必须经常地排除各种内外部的干扰。果断不是一时的冲动,它必须贯穿于行动的三个环节(确定目标、计划和执行)。在确定目标的时候需要进行各种动机的斗争,这时果断表现为能够抑制和目的相反的意向,抑制错误的动机,保证做出正确的决断。但在决断做出后,还会有许多因素不断地动摇我们的决心,如舆论、压力、困难、各种诱惑,等等。周围的人们可能会对我们的决心评头论足,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压力都有可能使我们对已经做出的决定发生动摇。并且,在执行决断时排除内外干扰的果断性,有时比确定目标和初下决心的时候的果断性还要难。因此,在执行决定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果断性的培养。要养成决心既下就不轻易改变的习惯,不要让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因素干扰我们的决心,把自己弄得手足无措。

果断并不等于轻率。有人认为,果断就是决定问题快。实际上,在情况不要求立即行动,或者对于行动的方法和结果未加充分的考虑就仓促地采取决定,这并不是果断,而是轻率、冲动和冒失,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种表现在优柔寡断的人身上可以观察出来,因为深思熟虑对于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来说,乃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所以总想力求尽快地从其中解脱出来,他的行动常常是仓促的、急躁的、莽撞的。果断的人采取决定时的迅速,和意志薄弱的人的仓促决定毫无共同之处。

必须把果断和武断加以区别。有的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遇到事情既不调查研究、也不深思熟虑,就说一不二地定下来,贸然行动。从表面上看,好像果断得很,可实际上却同果断南辕北辙。果断并不排斥深思熟虑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恰恰相反,正因为多想、多问、多商量,才能使人们对事情更有把握,从而更加果断。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人,有果断的外表,无果断的实质,往往把事情办坏,是我们应当尽力加以避免的。

开朗性格从哪儿来

性格形成不单纯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它还有着广泛的社会因素。这就决定了不能离开群体的活动而追求个体的完善。个体的完善只有在群体的活动之中才能实现。因此,性格培养必须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必须到广阔的社会活动中去塑造自己。

而要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性格培养,我们首先必须具有开放性的性格。所谓开放性性格,就是密切注视外部世界,积极进行社会交际,随时准备吸收社会上一切有益的新的观念、新的思潮和新的信息。在开放性的社会中,开放性性格是使我们适应时代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1.善于活动,长于交际

开放性性格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活动,长于交际。也就是说,能够迅速和周围的人们建立起融洽关系,很快地沟通人际间的感情,善于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鼓动别人和自己合作。对周围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能很快地了解,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广泛的社会交际,是保持自己和社会联系的最重要的渠道,对于了解别人,了解社会起着一种“窗口”的作用。通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自由地互通消息、交换情报,可以更快和更深刻地洞悉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大量的社会信息,诸如文艺活动、社会新闻、市场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新变化,等等,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社会交际活动中得来的。看书看报也是取得信息的渠道,但是这种渠道只能提供信息海洋中有限的一部分,而且要经过编辑、印刷、发行过程,流速较慢。而社会交际则是跳过了印刷过程的消息渠道,流速自然要快得多,容量也要大得多。

社会交际活动,使人对外部世界反应丰富多彩,可以使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学到新的知识,从而扩大知识面。交际活动使人加入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从而可以弥补专业狭隘化的局限性,并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通过处理各种事情和与各种人打交道,能够锻炼和提高人们观察、应变、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幽默、机智、敏捷、乐观、合群等性格特征,都和善于交际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像列宁、萧伯纳、鲁迅等等机智幽默、豁达开朗的人,全都是交际广泛的社会活动家。在现代社会,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如不具备交际能力,就不能有效地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甚至择偶谈对象,姑娘们也大都喜欢在性格开朗豪爽的小伙子中觅取意中人。这些都说明,开放性性格已成为现代人性格的重要要求。

社会交际也是人们相互沟通感情的桥梁。通过彼此交往,增进了解和相互信任,既可以更好地和人融洽相处,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感情、钝化或淡化某些无谓的矛盾,有着积极的意义。人生在世,总免不了有一定的烦恼和忧愁。即使是无忧之人,如果把他一个人关在黑屋子里,时间久了他也会产生恐惧感。相反,如果一个人有广泛的交际,有很多的朋友,“知音时相勉”,有了苦闷,朋友就会给他带来安慰和力量。社会交际还有着满足心理需要的功能,像青春期的反孤独需要、安全感和归宿感的需要、自尊心和表现欲,等等,都只有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敞开心灵,坦诚相见

