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了解«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心灵层次较高的教育。因为它很精简,里面的深义一般不容易体会到。如果体会不到其中的核心,我们的学习、背诵、理解往往会变成头脑里的观念与知见。就像说要明明德,那这个明德是什么?明德在哪里?包括很多修行人一直要找心在哪里?要找到清净本心在哪里,我们就要具体知道。否则就会变得很抽象,一直在观念里面绕。多数版本的«大学»是按照«礼记»标注的次序编排的。它的章节、段落区分的不是很明显,是按«礼记»的原文节录下来的。朱熹重新划分了段落,他注的«大学»,章节的排列次序就不一样。等于说经过他的研习、考证,觉得这一段是在解释«大学»里面的哪些内容,根据要解释的内容,朱熹作了重新的排列,可以说脉络很清晰。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前面的本文属于«大学»的哪一部分,后面那些内容是在解释这一段的内容,大家了解了吗?

«大学»共有三个纲目、八个条文。三个纲目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是«大学»的主要核心。这是很精简扼要、提纲挈领,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经过那些哪些次第、步骤呢?八条目就是到达目标的次第、步骤,也就是实践«大学»三纲领的次第、步骤。就像佛教一样讲八正道,也就是迈向解脱的次第、步骤。

«大学»的八纲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大学三个目标的八个步骤。有学员提到,«大学»的第二段是从平天下到格物,而第三段是从格物到平天下,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区别在哪里,如果一致,又为什么要重复?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清晰的逻辑解析。前面先讲出重点、核心,然后把要做到的次序,再逐渐解析开。有了崇高的理想,要明明德于天下,但要实现目标的立足点在哪里?如果没有坚强、稳固的立足点就变成只是空谈而已。所以它很扎实地跟我们讲,你每一步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进一步要从哪里着手。一步一步追根究底,最后的立足点是什么?能够掌握住这个立足点、核心,其他的就好办。这就是提纲挈领,要掌握住核心。所以,第二段是从大目标,然后慢慢缩小,探讨到最后真正的核心、立足点,让大家都能够很清楚。追溯到最后,立足点就是要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做好了,其他的就好办。所以第三段是从这个核心延伸开,让我们清楚掌握住核心,其他的顺理成章就好办了。这样的逻辑推理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掌握核心的重要。

但很遗憾的是这样的叙述过程太精简了。我相信以前孔老夫子在讲这些的时候,应该有更详细更具体的解释。不然仅仅这样讲,明明德大家都会背了,但对明德到底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最后来到格物致知。那格物要怎么格?还有朱熹先生在整理«大学»时,发现最核心的部分———格物,如何格物致知的这一段,«大学»里面并没有相关的解释。也就是说关于这一段的解释缺漏了,并没有保存下来。朱熹先生认为本来是应该要有的,因为这才是重点、核心。但很遗憾的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这部分的相关内容却遗失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学»探讨到最后,核心就在格物,格物之后才能够致知,致知之后才会心正、意诚,其他的才会成为可能。整个关键就是如何去格物,对此«大学»里面却没有详细的解析,但又不可缺少,朱熹就以他个人的理解,对此做了补充。因为他的体系属于宋朝的理哲学,以我的了解而言,朱熹先生的智慧也相当高,他的理哲学基础也相当好,问题是对于他的解析,一般人还是不容易有具体清楚的理解。当然这也需要读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捉摸,以及对人生有相当深层次的历练与体验,才能够求真求证,不然的话,确实不容易体会到。

以空海个人的观点,这需要读懂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因为格物致知就是要探讨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事实上也是很不容易的。世界上的科学家,那些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专门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是在做格物致知的工作。所以那些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所做的就是在探讨宇宙的真理实相,就是在格物致知。所以要真正了解真理实相,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知未必正确。甚至在很多方面的认知还很肤浅。

下面跟大家分享两个重点.«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这是在解释什么叫做明明德。下面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在解释新民、亲民。后面«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这是在解释止于至善。

好,我们先看«大学»里面解释明明德的这一段,只有两三行而已.«康诰»曰,«康诰»是«尚书»里面的篇名.«大学»里面很多都是用«尚书»里面的某一段、某一篇做为补充解释的.«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这一段都是在解释明明德的重要。

这三段都是引用«尚书»里面对明明德的解释,都很简短.克明德,克就是能够,一个人要彰显出我们的明德.顾諟天之明命,顾諟就是顾念,也就是说我们要常常顾念上天给我们的明命,也就是明德、美德.“克明峻德”,克就是能,要能够彰显出我们伟大的美德.皆自明也.告诉我们要清楚我们的美德,明命是什么,然后把它彰显出来。

