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抢占商机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企业的经营要遵循市场规律。

20世纪70年代初期,阿迪达斯企业在跑鞋制造业占据统治地位。而此时正值跑鞋需求量大幅增加的前夕。随后几年里,准备从事跑步或散步活动的成千上万的人,以及不参加跑步锻炼的数百万人,都开始穿跑鞋。因为跑鞋不仅穿着舒适,而且更是健康年轻的表现,这正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形象。

由于美国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心,以前几百万不锻炼的人也加入了慢跑者的大军。在整个70年代,参加散步的人数不断增加。据70年代末估计,有2500万到3000万美国人坚持散步,还有1000万人在家里或上街都穿用跑鞋。

而与此同时,制鞋商的数量也增加了。原来只有阿迪达斯企业、彪马企业、台格企业三家。美国的耐克企业、布鲁克斯企业、新巴兰斯企业、伊顿尼克企业、J·C·彭尼企业、西尔斯企业和康弗斯企业,后来也陆续加入了制鞋行业。为推销这些制造商制作的鞋,像“运动员鞋店”、“雅迪运动员鞋店”和“金尼鞋店”等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布美国全国。迎合这个市场的各种新杂志也迅速问世,而且发行量不断上升,如《跑步者世界》、《跑步者》和《跑步时代》,它们专门给跑步者提供相关信息。

可以看到,随着美国人关心健康、参加慢跑的文化潮的兴起,许多企业都把握住这个潮流。更多的制鞋商出现了,鞋类专卖店出现了,甚至连鞋类杂志也出现了。而此时,阿迪达斯在干什么呢?

意大利的阿迪达斯企业是个大型跨国企业,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全球各地市场都占据领先地位,在美国也不例外。面对美国市场的变化,阿迪达斯企业对跑鞋市场的增长估计不足。这家有40多年制鞋历史、一直稳定增长的企业,对于跑鞋市场的繁荣程度和持久性抱怀疑态度。在慢跑运动潮中,阿迪达斯的销售量同样增长迅速,而这更让企业经理骄傲自满,放松了警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阿迪达斯企业没有积极地开发出更多更新的产品,同时也没有加强宣传促销的攻势。

但这股潮流却给许多美国企业带来巨额财富。耐克企业趁势而起,随流直追阿迪达斯。耐克企业生产出比阿迪达斯企业种类更多的产品,开创了鞋型千姿百态的先河。耐克让各种各样的跑步者都感到,耐克企业是提供产品类型最全的跑鞋制造商。而且,耐克致力于寻求更轻、更软、更舒适的跑鞋,并使之对穿用者具有保护性。同时还加强营销力度,把阿迪达斯所创的制鞋业营销策略运用得更好和更有攻势。

可见,阿迪达斯的疏忽大意正好成就了耐克等美国企业。到1979年初,耐克占领了美国市场的33%,而阿迪达斯则减少到20%。两年之后,耐克的市场份额已接近50%,而阿迪达斯的市场份额则继续减少,不仅远远低于耐克,甚至就连布鲁克和斯巴兰斯这样的美国企业也成为令其担忧的对手。

就在此时,阿迪达斯才如梦方醒。但当它奋起直追耐克等美国企业时,为时已晚。因为没有预料到人们观念的变化,没有及时把握新兴的潮流,阿迪达斯已经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它在世界其他地方依然居于冠军,但在美国却再也不是第一了。

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会变的,消费潮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自身状况的变化、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人的兴趣爱好都可能改变。比如说,中国人素来喜欢喝茶,而很少喝咖啡。但改革开放20多年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欣赏西方人的生活情调,许多人喜欢上了咖啡。于是,美国的星巴克咖啡屋落户中国,而且生意红红火火。

再比如,原来人们讨厌快餐,认为快餐缺乏营养。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不得不接受快餐。于是,麦当劳、肯德基、麦肯姆、德克士等洋快餐走俏都市;而大饼、油条、豆浆等中式快餐也受到青睐;永和豆浆大王、华天快餐等成为街头一景;连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在早上也卖起了快餐。

以前,大部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吃的都是谷物、蔬菜,喝的是井水。当时,农村穷,城市也不富裕,没人嫌弃吃喝的东西没营养。但如今却不同了,很多人手里有了钱,独生子女更是心肝宝贝,父母也就想方设法满足子女。所以,双汇火腿肠、喜之郎果冻为孩子们耳熟能详,各种营养液、补钙品、补血品也都是家长为子女购物的首选。这使那些能顺应潮流、关心儿童营养的企业都赚了。