善于交际,是开放性性格的外在表现;而心灵敞开,则是开放性性格的内在表现。

一个人交际范围的广度,反映着他性格开放的量的方面。而心灵敞开的程度,则反映着他性格开放的质的方面。积极与人交际,但并未敞开自己心灵的人,显然有开放性性格的表象,但是却没有开放性性格的实质。

敞开思想,坦诚相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高节奏所需要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成一项工作最讲究的是效率。我们的性格如果过分内向,就会妨碍和他人的正常交往,并给工作带来很多不利。比如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如果一方说话时保留的成分很多,那么,另一方就不能对他有较好的了解,因而对今后的相互协作就会带来困难。性格豁达,做事就爽快,个人生活的节奏也就跟上了时代生活的节奏。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人们不但在相互了解上,就是在谈情说爱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就是说,双方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一些,而两者之间的了解则要很深,感情也要很深,如果没有开放性性格怎么能行呢?现在,社会上大龄青年找对象难的问题很突出,其中恐怕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性格过于内向的缘故。既然你那么内向,那么喜欢掩盖自己的内心,那么在这个高节奏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了解你呢?

人们在性格上要追求和时代相适应的“开放美”,敞开心灵,坦诚相见,不要使自己城府太深,人为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削弱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现代社会,精于世故,使人莫测高深的人,没有人愿意与之交往。思想沟通、信息交流都是双向对流的,你能给别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别人才愿意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你能有新的思想启发他人,他人才愿意和你进行思想交流。城府过深的人,“见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既然你对别人净是虚语搪塞,别人在同你的交往中毫无收益,又有什么必要同你交往呢?城府太深,实在是自我孤立的愚昧之举。自我封闭造成的孤寂、单调、沉闷和由此而产生的狭隘、浅薄、偏见,会扼杀青春的生命。当人生被顽固的封闭思想盘踞着灵魂时,自己的空间便越来越小,犹如置身于一个狭小的、荒无人烟的孤岛。在这个孤岛上,即使有超人的聪明才智,也无法在狭窄的空间里开阔视野,扩展思维,丰富自己的灵感和想像,一切天赋和灵感都会因此而窒息。

敞开心灵,坦诚相见,本来是人们相处中最基本的情感要求,没有一个人不希望所有和自己相处的人都能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但人就是这样怪,一方面要求别人和自己相处时敞开心扉,另一方面自己在和别人相处中又要掩盖自己的内心。应该说,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而是一种被扭曲了的非正常心理。被扭曲的原因,当然也有曾经受到感情伤害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是出于一种对他人过于防范的狭隘心理。对他人没有基本的信任,人们之间也就难以敞开心灵、真诚相处了。“人对人是狼”,这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霍布斯刻画的谋取个人私利、互相敌视与仇恨的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是地狱”,这是萨特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对人与人关系的悲观描述。“人对人是上帝”,这是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对人与人关系的带有空想性的描述。对我们来说,人对人既不是“豺狼”、“地狱”,也不是“上帝”,人对人就是人。人的感情有相通的一面,人与人之间既不是天然亲密的也不是天然敌视的。我们对于他人既不要过于天真,也不应当过分地心存戒备。你和他人缺乏了解,可能正是你性格过于闭锁的结果。你对人敞开心灵,别人也会同样回报给你以信任。只要你胸怀坦荡,心地坦然,你就容易和他人建立起亲密融洽和相互信任的关系。

性格的闭锁性,产生于一种狭隘的自私心理。这种人如果有了某种经验或新的思想,害怕被别人学了去,因此采取自我封闭的办法,好像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优势,实际上却同时也拒绝了别人的长处,这就难免转化为落后。显然,这是一种退步的措施,而不是进步的措施。封闭,是衰败的开始;而开放,才是生机勃勃的。萧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实际上,思想交流不仅使人各获其二,有时还会发生质的变化。人的思想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活的东西,它需要不断地触发和丰富,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有的时候,你对某个问题苦苦思索,得不到答案,一经和那些学有专长的人讨论一番,便恍然大悟,这就是思维共振产生了新的效应,这种新效应是由众人知识和思想的结合而产生的。知识只有在开放和交流中才是活的,如果我们有了新的思想和见解,拿出来交流吧!在各自心灵的王国和知识的领域之间,相互发放通行证吧!这将使他人受益,也将使你自己得到提高。

