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格玛利”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够学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增强信心。
在企业用人方面,一些精明的领导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翁格玛利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翁格玛利效应能促使受激励者化压力为动力,快速适应岗位需要。士光敏担任日本东芝会社社长时,坚持“尊重人就得委以重任”的用人原则。有十分之才,交给十二分的重担。同时,士光敏还坚持内部聘才的原则,即企业不管需要什么人才,基本上不外聘,一般都从内部提拔使用,使员工得到锻炼的机会。对那些暂时未获提升的员工也有一种心理暗示,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机会肯定会降临。正是这种信任式的管理法,使东芝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我国的联想集团,有一个“小马拉大车”的用人理论,也是充分发挥了翁格玛利效应。不管你才大才小,你都能获得略大于自身能力的舞台。小马拉大车,使“小马”感受到集团的信任,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以便更快地适应手头上的工作。而当业务成熟了,长成“大马”了,很快又会有更大的车要拉。
翁格玛利效应传达了领导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被管理界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是善用翁格玛利效应的管理高手。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是想问一下你那里最近的情况如何?”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努力。”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在沃尔玛,每一个领导人都用上了镌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字样的钮扣。在该公司,员工包括最基层的店员都被称为合伙人,同事之间因信任而进入志同道合的合作境界。最好的主意来自这些合伙人,而把每个创意推向成功的,也是这些受到信任的合伙人。这正是沃尔玛从一家小公司一举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连锁集团的秘诀之一。而在软件大国爱尔兰,各软件公司都变控制管理为信任管理,公司更多地为员工提供价值观的满足而非单纯的薪酬满足。
著名的松下集团从来不对员工保守商业秘密,他们招收新员工的第一天,就对员工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培训。有人担心,这样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松下幸之助却说,如果为了保守商业秘密而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导致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得要领,必然带来更多的残次品,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负面影响比泄露商业秘密带来的损失更大。而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如软件业,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起来,信任也是惟一的选择。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许多人在翁格玛利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才。这些例子都启示我们,商人要搞好现代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代表了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
翁格玛利效应还体现在团队精神的培养中。丰田汽车公司积极推行“非正式教育”,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设立了谈心部,消除了员工精神上的孤独感,建立了互相信赖的人际关系。激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参与“动脑筋创新”活动,使员工的团队精神得到增强。这种非正式教育,使员工普遍得到了“信任暗示”,激发了创造力。这也是公司在63年间能经受各种经济危机的考验,保持常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无独有偶,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翁格玛利效应的实践者。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例如头衔)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
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If you want,you can”(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专家逐渐认识到,作为企业的团队要想恢复竞争活力,必须激励和善用企业的人才。不管是国外的企业,抑或是国内的企业,也都开始利用团队的工作方式。而有些公司因此成功地扭转了企业的命运,则更加助长了企业界对团队管理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团队管理可以产生正协同效应,也就是说,团队的产出比成员单个工作的产出之和大,因为翁格玛利效应可以刺激个人的努力,所以2加2可以等于5。今天,积极的企业领导者不但把翁格玛利效应看作生存的工具,而且把它作为团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当下属出现失误时,更需要翁格玛利效应的激励。因为“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和成功一样多。”(管理专家约翰·杜威)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有一次因经营失误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40%,贝特福特正准备挨骂,洛克菲勒却拍着他的肩说:“全靠你处置有方,替我们保全了这么多的投资,能干得这么出色,已出乎我们意料了。”这位因失败而受到赞扬的助手后来为公司屡创佳绩,成为公司的台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