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要取得市场营销的成功,首先必须确认并抓住市场发展机遇。
企业,作为社会物质或精神产品的生产单位,其出现、生存和发展,首先是随着市场需要而出现,应市场需要而存在,随着市场需要的发展而发展。只要存在着某一方面的实际需要,这个企业就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企业要发展,需要确认并抓住市场发展机遇,而要做到这一点,着眼点应放在市场需求上。
现代市场是个动态市场,市场情况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有一些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却看不到市场的发展,不知道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自认为只要生产出来最好的产品就不怕没有销路,只埋头于技术而将市场变化置于一边。这种静止的营销观念,往往使企业陷入深深的困境中,最终导致失败。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表现是普遍存在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任务的“狭隘性”。
许多企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看得过于狭窄,人为地将自己限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形式上。面对困境,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到自己被逐步排挤,无法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第二,市场营销观念上的“目光短浅性”。
有些企业只注重市场上的现实需要,忽视或者不研究市场潜在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现行的产品上,集中主要的技术、资源进行现行产品的研究和大规模的生产,看不到市场需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看不到市场形式下,营销策略应适应市场发展而变化,搞老一套。这也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共同弱点。
要选择和确定企业市场发展策略,经理在思想上必须明确:一个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商品经营过程。市场需求就是本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把重点放在满足潜在市场需求上,时刻注意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市场发展的机会,才能在变化不定的市场上掌握主动权,才能取得市场发展的成功。
市场发展始于对发展机遇的确认。纵观当代企业市场发展机遇的出现,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1.主要竞争对手的危机往往是企业市场发展的良机
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完全空白的市场等着你去发展的情况是罕见的。企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往往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及各自的消费者,而当主要竞争对手在其原有的市场上发生危机(这种危机可能是企业本身产品质量问题,使企业信誉发生动摇,也可能是企业公共关系未能处理好,而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失)时,则是企业进入该市场区域的机会。这种情况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到处可见,可谓“乘人之危,取而代之”。这种现象说明,市场上各家厂商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形成各据一隅的局面。然而,各个市场间的壁垒,并不是不可跨越,现存的关卡很少能阻止跃跃欲试者的进入。因此,这种现象从反面提醒营销人员,即使你的企业目前占有某个市场,也不要对自己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过分自信,应居安思危,不能忽略身旁伺机欲动的竞争对手。
2.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是企业市场发展的机遇
当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总会有一些企业因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而丧失掉一部分市场,那么,你就应抓住这个机会,发展市场,去占领这部分市场。
引起市场需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就会引起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的骤增,经理就要善于抓住事件,开拓市场。1986年,美国《财富》杂志报道里根总统之所以在70高龄仍然红光满面、身强体壮的秘密之一就是他经常吃花粉。于是一个花粉厂商立即借机大肆宣传本厂花粉的神奇效果,为花粉拓展了市场。一个普通的新闻报道事件,由于经理保持灵敏的嗅觉,抓住事件,大做文章,变成了企业市场发展的极好机会。这样的机遇很多,就看经理善抓不善抓了。
3.寻求市场空当,开发潜在市场
市场空当,就是潜在市场。潜在市场是企业发展市场的极好机会,具有阻力小、竞争者少的优点。中国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存在着大量的市场空当。1999年9月27日至29日,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所属的《财富》杂志在上海举行第五届《财富》全球论坛。以“中国:未来的50年”为题,聚集全球商界经理以及部分政界知名人士到上海探讨中国未来发展、对世界影响及寻求与中国合作等问题。组织者纵观中国20年的巨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觉得有两点是不容置疑的: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增长潜力巨大,潜在市场诱人;二是世界上众多的大型跨国企业都在寻找经济稳定增长的区域,以便融合进去,获得自身发展的新商机。如果将这两点结合起来考虑,结论就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经济理想的合作伙伴。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他们一致决定,将论坛选址定在中国。
如果说注重未来市场是大型企业发展市场的主攻方向,那么,寻求市场空当发展对于中小企业则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我国乡镇企业经营成功的一条共同经验在于不与大厂争原料、抢市场,而是寻找大企业不屑一顾的市场空当,以求发展。这是值得所有企业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