3.胸怀宽广,兼容并包

开放性性格,不只是对相同的观念体系开放,也包括向不同的观念体系开放,向异己的心态开放。有一种人,对于知音,对于朋友,对于志同道合者,有一种开放性的态度。而一碰到不同的观念体系,特别是碰到相反的主张,便关闭起心理交流的大门,甚至采取一种抵制和讨伐的态度。这种对于不同观念的“排斥异己”正是心理的开放性不彻底的表现。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性性格的人,是不存“门户之见”的,他胸怀宽广,愿意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思想,而不只是拘泥于一种思想。他并不害怕思想观念上的异己力量,恰恰相反,他对这种和自己观念相去甚远甚至相反的看法能够做到兼容并包,并认真地、饶有兴趣地分析和研究这些看法。这样,至少能使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使异己的观念有时只不过是一种谬误,他也会因此而从一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获益匪浅。人们的思想,只有在各种思想的比较和互补中才能丰富。在经过不同观念的融会贯通后,思维才能进入更高的睿智。

开放性性格,必须以一种富于弹性的心理为基础。也许,只有富于弹性的头脑,才能实现高度的开放。所谓“弹性头脑”,就是不呆板、不机械、不僵化。缺乏弹性的头脑,不能容纳“异己”的观念,一切和自己观念不相吻合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它就像一个过滤器,经它一“过滤”,大量虽有价值但和自己观念不同的新鲜思想都被拒之门外,这就使得对新思想的吸收,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有的人看问题常常带有一种“门户之见”,分为“你的思想”、“我的思想”,争论问题,提出方案,总是希望自己的思想战胜他人的思想。因此,不是积极地吸收对方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而是努力论证自己的思想,千方百计地对别人的思想加以驳斥。这种对于他人思想盲目的抵制和排斥,严重地阻碍着新观念的吸收和新思想的形成。现代青年在思想观念上也应当拆除门户之见,不分你的思想还是我的思想,应当兼容并包,在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互补中闪耀出新的思想火花,组合成新的思想。

开放性性格,还应表现为对你所不习惯的东西,对某些超出常规的新奇事物,只要它不违背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就要具有一种宽容态度,具备宽广的胸怀。对于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尽管你可能持有异议,但是你不必对它大加指责。各人都有在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的权利。像各种新奇的服装、发型以至迪斯科舞等等,刚出来时,不是曾引起许多人反感吗?但后来都逐步地被人们所接受了。中国人在思维习惯上喜欢“大一统”、“清一色”,看到违反常规的东西便斥之为“奇异”,加以讨伐,这形成了僵化和呆板的个性。有些西方民族是不怎么喜欢“大一统”的,他们认为过于单调就是呆板,喜欢丰富多彩,各有个性。因此,人人都想与众不同,谁也不认为这是怪异。正是这种思维习惯刺激了他们寻求不同点的创造欲望,使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蹊径迭出。现代的中国人,也应当以一种开放性的眼光,对待社会上的新奇事物。要鼓励表现和发展个性,鼓励标新立异,鼓励丰富多彩、与众不同,以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在社会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生动化。

4.思想敏锐,灵活善变

开放性性格,还表现为对社会变化的最密切的关注和最敏锐的分析。性格开放的人,不是凭老经验生活的人,也不是关起门来仅仅从书本中探求如何生活的人。他们热心研究的是现实的社会,他们主要是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中,去寻求适应的途径,寻求和社会相适应的生活和活动方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各方为了跻身竞争前列,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新思想、新办法、新技术、新产品。激烈的角逐和竞争,使社会现象变化迅速异常。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生活于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人们具有最灵活、最敏捷的应变能力,审时度势,纵观全局,于千头万绪之中找出关键所在。权衡利弊,及时做出可行、有效的决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素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能力。谁能最及时地正确洞察社会变化,并能最迅速地作出反应,谁就将走在前头。而头脑封闭、反应迟钝、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会一再地坐失良机。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轻率地追随变化潮流的人,也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造成决策的失误。

