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人之道在于“平淡”

知人之道在于“平淡”,“平淡”就是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是为“中庸之道”,“中庸”者,即不偏执也。

孔子说过,世上好像有一些人,自己并没有什么知识,却装作什么都知道;我没有这种毛病。一个人能够做到多闻、多见而且牢记在心里,也就和有知识十分接近了。

《人物志》中也记载:“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即一个人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就已经十分漂亮了,那么将来加以合适的装扮,必然就更加出色。一个人只有懂得谦虚内敛,博学多问,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其实,真正美丽的女子,是不需要什么装扮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啄”,保持最近于天然的美丽而不加什么多余的装饰,更能显示出本身的美貌。保持自然的纯净,于平淡之中显神奇,此真正之才也。

所以说,平淡的人并不是不聪明,他们在聪明之外加上了“劲气内敛”,所以显得大智若愚。孔子主张一个人不必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须当心自己不能知道别人。现代人的毛病往往在于“急切地求为人知,却不曾力于去知人。”

必须承认,世界上的偏才是比较多的,有所长也有所短。那些只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明白自己缺失的人,是极其危险的,往往就会由于这一点,许多事就丧失在这种偏执人的手里。而真正要做到平淡,又是谈何容易。

犹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的意思,就是平淡,就是中庸而不偏执。我们也可以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一句话,体会出它所代表的一种“未发”的状态。人都有喜怒哀乐,常常大喜大怒显示于外的人是做不到平淡中显真味的。如果能发而中节,一切表现得合理合节,这就到了“庸”,也就是一种“和”的状态。

平淡的人,平日说话时会力求谨慎小心,一旦有不周的地方,会马上力求改善。他们说话多半会顾虑到能做到的事,而做事时也会顾及到曾经所说的话,努力地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说,这种人不但是聪明的,而且是相当可靠的,因为他们总会尽力实践平常的德行,远比那些自以为聪明而事实上却不可靠的人稳当万倍。

约翰·渥夫甘·冯·歌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两条路可以通往远大的目标,得以完成伟大的事业:力量与坚忍。力量只属于少数得天独厚的人;但是苦修的坚忍,却艰涩而持久,能为最微小的我们所用,且很少不能达到它的目标,因为它那沉默的力量,随时间而日益增长的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

其实,这里所说的坚忍又何尝不是一种“平淡”的作风呢?千万不要总期望自己是那种得天独厚的人,真正得天独厚的人是极其少的,而许多的成功人士事实上都是很普遍的人。相信这样一句话吧:“坚忍是成功的一大因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必会把人唤醒的。”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13岁上街卖报,14岁在一个钉书店当学徒,只有晚上和假日学习。后来他进了英国皇家学院,在物理学家戴维身边做实验员,工作之苦,如同仆役,受尽欺侮。1831年,戴维去世了,他接替了戴维的全部工作。这时,法拉第才真正开始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但他已是40岁的人了。过去的25岁,仅仅是为此做准备。

法拉第上任的第一天,助手们纷纷来祝贺,他却谦逊地挡住说:“我不是戴维那样的人,他是个发明家,年纪不老就离开了人世,只活了51岁。他的精力消耗得太快了。我们可能比他活得长久些,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自己。我们所研究的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将戴维已经做过的事情加以验证和观察罢了。”

他还说:“戴维是个天才,也许是他有比较大的干劲。然而只有天才进行创造,我只不过把天才所创造的事进行到底。”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这项发现是他十年来科学研究的顶峰。在那些日子里各种诱人的建议纷纷而来:多达原来十二倍的工资在诱惑着他;各种不同的职务在等着他;英国贵族院授予他贵族封号;皇家学会聘请他为学会主席。所有这些,法拉第都一一予以谢绝。

法拉第对妻子说:“上帝把骄矜赐给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我父亲是个铁匠的助手。兄弟是个手艺人,曾几何时,为了学会读书,我当了书店的学徒。我的名字叫迈克尔·法拉第,将来刻在墓碑上的唯有这一句话而已!”法拉第就是这样的谦虚,这样的平淡。

甘于平淡,并不是甘于平庸,平淡的人是一种蓄势待发的人。一个良好的射手,总是把弓拉满了再射出去,如此才能射中的。管理者如能用到这样的人,是很幸运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管理者,用什么样的部下。什么样的部下,跟随什么样的管理者。”管理者和部下似乎一卵双生,不可分离。也有一个这样的比喻,“养恶犬咬人的主人也一定是一个恶人。”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所谓“暴君”并不多,往往倒是凶恶的爪牙,到处作恶多端,才使主人不明不白地蒙上暴君的恶名。所以说管理者希望干部有怎么样的表现,要着手设立用人标准来加以控制,这种标准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不同的管理者针对不同的用人状况来加以确立。

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则表现在他(她)所采用的标准。我们只要看看他(她)所用的人,就可以推知他(她)的用人哲学。

那么,什么样的用人标准才是比较合适的呢?当然这样的标准是不一而足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个普遍要注意的问题是:先求其平淡,再求其聪明。平淡的人多半是聪明的人,这种聪明是一种大智慧,有着无限的蕴藏能量。而聪明的人却未必平淡,所以这种聪明也至多只能称其为小聪明。作为管理者,当然更倾向于雇用聪明的人,这样办事才比较有把握。

但是,并非所有聪明的人都能甘于平淡,若是聪明人不能平淡,就很容易偏执一端,并且只要稍有不满,便兴风作浪,弄得管理者苦恼万分。

管理者一定要避免这样的人。一般说来,心胸宽广的人,不会妒忌别人的出色才能,相反会十分欣赏和赞同别人的长处。对于表现良好的人,也能非常乐于向他(她)学习,并且诚心诚意地接纳他(她)。若非平淡中和,恐怕很难达到这种地步。

战国时齐国的贤相蔺相如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老将廉颇的故意刁难,二人终于成为刎颈之交,这将相和的故事遂被传为千古美谈。这和蔺相如平淡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心胸宽广的人,才会谦虚。因为这份谦虚,他(她)才会多问,多学,多看,多听,通过如此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知微也知显,知柔也知刚,知外也知内,知己也知人,从而成为真正的全才,彻底摆脱偏执一端,眼光狭隘,见木不见林的弊病。

如果说稍有点聪明的人被称作“英雄”的话,那么平淡的人就应该被称作“君子”。求才若渴的管理者,一开始也会很重视各路“英雄”,但是精明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君子”。因为管理者要知道“平淡”的重要性,就会明白“君子”比“英雄”更具持久性和耐力,英雄好比是个短跑运动员,而君子则是长跑的最佳人选。管理者要具备看重“君子”之道而舍弃“英雄”主义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具备这种原则,然后从平淡中见聪明,从平凡中见伟大,从实际判断中增进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管理者就独具慧眼,便可以判明真伪。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凡是聪明而外露的人,多半不是真正的聪明,至少缺乏平淡的素养,这种人也许会办成一些小事,但是却成不了真正的大事业。

所以说,管理者的用人标准在于中庸,中庸即平淡,平淡者是真味,尤其不要被形形色色的专家所迷惑,真正的中庸之道,在于博而又能专,而非专而不博,此就是“全才”的道理。 MV/7BAhtLr+54OEdl8+DXFFyIXfKzo9j8Yh6PGG+0t84gPoz3fGiOKvVzcyI5Q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