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窗口行业和公司的冷面孔越来越少了,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买卖双方发生服务纠葛的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把“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是上帝”当成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老套话。你怠慢了顾客,顾客也就远离了你。没有顾客的公司是不可能兴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服务重视与否,是衡量一个公司兴衰的晴雨表。
当台式电子计算机上市时,推销员A君某次去访问一位零售商。据这位零售商老板说,在两个星期前,他购买了一部N公司出品的电子计算机,老是出毛病,已经坏了4天了,多次通知但至今还没有派人来修理。A君虽然并不是N公司的推销员,但他会修理,于是就在店铺的一角修理起来。等到修理好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零售店老板拿出修理费给他,A君拒绝了,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说完就收拾工具箱回家了。这件事情发生后,9年下来,零售店老板总是逢人便称赞A君,称A君人格高尚、技术优秀,给他帮了大忙,并前后向A君介绍了几十个客户。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个保险公司推销员身上。T氏在1993年度曾被评为该保险公司业绩最好的推销员,这位先生得到上司的嘉许,奉命专门来处理年限届满而丧失资格的解除契约事宜。满意的顾客很多,纷纷高兴地送T氏红包,但T氏并没有接受,顾客于是依T氏的意愿给他介绍了约20位新顾客,同时还提供了这些新顾客的详细资料。由于这些介绍信和充分的资料,使得T氏又增添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我们看到A君与T氏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并没有收取顾客的额外报酬,明知顾主并非买了自己的计算机和保险,还是不忍令顾客蒙受机器故障或事务处理不当的后果。此即本着“推销员应该做的事情”、“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对人有利”,因此都能认真地从事自己的工作。一旦顾客知悉其忠厚、敬业后,必然会予以报答。
服务原本是一种不求报酬的行为,但这两个例子启示我们:生意人基于对顾客的好心服务,所获得的回报一定是顾客由衷的信赖及感谢的口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服务上所获得的报酬,源于顾客最大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