在现代社会,如果单向前人讨教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需要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去体会、去总结。对于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前人确实探索过、研究过,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著述,充满了哲理和心得。但是倘若你以为凭了前人的经验之谈,就可以顺顺当当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那就可能要大吃苦头。在多变的社会里,真正的危险不在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在于认识不到变化,或不能把握变化的规律。一个发展节奏加快、组合形式复杂的社会,在不同的人们中产生了不同的际遇:对于那些适应力强的人来说,多一扇门就是多一分希望,多一种变化就多一个机会;对那些适应力弱的人来说,多门等于没门,多机会等于无机会。性格封闭的人,不能把握社会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无法对这种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在多变的社会中就会处处碰壁,撞得鼻青脸肿而找不到出路。加速旋转的生活舞台,可能产生一种离心力,把一些不适应的弱者甩出去。

怎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呢?首先,在思想上对变化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各种新的东西犹如市场上的各种货物,琳琅满目,相互竞争,供你选择。新的生活潮流如同长江之水一浪推一浪,滔滔不绝。如果以迟钝的、保守的眼光看待和对待今天的生活,就势必会被不断向前的生活新潮流远远抛在后面,从而成为一个“不识时务”或“不合时宜”的人。其次,在心理上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不拘泥于任何程式、习惯和经验,不受任何既定的思路和方案的束缚,随时拿出新的招数来应付新的情况,以快速的心理反应来对付快速变化的形势。传统的人常以一种“打井”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沿着笔直的思路深钻下去,并且矢志不移。当然也有钻出成果来的,但是因此而钻进死胡同的人亦屡见不鲜。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要沿着自己的思路单线思考,而要立体钻研,全方位思考。就像地质钻探一样,这里试一试,那里钻一钻,钻不进去,就赶快换个地方,直到找到能够钻进去的地方为止。锲而不舍,是传统社会的成功经验。但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对目标的追求需要锲而不舍,但方法、途径却不一定非要锲而不舍不可。过分强调“锲而不舍”,就有陷入呆板和僵化的危险。灵活转移却比锲而不舍有着更大的意义。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深钻,钻得越久,离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相距就有可能越远。遗憾的是,有些人对于灵活转移的必要性至今尚认识不足。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见异思迁,做一件事三分钟热度,频繁地转移目标。但我们也反对头脑僵化,不知变化,“一条道走到黑”。我们主张的是志向和兴趣的战略性转移,也就是说,应当根据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新的认知水平,结合自己的条件,发挥个性所具有的自我调节的能动作用,不断地重新校正和确定方向,选择途径,以顺应新的社会现实。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跻身于强者行列的,多数并不是固执己见、碰了南墙不回头的人,而是思路灵活,知其不可,赶快转向的人。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社会的变化是如此迅速,凝固的兴趣将意味着自弃。如果一味以“锲而不舍”自诩,也许你顽强的毅力犹存,创造的精灵却早已悄悄地离你而去。

性格的高度灵活性,还表现为具有反经验性的倾向。真正性格灵敏的人,不是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作灵丹妙药,到处套用。而是坚信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与未来。他们不会忘记经验的参考价值,但决不拘泥于它。事实上,经验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验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个人智慧和实践活动的广度及深度的限制。而且,人们的行动总是面向未来,而经验却只属于过去。现代化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其复杂状况、变化程度和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一项重大决策,其因素之繁多,结构之复杂,功能之综合,时空跨度之大,参变量之众多,输出输人信息量之巨大,都是传统社会所不曾具有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大加速了已有经验的陈旧化。死守着过去经验的人,难免会碰大钉子。