最近十几年,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好了,结果出现一大批胖子,于是减肥又成为潮流。不但男人要减,女人更要想尽办法减肥。于是,各种减肥药、减肥茶、减肥衣服、减肥器具、减肥疗法大行其道。女人就更累,不光得减肥,还得丰乳提臀。于是各种束腰、丰胸的玩意儿在各种场合大行其道。至于融合收腰、平腹、丰胸、提臀于一体的东西更是备受女性喜爱。

可见,经理必须贴近生活,敏锐观察各种倾向,及时把握文化潮流,有时,还得预见到潮流。因为人们的观念是会变的,只要时候适当,企业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只有把握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动向,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铝业一直由总部设在匹兹堡的美国铝业企业管理着。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香烟产业也只增加了一个重要企业:南非伦勃朗企业。在整整100年里,世界电器生产厂商中只有两家新企业——荷兰的飞利浦和日本的日立,它们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自20年代初期西尔斯、锐步从邮购业进入零售业起,到60年代中期,一个古老的十点连锁店——克力司吉企业推出凯马特折扣商店,在这40年间美国的零售业没有加入重要的新鲜血液。这些都看似很牢固,是老大安排的,但实际上,市场和产业结构相当脆弱,即使受到一点点冲击,也会瓦解,而且速度通常很快。

20世纪汽车行业风云变幻,各大汽车企业群雄争锋,在市场上演绎了一部悲欢离合的鸿篇巨制。从罗尔斯——罗伊斯企业到福特,到菲亚特企业,到阿尔法—罗密欧企业,到兰奇安企业,到雷兰企业,到通用、大众、克莱斯勒,整个汽车行业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煞是一幅别有情致的逐鹿图。其中的精明经理,就是那些善于创新者。而大众汽车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

大众汽车企业于1960年左右将汽车业转变成一个全球性市场。它的“甲壳虫”是自T型车后40年来第一辆真正的国际性汽车。当时在德国本土、美国等世界各地,甲壳虫随处可见。

但到了1970年,即进入世界市场10年后,甲壳虫在欧洲就开始过时了,而在第二大市场美国、第三大市场巴西,其销量却还不错。

但一个危险可怕的征兆是不可逆转的。遗憾的是企业管理层只关注美国与巴西。行业的巨变、市场的波动,使大众迅速失去了美国市场。加之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瓦解所引发的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使得小型汽车大行其道,甲壳虫从巴西也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创新劲头的日本汽车企业。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产业和市场结构是漂浮不定的,必须看准一丝一毫的变化趋势,敢于创新。市场未动你已行动,别人未行你已先行。这样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才有生命力。

下面介绍一下西尔斯企业进军拉美的过程。企业总裁罗伯特E·沃德,在20世纪50年代时阅读到一些资料,说墨西哥城和圣保罗将在1975年时有望超过所有城市的发展。这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决定亲自到拉美各主要城市看个究竟。他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人口的变化。每到一处,他都四处走走,和市民聊聊,掌握消费心理及民众习俗。这样,建立在对人口普遍分析的基础上,该企业抓住了“人心’,迅速打开了市场。而这种创新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可见,对于那些真正愿意到实地去看、去听取意见的人而言,人口的变动不仅是一件非常可靠,而且效率很高的创新机遇。而其中所隐含的巨大市场机遇也是令西尔斯企业深受其益的。

从数学上讲,“杯子是半满的”和“杯子是半空的”没有任何区别,但其意义却迥然不同,因而造成的结果也不一样。如果将一般的认识从看见杯子是“半满”的改变为看见杯子是“半空”的,那么这里就有重大的市场机遇。

企业经理都承认,基于认识的创新非常具有潜力,但他们又觉得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从而回避之。有的甚至认为基于认识的创新者是怪人或疯子。当然,任何成功创新者都比较接近他们创新的领域。然而使他们与众不同的惟一因素是他们对机遇的极为敏感。 uyXX8Hkhkdd2urs3oc6gaHaC7blOy6KrdPW3SvVB6mVTcXgg2YVO9Sih+Jojlp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