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适应新环境,则只能归于失败。相传在洛杉矶生活的中国人总遭劫匪抢劫,是中国人比美国人或其他国家人更富裕、更有钱吗?非也。究其原因是国人的适应性太差。因为美国社会崇尚自然和高效率,所以一般美国人并不戴名贵的首饰或物品,身上也不携带现金,出门消费用信用卡支付,才到洛杉矶的中国人很难适应这一习惯,女士们总是把名贵首饰戴在身上,而男士们除了戴金表外还随身携带大量现钞,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自己富有似的。铤而走险的歹徒也许猜测到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所以频频袭击中国人。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因素,不适应新环境是其中的最大因素。一个人要想营造成功人生,一定要有适应环境变化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否则必将遭遇一些麻烦。我们应该如何学会这种适应能力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练就这种可塑性呢?下面我们将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1 适应工作环境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其中尽管有诸多合理的成分在里面,但总感觉仍然是个人的适应能力欠佳之缘故,是金子总会发光,至于什么时间发光完全是看个人的适应能力问题。就拿B的亲身经历来说吧,B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外资企业,和他一起加盟的还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可不到半年就有人开始跳槽,到B考上研究生离开公司时,和他一起去的大学生已差不多走完了。而他们频繁地更换工作也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因为外企的加薪制完全是看你能否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来定的。不要说加薪了,干不到一年就离开公司的人连年终奖金都拿不到,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人说,不断跳槽可以锻炼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代价也稍嫌偏大。如今,还有一些人在不断跳槽,似乎这东西也有“成瘾性”。他们动辄就拿“美国人怎么怎么”来吓唬人,真不知道这种超前意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一生之中换几个工作环境不足为奇,而一年之中就更换几个,连美国人都感到吃惊。
这明显是一种适应能力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呢?
(1)不要过分看重自己。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总是踌躇满志,渴望在好的工作岗位上一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大多数人都要求工作单位考虑自己的专长。其实仔细想想,这恰恰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为什么除了专长就不能做点别的什么呢,要知道你自己所谓的专长其实并不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期待的专长,用人单位往往更注重于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对不同岗位的胜任能力。说穿了,用人单位更期待那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才考虑你的专业。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你的非专业才能。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成功最终归于他们。难道这也是天意?这难道还不值得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天之骄子们深思吗?
即使是真正的才子,真有一技之长,也不要期待能一步到位,因为最初的工作对于以后干本专业的工作将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这是许多工作多年的人们经验的总结。
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过分看重自己是不足取的,关键是要别人看重你的才能。
(2)切忌好高骛远。有的人也确实很有才气,对自己手头的工作也能够胜任,可总以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总以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因此当听说某某到什么单位拿了多少钱和升了什么职时,便也跟着频频跳槽。几年下来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白白浪费了几年光阴。要知道许多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积累,需要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终难有所收获。
有一个博士生,国内博士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去攻读博士后,两年后她又到了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牛津生涯还没结束她又到了伦敦大学做客座教授。在常人看来,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定是国内许多用人单位仰慕的人才。可当她回国找工作时,却没有一家合适的单位愿意要她,更不用谈什么人才了。原因是她在国外多年中,因频繁更换工作岗位而使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不成体系,也没有发表什么有价值的论文。而她的许多同学,有的只在国外名气不很大的学院做研究生,却因成绩卓著而入选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要说她算够有“才”的人了,可是就因为她对现状不满而使自己的才华白白流失。
当然,绝对不是主张一个人非要在一个地方干一辈子,因为那样有时会限制一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任何人都是希望能够在工作一个阶段后换个工作环境,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但是,在换工作环境之前一定是感觉到自己已经尽职尽责了,如果再不离开就难以进步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更换工作环境才是合适的。
难以胜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得不更换工作环境。那是由于能力上欠佳而被公司老板开除,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这样的人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也许他们真该认真考虑一下,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2 适应生活环境
前面提到了我们的同胞在洛杉矶频频遭遇抢劫,究其原因是难以一下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我们中许多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到一个陌生环境里吃不好,睡不好,有的甚至还生了病。还有一些人因为总是拘泥于以前的状况,对于新发生的一切觉察不到,就像青蛙一样,被环境逐渐淘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克服这些坏习惯呢?
(1)入乡随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习惯和风俗,如果你希望到一个新地方去发展,你可千万不要轻视了这一点。举个浅显的例子吧,假若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可一定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若你想靠什么湘菜或其他什么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压根就是在做梦。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做的菜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东北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对于开拓自己的事业至关紧要。说到入乡随俗,禁不住又要提洛城华人的遭遇了。其实不仅仅是在洛城,就拿我们国内人来说吧,你总不能到了西藏还对喇嘛不敬,到了北京还满口方言,这只能让你四处碰壁,惹尽麻烦。
如何才能了解风土民情,做到入乡随俗呢?首先得多读书,到一个地方之前,先找出与当地人生活习惯相关的书籍来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次是要多走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地方多了,见识自然就多,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实地考察才能有所收获。再一个方法是多向别人请教,不知者不为过,不懂装懂的人迟早会碰壁。
(2)与本地人交朋友。史书上记载,楚国人范蠡到山东做生意时,把赚取的许多钱分给了当地的百姓,结果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最后乃至“日进万金”。范蠡为何要这样做,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外乡人到一处做生意,如果不笼络本地的人甭说你赚他们的钱了,即使不赚钱还有人想找茬欺负你。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总容易受到冷遇。因此,假若你想在陌生的环境里有所作为,最好要有几个本地朋友,他们不但可以及时地给你反馈信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一些在此地发展的注意事项。
(3)不要锋芒毕露。到异地做事还应该藏起自己的锋芒,咄咄逼人者只会给自己添麻烦。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地方保护势力,锋芒太露会危及他们的利益,当然会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因此真正聪明的人应懂得有所保留,慢慢取得他人的信任。
以上几条是说我们应如何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学会适应生活环境,还应该会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的物种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人为的破坏使得许多生物难以适应的结果。人类虽然是自然界的高等智能动物,但有时也会对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化不太敏感,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他的事业的拓展。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状况呢?
(1)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小D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总觉得还不错,因此便有安于现状的想法,可后来上司教育了他,说假如感觉不到提高的话便肯定在后退,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后退的结果只能是遭到淘汰,因此他才决心进一步深造。
成功的人生总是不断进取与创造的人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应该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2)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只有把成功作为一种信仰,时刻不忘成功的人才会不断进取,才不会受制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他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并预测到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他心中只有一点是历久不变的,那就是成功人生的信条。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并对于可能发生的变化采取积极可行的防范措施,而不是消极等待。他们的人生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3 适应社会环境
人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分子,社会对每一个人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当然了,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我们不能总祈求正面影响而躲避负面影响,相反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这些影响。
人们正不断抛弃一些坏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社会正一步步地向着理想的方向,向着大多数人期望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不能奢望一蹴而就。我们必须认清这个道理,我们必须学会去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