你看«大学»里面讲明德,相关的解释也只是这些。明德是什么,你要能够彰显明德,你要顾念上天给我们的明德,问题是,讲来讲去明德到底是什么,还没有真正讲清楚。如果依文解字这样解释过,大家要彰显明德,彰显伟大的美德等等。对于明德是什么,还是很抽象没有具体明确的了解。

有机会的话,我们就带领大家实际来体验什么是明德。因为这个核心,你要掌握到。有人在修行,要找心中心。要找到这个心,你的心在哪里,清楚知道的话,就好办。如果不知道心在哪里,那还只是个抽象的观念、概念而已。

再来,下面这一段是在解释新民。有的是用亲民,亲民跟新民是异曲同工,两个解释都可以。亲近百姓,那是代表一种服务,我们亲近百姓不是光为了讨好老百姓,而是让百姓能够不断地成长。政治人物来管理国家,就是要让社会稳定,能够让社会上的不良风俗逐渐得以改变与净化。就是用高等的心灵品质来教化百姓,让百姓不断地成长,这才是真正的亲近百姓。能够逐渐地移风易俗,才是真正的新民。它的精神、核心就是这样。

好,我们再来看相关的解释内容。汤之«盘铭»曰,汤就是商汤,商汤它的盘铭,盘就是以前洗澡的盆。商汤在盘里面刻的座右铭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你看,这都是在解释新民。

这里面讲的就是政治人物,尤其是处在高位的国家领导人,做的就是要带动整个社会向上提升,协助大家不断提升心灵品质,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好。民间或许有些迷信、盲信、或是暴力,为政就是如何用好的观念、理念,好的心灵品质来教化百姓,让不好的风气、习俗得到改变与净化。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不断让老百姓把不好的风气改掉,把那些不好的观念、把那些有暴力倾向的思想净化掉,让这个社会充满祥和。人真能安详、和谐,这个社会就能够实现互助、安康,这就是这里讲的核心。

还有一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朝总共八百多年。如果以中国历朝历代来讲的话,周朝算是最长最久的。它为什么能维持长久?也就是周朝兴盛的秘密在哪里?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不断改革,能够真正的亲民、爱民。在位的君主,不是用命令式的、硬邦邦的教条,让大家照着去做,而是能亲近百姓、勤政爱民。百姓真正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去认真体察民情。再来,该调整的我们就要调整、该改善的我们就要改善。如果有些制度不适合社会的前进就勇于去改革。这样的施政能真的让人民都很喜欢,让社会很安定。所以一个为政勤政的人,那些从事领导岗位的人,能够真正去体察民心、民情,针对社会的需要,针对百姓的需要来施政,这样就能够得到民心。所以你看,能改革就不容易腐化,而且社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祥和。所以周朝就能够维持得相当长久。

不过,到后面有些国君,就未必真能这样勤政爱民了。所以,如果你守旧、或是腐化,危机就出来了。如果能不断地改革、革新,针对百姓的需要来施政,民众一定会越来越拥护。这是在解释新民的重要。

下面这一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解释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一段的主要精神是说,那些鸟兽都会选择一个好地方、适合它们的地方来居住。也就是说,动物,包括所有生命都想选择一个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人怎么可能还不如鸟呢?要知道,这里讲的只是关于身体方面的选择。我们要更深入来理解,因为«大学»讲的是明德,不仅仅是为我们这个身体选择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而已。因为即便你居住在一个好环境里,如果不了解人生的目标意义在哪里的话,你的心里还会充满不安与苦闷。再多的物质、再好的环境,都无法解决你内心的不安。

所以«大学»里面讲要止于至善,那个止讲的就是我们的心能够很清楚人生的理想目标在哪里。你的认知、你的人生没有提升到心灵层次的话,只是在物质层次奋斗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物质层次的奋斗,有人会觉得拼命赚钱,有钱、富有就是我人生的目标。很遗憾的是如果心灵没有成长的话,即便有了钱,他的内心还是空虚的、还是不安的。

有一本书叫«穷到只剩下钱».作者从中国台湾到美国去拜访她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位事业有成的成功女士。她从中国台湾到美国,事业发展得相当不错,住的是超级别墅,游泳池、名贵轿车这些也都不缺。作者问她:“你先生呢?”