5.广闻博见,志存高远

开放性性格,不仅是对身边的小环境开放,更要对全球性的大系统开放。不只是满足于在很小的圈子内活动,而是积极地走南闯北,广闻博见,获得更多的参照系,对全局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活跃。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社会正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联成一个整体,不但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被打破,而且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不断被打破。这种社会发展整体化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更广阔的整体视野。在今天信息相通的世界舞台上,活动范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视野狭窄,仅仅了解身边方寸之地的人,已经很难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很难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现代社会里,这不仅是针对时间而言,也是针对空间而言的。传统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地区与那一地区没有多少关联。身在此地,却去热心研究彼地的情况,并无用处。因此,人们只注意自己直接置身的环境就够了。但在现代社会,信息发展扩大了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相关性,扩大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范围,人的周围世界的空间尺度大大缩小了。再加上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人们不但从感觉器官,而且从自己的亲身活动中,体验到了周围世界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近。科技革命所导致的这种情况,使人的思维和行为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所涉及的参与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人的社会性和事件的社会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与这一变化相关联,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件日益具有全球、总体的性质。如果说,在古代,地球上的人类有几个相关性很小的文明中心的话,那么,在近代,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航海之后,人类的文明就基本上逐渐地连成了一片。而在现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态、语言、生活方式,都以自己所具有的全球覆盖率的信息或行动能量,在影响着我们的时代。许多问题,都以全球范围为其发展和解决的背景。高度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使全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重大事情,很快就会被全世界所知晓。美国发生的谋杀案,很快地就由伦敦的报纸刊出。纽约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也会很快影响到巴黎市场的贸易。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人员互相流动,技术互相渗透,信息互相沟通,科学、技术、经济、文化、贸易,日益形成一个千丝万缕联在一起的网状整体。远隔万里的人,可能和你在同一条竞争的起跑线上。千里之遥的一项先进技术的发明,一个新产品的成功,一个大企业的兴起,可能很快就影响到你现在产品的生存和发展。比如,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就会影响我们国内的棉纺工业。世界石油价格下跌,马上就影响到我们的石油出口。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日益带有全球背景的社会,只有熟悉世界态势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身边的各种事情。只有能够洞察全局状况的人,才能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计。很明显,一支军队,不熟悉世界各国的军事情报,就不能练好兵;一个企业,不熟悉世界市场的变化趋势,就不能使自己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我们关心那些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事情,并不单纯是为了猎奇,而是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所处的环境放到社会的整体空间去认识,以使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全局发展的趋势。

性格开放的人,不仅有广阔的视野,而且积极争取在广阔的领域内活动。封闭性的性格,是以死守一地为特征的,他们迷恋于家园,把“离乡背井”看做一种不幸,终身封闭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而开放性性格正好相反,他们不甘心终身死守一地,渴望积极流动,走南闯北,去开眼界,见世面。在西方,有人曾经统计过,最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多数是生长在外地的人,以富有创新精神著称的美国人,很难找到一个一生囿于一地的。许多西方青年把出国观光、远足旅行,放在和吃、穿、住同样不可缺少的位置上,甚至为了一趟旅游而花费多年积攒的积蓄,这在我国一些青年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这种观光旅游,难道仅仅是为了玩吗?不是的,他们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得对世界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认识。“流水不腐”,能够不断流动的水是活的;思想要活,也要在广阔的活动空间去流动。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一个相对不变的环境中生活,没有新的信息激发他去思考,去比较,很容易思想僵化。相反,一个人生活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接触一些新的信息,可以思路大开。改革后的我国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中,复员军人和经常跑外的人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广见博识,对党的政策反应敏锐,领会很快,自然走在了别人前面。可见,现代人才只能在流动中形成。流动的生活可以增强人们预测未来的能力,因为社会总是处在不平衡的运动中,某些地区的今天往往是另一些地区的明天。流动的生活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和进取欲望。坐井观天者之所以容易满足,就是因为他并未发现未知的天地。流动的人能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更强烈地感到学无止境,从而就会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流动的生活还可以使人历经更多的社会变化,培养更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旧中国有一种“闯江湖”的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因而谋生能力特别强。今天,敢于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人,工作、职业、环境、地点的变化,也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总之,现代人是到了与画地为牢的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安土重迁”心理倾向彻底决裂的时候了。你要能顺应社会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番作为,你就不能偏安于一地、龟缩于一角,就要有“志在四方”的宏大志向。

优化性格是一个过程

性格塑造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不良性格,实现从不良性格向优良性格的转变。而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还需要有比较恰当的转化途径。

1.性格优化与自我修养

可以说,没有一个青年不盼望自己的性格得到优化。而优化性格的基本途径,就是及早进行性格的自我修养,把握性格发展的方向。

人们性格成熟的进度,往往是同性格修养的认真程度成正比的。性格的自我修养进行得越认真,性格成熟也就越快。这可以从杰出人物优良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找到证明。

