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与选择人才的关键,并不在于众人对人才的评论是多还是少。但是不会识别人才的人,却宁可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当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时候,他也就随声附和,深信不疑。而当大家都认为是错误的时候,他也随之改变了看法。虽然这种人内心没有分辨是非善恶的标准,但他在做决定的时候,看起来倒是毫不迟疑的。况且我们观察事物时,自己也会犯错误。同时,我们在品评人才时,还会掺杂进去我们自身的爱憎之情,这其中的情况就显得更为错综复杂。我们如果不顺藤摸瓜,究其根本,又怎么能相信道听途说呢?
在识人的问题上,战国时法家代表韩非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识人不可以舆论与传闻为依据。韩非认为,对人,只应看他是否具有才华,而不管他是否受到非议或是赞誉。
所以知人善任的人,会用眼睛所见来纠正耳朵所闻的讹误。而不善于了解人的人,却用耳朵所闻来代替眼睛所见的事实。因此,大家在评论人才时,得出的结论未必真实可信。朋友熟人之间的互相赞誉,如果不能将上等、中等、下等三方面人才讲述周全,那么就不一定可靠,而那些忠诚厚道的人很可靠。在朋友们中间总是主动担当品评称誉他人的责任,他们既要对上等人才加以引导、提拔,也要对下等人才加以勉励和推荐。如果不能做到周到详尽的观察,就会产生过失,造成毁害。如果偏重于提升上等人才,下等人才最终会被埋没;如果偏重于推荐下等人才而忽略上等人才,那么推荐上来的就不是杰出的人才。因此,如果在品评朋友的时候,顾全了三个方面,就对安邦治国有利。这样的朋友之间的交情是道义之交。如果大家对朋友都齐声称是,那就有党同伐异的味道了;如果大家齐声说朋友的不是,真正的人才就会从此被埋没。如果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大众是无法进行鉴别的。一般人都靠采纳耳朵听见的情况来评判他人,以为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这就是他们在识人时常犯的错误。
往常被忽略的是,听了朋友、同事的话,不自觉地相信他们对某个人的评价,也用同一观点去看待其人。
人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的。每个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因此,不要随便否定哪个人。时髦开放的也好,传统保守的也罢,甚至是极无聊的人,只要能谈到他所熟知、或感兴趣的东西,都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人也因此成为独特的个体。
传闻与谗言,留给今天的领导者的思考是沉重的。某公司的一位经理由于对新调来的两个业务主管不了解,心里没底,于是,就派了几个与自己亲近的人了解情况。而这些人对新来的两位主管严格管理、秉公办事的做法很不习惯,便借所谓“群众反映”不好为由,对其捏造一些流言蜚语,结果,这位经理偏听偏信,于是找个理由把这两名主管调离了工作岗位。
这事听起来幼稚可笑,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事例,有的人才,其观点、谋略新颖奇特,一时难为多数人所理解与接受,然而却是可行的,甚至是难能可贵的。而这种人,往往难以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也常常会有不好的舆论。如果仅凭“传闻”,以舆论知人,就会把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才连同他的观点、谋略一起拒之门外,岂不是一大损失!
“一个小有钱财的人,朋友们都认为他呆板无聊,满嘴废话,俗不可耐,我也因此感受到了这种认识。但有一次,话锋一转,谈到纽扣的演变史。他滔滔不绝地细说着这个小东西的发明、形状、材质,他那炽热的感情直逼伟大的抒情诗人。一刹那间,我感兴趣于这个人的特别,他已变成一个独特的人,也从此改变了我对人的认识。”这是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
只有登上了长城,才能感受到长城的历史分量。也只有亲自考察了某人,才可下最后的结论。
齐威王把即墨(今山东平度县)大夫叫到朝中,对他说:“自从你治理即墨以来,不断有诋毁你的话传到我的耳边。但是,当我派人到即墨调查了解之后,却发现即墨的荒地得到开辟,人民富足,官府没有积压案件,地方安宁。你之所以受到诋毁,看来主要是没有贿赂我周围的人为你说好话。”为了表彰他的政绩,赐封他万户之地。
齐威王又把东阿(今属山东)大夫叫到朝中,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地,不断有称赞你的话传来。可是我派人视察阿地之后,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民贫困。当初赵国进攻鄄(今山东鄄城)时,你不去解救。卫国侵略薛陵(今山东滕县南),你装作不知。你如此罪恶累累,却一直受到表扬,这是因为你用金钱收买了我的左右,让他们帮你说话。”齐威王当场宣布,将东阿大夫及朝中曾吹捧东阿大夫者一律烹死。于是朝野震惊,不正之风顿除。
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他人的评价呢?且不说恶意诽谤,前面讲到,一等人才能识别一流人才,二等人才只能识别二流人才。身为主管者,听到的评价多来自比自己级别低的人之口,他们难以识别比自己才能高的人,如果主管者偏听偏信,那优秀绝伦的人才就很可能由此流失了。人们又有同类相倾、异类相却的特点,更会造成耳目闭塞。因此,主管者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察人才,而且应亲自动口,动眼睛。
因此,在识人的实践中,既不可不注意“民意”,听取旁人的意见,但又不可被表面的传闻所左右。“群众反映”“民意测验”,从本质上说,都无可非议。但如果仅凭此识别人才,未免过于草率。至于将一些流言蜚语、闲言碎语等视同为“群众意见”或真理,那就更幼稚可笑了。
孔子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一定要听其言,观其行。
所以识人应该不能只听信传言,而更要以眼代耳,去看,去考察,这样才能认识一个人才的真正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