“我先生跟小老婆住到外面去了.”

“你儿子呢?”

“儿子噢,搬到其他地方住了.”

“那你女儿呢?”

“女儿也搬到其他地方住了.”

“那这么大地方?”

“只有我一个人.”

再深入交谈,慢慢了解之后,主人显得很落寞,内心很空虚。她觉得我有那么多钱,但又能怎么样。以前认为赚到足够多的钱,自己的社会地位、各方面应该都会很好,有人人羡慕的成就,这应该就是人生的目标。等赚到钱后,却发现爱情没了,亲情也离她而去,所以,她的内心很贫乏、很空虚。作者也很感慨就根据朋友的经历写下了«穷到只剩下钱».有钱买不到亲情,买不到真爱,买不到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这些都不是用钱所能够换来的。如果我们为人父母只是在经济上供给子女,我拼命赚钱,然后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要知道,这样的观念和做法你得不到亲情,子女也只是把你当作提款机。需要钱时打个电话,然后钱就咕咚掉了出来,父母变成了儿女的提款机,亲情缺失的很严重。

所以要知道,«大学»里面所讲的人生目标,是要止于至善。你要清楚地了解我们的生命意义在哪里,我穷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哪里,我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如果我们对止于至善的理解是错误的,人生的定位、方向就会错。就像说,有人认为人生的目标是要赚很多钱、或是要升多高的官、或是要拥有多高的权力,但这些都属于身外之物。如果把我们人生的目标、理想锁定在身外之物的话,最后你的内心一定会感到很空虚。所以,止于至善,而且知止而后才能定。那个止就是人生的理想、目标。你要把它理清楚。如果我们的认知有错误,定位有错,人生就会冲错方向。如果理想目标是在心外的话,到最后你的心灵是空虚的,甚至更严重的话,会是一场梦、一场空。所以«大学»就告诉我们,你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你要明明德,而且这个明德不在外在,而是在我们的心中。

要把我们崇高、光明的本心、本性显露出来,做什么呢?在亲民。就是为百姓服务、为大众服务,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利益社会。虽然每个人能够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每个人的才华、特长不一样,做法、作风未必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森罗万象许峥嵘。重点是我们把自己的擅长发挥出来了,发挥出了我们的优点,发掘出了自己的特征、特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明明德也包括发现我们的优点在哪里,擅长什么。把天赋、潜能开发出来,利益大众,这也是在明明德。而不是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好,我们每个人都发愿跟夫子一样去从事教学,不是这样的。明明德就是要扣住我们这个清净本性,把最终的人生理想、目标了解清楚。

再来,你要问我们自己的清净本心,我最想做什么,自己真正最想做的是什么。还有,要勉励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跟着世俗的观念随波逐流,要有我们自己的看法,找到我们自己的崇高理想。你有了一个清楚的理想目标,就会逐渐朝着这方面去努力。

对于金钱、名利我们会适可而止,一样要认真去做,但不会在追求金钱与名利中迷失了自己。就好像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航向,如果拥有官位、权力,好,我不会跟别人勾心斗角,我就用自己的这些福报、用我现有的这些资源、力量来造福百姓,又不会迷失在权势、官位上面,也不会嫉妒贤能,怕别人赢过我。不会为了争权夺势跟别人勾心斗角,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凭着良心去做。所以有崇高的理想目标,你就不会迷路,不会在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包括说,你一样也可以经营企业。以前是把赚钱摆在第一位,为了赚钱,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这样就活得很冤枉。有了崇高的生命意义,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一样凭着我的良心、理性来做。把经营企业变成是跟大众广结善缘,服务、利益社会的渠道。再来,实实在在的情况下,有利润,赚了钱,就把赚来的钱用来利益社会,而不是把它变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了守财奴,沦为金钱的奴隶。因为清楚这只是利益社会的方便工具,我们善加应用这些工具,来服务社会。所以,如果对于理想目标不清楚,或是定位出现错误的话,把目标锁定在金钱上面,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样非但不能善加利用它,反而成为了它的奴隶。认为赚了很多钱,事实上,自己的生命是被钱赚走了。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人生的崇高理想、目标在哪里,有这些善因善缘,我就珍惜它,善加应用它,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这很重要,这些内容大家能听懂、消化吸收掌握住的话,人生就会有很大收获。 pKgtX3sHv1GjEJ6oWHUGMq5K9i00HffdDXt6bIyHXLtBOghPjaHtjbk214ZfQx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