大凡在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性格都有许多优良之处。他们的优良性格是不是天然生就、自生自长起来的呢?当然不是。伟人也罢,庸人也罢,童年时期性格都是幼稚脆弱的。每个人,不管长大以后性格多么坚强,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受到了多么热烈的推崇,但是在他光屁股、揩鼻涕的时候,他的性格必定是孩子式的、不稳定的。他们的优良性格,主要是他们在后天实践过程中,顽强地进行自我修炼的结果。孔子也不相信自己是“天生圣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青年时期,就开始为自己拟定“意志发展的规则”。开始是规定生活制度方面的要求,如什么时候起身、睡觉、吃什么,等等。后来,直接的意志训练内容在这个规则中占了主要地位,如“集中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尽力而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件事情没有结束,才着手做其他的事情”,“在从事一切工作前,要考虑它的目的”,等等。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青年时期,也十分重视从行为规则入手控制和培养性格。他为自己定过以下规则:

(1)绝对的平静,至少,表面上绝对的平静。

(2)在言行方面老老实实。

(3)行动时要深思熟虑。

(4)果断。

(5)不讲一句不必要的话。

(6)不无意识地浪费时间,只做那些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偶然想到的事。

(7)只把金钱花在必要的地方,而不花费在不必要的欲望方面。

(8)每天晚上诚实地检查自己的行为。

(9)从不夸张过去、现在所做的事情和将来要做的事情。

他的坚定沉着、冷静自持等优良性格,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进行性格培养的故事就更有趣了。富兰克林早在年轻的时候就下决心“克服一切坏的自然倾向、习惯或伙伴的引诱”。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一项包括13个名目在内的性格修养计划:节制、静默、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和谦逊。为了监督自己逐条执行这些项目,在青年时期,他把这13项内容记录在小本子上,划出七行空格,每晚做一番自省功夫。如果日间犯了某一种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里记上一个黑点。他希望通过长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够完全消灭这些代表缺点的黑点符号。直到晚年他撰写自传时,还特别谈起青年时代自我修养的努力,认为他的成绩应当归功于自我节制。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于自身修养和自我改造更加重视。刘少奇同志曾专门写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对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探讨。周恩来同志为自己规定过《我的修养要则》,身体力行,堪称自我修养的典范。彭德怀同志也常常用反省的办法检查自己。陈毅、吴玉章等同志则常常为自己书写“座右铭”以自勉。有些青年往往只看到伟大人物的气魄多么宏大,性格多么具有伟人气质,而不注意他们在日常自我修养中做出的巨大努力。他们顽强的自我修养精神,同他们的伟人性格一样,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

性格的自我修养,是指个人为了培养优良性格而进行的自觉的性格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自我修养是培养优良性格的必要途径,又是个人掌握自己、控制自己的必备能力。自我修养在个人性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补充力量,也是良好教育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性格的发展方向。一个人的性格,不经过认真的自我修养,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优良高尚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养,也难以成器。人类一方面贵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的最高主宰者;另一方面,人类也是有弱点的。自私、妒忌、虚荣,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19世纪墨西哥版画家阿·波萨特,创作过一幅题为《七种不应有的恶习》的版面,画面上有7只魔鬼般的动物,张牙舞爪地扑向一个人。这7只动物分别代表懒惰、妒忌、谗言、骄傲、酗酒、发怒、吝啬7种恶习。其实,人类常见的恶习还不止这些,常见的还有愚昧、粗心、粗鲁、懈怠、轻佻、胆怯等等不良性格。若再加上贪婪的欲望和利己心的驱使,还有可能发展为诡诈、狡猾、刻毒、阴险、残忍,等等。所有这些卑下的东西,确实像魔鬼一样扑向我们,人就是在同这些卑下情操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谁忽视这种斗争,谁就有可能被这些恶魔征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就是抵御这些恶魔的有效武器。

性格修养是一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自觉行动。有无性格修养的自觉性,将决定着能否在性格修养上取得成效。性格修养的自觉性,首先来源于主体对性格缺点危害性的认识程度。如果一个人把性格缺点看成是无关紧要的,那他就会对性格修养失去热情。因此,我们应当认识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不仅对别人、对事业有害,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也很有害处。这种认识越深刻,自觉改正的决心也越大。性格修养的自觉程度,还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程度。胸有大志的人,对自己才会有严格的要求,他为自己规定的志向越崇高,为了实现这个志向而积极改造自我性格的决心也越大。

2.性格转化的渐变和缓冲

在克服不良性格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毛病是操之过急。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性格弱点后,想经过一阵子的努力就使不良性格完全转化过来。经过几次努力克服不掉,就容易由急躁走向灰心,失去继续进行性格培养的信心。造成这种半途而废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性格的稳定性缺乏了解,对性格的转化过程缺乏认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质,它的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性格的转化只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知道,性格是在环境、教育等各种内外因素长期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在长时期内缓慢形成的东西,怎么能够设想在较短时间内一下子变过来呢?克服一种不良性格,必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忽视性格的缓慢的渐变过程,想使不良性格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来个转变,有时虽然从表面上看也能奏效,但实际上这种转变很不稳固,转变快,反复也快。比如一个怠惰的人,在他下决心克服自己的怠惰时,在较短时间内变得勤快起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他已真正克服了怠惰的性格,因为怠惰的劣根性在他身上依然存在,只要一放松控制,还会故态复萌。有的怠惰者在环境艰苦时,也能表现出很强的吃苦精神,但一到条件转好,就又变得怠惰起来。因此,我们不能把性格修养看成是经过努力就能立竿见影的事,不能因为不良性格暂时在行为上消失了,就认为改变性格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必须老老实实地把性格改变看作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进行持续努力,求得性格逐步的、缓慢的,然而却是稳固的和扎扎实实的转变。

性格的长期渐变过程,决定了性格培养在起步时要求不能过高,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有的人在性格修养中,一开始就提出过高要求,想使性格一下子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不现实的。一个心胸狭窄、容易发怒的人,马上使自己变得豁达宽宏,雍容大度,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要自己马上就能做到闻过则喜、欢迎批评,这也是很难办到的过高要求。在性格的改变上急刹车,陡转弯,不但难以奏效,而且很可能使你失去信心。我们应当允许在性格的转化上有个缓冲的过程。一辆高速前进的车子,如果要倒车,就得先把车停稳,然后往回倒,停车的过程就是缓冲的过程。有了这个缓冲过程,才能抵消车子前冲的惯性,顺利地把车子倒回去,否则就会把车子弄翻。性格在发展中也有一种惯性,你要改变它的发展方向,就必须首先把它的惯性停下来,然后再慢慢改变它的发展方向。比如,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的人,性格培养的第一步应当是先设法克制火气,在将要发火时使自己冷静下来。即使克制火气时,呼吸急促,脸涨得通红,感情很不自然,也不要放松克制。过了一段时间,再提出进一步要求,即不但不发火,还要表情自然,呼吸不急促,脸色无变化。这个要求也达到了,再进而要求自己抑制火气时能潇洒自如,豁达大度。如此循序渐进,性格才会逐步地由急躁易怒变为豁达大度。克服不良性格,只有这样从较低的起点开始,一步一步提高要求,才能顺利实现性格的转化。

3.从改变坏习惯到改变性格

在性格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实现性格的渐变,从改变习惯到改变性格,就是性格渐变的途径之一。

有人曾把习惯比做人的“第二天性”,实际上,人们性格中的很大一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俗话说,“积习难移”,“习惯成自然”。在对自己行为的支配中,习惯的力量比任何理论原则的力量来得更大。一切最好的理论原则,最好的行为准则,在成为你的习惯之前,你不见得能够始终如一地去信守它。只有在变成了你的习惯之后,它才能在你的行为中巩固下来。因此,性格培养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培养自己严谨和有条理的性格,就应当在每一件小事上培养自己严谨和有条理的习惯:穿衣服,先穿哪件,后穿哪件,有一定的条理,不乱穿一气;东西放置,有一定的秩序,不能放得乱糟糟的;办事情,先做哪件,后做哪件,有明确的规划,不随心所欲;时间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有一定的规律……如果你时时处处都能注意做到严谨和有条理,那么,这种习惯形成之日,就是严谨和办事有条理的性格形成之时。

从培养习惯到改变性格,这个过程要求我们能够针对自己暴露出来的性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比如,你在性格上犯有“冷热病”的毛病,情绪时高时低,你就应当找出“冷热病”的病根,克服过于计较小事的心理,逐步培养不为小事动容的习惯;如果你好胜心过强,经常使自己惴惴不安,你就要放弃做一个“超人”的企图,并且中止以眼前胜败来衡量成绩的习惯,而培养从长远看问题的习惯;如果你性格急躁,你就不要老是忙忙碌碌,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培养安详从容地进行工作的习惯;如果你性格易怒,你就应当学会用克制和幽默来克服怒气,并培养自己宽宏待人的习惯。总之,在你最容易暴露性格弱点的地方,你得先行“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和战胜它。这种办法将有助于你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达到完全改变性格弱点的目的。对于培养一种新的性格,许多人往往认为是很难的事。但对于培养一种好的习惯,大家还是有信心的。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恒心,真正培养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优良的性格也就在这些习惯中形成了。

4.从控制情绪到转化性格

情绪是性格的特征指标之一,人们的不同性格,常常通过不同的情绪反映出来。性格乐天、心胸豁达的人,其情绪会经常处在喜悠悠、乐陶陶、无忧无虑的境界;性格抑郁、心胸不宽的人,在情绪上则常常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似乎有无穷的忧虑和无尽的烦恼。尤其是在重要的事情面前,人们不同的情绪反应,更能表现出人们不同的性格。同样是在行动中遇到了阻力和困难,有的人因困难引起愁闷和忧虑;有的人则因困难激起更高昂的斗志和干劲。同样面对残暴的敌人,有的表现出害怕、畏惧的情绪,有的则表现出愤怒、仇恨和誓死拼斗的情绪。显然,前一种情绪表现出的是软弱怯懦的性格,后一种情绪则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性格。

一方面,情绪是性格的反映,不同的性格产生着不同的情绪;另一方面,情绪对性格也有反作用,也可以感染性格。某种情绪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性格的感染作用就越明显,也就越能促进性格的转化。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某种情绪,逐步地改变某种与之相应的性格。比如,性格抑郁的人,可以首先培养自己具有愉快欢悦的情绪,使自己高高兴兴地生活。欢悦愉快的情绪持续愈长,愈有可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愉快心境。长期受到愉快心境的感染,原来比较抑郁的性格就会逐步转化,变得开朗和活跃起来。同样,性格比较暴躁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平静、从容的情绪,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促进暴躁性格的转化。有的人认为,当情绪冲动起来时,人们很难理智地控制自己,因此,暴躁易怒的性格实际上难以克服。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情绪不是不可控制的,它完全能够被人所主宰。情绪是人脑的机能,当激烈情绪爆发时,可以暂时地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即注意力的中心被集中引向激起情绪的事物上,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容易为情绪所支配。但是,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并不是说人已完全失去理智力。因此,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是完全可能的。只要他能控制住情绪冲动,实际上他已经在逐步改变他急躁易怒的性格了。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地消除烦恼、愤怒、急躁等不良情绪,这对于帮助他克服急躁易怒的不良性格,无疑会有帮助的。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情绪对性格的感染作用更为明显。这时,情绪越是沮丧,越容易助长性格中的怯懦倾向。而通过鼓舞情绪等手段,激发自己奋勇拼搏的战斗激情,就能使我们坚强起来。经常地、反复地进行这种情绪鼓舞,我们就能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成为勇敢和坚强的人。

5.从临时状态到稳定状态

每一种性格在个人身上都可以表现为两种状态,即临时状态和稳定状态。如自信心,一种是作为性格特征的自信心,一种是完成某一任务的自信心。前者是自信心的稳定状态,它始终存在于个人的性格之中;后者是自信心的临时状态,它只存在于从事某一任务的过程之中。再如勇敢,有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勇敢的,勇敢在他的性格结构中呈现出稳定的状态。而另外一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怎么勇敢,只是在进行某一特定的工作时才表现出勇敢。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他具有勇敢的性格,而只能说他在从事某特定的工作时具有勇敢精神。无论何人,在一定范围、限度和时间内,使自己保持某种性格状态,毕竟不是很难的。因此,性格的临时状态比较容易形成,只要置身于非需要某种性格不可的环境和场合,他就能暂时地表现出这种性格来。

性格的临时状态是不巩固的,需要或者产生这种性格状态的条件一变化,这种性格状态也就消失了。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种性格临时状态作为培养良好性格的起点,并把它保持下去,使这种状态持续积累,逐步变为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要培养性格的果断性,就可以先在任何一件具体事情上培养果断性,做这件事是果断的,做下一件事仍然是果断的。一个自卑的人,可以先从培养对具体工作的自信心开始,每一件事情都充满信心地去做。这样,就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了培养性格的过程,而把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临时状态,当作整个性格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链条”。把许多这样的“链条”连接起来,各个临时状态的性格就会联结成整体的稳定状态的性格,从而促进性格的优化。 y8NM1v3ZqvIHo6dCRpquurs9w8uyvL8jOiuqr9iuyh16use5NCFbNV9mP8mPNY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